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类,特别涉及一种可对其内部液体搅拌的杯子结构。
传统的杯子均为简单的容器,在冲泡茶水或咖啡等饮料时,皆需以一搅拌棒加以搅动均匀后,方能做成可口的饮料。但是,搅拌棒在搅动完饮料后,即会将桌面沾污,造成使用上的困扰,另外,多数饮用者在饮用上述饮料时,尤其是热饮,均慢慢品尝,在这品尝过程中,饮料中的颗粒分子将会沉淀在杯底,同时,比重不同的液体即会分离,此时,仍需利用搅拌棒加以搅动,均匀后,再行饮用,非但在使用上相当不便外,更会使饮料滴落在桌面上。
除此之外,一般人在冲泡茶包后,极少有一口喝完所冲泡的茶水,在茶包浸渍茶水中过久后,茶水即会变得苦涩,因此许多人在冲泡一段时间后,即会将茶包从茶水中取出,但却不知要置于何处,若将其丢弃十分可惜,若欲再利用冲泡续杯,又需将该茶水一口喝完,方能品尝到较为甘纯的茶水,对饮用者造成相当大的困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搅拌功能的杯子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有一外杯、内杯、转钮及弹簧,其中,该内杯的内壁面上拗设有若干凸叶,内杯套设在外杯内部,内杯与外杯可相对转动,转钮位与外杯外侧,供使用者转动之用,转钮以一凸轴延伸利用齿轮配合能与内杯同步转动,而弹簧的目的在于使转钮及内杯产生一反向的扭力,当使用者转动转钮后,使内杯正向转动,转钮经松手后,利用弹簧的反向扭力,驱使内杯反向旋转,在内杯正、反转的过程中利用凸叶搅拌杯内的液体,达到均匀的目的;另外,杯上的上盖底端面设有一组网具,其内可置放茶包,当上盖与杯子分离后,倒置在桌面上,茶包内的渗出水会集中在上盖内而不外流。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中的网具的使用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外杯结合端口结构示意图。
(10)为外杯、(11)为把手、(12)为通孔、(13)为端口、(14)为螺牙、(20)为底盖、(30)为上盖、(31)为钮件、(32)为网具、(33)为正网体、(34)为副网体、(35)为短轴、(36)为凸榫、(37)为卡钩、(40)为内杯、(41)为凸缘、(42)为凸叶、(43)为中心轴、(44)为齿轮一、(50)为底板、(51)为中心轴孔、(52)为转轴孔、(53)为弹簧座、(60)为转钮、(61)为凸轴、(62)为伞齿轮、(63)为齿轮二、(64)为弹簧卷盘、(65)为转轴、(70)为弹簧、(71)为弹簧盖。
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由外杯(10)、底盖(20)、上盖(30)以及套设在外杯内部的内杯(40)、底板(50)、转钮(60)、弹簧(70)所组成,其中外杯(10)为呈中空的筒体,其一侧具有一把手(11)供使用者握持,另一侧底部设有一通孔(12),外杯顶部设有一光滑的端口(13),外杯底端设有螺牙(14);底盖(20)结合于上述的螺牙(14),将外杯(10)底端封闭;上盖(30)与内杯(40)盖合,上盖(30)上设有一钮件(31)供使用者抓持,另有一组网具(32)组装在上盖(30)底端面,配合图3、图4及图5所示,该网具(32)是由相对应的正网体(33)及副网体(34)所构成,其中,正网体(33)结合在上盖(30)底端面,正网体(33)向两侧延伸有短轴(35)供副网体(34)轴合,正网体(33)的底端设有凸榫(36)供副网体(34)底端对应的卡钩(37)扣合,组装完成的网具(32)是呈一中空的球体;内杯(40)顶端延伸有一凸缘(41)可使内杯套置于外杯(10)内部时,靠抵于外杯(10)顶端的端口(13),配合图5、图6所示,内杯(40)的内壁向内拗设若干凸叶(42),内杯(40)底部中心延伸出一中心轴(43)供齿轮一(44)结合为一体;底板(50)套设在外杯(10)内,位于底盖(20)上方,其上设有中心轴孔(51)、转轴孔(52)、弹簧座(53);转钮(60)延伸出一凸轴(61)从通孔(12)穿入外杯(10)内部,凸轴(61)配合一对伞齿轮(62)或冠齿轮驱动一转轴(65),转轴(65)设置在底板(50)上,转钮(60)上设有齿轮二(63)以及弹簧卷盘(64)分别用来与齿轮一(44)啮合以及用来卷收弹簧(70);弹簧(70)设置在上述的弹簧座(53)上,并用一弹簧盖(71)予以盖合限位,弹簧(70)的末端结合于上述的弹簧卷盘(64)用来使卷线盘(60)产生反向的扭力,进而对内杯(40)也产生一反向的扭力。
如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组装完成后,当使用者转动转钮(60)后驱动转轴转动,由于齿轮一(44)与齿轮二(63)相互啮合,进而带动内杯(40)转动,此时,弹簧(70)即持续累积反向扭转的作用力,当使用者松手后,即会由弹簧(70)所产生的反向扭力,驱使内杯(40)反转,在内杯(40)正、反转的过程中,凸叶(42)即会带动水流而对内杯(40)内的液体产生搅拌的作用,进而使内杯(40)内的液体及冲泡元素如茶包、咖啡粉末等均匀混合,达到搅拌均匀的目的。
