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5964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电饭煲,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全自动地进行洗米、 煮饭、直到使用后的锅等的清洗为止的全部工序的全自动电饭煲。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一般家庭中使用的电饭煲,仅仅具有煮饭功能以及对煮好 的饭进行保温的功能,其前后的工序、即洗米和使用后的锅等的清洗, 一般 是由使用者手工进行。
由于该手工进行的工序需要额外的劳力和时间,因此例如对身体活动不 便的人或因工作等生活繁忙的人来说是非常麻烦的。而且,对于因受伤或残 疾等而导致手活动不便的人,可以说难以进行该工序。
从这种情况出发,已经提出了许多对电饭煲进行全自动化的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件l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电饭煲, 该全自动电饭煲是一种具备储米槽、洗米部以及煮饭部,还具有在它们之间 的输送米的输送单元,而且设有对洗米、输送、煮饭的各个工序进行控制的 控制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并且其结构为,还具备用于在储米槽内检测残 留米量的传感器;以及被连接成将该传感器的输出直接输入到米店内的终端
的网络控制单元。
但是,由于在这种电饭煲中,储米槽、洗米部以及煮饭部分别是分体构 成的,因此结构元件较多,并且,由于需要对储米槽、洗米部以及煮饭部分 别进行连接的通路,因此整个电饭煲就变得非常大型化,在一般家庭中使用 时,具有设置空间受到制约的问题。
而且,由于还需要分别针对洗米、输送、煮饭的控制单元,并且还需要 网络控制,因此控制机构就变得非常复杂。
另一方面,在以下的专利文件2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电饭煲,其具备 装米的容器;具有收纳于该容器中的开口部的底部容器;通过所述开口部而 被设置在底部容器内的洗米用螺杆;转动该洗米用螺杆的电机,该全自动电饭煲通过在中盖处设置进水口以及扩散阀以进行注水,用开关操作部来设定 煮饭量和煮饭的程度,从而控制进水、水位、排水,并进行煮饭。
但是,虽然与上述专利文件1公开的技术相比,这种电饭煲非常小型化, 但是由于通过螺杆进行洗米,所以在该洗米工序中,米粒破裂的可能性非常 高,从而会损坏煮饭后的米饭的味道。
而且,当利用该结构进行煮饭时,由于煮好的米饭覆盖洗米用螺杆,因 此使用者在盛米饭时该螺杆会造成妨碍,且有时会因该螺杆而受伤。
另外,在上述的任一专利文件中,电饭煲使用后的锅等的清洗均需人工 进行。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平05-228054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2001-2186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 电饭煲,该全自动电饭煲结构简单,而且具有适合在一般家庭使用的小型尺 寸,且洗米时不会引起米粒的破损,并且使用后还能够进行锅的清洗。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全自动电饭煲,所述全自动电饭煲具备 电饭煲本体,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与该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盖体, 其被配置在该电饭煲本体的上部,并且能够开闭所述开口部;外锅,其通过 所述开口部而被收纳固定在所述空间内;内锅,其为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 且被支承于该外锅内,用于收纳大米等被烹调物;加热单元,用于对该内锅 进行加热。该全自动电饭煲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内锅旋转单元,其被连接 在所述内锅底部的大致中央处并用于转动该内锅;旋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 该内锅旋转单元;液体供给单元,用于向所述内锅内供给水等的液体;内锅 清洗单元,用于对所述内锅内进行清洗;排出单元,将由所述液体供给单元 和所述内锅清洗单元供给的液体以及/或所述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自所述内锅 排出。该排出单元具有内锅排出孔,其形成在所述内锅的底部内表面最下 部且底部的外周附近;外锅排出孔,其形成在所述外锅的底部内表面最下部 且底部的外周附近,并且在所述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所述内锅排出孔由第一内锅排出孔和第二内锅排出孔组成,该第一内锅排出孔以隔着所述内 锅的底部中心对置的方式至少配置形成有两个,该第二内锅排出孔被配置形 成在底部中与该第一内锅排出孔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外锅排出孔由第一 外锅排出孔和第二外锅排出孔组成,该第一外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所述第 一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该第二外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底部中与该第 一外锅排出孔相同高度的位置上,且在所述第二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 所述旋转控制单元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内锅旋转单元进行控制为了在洗米工 序结束时排出所述液体而使所述第一内锅排出孔与所述第一外锅排出孔重 合,为了在所述内锅的清洗结束时排出所述液体和所述烹调物的一部分而使 所述第二内锅排出孔与所述第二外锅排出孔重合,并且在所述洗米工序和所 述清洗工序中使所述内锅排出孔与所述外锅排出孔不重合。
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 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控制单元对所述内锅旋转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内 锅进行往返旋转运动。
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电 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清洗单元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和棒状的副旋转 构件所组成,该主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大致中心处;
该副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主旋转构件上,并且具备与所述液体 供给单元连通的多个液体喷射口 。
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 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具有上部加热单元,其被配 置在所述盖体的所述电饭煲本体的开口部一侧的面上;下部加热单元,其被 配置在通过外锅底部内表面而与所述内锅抵接的外锅底部外表面上,以及/ 或者配置在内锅底部外表面并沿所述内锅的轴方向驱动以相对于所述内锅底 部进行抵接分离动作。
