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81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水机、净水桶,特别是一种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ZL200320125299.0中公开了一种高温杀菌饮水机,其包括冷胆、热罐和水罐,冷胆和热罐均设有出水管及分别与水罐连通的进水管,热罐还设有电热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将热罐中的高温蒸汽导入冷胆的导气管,冷胆底部还设有排污阀。该饮水机利用饮水机热罐中的高温蒸汽杀灭冷胆和冷胆出水管内壁的病菌,这种结构的饮水机能有效避免饮用水的二次污染,但是其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制造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制造成本低、操作简便、既可用于饮水机,又可用于净水桶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包括设置在发生器壳体中臭氧发生腔内的臭氧发生片,臭氧发生腔一端与微型气泵相接,其另一端通过臭氧出气口与饮水机、净水桶内部相连通,其结构特征是臭氧发生片与散热片相接,壳体上设置有散热进风口,散热进风口下方设置有散热风扇。
上述的臭氧发生腔设置在臭氧发生腔主体内,臭氧发生腔上部设置有臭氧发生片,散热片嵌入臭氧发生腔主体内与臭氧发生片相接触。
上述的微型气泵的气泵进气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器。
上述的空气过滤器包括设置在气泵进气口处的空气过滤器主体,空气过滤器主体与过滤器盖扣接,过滤器盖内侧与空气过滤器主体之间设置有过滤棉,过滤器盖位于过滤棉处设置有过滤器进气口。
上述的发生器壳体外壁上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内放置有贴片,饮水机、净水桶壳体表面也设置有贴片,贴片和贴片粘接为一体。
上述的贴片为尼龙丝扣贴片。
上述的臭氧发生片、散热风扇和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臭氧发生模块,空气过滤模块,气体增压模块集中在发生器的壳体内,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使装置紧凑,节省材料成本。用户花较少费用就可以使日常饮用水源有消毒杀菌及防二次污染功能,保证健康。
本实用新型在臭氧发生片上设置散热铝片,于散热铝片上方设置散热风扇,臭氧发生片、散热风扇和控制电路板电连接,臭氧发生片开始工作的时候,散热风扇同时工作,防止热量集中在臭氧发生腔主体内,以确保臭氧片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运行,极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发生器壳体上设置安装孔和贴片,并设置有内部连接线和外置电源变压器,可以很方便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饮水机内部或外部,接上内部线或插上接头就可以投入使用,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利用臭氧高效快速杀菌的特点,对饮水机、净水桶水罐里的水进行杀菌,且杀菌后无任何残留物质,确保用户健康安全。
本实用新型使用12V低压电源,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制造成本低、操作简便、既可用于饮水机,又可用于净水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后视(移开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气体流向结构示意图。
图6为贴片结构示意图。
图7-图8为电线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9-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个使用状态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散热进风口,2为散热风扇,3为上盖,4为散热出风口,5为散热铝片,6为臭氧发生片,7为臭氧出气口,8为臭氧出气软管,9为臭氧发生腔,10为臭氧发生腔主体,11为底座,12为臭氧发生腔进气口,13为连接管,14为气泵出气口,15为微型气泵,16为魔术贴贴槽;17为空气过滤器主体,18为气泵进气口,19为过滤器进气口,20为过滤棉,21为过滤器盖,22为臭氧发生模块,23为控制电路板,24为外接电源线接头,25为贴片,26为贴片,27为电源线接头,28为电源线接头,29为线路板插头,30为电源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11,本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包括设置在发生器壳体中臭氧发生腔9内的臭氧发生片6,空气在臭氧发生腔9内被臭氧发生片6电离,产生臭氧;臭氧发生腔9一端与微型气泵15相接,其另一端通过臭氧出气口7与饮水机、净水桶内部相连通,臭氧发生片与散热片5相接,壳体上设置有散热进风口1,散热进风口下方设置有散热风扇2。发生器壳体上设置有散热出风口4。臭氧发生片6、散热风扇2和控制电路板23电连接。臭氧发生模块22为臭氧发生片6提供高压工作电流。
