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628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窗帘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
背景技术
现今的升降式窗帘有各种型式,包含百叶帘(Venetian blind)、卷帘(Rollershade)、罗马帘(Roman shade)……等等。大体上来说,上述各式窗帘皆会具有固定于窗户顶缘的一上轨(headrail)及设于该上轨下方的一活动帘(泛指该等窗帘用以遮蔽窗户的帘叶(片)或帘幔等)及可供使用者操作而控制该活动帘往上缩合或往下伸展的一收放装置。
其中百叶帘是属于最为常见并较具有现代感的一种窗帘,其特色在于该帘叶除了可往上缩合或往下伸展外,更具有可调整帘叶间透光面积大小的功能,通过此,使用者即可控制光线穿射进屋里的强弱。而罗马帘则是较具有古典优雅的美感,其具有类似瀑布般的帘摺,可以提供使用者一种华丽高贵的视觉感受,并能使屋内更具有古典优雅的气份;但,由于罗马帘的布幔仅能做往上缩合或往下伸展的动作,而无法像百叶帘般具有可调整光线穿射的入屋内强弱的功能,因此罗马帘在使用上就不似百叶帘般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具有可调整光线穿透入屋内强弱的功能,并保有美观典雅的外表;此外,通过由该窗帘具有的典雅外观及较佳的操作功能性,即可增加使用者的购买欲,通过此促进货品销售成绩,增进厂商的获利率。
为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包含有一上轨,用以设于窗户顶缘;复数帘片,具有适度的柔软度,是上下并列于该上轨下方;各该帘片具有长轴向延伸的一顶缘及一底缘;至少二第一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该上轨下方;各该第一线绳分别连接各该帘片的顶缘,且该第一线绳的顶缘固定于该上轨;至少二第二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该上轨下方;各该第二线绳分别连接各该帘片的底缘,且于上述连接位置下各该帘片顶、底缘之间距,小于该帘片展开时其顶、底缘之间距,通过此使该帘片外观产生弧状的垂部;一启闭机构,设于该上轨并与该等第二线绳顶端连结;该启闭机构是用以卷收该等第二线绳,使各该帘片顶、底缘间之间距缩小或拉大,当间距缩小时,相邻帘片的上方帘片底缘与下方帘片顶缘间的透光面积加大,当间距拉大时,造成相邻帘片的上方帘片底缘与下方帘片顶缘的透光面积减少。
一种窗帘帘叶悬吊结构,包含有一上轨,用以设于窗户顶缘;复数帘片,具有适度的柔软度,是上下并列于上轨下方;各帘片具有长轴向延伸的一顶缘及一底缘;
至少二第一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上轨下方;各第一线绳分别连接各帘片的顶缘,且第一线绳的顶缘固定于该上轨;至少二第二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上轨下方;各第二线绳分别连接各帘片的底缘,且于上述连接位置下;两相邻帘片的上方帘片底缘位于下方帘片顶缘上方。
兹配合图式举一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能作详细说明,其中所用图式先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是显示第一线绳与各帘片的接合状态;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是显示第二线绳与各帘片的接合状态;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是显示第三线绳与各帘片的接合状态;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显示窗帘的各帘片闭合的状态;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显示窗帘的各帘片开启时的状态;以及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显示窗帘由下往上收合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1(Roman shade)包含有一上轨10、若干帘片20、二第一线体30、二第二线体40、二第三线体50、一启闭机构60以及一升降机构70,兹将各构件详述如后。
该上轨10为中空的框条,是固设于窗户的顶缘。
该等帘片20是以具有适度柔软度的布体(可为纺纱、棉布及塑胶片…等)所制成的矩形长片条,且各帘片20长轴向二侧并分别连接有一第一横杆21及一第二横杆22,通过此使帘片20的长轴向被固定而仅能沿其短轴向弯曲,同时,横杆21、22的二端并各具有一穿孔23(如图4所示)。该帘片20是上下并列于上轨10的下方,且长轴向与上轨10平行,并使第一横杆21位于帘片20顶缘及该第二横杆22位于帘片20底缘。