权利要求5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 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锅的底部外表面上具备防水壁,该 防水壁覆盖所述第一和第二内锅排出孔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外锅排出孔的周 围,并且对所述内锅底部外表面和所述外锅底部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
权利要求6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 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锅和所述内锅中,至少所述内锅的底部纵截面的形状为,从所述内锅排出孔向所述内锅轴心缓缓地倾斜并且上升的大致半圆形状。
权利要求7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形成有环状凹部和环状凸部,且所述环状凹部和所述环状凸部相互嵌合。该环状凹部被形成在所述内锅外表面一侧中的比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内锅排出孔的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和更靠内周的位置上,并朝向所述内锅的内表面方向凹陷;该环状凸部被形成在所述外锅内表面一侧中的比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外锅排出孔的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和更靠内周的位置上,并朝向所述内锅方向突出。
权利要求8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开口端部朝向外侧弯曲成截面为J字形状,所述内锅的开口端部朝向外侧弯曲成截面大致为O字形状,从而使该内锅和该外锅的开口边缘部互相巻入。
权利要求9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饭煲本体与所述外锅的侧面紧密接触而在外锅开口部附近形成环状凹部,从而形成排水槽,且在该排水槽上设置有排水孔。
权利要求IO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内锅清洗单元进行的所述内锅的清洗工序、以及由所述加热单元进行的所述内锅的干燥工序之后,再由所述内锅旋转单元转动所述内锅,并且由所述内锅清洗单元多次喷射水,之后再次通过加热单元而使内锅干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l所涉及的发明,具备内锅旋转单元,其被连接在内锅底部的大致中央处并且使该内锅旋转;旋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该内锅旋转单元;液体供给单元,用于向所述内锅内供给水等的液体;内锅清洗单元,用于对所述内锅内进行清洗;排出单元,将由所述液体供给单元和所述内锅清洗单元供给的液体以及/或者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自所述内锅排出,因而能够以简单且小型的结构,在进行现有的煮饭之外,还可进行洗米以及使用后锅的清洗。另外,排出单元具有内锅排出孔,其形成在所述内锅的底部内表面最下部且在底部的外周附近;外锅排出孔,其形成在所述外锅的底部内表面最下部且在底部的外周附近,并且在所述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所述内锅排出孔由第一内锅排出孔和第二内锅排出孔所组成,该第一内锅排出孔以隔着所述内锅的底部中心对置的方式至少配置形成有两个,该第二内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底部处与该第一内锅排出孔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外锅排出孔由第一外锅排出孔和第二外锅排出孔所组成,该第一外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所述第一 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该第二外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底部处与该第一外锅排出孔相同高度的位置上,且在所述第二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所述旋转控制单元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内锅旋转单元进行控制为了在洗米工序结束时排出所述液体而使所述第一 内锅排出孔与所述第一外锅排出孔重合,为了在所述内锅的清洗结束时排出所述液体和所述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而使所述第二内锅排出孔与所述第二外锅排出孔重合,并且在所述洗米和所述清洗工序中使所述内锅排出孔与所述外锅排出孔不重合,由此能够可靠地排出洗米时的淘米水、内锅清洗时的清洗水以及残留物。
根据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旋转控制单元控制内锅旋转单元而使内锅进行往返旋转运动,由此能够显著提高洗米或者使用后的锅的清洗效率。
根据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发明,内锅清洗单元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所组成,该主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盖体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主旋转构件上,并且具备与液体供给单元连通的多个液体喷射口,由此能够在内锅的全部区域中进行液体喷射,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内锅内的清洗。
根据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发明,加热单元具有上部加热单元,其被配置在盖体的所述电饭煲本体的开口部一侧的面上;下部加热单元,其被配置在与外锅底部内表面上的所述内锅进行抵接的外锅底部外表面,以及/或者配置在内锅底部外表面且沿内锅的轴方向驱动以便相对于内锅底部进行抵接分离动作,由此能够进行内锅上下方向的加热,并在内锅的清洗中能够有效地剥离残留物。而且,在所述清洗之后,能够以很短的时间有效地进行内锅的干燥。并且,所述下部加热单元沿所述内锅的轴方向驱动,从而相对于所述内锅底部进行抵接分离动作,由此能够防止在内锅旋转时内锅与下部加热单元之间产生摩擦。根据权利要求5所涉及的发明,在内锅的底部外表面上具备防水壁,该防水壁覆盖第一和第二内锅排出孔以及第一和第二外锅排出孔的周围,并且对内锅底部外表面和外锅底部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由此能够在洗米、煮饭以及使用后锅的清洗时,防止水漏到电饭煲本体内等。
根据权利要求6所涉及的发明,在外锅和所述内锅中,至少内锅的底部纵截面的形状为,从内锅排出孔向所述内锅轴心缓缓地倾斜并且上升的大致半圆形状,由此,在洗米或者清洗时进行排水时,能够从内锅顺利地排出洗米时的淘米水、内锅清洗时的清洗水以及残留物。
根据权利要求7所涉及的发明,其形成有环状凹部和环状凸部,且环状
凹部和所述环状凸部互相嵌合,该环状凹部被形成在内锅外表面一侧中的比形成第一和第二内锅排出孔的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和更靠内周的位置上,并
朝向该内锅的内表面方向凹陷;该环状凸部被形成在外锅内表面一侧中的比形成第一和第二外锅排出孔的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和更靠内周的位置上,并朝向所述内锅方向突出,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向电饭煲本体内的漏水等。而且,在内锅旋转时,能够毫无困难地对内锅的轨道进行控制,并且,能够减轻内锅的振动。
