微雾化装置及微雾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87385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微雾化装置及微雾化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微雾化装置及微雾化器。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各种雾化器,即喷雾器,被大量的应用于医疗保健或美容保养的用途。其将医疗用药液、美容液或香精等液体藉由雾化装置雾化成较小的气体分子后,使其易于深入身体,例如用于保健或治疗呼吸道疾病、或使皮肤更迅速地吸收药液或美容液、抑或是增加芳香气味等用途。
[0003]在医疗上,雾化器可将液体药剂转化或雾化为雾滴,并且喷入至患者的口腔中,使该些雾滴可被吸入至患者的支气管及肺部,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或缓解。常见的网孔式雾化器采用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device)与喷孔片(nozzle plate)相搭配的微栗技术原理作为雾化作动机制,以使液体药剂转化为雾滴并喷出。
[0004]然而,雾化器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其喷出口易产生积水,使得压电元件与喷孔片容易因积水产生电极氧化,因而造成压电元件与喷孔片产生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雾化装置包括一给药室模块、一雾化单元以及一第一防水垫圈。给药室模块包括一底壁、一管形侧壁及一组接部。管形侧壁连接于底壁的周缘,且与底壁形成具有一上开口的一容置槽以容置一液体药剂。管形侧壁具有一输出孔,且底壁延伸至输出孔。组接部连接于管形侧壁的外表面且对位于输出孔。组接部包括一延伸壁及一第一凹槽。雾化单元设置于第一凹槽,以将经由输出孔输出的液体药剂转化为多个雾滴并喷出。第一防水垫圈设置于第一凹槽,并位于雾化单元远离输出孔的一侧。第一防水垫圈包括一第一开口、一第二开口以及一环壁结构。第一开口与雾化单元相邻设置。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开口远离雾化单元的一侧。第二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环壁结构连接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0006]在一实施例中,环壁结构为一凹面、一平坦表面、一锯齿状表面、或一阶梯状表面。
[0007]在一实施例中,微雾化装置更包括一导管,与给药室模块的组接部可拆卸地相组接。
[0008]在一实施例中,组接部的延伸壁具有一环形槽,其位于延伸壁上面向导管的一端面。
[0009]在一实施例中,微雾化装置更包括一第二防水垫圈,其设置于环形槽内,并向外延伸而覆盖导管的端面。
[0010]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雾化器包括一微雾化装置以及一雾化驱动装置。微雾化装置包括一给药室模块、一雾化单元以及一第一防水垫圈。给药室模块包括一底壁、一管形侧壁及一组接部。管形侧壁连接于底壁的周缘,且与底壁形成具有一上开口的一容置槽以容置一液体药剂。管形侧壁具有一输出孔,且底壁延伸至输出孔。组接部连接于管形侧壁的外表面且对位于输出孔。组接部包括一延伸壁及一第一凹槽。雾化单元设置于第一凹槽,以将经由输出孔输出的液体药剂转化为多个雾滴并喷出。第一防水垫圈设置于第一凹槽,并位于雾化单元远离输出孔的一侧。第一防水垫圈包括一第一开口、一第二开口以及一环壁结构。第一开口与雾化单元相邻设置。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开口远离雾化单元的一侧。第二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环壁结构连接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雾化驱动装置连接并驱动雾化单元喷出该些雾滴。
[0011]在一实施例中,环壁结构为一凹面、一平坦表面、一锯齿状表面、或一阶梯状表面。
[0012]在一实施例中,微雾化装置更包括一导管,与给药室模块的组接部可拆卸地相组接。
[0013]在一实施例中,组接部的延伸壁具有一环形槽,其位于延伸壁上面向导管的一端面。
[0014]在一实施例中,微雾化装置更包括一第二防水垫圈,其设置于环形槽内,并向外延伸而覆盖导管的端面。