臭氧发生腔9设置在臭氧发生腔主体10内,臭氧发生腔上部设置有臭氧发生片6,散热片5嵌入臭氧发生腔主体内与臭氧发生片相接触。
微型气泵15的气泵进气口18处设置有空气过滤器。该空气过滤器包括设置在气泵进气口18处的空气过滤器主体17,空气过滤器主体与过滤器盖21扣接,过滤器盖内侧与空气过滤器主体之间设置有过滤棉20,过滤器盖位于过滤棉处设置有过滤器进气口19。
箭头方向所示为工作气流的方向,见图4-图5。空气通过过滤器盖21上面的过滤器进气口19进入到空气过滤器主体17内。空气过滤器主体17内装有的过滤棉20可以过滤空气内的尘埃,然后空气通过气泵进气口18进入到微型气泵15内。微型气泵15对空气进行加压,经加压的空气通过气泵出气口14,连接管13和臭氧发生腔进气口12进入到臭氧发生腔9内,臭氧发生片6在臭氧发生腔9内对空气进行高压放电,产生臭氧。高压的臭氧气体经过臭氧出气口7和臭氧出气软管8,通入到“净水桶”或“饮水机”里,对饮用水及整个容器进行消毒杀菌,达到防止二次污染的效果。当过滤棉20使用约1年后,就需要更换,此时只需要打开过滤器盖21,然后将过滤棉20更换,再将过滤器盖21装回即可;空气过滤器主体17与微型气泵15之间采用胶水粘接的方法进行连接和密封。
臭氧发生模块22和微型气泵15有电源线与控制电路板23连接,由控制电路板23进行控制。使用螺钉固定的方法将控制电路板23安装在底座11上,这种安装方式节省了产品的空间;此时,用电线将控制电路板23与外接电源线接头24连接;电源线接头27和电源变压器30或电源线接头28和线路板插头29通过插接的方式与外接电源线接头24相连,并为整个装置提供电源;见图7-图8。
如果装置作为机器的一个部件使用时,见图9-图11,则使用电源线接头28和线路板插头29作为电源线,外接电源线接头24与机器的控制电路板相连,为本产品提供电源;如果装置单独使用,则使用电源线接头27和电源变压器30作为电源线,并直接插到电源插座,为本产品提供电源;发生器壳体外壁上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内放置有贴片25,饮水机、净水桶壳体表面也设置有贴片26,贴片25和贴片26中的一片上有设置有黏粘层,贴片25和贴片26中粘接为一体;或者贴片25和贴片26为表面带有尼龙丝扣贴片,见图6;为防止本产品滑落,利用尼龙贴片25和26上尼龙钩和绒面相粘接的特性用进行固定;图9-图11为本产品分别用在饮水机和净水桶上的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包括设置在发生器壳体中臭氧发生腔(9)内的臭氧发生片(6),臭氧发生腔一端与微型气泵(15)相接,其另一端通过臭氧出气口(7)与饮水机、净水桶内部相连通,其特征是所述的臭氧发生片与散热片(5)相接,壳体上设置有散热进风口(1),散热进风口下方设置有散热风扇(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臭氧发生腔(9)设置在臭氧发生腔主体(10)内,臭氧发生腔上部设置有臭氧发生片(6),散热片(5)嵌入臭氧发生腔主体内与臭氧发生片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微型气泵(15)的气泵进气口(18)处设置有空气过滤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空气过滤器包括设置在气泵进气口(18)处的空气过滤器主体(17),空气过滤器主体与过滤器盖(21)扣接,过滤器盖内侧与空气过滤器主体之间设置有过滤棉(20),过滤器盖位于过滤棉处设置有过滤器进气口(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发生器壳体外壁上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内放置有贴片(25),饮水机、净水桶壳体表面也设置有贴片(26),贴片(25)和贴片(26)粘接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贴片(25)和贴片(26)为尼龙丝扣贴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臭氧发生片(6)、散热风扇(2)和控制电路板(23)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发生器壳体上设置有散热出风口(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发生器采用12V低压电源。
专利摘要一种饮水机、净水桶防二次污染发生器,包括设置在发生器壳体中臭氧发生腔内的臭氧发生片,臭氧发生腔一端与气泵相接,其另一端通过臭氧出气口与饮水机、净水桶内部相连通,臭氧发生片与散热片相接,壳体上设置有散热进风口,散热进风口下方设置有散热风扇。臭氧发生腔设置在臭氧发生腔主体内,臭氧发生腔上部设置有臭氧发生片,散热片嵌入臭氧发生腔主体内与臭氧发生片相接触。微型气泵的气泵进气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器。本实用新型将臭氧发生模块,空气过滤模块,气体增压模块集中在发生器的壳体内,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减小体积,节省材料,用户花较少费用就可使日常使用的饮水机、净水桶具有消毒杀菌及防二次污染功能。
文档编号A47J31/44GK2815222SQ20052006119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5日
发明者梁锦滔 申请人:梁锦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