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76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坐便器,它具有分别用于接收和排放尿和粪便的独立腔室,该腔室设置在一个共用座子下面,该坐便器配备有一个活门,该活门至少覆盖了粪便腔室并且适于借助一个机构而动作,所述机构由坐便器的使用者致动。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无污水和/或给水公用设施而不能使用一般冲水坐便器的区域内的厕所。
如果需要将尿液和粪便隔开,也可使用该坐便器,这样可使尿从尿液腔室直接排放到排水口或者单独的收集罐,并且能够单独地收集粪便以分解而作为肥料继续应用,或者直接丢弃。但是,经过很少的调整,粪便部分能够连接到一个现成的排出口。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坐便器,它很容易安装,并且不需要水,也不需要安装污水管,而且从人机工程学上讲很合适,还便于清理并且同时能够分离。
当采用化学坐便器时,从美学上讲,许多大于一定年龄的使用者看到坐便器的粪便容器会感到不悦。
为了消除这种不便,先前已经提出了不同种类的活门,这些活门能够借助操纵机构由使用者激活。这些坐便器的实例例如已经从公开专利申请SE 179,133和386,585中得知。这些设计的缺点是它们非常难清理,意味着可能有令人不适的气味。在这两种结构中,很可能会污染活门机构的部件。由于活门机构部件是活动的,所以清理起来很困难。
另外,SE 386,585公开的结构不能将粪便和尿分离。SE 179,133公开的结构在采用了一种具有特别的凸曲线形状的粪便和尿液共用腔室的同时,却能使粪便和尿分离。由此,设想尿沿前边缘流下并被导引至单独的液体收集容器中。
但是,如果使用者用力排射尿液或者尿量很大,则这种结构不能确保分离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尿液散溅并落入粪便容器的情况,还可能在尿流很急的情况下,发生尿液离开凸形壁并流入粪便容器的情况。
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缺点是当粪便容器关闭时,它们不能提供单独的男用尿池。即使能够采用这两种示出的结构作为尿池,其结果只能是弄脏活门,从而导致以后产生异味。
另外,由于使用者为了进行清洗,要用空闲的双手同时使活门保持开启状态,因而难于为了清洗而接近坐便器的内部,从而将妨碍对上述已公开的坐便器的清洗。
在已公开的结构中,没有提供特别的装置来保证使用者在人机工程学方面能很舒服地使用坐便器,并且能够在减小或避免不必要的污染的情况下舒适地使用该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是指出一种在前面的介绍中提及的那种坐便器,它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提供了一种易于维护和清洗的坐便器,能够使男人在站立的同时将该坐便器作为尿池来使用。
上述目的通过在介绍中所述类型的坐便器得以实现,该坐便器的特征在于活门由绕枢轴旋转的盖板构成,所述盖板设置在紧靠座子下方的平面内,并悬挂在基本上垂直的枢轴上,而所述枢轴位于围绕粪便和尿液腔室的框架上,以使所述盖板能够在其盖住粪便腔室的朝上敞开的、大致为圆形的开口的位置和开口两边每一侧的位置之间转动;操纵机构安装在框架上并且包括一个弹簧加载的圆柱,该圆柱延伸通过框架的顶侧,并且由向下直接加在座子上的负载克服弹簧力的作用来激活,所述圆柱包括第一挺杆,该挺杆与可转动套管的第一挺杆接触面相互作用,所述套管带有与转动盖板啮合的转动固定装置;尿液腔室的开口没有被活门覆盖,相对于坐便器来说,从使用者的位置看去,上述开口位于粪便开口的前端。
操作是非常简单的,当使用者坐在座子上时,他的重量克服弹簧作用而将圆柱向下压,使得挺杆作用在可转动套管的挺杆接触面上。由此,盖板都向侧面转动,将粪便腔室的开口暴露出来。