根据权利要求8所涉及的发明,外锅的开口端部朝向外侧弯曲成截面为J字形状,内锅的开口端部朝向外侧弯曲成截面大致为O字形状,并且形成内锅和外锅的开口边缘部互相巻入,由此能够防止洗涤剂或溶有残留物的水蒸气侵入到外锅和内锅之间所产生的间隙中。
根据权利要求9所涉及的发明,所述电饭煲本体与所述外锅的侧面紧密接触而在外锅开口部附近处形成环状凹部,从而形成排水槽,且在排水槽上设置有排水孔,由此能够对内锅的开口部外围也充分地清洗,并且能够将自内锅向外部流出的清洗水或残留物排出到外部。
根据权利要求10所涉及的发明,在由内锅清洗单元进行的所述内锅的清洗工序,以及由加热单元进行的内锅的干燥工序之后,再由内锅旋转单元使内锅旋转,并且由内锅清洗单元多次喷射水,之后再次通过加热单元而使内锅干燥,由此,因为若进行一次干燥后残留物将变得易于剥离,所以能够更加完全地排出内锅的残留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全自动电饭煲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之一例的简要局部剖面图。图2为,图1的开口部下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的控制方式的框图。
本发明所涉及的全自动电饭煲R为,只需准备大米,即可全自动地进行洗米、煮饭、乃至使用后的清洗为止的工序。
全自动电饭煲R具备电饭煲本体l,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la,并且具有与开口部la连通的空间lb;盖体2,其被配置在电饭煲本体1的上部并且能够对开口部la进行开闭;外锅3,其通过开口部la被收纳固定在空间lb内;内锅4,其被支承于外锅3内并且用于收纳大米等被烹调物;加热单元5,用于对内锅4进行加热。
而且,全自动电饭煲R还具备内锅旋转单元6,其被连接在内锅4底部的大致中央处并且使内锅4旋转;旋转控制单元7,用于控制内锅旋转单
元6;液体供给单元8,用于向内锅4内供给水等液体;内锅清洗单元9,用于对内锅4内进行清洗;排出单元IO,将由液体供给单元8和内锅清洗单元
9供给的液体以及/或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自内锅4排出。
在这里,如图3所示,通过由中央处理部A、即CPU读取预先规定的计算机程序,从而对加热单元5、内锅旋转单元6、旋转控制单元7、液体供给单元8、内锅清洗单元9以及排出单元10进行统一的程序控制,并实现全自动化。
另外,该中央处理部A当然也进行现有电饭煲所具有的煮饭、保温的控制。
下面对上述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上所述,电饭煲本体l,通过其上面的开口部la在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空间lb,并在其外部具备未图示的操作面板。而且,电饭煲本体1在空间lb与电饭煲本体1外表面之间收纳有玻璃棉等绝热材料,从而实现电饭煲本体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绝热。
对电饭煲本体l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采用一般所使用的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或者有底的大致矩形形状即可。
ii图2是在图1的开口部下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为了防止异物混入到空间lb,电饭煲本体1以在外锅开口部附近形成环状的凹部的方式而与外
锅3的侧面紧密接触。该被形成为环状的凹部作为排水槽13使用。通过设置排水槽13,能够在下文所述的内锅清洗工序中, 一直清洗到内锅4的开口部外边缘。为了形成排水槽13,电饭煲本体1的紧密接触部分优选设置为沿盖体方向稍微倾斜,但是也可以沿水平紧密接触。从电饭煲本体1的与盖体2相接触的面到与外锅相接触的面为止是由不锈钢所形成的,由于紧密接触部分要防水,因而设有衬垫或硅酮橡胶。
排水槽13至少设置一处,当设置两处以上时,优选为设置在隔着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中心而对置的位置上。排水槽13优选为,缓缓地倾斜设置以使排水孔14位于最低的位置。因此,当排水孔14为一处时,优选将其倾斜设置成,使隔着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中心而与排水孔14对置的排水槽的位置位于最高处。对排水孔13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在圆周方向上是2.5 3.5cm左右,在半径方向上是1.5 2.5cm左右。为了防止漏水,排水孔13由衬垫或硅酮橡胶所形成,并通过排水管15与剩饭收纳部ld连接,清洗水以及/或被烹调物的一部分经过排出孔lc被排出到外部。
然后,将盖体2配置成,能够相对于电饭煲本体l的上部转动,以能够对开口部la进行开闭。所述液体供给单元8和内锅清洗单元9被设在该盖体2上。
此时,考虑到盖体2的重量,作为电饭煲本体1和盖体2的转动机构(未图示),将优选使用具有优良刚性的铰链。
而且,当用盖体2堵塞开口部la时,为了实现内部的密封性,优选对电饭煲本体1和盖体2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在其互相接触的面上设置衬垫。对盖体2和电饭煲本体1进行密封的衬垫优选为,在下文所述的内锅旋转时,使二者紧密接触以便在闭塞时不会因振动而产生摩擦。
当闭塞开口部la时,当然可利用现有电饭煲所使用的公知的锁止构件(未图示),来固定电饭煲本体1和盖体2。而且,当然要在盖体2上设置公知的通气孔(未图示)。
另外,对液体供给单元8以及内锅清洗单元9的具体结构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如上所述,可形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全自动电饭煲的本体部分。另外,对于构成电饭煲本体l以及盖体2的材料虽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可以例举具有优良耐腐蚀性的不锈钢等金属、或者聚丙烯等合成树脂。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外锅的示意图,(a)为其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而且,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的示意图,(a)为其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的另一方式所具备的、(a)为外锅、(b)为内锅的俯视图。
另外,以下所述的外锅以及内锅的材质,可以从现有电饭煲使用的材质中适当选择。
如图4所示,外锅3是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物体,在其底部中央部分上形成有圆锥台形状部,该圆锥台形状部具有朝外锅3开口方向缓缓倾斜并且上升的大致为圆锥台的形状。
在该圆锥台形状部上表面的大部分上形成有贯通孔31 。
而且,在外锅3中,在通过底部外周附近的位置与所述圆锥台形状部的端部位置之间的中央附近的圆周上,以隔着底部中心而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细小网眼状(例如0.02 0.5mm左右)的第一外锅排出孔32。
并且,在外锅3中的连接各个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直线上,并且在各个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外侧位置且在外锅3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外锅排出孔33 (孔径为15 25mm左右)。
第一外锅排出孔32经由第一排出通路32a与设在电饭煲本体l上的排出口lc连接,而且,第二外锅排出孔33从第二排出通路33a经由剩饭收纳部ld而与排出口 lc连接(参照图1)。
如图5所示,内锅4是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物体,在其底部中央部分上形成有半球形状部,该半球形状部具有朝内锅4开口方向缓缓倾斜并上升的大致为半球的形状。