请配合图2所示,该二第一线绳30一左一右位在上轨10的下方,其顶端连结固设于上轨10上,线身则纵向与各帘片20的第一横杆21连结,使得各帘片20的第一横杆21位在帘片20的顶缘,第二横杆22位在帘片20的底缘;同时,该相邻二帘片20的第一横杆21之间距小于一帘片20展开时其第一横杆21与第二横杆22之间距;此外,第一线绳30底端则固定在最下方帘片20的第一横杆21上。
请配合图3所示,该二第二线绳40一左一右位在上轨10的下方,其顶端伸入上轨10内(后述),线身则纵向与各帘片20的第二横杆22连结,此连结位置下,上方帘片20第二横杆22的高度位置略高于下方帘片20第一横杆21的高度位置,并通过此连结位置下,使一帘片20顶、底缘的间距小于该帘片20展开时其顶、底缘的间距,帘片20外观即产生弧状的垂部;此外,第二线绳40的底端则固定在最下方帘片20的第二横杆22上。
请配合图4所示,该二第三线绳50一左一右位在上轨10的下方,其顶端伸入上轨10内(后述),线身则纵向穿过各帘片20的第一横杆21及其第二横杆22的穿孔23,其底端并与最下方帘片20的第二横杆22连结。
参阅图1,并配合图5及图6,该启闭机构60包含有一横轴61,是以可原地旋转的方式横向枢设于该上轨10内,且横轴61的左右二侧并各具有一卷线筒62;第二线绳40顶端即连结于该二卷线筒62上,因此,横轴61旋转时即会带动卷取或松放第二线绳40,当该横轴61旋转卷取第二线绳40时,使各帘片20的第二横杆22向上靠近其第一横杆21,亦即,相邻二帘片20的上方帘片20底缘与下方帘片20顶缘间逐渐产生空隙,该二帘片20间的透光面积即加大(如图6所示);或是旋转松放第二线绳40,使相邻二帘片20的上方帘片20底缘与下方帘片20顶缘间的空隙逐渐减少,亦即,该二帘片20间的透光面积减少(如图5所示);一调整杆63,呈纵向,是位在窗帘1一侧(亦即图1中左侧),顶端枢设于横轴61上,可供使用者扭转,且旋转时会使横轴61原地旋转,亦即使用者可通过此可调整该等帘片20间的透光面积大小。(注调整杆63与横轴61间的连动结构,以及卷线筒62与第二线绳40间的连动结构可为一般窗帘常用的蜗轮及蜗杆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是为现有技术,容不赘述)。
参阅图1,并配合图5及图7,该升降机构70包含有二滚轮71,是一左一右枢设于上轨10内;一拉绳72,是绕设该二滚轮71上,且该拉绳72的一侧线体绕经一卡挚机构73并悬垂于窗户一侧(图1中右侧);该拉绳72的另一侧线体与该第三线绳50连结,因此,使用者拉取拉绳72时,第三线绳50被向上拉提,使帘片20由下而上逐渐被收合(图7);或是松放拉绳72,第三线绳50被向下垂放,使帘片20由上而下逐渐展开而遮蔽窗口(图5),通过此,使用者即可调整窗帘1遮蔽窗口的高度,且至适当位置下,可通过由该卡挚机构73卡挚拉绳72,达到定位效果。(注卡挚机构73的传动结构,是为现有技术,容不赘述)。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构成,使用者在操作时,只要枢转调整杆62即可以控制该窗帘1相邻二帘片20间的透光面积大小;当一帘片20的第二横杆22与第一横杆21叠合时,相邻二帘片20间的透光面积即呈现最大的状态,通过此可使屋内充满明亮的光源;而当第二横杆22逐渐远离第一横杆21时,相邻二帘片20间的透光面积逐渐减小,即会使得穿透入屋内的光线相对减少,直至相邻二帘片20的上方帘片20的第二横杆22与下方帘片20第一横杆21叠合,此时,室外的光线即无法透过窗帘1透射入屋内。再者,使用者可通过由操作拉绳72,使窗帘1由下往上逐渐叠合,直至所有帘片20被收藏于窗户上方或是将该等帘片20由上往下逐渐展开,直至将窗口整体遮蔽。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罗马帘1在该等帘片20整体展开时,具有美观典雅的外表,其类似瀑布般层叠的帘摺更提供了使用者华丽优美的视觉效果。另外,通过由其可控制光线透射入屋内强弱的功能,使该窗帘更具有实用的操作功能性,通过此,增加使用者的购买欲,促进货品销售成绩,继而增进厂商的获利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相邻二帘片之间,位在上方的帘片其垂部一定要遮盖住位在下方的帘片顶侧,此部分可由生产厂商依实际需要在生产时略微修正调整,因此,若是位在上方的帘片其垂部底缘与位在下方的帘片顶缘等高,亦不影响本实用新型发明人的创作原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在于帘片的顶、底缘利用不同的绳线系统架构而成一特殊的帘叶悬吊系统,得以操控帘片的顶、底缘座位移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的遮光效果,因此举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效实施,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