由于盖板都设置在一个平面中并且在紧靠坐便器座子的下方平面内转动,所以不会污染盖板和位于粪便腔室外面的操纵机构。尽管为了容纳盖板而在紧靠座子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有槽,但当盖板转动到吊桶(最好在粪便腔室中提供所述吊桶)外部的侧面时,槽也位于很高的位置并且在座子下方受到保护,即使在使用者腹泻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污染。
如果有人想将坐便器当作尿池,也是很容易的,而且不必使使用者反感地看到粪便罐。尿液腔室的开口并列位于粪便腔室开口前方的适当位置并且总是敞开的,且与盖板的位置无关。
在共用座子的上方,坐便器可带有以公知方式覆盖座子的盖,由此阻挡了使用者对尿液腔室的视线以及对粪便腔室中的盖板顶部的视线。
为了获得适当的实施例,坐便器尿液腔室的开口尺寸最好与粪便腔室开口的尺寸相同或者更大。与其他分离式坐便器方案相比,这是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显著不同的特征,因为在其他方案中尿液腔室的尺寸通常更小。这后一种结构的实例可从专利WO95/32658中得知。
本发明的坐便器可以构想成不同的型式。但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特征在于框架制成大致为鸡蛋的形状,所述蛋形相当于具有抛物线的半圆;粪便腔室设置在圆形的末端,呈大致的圆柱形且具有大致为圆形的开口;尿液腔室成形于抛物线形的末端并具有大致为半个鸡蛋的形状,其开口在前端呈大致的抛物线形,后端由延伸于蛋形内的粪便腔室的圆形壁限定;粪便腔室包含一个单独的吊桶;限定壁的上部边缘稍低于尿液腔室与框架顶侧共面的其他边缘;在向蛋形壁过渡处的每一侧,限定壁都具有一个垂直的槽,使得吊桶的外缘能够盖住尿液腔室的上部边缘区域。
根据这种设计,很明显尿液腔室能够专门地用作尿池,同时又非常容易清理。这种推荐的型式明显降低了散溅的量,使得尿液能够保留在尿液腔室中并通过尿液腔室底部的开口排出,从所述开口排出的尿液可被导入单独的容器。因此,当男人把坐便器当作尿池时,从避免散溅的方面讲,很明显尿液腔室中的半圆后壁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还明显看出,当女人以坐姿使用坐便器时,即使排尿很急,抛物线/蛋形的前部也能减少散溅。尿池也可以具有一条沿池子纵向延伸的、可以是隐约可见的分隔线,并且在其每一侧都具有指向上方的倾斜边缘区域,由于它向侧面分隔/折射尿流,从而减少了溅落和散溅。分隔线可同时用作使用者的照准线,这例如稍微关系到影响使用者耗用某些液体的问题。
在后壁的特定实施例的背景下,即粪便吊桶的外缘覆盖在位于尿液腔室和粪便腔室之间的槽上的情况下,尿液有可能向下流至粪便吊桶和粪便腔室之间的空隙中。由于限制壁低于其他边缘,所以有可能将外缘设置在该壁的上部边缘处,从而使得外缘的顶侧稍稍低于框架的顶侧。因此,转动盖板的自由运动不会受到阻碍,它们可以绕枢轴转动到吊桶顶侧和框架下侧之间的空隙中。另外,降低的隔离边缘将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很适当,因为它为男性使用者的重要器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与传统的坐便器座子相比,本发明的座子具有相对较小的粪便开口,为了保证使用者能够正确地坐在座子上,最好在座子上提供凹槽以导引使用者的大腿定位。通过保证使使用者正确入座,会降低或者消除意味着会弄脏坐便器的那种散溅风险。
最佳实施方案是通过一根操纵杆使得在操纵机构的可转动套管之间形成的转动连接来激活盖板。作为替换形式,也可以将盖板直接固定到可转动套管上。可以提供下述形式的可转动的固定装置,即套管的边缘部分与盖板或操纵杆中的对应边缘孔相互协同运转。作为替换形式,也可以通过在套管和盖和/或操纵杆之间的牢固旋紧螺纹连接件来形成可转动的固定连接。
当采用操纵杆时,可以让它激活位于盖板上的销子,形成位移,以克服弹簧的作用而使盖板或多个盖板移动到它们打开的位置。但是,最好通过采用带有槽(用于接纳盖板上的销子)的操纵杆来打开或者关闭,以便形成一种强制运动。从而借助销子在所述槽内的运动将迫使盖板转到其打开和关闭位置。
当座子下方的有效空间、即要容纳盖板的空间被减小时,最好提供两个能够向粪便开口两侧转动的盖板。这些盖板最好悬挂在枢轴上,当相对于坐便器从使用者的位置看去时,所述枢轴位于框架的后部。这些枢轴将设置在紧靠着坐便器的中央平面的位置,使得盖板能够向侧面转动。每一盖板的操纵机构都最好设置在尿液开口的每一侧的位置上。因此,它们远离枢轴。这样,与盖板在靠近枢轴的位置上被激活时使用的力相比,通过使用相对较小的力,就能够形成旋转运动。