而且,在内锅4中,在经过底部外周附近的位置与所述半球形状部的端部位置之间的中央附近的圆周上,且以隔着底部中心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细小网眼状(例如0.02 0.5mm左右)的第一内锅排出孔41。
该第一内锅排出孔41是在外锅3内收纳了内锅4的状态下,在与第一外锅排出孔32大致相同的圆周位置上所形成的。并且,在内锅4中,在从连接各个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直线起以规定角
度改变了相位的直线上,并且在各个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外侧位置且在内锅4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内锅排出孔42 (孔径为15 25mm左右)。
这样,当旋转内锅3时,可以独立地形成第一外锅排出孔32与第一内锅排出孔41重合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外锅排出孔33与第二内锅排出孔42重合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二区域)。
此时,设定所述第一内锅排出孔41和第二内锅排出孔42之间的相位变化量(例如为15 25°左右),以便在各区域中,在形成一个区域时不会形成另一个区域,例如第一外锅排出孔32与第一内锅排出孔41重合时,避免第二外锅排出孔33与第二内锅排出孔42重合。
由此,构成了排出单元IO。
在这里,内锅4的结构为,在形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时,由中央处理部A将其旋转控制为,必须先形成第一区域(在图5中为逆时针方向)。
另外,为了说明方便,在图1中,同时形成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因此,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不会同时形成,在外锅3内收纳了内锅4的状态下,只要能够将第二内锅排出孔42形成为,与第一内锅排出孔33在底部处的髙度大致相同即可,对第一内锅排出孔41、第二内锅排出孔42、第一外锅排出孔31、第二外锅排出孔32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制。
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即第二外锅排出孔32的位置,形成在如图6 (a)所示的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外侧位置且在底部上,第二内锅排出孔42的位置形成在如图6 (b)所示的第一内锅排出孔的外侧位置且在底部上,并位于从连接各个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直线起以规定角度改变了相位的直线上。
而且,在图4和图5以及图6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在外侧形成第一外锅排出孔32、第一内锅排出孔41,并在内侧形成第二外锅排出孔33、第二内锅排出孔42。
另外,优选形成为,如图2所示,内锅4的开口端部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弯曲成截面大致为O字形状,外锅4的开口端部也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弯曲成J字形状,且内锅和外锅的边缘部互相巻入。这是由于可以发挥如下作用,即防止在外锅3和内锅4之间的间隙中混入异物、以及防止在下文所述的内锅清洗工序中洗涤剂或溶有残留物的水蒸气侵入到所述间隙中。另外,被形成为内锅和外锅互相巻入的部分,由于考虑到旋转引起的摩擦而被形成 为具有若干程度的间隙,且弯曲部分的端部为了避免旋转引起的摩擦而被形 成为圆弧形。外锅3以及内锅4的开口部附近优选形成为,为了构成倾斜而 使各个开口部逐渐扩大,但是垂直形成也没有问题。
另外,在图l、图2中,图示了内锅4和外锅3的开口端部的优选实施 方式,而在图4、图5、图6以及下文所述的图8以及图12中,图示了内锅 4和外锅3的开口端部的其他实施方式。
而且,在内锅4的底部外表面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了与下文所述的内 锅旋转单元的轴进行嵌合的嵌合部43。
并且,如图5 (a)所示,在内锅4的底部内表面一侧上,以放射状形成 了多个(在图示例中为六个)棒状突起部45 (突起高度为1.5cm左右)。当 内锅4在内部填充了水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时,能够有效地产生内部水流。根 据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洗米的效率。
在内锅4的内侧面上设置多个该棒状突起部45,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所 述效率。
另外,棒状突起部45优选为,如图5 (a)的放大部分所示,其端部被 形成为圆弧形。
第一区域,在洗米工序中对淘米水进行排水时使用。在这里,由于第一 内锅排出孔41被形成为细小的网眼状,因而能够将淘洗后的米保持在内锅4 中而仅排出淘米水。自该第一区域排出的淘米水,经由排出口 lc被排出到电 饭煲本体外。
而且,与第一内锅排出孔41重合的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网眼优选为, 比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网眼稍微粗大。这样,能够顺利地进行淘米水的排水。
第二区域,在清洗工序中对清洗水或附着于内锅4内表面的米粒等残留 物进行排出时使用。此时,由于第二内锅排出孔42以及第二夕卜锅排出孔33 形成为15 25mm左右的孔径,因此不用说内锅4内的清洗水,对于米粒等 的残留物也能够顺利地排出。
另外,第二内锅排出孔42的结构优选为,其最下部位于与内锅4的底部 内表面最下部(形成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上。而且, 第二外锅排出孔33的结构优选为,其在外锅4内表面中的最下部,位于与所
15述第二内锅排出孔42的最下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并朝向外锅4外表面向下 倾斜。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可靠地排出位于内锅4内的内容物。
如上所述,自该第二区域排出的内容物,被收纳在剩饭收纳部ld中。该 剩饭收纳部ld可拆卸地设置在电饭煲本体1上,并通过网眼孔(未图示)与 排出口 lc连接,清洗水等液体部分通过剩饭收纳部ld自排出口 lc被排出, 而米粒等残留物被收纳在剩饭收纳部ld内。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减轻处理所 谓厨余垃圾时的劳力。
而且,为了不使米粒等残留物从剩饭收纳部ld中溢出,因而剩饭收纳部 ld的容量被设置为,至少能够收纳一碗米饭的程度。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内锅4中改变了第一内锅排出孔41和第 二内锅排出孔42的相位,当然也能够将这种方式适用于外锅3,使外锅3和 内锅4的排出孔的位置关系逆转。此时,当然为了首先形成所述第一区域, 而改变对于旋转的控制。
而且,虽然将外锅3以及内锅4的各排出孔的数量设为两个,但对其没 有特别限制。但是,由于各排出孔的数量为一个时,可能无法顺利地进行内 容物的排出,因此优选为两个以上。此时,考虑到电饭煲本体l的设置不在 水平状态时的情况,在将外锅3的各排出孔32、 33置于,相对于从电饭煲本 体1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以规定的角度(例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15 30° 左右)而改变了相位的状态下,将外锅3固定在电饭煲本体1上。