上轨,用以设于窗户顶缘;复数帘片,具有适度的柔软度,是上下并列于上轨下方;各帘片具有长轴向延伸的一顶缘及一底缘;至少二第一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上轨下方;各第一线绳分别连接各帘片的顶缘,且第一线绳的顶缘固定于上轨;至少二第二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上轨下方;各第二线绳分别连接各帘片的底缘,且于上述连接位置下;两相邻帘片的上方帘片底缘位于下方帘片顶缘上方;一启闭机构,设于上轨并与第二线绳顶端连结;该启闭机构,具有一卷线筒,是用以卷收第二线绳,使各帘片顶、底缘间之间距缩小或拉大。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帘片于上述连接位置下,各帘片顶、底缘之间距,小于帘片展开时其顶、底缘之间距,通过此使该帘片外观产生弧状的垂部。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纵向设于上轨下方的至少二第三线绳及设于上轨并与第三线绳顶端连结的一升降机构;第三线绳间是相隔预定距离,且第三线绳分别贯通各帘片的顶、底缘,使底端固定在最下方的一帘片底缘;升降机构是以卷收第三线绳,使帘片由下往上收合;或是用以垂放第三线绳,使帘片由上往下展开。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启闭机构施放第二线绳,使各帘片顶、底缘间的间距为最大时,相邻二帘片的上方帘片底缘会与下方帘片顶缘位在同一水平线。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帘片顶、底缘分别以一第一横杆及一第二横杆形成,通过此帘片的长轴向被固定而仅能沿其短轴向弯曲。
6.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帘片顶、底缘分别以一第一横杆及一第二横杆形成,第一横杆及第二横杆分别具有至少二穿孔而可供各第三线绳穿过。
7.一种窗帘帘叶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上轨,用以设于窗户顶缘;复数帘片,具有适度的柔软度,是上下并列于上轨下方;各帘片具有长轴向延伸的一顶缘及一底缘;至少二第一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上轨下方;各第一线绳分别连接各帘片的顶缘,且第一线绳的顶缘固定于该上轨;至少二第二线绳,是分别相隔预定距离且纵向设于上轨下方;各第二线绳分别连接各帘片的底缘,且于上述连接位置下;两相邻帘片的上方帘片底缘位于下方帘片顶缘上方。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帘帘叶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帘片于上述连接位置下,各帘片顶、底缘之间距,小于帘片展开时其顶、底缘的间距,通过此使帘片外观产生弧状的垂部。
9.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帘帘叶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纵向设于上轨下方的至少二第三线绳;第三线绳间是相隔预定距离,且各第三线绳分别贯通各帘片的顶、底缘,使底端固定在最下方的一帘片底缘。
10.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帘帘叶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帘片顶、底缘分别以一第一横杆及一第二横杆形成,通过此各帘片的长轴向被固定而仅能沿其短轴向弯曲。
11.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帘帘叶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帘片顶、底缘分别以一第一横杆及一第二横杆形成,第一横杆及第二横杆分别具有至少二穿孔而可供各第三线绳穿过。
专利摘要一种可调整透光率的罗马帘,其具有可调整光线穿透入屋内强弱的功能,且仍保有美观典雅的外表,该窗帘的上轨下方具有若干上下并列的帘片,该等帘片各具有一弧形的垂部,使得该窗帘的外观在正视时具有类似瀑布的帘褶;一线绳,上端是固设于该上轨上,另一端是依序连结于各帘片顶缘;另一线绳,上端是卷设于该上轨内,另一端是依序连结于各帘片底缘的线绳,通过此结构可控制相邻二帘片间的透光面积加大,或是相邻二帘片间的透光面积缩小。
文档编号A47H23/00GK2674988SQ20042000157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9日
发明者粘铭, 彭桂亭 申请人: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