[0015]承上所述,因依本实用新型微雾化装置及微雾化器的第一防水垫圈,其第二开口尺寸大于第一开口,使环壁结构形成非水平的表面。如此一来,即使雾滴喷出于喷孔片之后而凝结成水滴,水滴也会流至第二开口之外,而不致在环壁结构处形成积水。因此雾化单元不会长时间浸泡在含有药剂的积水中,进而减少雾化单元氧化或被药液侵蚀的时间,以延长雾化单元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微雾化装置的分解图。
[0017]图2为图1微雾化装置的剖面图。
[0018]图3为雾化单元的示意图。
[0019]图4A为第一防水垫圈的示意图。
[0020]图4B为图4A第一防水垫圈的剖视图。
[0021 ]图4C至图4E为第一防水垫圈其他实施态样的剖视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微雾化器的示意图。
[0023]其中,附图标记
[0024]1:给药室模块
[0025]11:底壁
[0026]12:管形侧壁
[0027]121:输出孔
[0028]122:第一轴套部
[0029]13:组接部
[0030]131:延伸壁
[0031]132:第一凹槽
[0032]14:上盖
[0033]141:第二轴套部
[0034]2:雾化单元
[0035]21:压电元件
[0036]22:喷孔片
[0037]3:第一防水垫圈
[0038]31:第一开口
[0039]32:第二开口
[0040]33:环壁结构[0041 ]34:组接环
[0042]4:导管
[0043]41:套接部
[0044]42:通口
[0045]43:管部
[0046]5:第二防水垫圈
[0047]6:第三防水垫圈
[0048]A:容置槽
[0049]D:雾化驱动装置
[0050]E:电极
[0051]G:环形槽
[0052]M:微雾化器
[0053]N:微雾化装置
[0054]O:上开口
[0055]S:轴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微雾化装置及微雾化器,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0057]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微雾化装置的分解图,而图2为图1微雾化装置的剖面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微雾化装置N可例如但不限于为网孔式雾化器,且可将液体药剂转化或雾化为多个雾滴并喷出,例如Ιμπι至5μπι的雾滴,以用于将药剂递送至患者的口腔中,使雾滴可被吸入至患者的支气管及肺部,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或缓解。虽然本实施例是以医疗用的微雾化装置N为例进行说明,不过微雾化装置N也可应用于美容用途,于此并不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微雾化装置N包括一给药室模块1、一雾化单元2以及一第一防水垫圈3。
[0058]图3为雾化单元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所示,雾化单元2设置于给药室模块I上,并包括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element)21及喷孔片(nozzle plate)22。压电元件21可作为振荡元件以驱动喷孔片22振动。喷孔片22包括数个喷孔(图未示),且喷孔片22因应压电元件21的驱动而振动,以此可利用微栗原理将液态药剂经由上述喷孔而转化为微细雾滴并喷出。压电元件21可为环形片状,而喷孔片22可为圆盘状,本实施例的压电元件21是环设于喷孔片22的周围。雾化单元2用以将给药室模块I所提供的液体药剂转化为微细的多个雾滴后喷出。
[0059]请继续参照图1及图2所示,给药室模块I大致上为一杯体结构,包括一底壁11、一管形侧壁12及一组接部13。管形侧壁12较佳为圆管形,其连接于底壁11的周缘,并可与底壁
11一体成形。管形侧壁12与底壁11形成具有一上开口 O的一容置槽A以容置一液体药剂。管形侧壁12具有一输出孔121,即输出孔121是穿设于管形侧壁12,以输出或供给液体药剂,其中底壁11延伸至输出孔121。管形侧壁12可自底壁11的周缘沿底壁11的法线方向垂直延伸,当然底壁11也可与管形侧壁12夹有一角度,使得底壁11倾斜设置,以利液体药剂可完全流至输出孔121而不易造成药液浪费。
[0060]组接部13连接于管形侧壁12的外表面且对位于输出孔121。在本实施例中,组接部13与管形侧壁12为一体成形,且组接部13由管形侧壁12的外表面向外延伸且对位于输出孔121的位置。组接部13包括一延伸壁131及一第一凹槽132,其中延伸壁131与管形侧壁12形成此第一凹槽132。第一凹槽132的内壁面具有多阶梯结构,以撑持雾化单元2,且使雾化单元2的喷孔片22可对位于输出孔121。换句话说,雾化单元2设置于第一凹槽132,以将经由输出孔121输出的液体药剂转化为多个雾滴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