另外,虽然将第一外锅排出孔32以及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形状设为细 小的网眼状,但是,也可以在一个区域开多个小直径的孔,还可以在该区域 所形成的孔上安装网眼细小的网。
然后,对加热单元5进行说明。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中的上部加热单元的 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而且,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中的下部加热 单元的示意图,(a)为主视剖面图,(b)为仰视图。
加热单元5由上部加热单元51和下部加热单元52所构成,所述上部加 热单元51配置在盖体2的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la—侧的面上,所述下部 加热单元52配置在内锅4底部外表面中比第一内锅排出孔41更靠近内部处。上部加热单元51,被配置在盖体2的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la —侧的 面上,并具有从仰视观察时环状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参照图7 (b))。而 且,上部加热单元51被形成为,其外径比开口部la的外径小。
下部加热单元52被配置成,收纳于内锅4底部所形成的所述半球形状部 中,在内锅4底部外表面上,形成有供下部加热单元嵌合的凹部44。这样, 能够有效地进行通过下部加热单元52进行的内锅4的加热。下部加热单元 52的形状为,在图8中,为了保持水平状态而在加热器部分的下部接合绝缘 体,在仰视观察时形成圆形形状,在主视剖面中形成向上的-字形状。下部 加热单元52的形状,只要是嵌合于内锅4的形状即可,并不限定于向上的3 字形状,当在与加热器连接的活塞等一侧接合绝缘体的情况下、或者活塞等 本身是绝缘体的情况下,由于在加热器部分的下部中不再需要绝缘体,因此 不会成为向上的-字形状。
另外,如图8 (a)所示,下部加热单元52的前端部优选为,与内锅4 的开口面大体平行,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可以配合内锅4的底部形状而进 行适当变更。
而且,也可以采用在下部加热单元52和内锅4之间通过导热系数较高的 材料(例如铜或铝)而对内锅4进行间接加热的结构。此时,优选的结构为, 以下所述的内锅旋转单元的轴的周围,用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例如硅酮、 发泡聚苯乙烯)进行覆盖,并与所述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之间具有规定量的 间隙。
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将下部加热单元52,配置在外锅底部内 表面而与所述内锅抵接的外锅底部外表面上,从而通过外锅3间接地对内锅 4进行加热。并且,在所述下部加热单元52中,也可以同时具有在内锅4设 置下部加热单元52的结构以及在外锅3设置下部加热单元52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部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使用公知的加热器 即可,例如可以包括护套加热器、IH加热器等。
而且,上部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更优选采用将护套加热 器埋入到铝等金属内的方式。
通过以上的方式,构成了加热单元5。
根据这种方式,由于能够从内锅4的上下进行加热,因此在内锅4的清 洗之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内锅4的干燥。而且,当清洗内锅4时,通过少量供给清洗水,并用上下加热单元51、 52进行蒸热,从而能够有效地剥离附着于内锅4中的米粒等残留物。此时, 通过在内锅4的内表面设置多个未图示的微小的半球状突起物,能够进一步 提高所述的剥离效率。
另外,在进行煮饭工作时,既可以采用仅使用下部加热单元52的结构, 或者也可以采用使用上部加热单元51和下部加热单元52的两个加热单元的 结构。
而且,采用使下部加热单元52沿内锅4的轴方向驱动从而相对于内锅4 底部进行抵接分离动作的结构,并通过在旋转内锅4时使两者分离,能够防 止内锅4和下部加热单元52产生摩擦,并能够防止内锅4和下部加热单元 52的损坏。
下部加热单元52的相对于内锅4底部的抵接分离动作,例如可使用公知 的空气活塞、油压活塞、或者电机和小齿条,并通过中央处理部A进行程序 控制即可。
在进行该抵接分离动作时,当然要保持下部加热单元52的平行状态。 在将下部加热单元52配置在通过外锅底部内表面而与所述内锅进行抵
接的外锅底部外表面上的结构中,由于与下部加热单元52抵接的外锅3不进
行旋转运动,而是被固定在电饭煲本体l上,因此没有必要使下部加热单元
52进行抵接分离运动。
煮饭后的保温,可以通过降低该下部加热单元52的加热温度来进行,或
者也可以在加热温度原封不动的状态下使下部加热单元52与内锅4分离。 加热温度的控制,使用温度传感器并由中央处理部A进行程序控制即可。 而且,对于上述的示例,当然也可以如现有的电饭煲,在外锅3的外侧
面再增加设置侧部加热单元53 (参照图l)。
通过并用侧部加热单元53,能够在清洗内锅4或煮饭时,进一步提高所
述的加热效率。
然后,参照图1以及图5,对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详细说明。 内锅旋转单元6为所谓的电机,其轴部61从下部加热单元52的中间穿
过,通过螺栓等而被连接固定在内锅4底部的嵌合部43上,从而使内锅4
能够旋转。此时,为了防止内锅旋转单元6的本体被下部加热单元52加热,在内锅 旋转单元6的本体和下部加热单元52之间设有绝热壁le。
该绝热壁le与电饭煲本体1相同,通过在内部安装玻璃棉等绝热材料而 构成即可。
另外,在轴部61和嵌合部43的分界面上,当然插入有键。
而且,为了顺利地进行内锅4的旋转,优选在轴部61的周围,设置未图 示的滚珠轴承等的轴承。
另外,考虑到因内锅4旋转而会产生振动,因而优选为,在外锅3和绝 热壁le之间设置支承构件lf从而对外锅3进行支承(参照图1)。
通过旋转控制单元7,来控制该内锅旋转单元6的旋转。
旋转控制单元7为,例如用C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而预先规定的计算机 程序,通过由中央处理部A读取该程序,从而控制内锅旋转单元6的旋转。
因此,更优选为,将所述内锅旋转单元6构成为,具备该旋转控制单元 7的所谓伺服电机。
下面,对通过旋转控制单元7的内锅旋转单元6的具体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洗米工序中,控制内锅旋转单元6以使内锅4进行多组(例如 5 7组)的往返旋转运动,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洗米,并能够节水。此时, 作为往返旋转的驱动范围,如参照图4以及图5进行说明,则其被控制为, 将内锅4的第一内锅排出孔41自所述第一区域起沿顺时针方向改变了相当于 该第一区域的相位后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三区域)作为基准,并从该位置起 顺时针旋转规定角度、例如105 135。的范围。根据这种方式,在所述往返 旋转时,由于不会形成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因此在洗米工序中, 能够防止从内锅4内排出内容物。
其次,在洗米之后对淘米水进行排水时,对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旋转控 制以使内锅4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将淘洗后的米保存在 内锅4中而仅将淘米水排出。
而且,在内锅4的清洗工序中,通过控制内锅旋转单元6以进行与所述 洗米工序相同的往返旋转运动,从而能够提高清洗的效率。
19在清洗该内锅4之后、排出清洗水和米粒等残留物时,对内锅旋转单元
6进行旋转控制以使内锅4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可靠地