作为替换形式,还可以配备作为一体化装置的枢轴和操纵机构,使得枢轴圆柱的激活,进而使第一挺杆和第一挺杆接触面的相互作用能够促使直接安装有盖板以绕着操纵机构转动的那个圆柱转动。但是,为了形成转动盖板所需的力矩,需要在挺杆接触面上施加相对较大的力。
因此,最好将操纵机构设置在尿液开口的每一侧。另外,还要将操纵机构设置在座子的中部,即承受使用者较大部分重量的地方。由此,保证了使用者的重量能够很好地传递给操纵机构。当坐便器由儿童使用时,这是很有利的。
在通常使用情况下,伸出框架顶侧的操纵机构的圆柱或立柱将相对于座子设置在下述位置,即当第一挺杆通过可转动套管的挺杆接触面时,所述圆柱或立柱被按压到打开位置,所述可转动套管最好位于挺杆槽内。反之,释放座子上的负载则会在适当大小的弹簧作用下使盖板关闭,所述弹簧作用在操纵机构中的圆柱或圆柱形杆件上。
作为替换形式,座子还可带有能够上下移动的橡胶块制成的支撑件,这样就不仅仅是操纵机构的弹簧作用来保证盖板返回以及座位返回。另外,在座子和框架顶侧之间可以提供固定接触表面,以保证圆柱仅进行限定好了的运动,以确保挺杆和可转动套管内的挺杆接触面之间的正确相对位置。
为了将盖板保持在它们的打开位置,根据特定的实施例,该坐便器的特征在于,操纵机构包括另一个可转动的套管,其第一端部边缘具有锯齿形的第二挺杆接触面,第二端部边缘具有第三挺杆接触面,所述第三挺杆接触面带有交替的深、浅槽,这些槽与圆柱的第二挺杆啮合;座子的下面与框架的顶侧保持一定距离,使得第一挺杆只能在与第一套管的第一挺杆接触面接触的情况下进行位移。
当座子处于翻起状态并且要由使用者手动致动时,该座子能比与座子相互作用时可能出现的向下按压程度更进一步地被按压到框架上。由此,当第一挺杆与锯齿形第二挺杆接触面接触时,另一个套管可以转动,所述第二挺杆接触面具有斜面,能够将旋转运动传递给第二套管。同时,通过圆柱的这种连续运动,圆柱上的第二挺杆将从另一可转动套管的深槽中移出。
当另一可转动套管转动时,第二挺杆和浅槽对齐。从而使圆柱保持在其按压位置,同时,第一可转动套管将保持在使盖板转到远离粪便开口的位置上。
这样,当盖板处于其收回位置时,就能够自由地接近粪便腔室的内部,在所述收回位置上盖板所以能够保持住,是因为在弹簧力的作用下,第二挺杆可牢固地将圆柱保持在第三挺杆接触面的浅槽中。
当这一锁定位置被释放时,使用者仅需再次在圆柱上施加直接向下的压力。当这种操作发生时,第一挺杆将再次与另一套管上的锯齿形第二挺杆接触面啮合,使得旋转运动再次发生,从而使第二挺杆再次与第三挺杆接触面的深槽对齐并可以进入深槽。因此,第一挺杆通过第一挺杆槽向回运动,从而使盖板关闭。
由于在座子下存在有限空间,所以根据特定实施例所述的坐便器具有如下特征,即两个盖板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中央板部分和一个外板部分,并且提供了两个操纵杆,每一操纵杆都包括两个用于与上述两个板部分上的销子啮合的槽。
另外,最好使外板部分的相互遥相面对的侧边缘具有弯曲的形状,该形状大致对应于粪便开口的圆形,在其关闭位置上刚好用于覆盖开口;最好使外板部分的侧边缘具有弯曲的形状,该形状大致对应于粪便开口的圆形,在活门关闭的位置上刚好用于暴露粪便开口;最好使外板部分的侧边缘具有弯曲的形状,在关闭位置上刚好用于覆盖在两个外板部分之间形成的开口。
通过将每一盖板设计成其形状对应于粪便开口的两个板部分,当外板部分的形状大致对应于座子宽度时,就能够很好地利用座子下方的空间。
当这些外板部分转到其打开位置时,相互面对的侧边缘将基本上与粪便开口上的边缘区域重叠,但在座子下方稍稍地缩回一点以避免产生污染。
如果为了美观而采用了非常窄的座子,还可以进一步分割盖板,使得每一盖板都包括三个或多个板部分。在那种情况下,操纵杆将具有三个或多个与每一板部分上的销子啮合的槽。
现在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附图包括

