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加热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381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碳纤维加热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碳纤维加热垫。
背景技术
传统的加热垫,一般采用金属丝作为导热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易造成断裂引起触电等事故发生,且寿命短、热效率低、抗拉强度弱、升温慢,发热及散热速度慢,耗电大,节能性差。寻求一种更安全可靠、节能性优异的导热材料替代金属丝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纤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航空航天工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高性能材料,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磨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性能,但与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显著的各项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使自身产生的焦耳热量可瞬时散发走,同时具有远红外频谱集中和远红外转换率高的特点。碳纤维通电时只产生热辐射,不产生高频辐射,无紫外线。产生的热辐射对人体不仅无害,而且可改善人体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益于健康。且频谱特性好,远红外转换率高达90%,电热转换率高达98%,可节电30%,几分钟内就可达到额定温度,加热均匀。近年来,由于生产能力迅速扩大、碳化技术进步,碳化成本降低,是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设计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电热转换率高的碳纤维加热垫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阻燃布上设置碳纤维层,碳纤维层两边用合金线压接,再由导线引出连接接插件,碳纤维层上再复合一层阻燃布。
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两边合金线通过压接端子与导线连接。
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导线上连接设置温控装置。
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碳纤维层为网状结构。
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合金线为一股或一股以上。
该加热垫设计新颖、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发热时无明火,且碳纤维强度高,避免了断裂、触电、易打火等事故发生;安装简便易于操作,性能稳定;升温快,节能好,碳纤维直径细,在相同系数下比金属或合金电热线的发热及散热面积增大数十倍,通电即热;温度可控,通电几分钟即可升到设计温度,散热迅速,无启动电流,电热转换率高达99%,节能性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阻燃布1上设置碳纤维层2,阻燃布1为无纺布,或其它阻燃织物。碳纤维层2为网状结构,或编织成其它花形。碳纤维层2两边用合金线3压接,合金线3为一股或一股以上,可选用高强度柔韧性好的镀银线。用打缆机把碳纤维层2固定在阻燃布1上。合金线3可直接纽结后由导线6引出连接接插件7,也可通过压接端子5压接后与导线6连接后,再与接插件7连接。碳纤维层2上再复合一层阻燃布8,阻燃布8为粘合衬或无纺布,也可为其它阻燃织物。导线6上连接设置温控装置4,用于控制碳纤维层2的发热温度,导线6与接插件7连接。然后通过高温压合把阻燃布8与碳纤维层2、阻燃布1粘合成一体即可使用。当温度达到70℃时温控装置4自动断电、低于35℃时自动开启,使座椅温度始终保持在35-70℃之间,人体感觉舒适,其尺寸可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其接插件7可为普通插头;也可是连接接头,与保险装置、发光开关等安全控制装置连接,其具体连接结构为一般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加热垫需要两块或者两块以上一起使用的,比如椅子的座垫和靠垫,可通过接插件7串联或者并联后使用,或通过接插件7串联或者并联后与保险装置、发光开关等安全控制装置连接后使用。该加热垫表面工作温度均匀,可广泛地用于汽车、餐厅以及影剧院等娱乐场所的座椅垫加热。
权利要求1.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阻燃布(1)上设置碳纤维层(2),碳纤维层(2)两边用合金线(3)压接,再由导线(6)引出连接接插件(7),碳纤维层(2)上再复合阻燃布(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两边合金线(3)通过压接端子(5)与导线(6)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导线(6)上连接设置温控装置(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碳纤维层(2)为网状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加热垫,其特征在于合金线(3)为一股或一股以上。
专利摘要碳纤维加热垫,属于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底衬上设置碳纤维层,碳纤维层两边用合金线压接,再由导线引出连接接插件,碳纤维层上再复合阻燃布。该加热垫设计新颖、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发热时无明火,且碳纤维强度高,避免了断裂、触电、易打火等事故发生;安装简便易于操作,性能稳定;升温快,节能好,碳纤维直径细,在相同系数下比金属或合金电热线的发热及散热面积增大数十倍,通电即热;温度可控,通电几分钟即可升到设计温度,散热迅速,无启动电流,电热转换率高达99%,节能性好。
文档编号A47K13/30GK2781704SQ200520101259
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9日
发明者王旭 申请人:王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