排出清洗水和米粒等残留物。
另外,当所述下部加热单元52进行与内锅4抵接的动作时,由于会因此 出现内锅4上升的可能性,因而优选的结构为,在内锅旋转单元6的下部配 置空气活塞等,从而使内锅4进行间接的升降运动。
然后,对液体供给单元8和内锅清洗单元9进行说明。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内部结构的简要剖面图。
而且,图10为,表示在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底面上设置 的旋转构件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图11为,表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底面 上设置的旋转构件的示意图。
另外,在图IO、图11中,省略了配置在盖体底面上的上部加热单元。
液体供给单元8和内锅清洗单元9被设置在盖体2上,并通过阀11互相 连通。而且,阀11与盖体2的进水口 2a连接,在该进水口 2a处安装有未图 示的水龙头或贮水箱,用于向液体供给单元8和内锅清洗单元9供给水。
阀11只需使用例如电磁阀,并通过中央处理部A,对液体供给单元8 和内锅清洗单元9的通路切换以及水的供给量进行控制即可。
液体供给单元8由供给通路8a和液体供给口 8b所组成,其构成为,由 进水口 2a进入的水,通过供给通路8a从液体供给口 8b向内锅4内进行供给。
由该液体供给单元8供给的水是用于洗米以及煮饭的工序中的,根据其 工序而由阀11调节水的供给量。
内锅清洗单元9具备清洗箱91、液体加热器92、高压泵93、旋转构 件94、以及连接它们的清洗通路95。由进水口2a进入的水,将通过它们供 给于内锅4内。
在清洗箱91的内部填充有洗涤剂(公知的餐具用洗涤剂等),在从进水 口 2a进入的水中注入规定量的所述洗涤剂,生成清洗水再输送到液体加热器 92内。
上述清洗水在液体加热器92内加热,从而促进了洗涤剂和水的混合效 率,通过高压泵93进行压力调节之后,再被输送到供给部9a。为了实现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R的小型化,也可以用导热性较高的材
料(例如铝)等来代替液体加热器92,并且与上部加热器51共同使用,从 而省略液体加热器92。
供给部9a与旋转构件94连通,将清洗水送入旋转构件94中。
旋转构件94为用于向内锅4内供给、喷射该清洗水的构件,其由棒状的 主旋转构件94a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94c所构成,该主旋转构件94a以可旋 转的方式配置在盖体2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94c在主旋转构件94a 上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为一个以上(图中的示例为两个),并且具备多个(图 中的示例为十四个)液体喷射口 94b。在主旋转构件94a上仅配置一个副旋 转构件94c时,在主旋转构件94a的未配置副旋转构件94c的一侧,设有多 个液体喷射口 94b。
在此,液体喷射口94b优选为,使其各个朝向在水平方向到垂直方向之 间均不同,以便能够向内锅4的全部面喷射所述清洗水。
另外,旋转构件94的旋转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实施控制而进行清 洗水的喷射压力的调节,从而根据惯性的法则而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自转。
如图11所示,旋转构件94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设置副旋转构件94c, 而仅设置主旋转构件94a。在图11 (a)中,从旋转体的中心起以120°的间隔 配置三处相同长度的棒状构件,通过使各棒状构件所具有的液体喷射口 94b 的位置各不相同,从而同样能够喷射清洗水。而且,在图ll(b)中,通过 全部改变各棒状构件的长度,同样能够喷射清洗水。棒状构件并不限定为三 处,既可以为两处,也可以为四处以上。旋转构件94的设置数量,也不仅限 于在盖体2的中心设置一处,也可以如图11 (c) (d)所示,设置两处以上 的多个小型的旋转构件94。
而且,可以使用洒水器(未图示)来代替旋转构件94。优选为,洒水器 的喷出口为两段或三段。
关于旋转构件94以及洒水器的材料,由于会与煮饭工序中的高温水蒸气 接触,因此优选为,不使用有可能洗提出环境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的某种物质 的材料。
这样,能够在内锅4的全部区域中进行液体喷射,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 内锅内的清洗。另外,所述的喷射控制,使用公知的压力传感器、计算机程序,利用中 央处理部A进行读取而进行。
然后,对外锅3以及内锅4的进一步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防水壁、浆刷以及刷收纳 部的位置的示意图,(a)为外锅俯视图,(b)为内锅仰视图。 而且,图1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在形成外锅3以及内锅4排出孔32、 33、 41、 42的区域中,为了在洗米 以及清洗过程中的内锅4旋转时和煮饭时,不会使内容物流入到外锅3和内 锅4之间,优选去除两者之间的间隙,但若考虑到内锅4旋转时锅之间的摩 擦,可以说优选为,设置一定量(例如0.2或0.3 数mm左右)的间隙。
在此,通过利用所述内锅旋转单元6的升降运动而能进行所述间隙的调 节,在内锅4旋转时形成间隙,在煮饭时使内锅4与外锅3略微抵接。
而且,作为该间隙的校正结构为,在外锅3底部内表面和内锅4底部外 表面之间设置防水壁12。
防水壁12的结构为,用衬垫等弹性体对具有优良耐腐蚀性的金属壁(例 如不锈钢等)进行覆盖,防水壁12由第一防水壁12a和第二防水壁12b所构 成,该第一防水壁12a包围第一外锅/内锅排出孔32、 41以及第二外锅/内锅 排出孔33、 42的周围,该第二防水壁12b具有与外锅3的贯通孔31大致相 同的外径,且紧贴贯通孔31并呈环状。
第一防水壁12a配置在外锅3的一侧,与内锅4外表面略微抵接(在内 锅4和第一防水壁12a之间具有0.02 0.2或0.3mm左右的间隙)。根据这种 方式,即使在旋转内锅4时,也能够常时对外锅3和内锅4之间的间隙进行 密封。
而且,第二防水壁12b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g卩,配置在设于所述电饭 煲本体1的绝热壁le上,并紧贴在内锅4底部外表面上,或者也可以配置在 内锅4底部外表面上并仅与贯通孔31紧贴。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洗米、煮饭以及使用后锅4的清洗时,能够防止锅 之间的摩擦和向电饭煲本体l内的漏水等。
另外,考虑到下部加热单元52和内锅4的旋转引起的摩擦热,构成防水 壁12的弹性体优选使用夹持力较弱且耐热性优良的材料,例如耐热衬垫等。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环状凹部4a和环状凸部3a,且环状凹部 4a和环状凸部3a互相嵌合。所述环状凹部4a设置在比内锅排出孔41、 42 的形成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以及更靠内周的位置,且在第一内锅排出孔41 和第二内锅排出孔42之间的内锅4外表面一侧,并朝向内锅4的内表面方向 凹陷;所述环状凸部3a设置在比外锅排出孔32、 33的形成区域更靠外周的 位置以及更靠内周的位置,且在第一外锅排出孔32和第二外锅排出孔32之 间的外锅3内表面一侧,并朝向内锅4的方向突出。
根据这种方式,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向电饭煲本体1内的漏水等。而且, 在内锅4旋转时,能够毫无困难地进行内锅4的轨道控制,并且,能够减轻 内锅4的振动。
另外,在内锅4的升降运动时,由于优选第二外锅/内锅排出孔33、 42 维持附着性,因此采用了在外锅3以及内锅4中的形成有二者的位置互相平 行的结构。此时,在形成外锅3以及内锅4的外周位置的环状凹部4a与环状 凸部3a的嵌合部分上,当然要形成若干量的间隙C。