图1是省略了某些元件的本发明所述坐便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是从框架下方看去的局部视图,其中盖板处于关闭位置,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对应于图2的视图,只是盖板处于部分打开的位置,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对应于图2和图4的视图,表示了盖板处于打开的位置,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对应于图2、图4和图6的视图,表示了盖板处于锁定/打开的位置,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使用者在本发明的坐便器上就位的示意图,图11是坐便器所使用的粪便吊桶的局部视图,图12是安装在坐便器中的粪便吊桶的局部视图。
在附图的各个不同视图中,相同或相应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标出。因此在每一单独的视图中都不再给出特别的说明。
在图1中可以看到构成本发明坐便器部件的各元件的分解图。应该说明,该图没有示出盖板和操纵机构。
坐便器1包括一个筒形部件2,该筒形部件包括位于大致为圆柱形壁4内的粪便腔室3。圆柱形壁4上带有一个支撑踏脚板6的托架5。
筒形部件2可以固定在后壁上并带有一根排气管7,所述排气管7通过孔8将筒形部件2的内部与外部空气相连。在筒形部件2中还提供有一根管子9,该管子9与尿池11底部的排尿口10(见图10)相连。尿池11具有一个上部开口12。开口13则属于粪便腔室3。图11和12所示的吊桶14制成以下尺寸,即,使其能穿过开口13。吊桶具有一个能够被环绕设置在尿池11的后壁17的上部边缘区域16上的外缘15。外缘15穿过尿池的后壁17上的槽18。
坐便器1包括一个座子19,所述座子19包括用于使使用者的大腿定位的凹痕20。座子19具有大致为8字形的开口21,所述开口21展现出尿液开口和粪便开口13。
坐便器包括一个框架22,所述框架22上具有粪便开口13和尿液开口12,在图示实施例中,该框架22与尿池11制成一体。座子19通过适当的装配件23可转动地悬挂在框架22上。
座子19带有一个覆盖开口21的盖子24。盖子24可以像图示的那样制成包括儿童座在内的两个部分,或者制成一个完整的盖子24。盖子24借助可转动悬挂件紧固在座子19上,并通过装配件23固定在框架22上。
在图示实施例中,踏脚板6位于托架5上。托架5可以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使得踏脚板的位置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而调节。由此,就能够让使用者提起脚并置于他自身身体的下方,并且使自己处于几乎是蹲下的位置,而该位置是放松肠子的理想人机工程学位置。
踏脚板还能够让儿童更容易地使用坐便器。
由于采用的是具有尿池11和粪便吊桶14的“两部分”结构,这就保证了尿液和粪便的隔离。因此,尿不会因与粪便接触而受到污染。
从图2中可以看到从下方看去的框架22,该框架22与尿池11成一整体。这里提供了两个盖板25,每一盖板都由一个外板部分26和一个中央板部分27构成。每一板部分都悬挂在枢轴28上,所述枢轴28设置在框架的后部并位于穿过框架22的中央平面的两侧。板部分26、27将大致在紧贴框架下方的位置上的水平面内转动,由于座子19紧靠在框架的上方,所以板部分26、27也紧贴在座子19的下方转动。
这种转动是通过操纵机构29来实现的。操纵机构29包括一个中央圆柱或圆柱杆30,该圆柱杆30借助弹簧(未示出)被偏压在图2和图3所示的位置上。圆柱30包括第一挺杆31和第二挺杆32,第一挺杆31与可转动的圆柱34内的第一挺杆接触面33相互作用。可转动的圆柱34通过一个扳紧面(未示出)与操纵杆35转动连接,所述操纵杆35具有一个对应于圆柱内的扳紧面的孔。因此操纵杆35与圆柱34一起转动。
每一操纵杆35都包括第一槽36和另一槽38,所述第一槽36与外板部分26上的第一销子37相互作用,所述另一槽38与中央板部分27上的销子39相互作用。通过旋转圆柱34并由此转动操纵杆35,将使板部分26、27从图2所示的位置通过图4所示的位置而转动到图6所示的位置。这种转动将在下文中说明。在图4所示的位置上,板部分26、27转动到半开的位置。因此,第一挺杆31将沿着圆柱34的槽40内的挺杆接触面33移动一半距离。借助这种移动,使圆柱30降低(从下方看去的图5所示的情况)。通过继续移动到图6和图7所示的位置,板部分26、27转动到完全打开的位置,使得粪便开口13完全暴露。由此圆柱30进入图7所示的位置,即第一挺杆31位于套管34的最大挺杆接触面33的底部。