上述转钮(60)带动内杯(40)转动的结构中,转钮(60)可利用该对伞齿轮(62)或冠齿轮的配合直接传动中心轴(43),而弹簧卷盘(64)可直接设置在中心轴(43)上,如此,便可省去转轴(65)、齿轮一(44)及齿轮二(63)等构件。
如图3、图4、图5所示,上盖(30)底部的网具(32)在上盖(30)与内杯(40)盖合后,恰位于内杯(40)的中段部位,其使用方法是将副网体(34)相对于正网体(33)转动开启后,可在副网体(34)与正网体(33)之间置入茶包,再将正、副网体(33)、(34)扣合为一体后,置入内杯中冲泡热开水,配合搅拌功能,使用上极为便利,当上盖(30)与内杯(40)分离后,倒置在桌面上,此时,茶包位于网具(32)内部,即使渗出茶水,也会集中于上盖(30)内不外流。
而上述的网具(32)并不仅作为装置茶包之用,由于上盖(30)与内杯(40)盖合,因此,当内杯(40)转动后,上盖(30)也会随之转动,当然网具(32)也会跟着转动,网具(32)在转动过程中将会带动水流,可进一步提高搅拌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不需要外来的搅拌件加以搅拌,不论何时,使用者仅需转动转钮(60),即可使内杯转动,达到搅拌均匀的目的,可避免饮料滴落桌面情形的发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外杯(10)可用透明的原料制造,而内杯(40)外壁面上可印制图案或文字,在内杯(40)转动的,同时,能令图案或文字旋转,产生视觉上的变化,极富有趣味性,若将其应用于儿童用品,除了可增进使用趣味性外,更可了解内杯转动的结构及原理,具有启发儿童的实质意义。
权利要求1.一种杯子结构,其包括有外杯(10)、内杯(40)、上盖(30),内杯(40)套设在外杯(10)内,外杯(10)一侧设有把手(11),上盖(30)上设有一钮件(3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套设在外杯(10)内底部的底板(50)、转钮(60)、弹簧(70),其中,外杯(10)呈中空的筒体,一侧底部设有一通孔(12),外杯(10)顶部设有一光滑的端口(13),其底端设有一螺牙(14);底盖(20)结合在上述的螺牙(14),将外杯(10)底端封闭;内杯(40)顶端延伸有一凸缘(41)靠抵于外杯(10)的顶端端口(13),内杯(40)的内壁向内拗设若干凸叶(42),内杯(40)底部中心延伸出一中心轴(43)供齿轮一(44)结合为一体;底板(50)套设在外杯(10)内,位于底盖(20)上方,其上设有中心轴孔(51)、转轴孔(52)、弹簧座(53);转钮(60)延伸出一凸轴(61)从通孔(12)穿入外杯(10)内部,凸轴(61)配合一对伞齿轮(62)或冠齿轮驱动一转轴(65),转轴(65)设置在底板(50)上,转钮(60)上设有齿轮二(63)以及弹簧卷盘(64)分别用来与齿轮一(44)啮合以及用来卷收弹簧(70);弹簧(70)设置在弹簧座(53)上,并用一弹簧盖(71)予以盖合限位,弹簧(70)的末端结合于弹簧卷盘(64)用来使卷线盘(60)产生反向的扭力,进而对内杯(40)产生一反向的扭力。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上盖(30)盖合在内杯(40)上,上盖(30)底端面设有一组网具(32),网具(32)延伸至内杯(40)中段。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网具(32)是由相对应的正网体(33)和副网体(34)所构成,其中,正网体(33)结合于上盖(30)底端面,正网体(33)向两侧延伸有短轴(35)供副网体(34)轴合,正网体(33)底端设有凸榫(36)供副网体(34)底端对应的卡钩(37)扣合,形成的网具(32)为一中空的球体。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外杯(10)为透明的原料制造,而内杯(40)外壁面上印制有图案或文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搅拌功能的杯子结构,其基本结构包括有外杯(10)、内杯(40)、转钮(60)及弹簧(70)所构成,内杯(40)内壁面上拗设有若干凸叶(42),内杯套设在外杯内,两者可相对转动,转钮位于外杯外侧,供使用者转动之用,转钮以一凸轴延伸利用齿轮配合能与内杯同步转动,弹簧的目的在于使转钮及内杯产生一反向的扭力,当使用者转动转钮使内杯正向转动后,松手后,利用反向扭力,使内杯反转,如此,内杯的凸叶搅拌杯内的液体,达到均匀的目的。
文档编号A47J31/00GK2413632SQ00201279
公开日2001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1日
发明者江宜振, 刘枝清 申请人:江宜振, 刘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