而且,在内锅4旋转时微量的水等流入到内锅4和外锅3之间的间隙的 情况下,为了避免水等停留在间隙中,如图12 (b)所示,优选在内锅4的 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浆刷46。
该浆刷46的结构为,与内锅排出孔41、 42错开相位(例如从第二内锅 排出孔42起沿顺时针旋转5 10°左右)的同时,被收纳在第一防水壁12a 的内侧,并且与外锅3内表面抵接(参照图12)。
根据这种方式,在内锅4旋转时,浆刷46能够刮去间隙内的水等。
而且,为了在煮饭时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下降运动时,使浆刷46不碍事, 在外锅3底部内表面中,在自外锅排出孔32、 33起改变了相位(例如沿逆时 针旋转5 15。左右)的位置上,形成刷收纳部34。
另外,为了使浆刷46位于刷收纳部34内,当然要使用位置传感器、旋 转控制单元7,对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控制。
而且,作为构成浆刷46的材质,优选使用具有柔软性,并且夹持力较低 的耐热衬垫等。
而且,为了更加可靠地进行所述的刮水,优选在外锅3内表面上的形成 排出孔32、 33附近的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凹陷。
根据以上的方式,构成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全自动电饭煲R。另外,为了减轻因内锅4旋转引起的摩擦,也可以在外锅3和内锅4之
间的间隙中添加硅酮油等,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去掉防水壁12,从而大
体上消除外锅3和内锅4之间的间隙的结构。
根据以上的结构,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全自动电饭煲R的使用例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计量所需要量的大米,将其放入内锅4内,再关闭盖体2。 其次,使用者通过按压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的煮饭按钮,从而在中央处理
部A的控制下,由液体供给单元8供给水,与此相对应,内锅旋转单元6使
内锅4进行往返旋转运动从而进行洗米。
然后,内锅旋转单元6转动以使内锅4位于第一区域,并进行淘米水的
排水。排出的淘米水通过排出口 lc被排出到电饭煲本体l外。由此,结束洗
米工序。
之后,再通过液体供给单元8供给一定量的用于煮饭的水(利用公知的 重量传感器或水位传感器,通过中央处理部A进行程序控制)。
其次,下部加热单元52与内锅4底面的凹部44嵌合,并对内锅4进行 加热。此时,上部加热单元51也产生热量,并对内锅4进行加热。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米饭煮熟,从而结束煮饭工序。
之后,全自动电饭煲R切换到保温模式。
而且在使用后,当使用者按压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的清洗按钮时,在中央 处理部A的控制下,首先由内锅清洗单元9供给少量的清洗水。之后,上部 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产生热量,从而对内锅4内进行蒸热。
接着,再次通过内锅清洗单元9旋转喷射清洗水,与此相对应,内锅旋 转单元6使内锅4进行往返旋转运动从而清洗内锅4内。
然后,内锅旋转单元6使内锅4位于第二区域,从而将残留在内锅4内 的米粒暂时收纳到剩饭收纳部ld中,此外,清洗水等液体通过剩饭收纳部 ld而自排出口 lc排出。
在重复实施多次(例如2、 3次左右)该清洗工序,并通过上部、侧面、 下部的加热而进行的干燥工序结束之后,优选实施控制以进一步使来自内锅 清洗单元9的水或热水边旋转边喷射多次(2、 3次左右)。由于在干燥过一 次之后残留物将变得易于剥离,因此能够更加完全地排出内锅的残留物。所 述喷射的液体更优选为水。这是由于在使用热水的情况下,残留物有可能会 再次带有粘性。
24在内锅4的清洗中,通过使用上部加热器、如果具有侧部加热器也使用 侧部加热器,且在内锅4的往返运动停止中还使用下部加热单元,来保持内
锅4的高温状态,由此能够实现清洗力的提高和清洗工序所需时间的縮短。 然后,上部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如果具有的话也包括侧
部加热单元,将会再次产生热量,从而进行内锅4内的干燥。 根据以上的方式,完成全部的工序。
另外,在所述洗米工序中,优选实施如下的控制,即为了不使由液体供 给单元8供给的水从内锅4中溢出,而将水的供给量设定在内锅4容积的15 40%左右并且分多次排出淘米水。该控制只要在内锅4中设置公知的水位传 感器或重量传感器即可实施。
而且,更优选实施如下的控制,即重复多次洗米工序,直到淘米水达到 一定程度的透明度为止。另外,对透明度的判断,使用公知的透明度传感器 即可。
另外,在清洗工序中,虽然在所述示例中采用的是,通过清洗箱91向水 中注入规定量的洗涤剂的结构,但是作为其他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这种 清洗水循环型的结构,即、向清洗箱91注入水并在清洗箱91内生成一定量 的清洗水,从而进行内锅4的清洗,且使用未图示的升水泵将从剩饭收纳部 ld排出的清洗水再次输送到内锅清洗单元6中。根据这种方式,由于能够实 现节水,并且能使清洗水在电饭煲本体内进行循环,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率的 清洗。
在采用该循环型结构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清洗效率,液体加热器92的容 量优选为内锅4容积的15 30%左右。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使用例中,对操作面板的按钮由煮饭和清洗的两个 按钮所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洗米、煮饭和清洗的三个按钮所 构成。
根据这种方式,在洗米工序结束时,也可以打开盖体2放入配料以及汤, 做出调味饭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作为 一般家庭所使用的电饭煲。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之一例的简要局部剖面图。 图2为,图1的开口部下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的控制方式的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外锅的示意图,(a)为其 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的示意图,(a)为其 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的另一方式所具备的、(a)为外锅、 (b)为内锅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在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中的上部加热单元 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中的下部加热单元的 示意图,(a)为主视剖面图,(b)为仰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的内部结构的简要剖 面图。
图IO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底面上的旋转 构件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图11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 底面上的旋转构件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防水壁、浆刷以及刷收纳 部的位置的示意图,(a)为外锅俯视图,(b)为内锅仰视图。