正常的状态是当使用者坐下时,座子下方将圆柱30推压到图7所示的位置。当使用者从座子上站起时,弹簧力将驱动圆柱30返回到图3所示的位置,由此,板部分26、27将再次覆盖粪便开口15。如图3、5、7和9所特别示出的那样,操纵机构29还包括另一可转动的套管41,它与圆柱30上的第二挺杆32相互作用。
另一套管41在其第一端部边缘具有第二挺杆接触面42,该面以锯齿与倾斜表面43啮合。该挺杆接触面可与第一挺杆31配合,以驱动第二套管43旋转。借助这种旋转,设置在套管41的第二末端边缘的第三挺杆接触面44也被转动。由此,第二挺杆将从其正常使用时座落的深槽45移出,并移至图9所示的浅槽46。在该位置,板部分26、27将锁定在打开的位置。当需要接近坐便器的内部,例如拆除粪便吊桶14或为了清洗时,上述状态是适宜的。圆柱30不能通过座子而只能通过提升座子来致动,这使得穿过框架22的圆柱的上面的座子需要手动激活。
当要进行解锁时,使用者仅需要激活圆柱13,此后,通过与第二齿形挺杆接触面42上的倾斜表面43啮合,第一挺杆31可使第二圆柱41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挺杆32再次与深槽45之一对齐。由此,如图2-7所示的正常使用状态再次出现。
图10示出了使用者应怎样坐在坐便器上并且使他的大腿47置于座子19的凹痕20上(见图1)。符号分别示出了当女人48和男人49坐在坐便器上时,尿是怎样排出的。叉号50指示了排便的位置,它大致位于粪便开口13的前部,使得使用者能够在排便后将手移动到臀部后边来擦拭臀部。
图示的坐便器最好从尿液开口的前侧到粪便开口的后侧具有450-460mm的长度,两个开口的宽度大致为205-215mm,其中尿液开口的宽度将比粪便开口的宽度大。座子的外部宽度最好在410mm和430mm之间。
同时,考虑到老人、臀疾患者和轮椅使用者,板6和座子19之间的高度差为460-490mm。板6和座子19之间的高度约为200-300mm。这些尺寸向使用者提供了最佳的支持。
尿池的最大长度和横向尺寸最好在230mm和260mm之间。如图10所特别示出的那样,尿液开口12的后部大致呈连续半圆的抛物线形状。尿池11的深度最好在110mm和130mm之间。
如图11所示,吊桶14带有一个盖子51,盖子51具有一个手柄52。盖子51最好带有卡口式连接装置,该装置与吊桶内部的对应装置啮合。因此使用者可以将盖子向下移动到吊桶上,旋转它,然后通过提起盖子的手柄52来提起吊桶。由此可将粪便吊桶14很容易地拆除而不会使污物溢出。
本发明的坐便器适于通过模具注塑制成。但是,用其他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即使最好采用塑料,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来制成一个或多个构成坐便器部件的基本元件。如果需要,可以用木材制成座子19和盖24。
上文对坐便器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特别说明。然而只有在保证将坐便器分隔成一个由盖板封闭的粪便腔室和一个保持敞开状态以用作小便器的尿液腔室的前提下,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将坐便器设计成另外的式样。
权利要求
1.一种坐便器,它具有分别用于接收和排放尿和粪便的独立腔室,所述两个腔室设置在一个共用座子下面,该坐便器配备有一个活门,该活门至少覆盖了粪便腔室并且适于借助一个机构而动作,所述机构由坐便器的使用者致动,其特征在于活门由转动的盖板形成,所述盖板设置在紧靠座子下方的平面内,并悬挂在基本上垂直的枢轴上,而所述枢轴位于围绕粪便和尿液腔室的框架上,所述盖板能够在其盖住粪便腔室的朝上敞开的、基本上为圆形开口的位置和该开口每一侧的位置之间的平面内转动;操纵机构安装在框架上并且包括一个弹簧加载的圆柱,该圆柱延伸穿过框架的顶侧,并且借助向下直接加在座子上的负载克服弹簧力的作用来激活,该圆柱包括第一挺杆,该挺杆与可转动套管的第一挺杆接触面相互作用,所述套管具有与转动盖板啮合的转动固定装置;尿液腔室的开口没有被活门覆盖,相对于坐便器来说,从使用者的位置看去,所述尿液腔室的开口位于粪便开口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转动固定装置包括一个操纵杆,所述操纵杆固定在套管上,并包括一个容纳设置在盖板上的销子的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配备有两个分别悬挂在两个枢轴上的盖板,所述枢轴设置在框架的后部;还配备有用于每一盖板的操纵机构,这些机构位于尿液开口每一侧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盖板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中央板部分和一个外板部分;配备有两个操纵杆,每一操纵杆都包括两个用于与板部分上的销子啮合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外板部分的相互遥相面对的侧边缘具有弯曲的形状,该形状大致对应于粪便开口的圆形,在关闭位置上刚好用于覆盖开口;外板部分的侧边缘具有弯曲的形状,该形状大致对应于粪便开口的圆形,在活门关闭的位置上刚好用于暴露粪便开口;中央板部分的侧边缘具有弯曲的形状,在关闭位置上刚好用于覆盖在外板部分之间形成的开口。
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操纵机构包括另一个可转动的套管,该套管的第一端部边缘具有锯齿形的第二挺杆接触面,该套管的第二端部边缘具有第三挺杆接触面,所述第三挺杆接触面带有交替的深、浅槽,这些槽与圆柱的第二挺杆啮合;座子的下面与框架的顶侧保持一定距离,使得第一挺杆仅在与第一套管中的第一挺杆接触面接触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圆柱按下述方式设置,即当与座子啮合时能手动使圆柱比可能的向下移动更进一步地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一挺杆与第二挺杆接触面啮合,以转动下一个挺杆,继而使第二挺杆移出深槽,并啮合在第三挺杆接触面中的浅槽内,借此,使盖板保持在打开位置。
8.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框架具有大致为鸡蛋的形状,所述蛋形相当于与抛物线结合的半圆;粪便腔室设置在圆形的末端,呈大致的圆柱形且具有大致为圆形的开口;尿液腔室成形于抛物线形末端并具有大致为半个鸡蛋的形状,其开口在前端呈大致的抛物线形,后端由延伸于蛋形内的粪便腔室的圆形壁限定;粪便腔室包含一个单独的吊桶;限定壁的上部边缘稍低于尿液腔室上的与框架顶侧共面的其他边缘;在向蛋形壁过渡处的每一侧,限定壁都具有一个垂直的槽,使得吊桶的外缘能够盖住尿液腔室的上部边缘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坐便器尿液腔室的开口的尺寸与粪便腔室的开口尺寸相同或者更大。
10.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座子上具有供使用者的大腿定位用的凹槽。
全文摘要
一种坐便器,它具有分别用于接收和排放尿和粪便的独立腔室(11,14)。座子(19)包括一个框架(22),在框架(22)上安装有一个用于打开和关闭座子的操纵机构(29),所述座子覆盖了粪便开口(13)。在座子的每一侧提供了一个机构,用于激活两个盖板(26,27)。该机构包括一个弹簧加载的圆柱(30),所述圆柱(30)包括一个挺杆(31),该挺杆与可转动套管(34)内的挺杆接触面(33)相互作用,该可转动套管固定在盖板(26,27)的操纵杆(35)上。当使用者使用坐便器时,在使用者重量的作用下,盖板自动转向两侧。当使用者起身时,盖板将返回并封盖粪便开口(13)。
文档编号A47K11/02GK1396814SQ01804183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27日
发明者英格·司洛斯·克里斯蒂安森 申请人:英格·司洛斯·克里斯蒂安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