图1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R全自动电饭煲
1电饭煲本体
la开口部
lb空间
2盖体
3外锅
32第一外锅排出孔 33第二外锅排出孔3a环状凸部 4内锅
41第一内锅排出孔 42第二内锅排出孔 4a环状凹部 51上部加热单元 52下部加热单元 6内锅旋转单元 7旋转控制单元 8液体供给单元 9内锅清洗单元 94a主旋转构件 94b副旋转构件 10排出单元 12防水壁
权利要求
1、一种全自动电饭煲,具备电饭煲本体,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与该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盖体,其被配置在该电饭煲本体的上部,并且能够开闭所述开口部;外锅,其通过所述开口部而被收纳固定在所述空间内;内锅,其为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且被支承于该外锅内,用于收纳大米等被烹调物;加热单元,用于对该内锅进行加热,所述全自动电饭煲的特征在于,具备内锅旋转单元,其被连接在所述内锅底部的大致中央处,用于转动该内锅;旋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该内锅旋转单元;液体供给单元,用于向所述内锅内供给水等液体;内锅清洗单元,用于对所述内锅内进行清洗;排出单元,将由所述液体供给单元和所述内锅清洗单元供给的液体以及/或所述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自所述内锅排出,该排出单元具有内锅排出孔,其形成在所述内锅的底部内表面最下部且底部的外周附近;外锅排出孔,其形成在所述外锅的底部内表面最下部且底部的外周附近,且在所述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所述内锅排出孔由第一内锅排出孔和第二内锅排出孔所组成,该第一内锅排出孔以隔着所述内锅的底部中心对置的方式至少配置形成有两个;该第二内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底部中与该第一内锅排出孔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外锅排出孔由第一外锅排出孔和第二外锅排出孔所组成,该第一外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所述第一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该第二外锅排出孔被配置形成在底部中与该第一外锅排出孔相同高度的位置上,且在所述第二内锅排出孔的旋转轨道上,所述旋转控制单元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内锅旋转单元进行控制为了在洗米工序结束时排出所述液体而使所述第一内锅排出孔与所述第一外锅排出孔重合,为了在所述内锅的清洗结束时排出所述液体和所述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而使所述第二内锅排出孔与所述第二外锅排出孔重合,并且在所述洗米工序和所述清洗工序中使所述内锅排出孔与所述外锅排出孔不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控制单 元对所述内锅旋转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内锅进行往返旋转运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清洗单元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所组成,该主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主旋转构件上,并且具备与所述液体供给单元连通的 多个液体喷射口。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具有上部加热单元,其被配置在所述盖体中的所述电饭 煲本体的开口部一侧的面上;下部加热单元,其被配置在通过外锅底部内表面而与所述内锅抵接的外锅底部外表面上,以及/或者配置在内锅底部外表面 上并沿所述内锅的轴方向驱动以相对于所述内锅底部进行抵接分离动作。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锅的底部外表面上具备防水壁,该防水壁覆盖所述第一和第二内锅排出孔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外锅排出孔的周围,并且对所述内锅底部外 表面和所述外锅底部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锅和所述内锅中,至少所述内锅的底部纵截面的形状为,从所述内锅排出孔向所述内锅轴心缓缓地倾斜并且上升的大致半圆形状。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其形成有环状凹部和环状凸部,且所述环状凹部和所述环状凸部相互嵌合,该环状凹部被形成在所述内锅外表面一侧中比设有所述第一和第二内锅 排出孔的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和更靠内周的位置上,并朝向所述内锅的内表 面方向凹陷;该环状凸部被形成在所述外锅内表面一侧中比设有所述第一和第二外锅 排出孔的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和更靠内周的位置上,并朝向所述内锅方向突 出。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锅的开口端部朝向外侧弯曲成截面为J字形状,所述内锅的开口端部朝向外侧弯曲成截面大致为。字形状,从而使该内锅和该外锅的开口边 缘部互相巻入。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饭煲本体与所述外锅的侧面紧密接触而在外锅开口部附近形成环状凹部,从而形成排水槽,且在该排水槽上设置有排水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内锅清洗单元进行的所述内锅的清洗工序、以及由所述加热单 元进行的所述内锅的干燥工序之后,再由所述内锅旋转单元转动所述内锅, 并且由所述内锅清洗单元多次喷射水,之后再通过加热单元使内锅干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自动电饭煲,其适合于在一般家庭使用,尺寸小且结构简单,并且洗米时不会引起米粒的破损,还能够进行使用后的锅的清洗。该全自动电饭煲具备电饭煲本体,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与该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盖体,其被配置在电饭煲本体的上部并且能够对开口部进行开闭;外锅,其通过开口部而被收纳固定在所述空间内;内锅,其为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且被支承于外锅内用于收纳大米等被烹调物;加热单元,用于对内锅进行加热。所述全自动电饭煲还具备内锅旋转单元,其被连接在内锅底部的大致中央处并且用于转动内锅;旋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内锅旋转单元;液体供给单元,用于向内锅内供给水等的液体;内锅清洗单元,用于对内锅内进行清洗;排出单元,将由液体供给单元和内锅清洗单元供给的液体以及/或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自所述内锅排出。
文档编号A47J27/00GK101677703SQ20078005321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7日
发明者片山贺博 申请人:片山贺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