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48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民用加热。增加烧水壶的受热面积,以及辐射受热面积、对流受热面积。
背景技术
烧水壶是一种家家户户都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传统烧水壶由罐形壶体,壶盖、壶 嘴、手把等组成,这种传统水壶的传热面积就是壶底面积,在加热时火焰外溢,火焰的热量 不能很好的被水壶利用,大量的热量在空气中散失,因此存在水壶的加热面积小,加热时间 长,热效率低,耗费能源多的缺点。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下,本人运用自己的专业,通 过无数次的试验的改进,发明一种“水火管混合型节能水壶”,能够很好的运用灶具火焰的 热能,提高水壶的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把烧水壶的受热面积增加到最大, 排出的余热达到最小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依据是在热能的燃烧中,烧水壶的受热面积和水壶的烧水的 时间成反比关系,要提高能源的热效率,就必须设法增加水壶的受热面积。并且,火焰的传 热是以辐射、对流、三种方式进行,辐射传热是最主要的传热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将烧水壶底部传热面设置成为一个凸形壶底,在 凸形壶底中布置了三根横向水管和一根螺旋形水管,其目的就是增加烧水壶的辐射受热 面积,充分利用灶具火焰的辐射热源。横向水管微倾斜,倾斜斜度约为8°,可使烧水壶在加 热过程中,加强壶内水的自然循环。在凸形壶底上设置四个空腔出火管,其目的就是增加了 传统烧水壶所没有的对流受热面积,让燃烧余热源通过空腔出火管排出壶外,既保证了火 焰不外溢,同时利用了这部分已被浪费的热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作进一步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的剖面图。图中,水火管混合型节能 烧水壶①;横向水管②;螺旋形水管③;空腔出火管④;空腔出火管⑤;烧水壶把⑥。图2 本实用新型“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的底部示意图,图中,水火管混合型 节能烧水壶①;横向水管②;横向水管⑦;横向水管⑧。其中,三根横水管并排置于烧水壶 ①的凸形底部内。图3 本实用新型“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的顶部示意图,图中水火管混合型 节能烧水壶①;空腔出火管④;空腔出火管⑤;空腔出火管⑨;空腔出火管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的具体实施方
3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
图1、2、3所示,横向水管②、⑦、⑧两头和螺旋形水管③上下两头与水火管混合 型节能烧水壶①相通。当将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①放满水,并置于灶具上火力加热时, 热源可通过凸形壶底直达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①内部,并同时加热凸形壶底中的横向 水管②、⑦、⑧和螺旋形水管③,充分利用热源,其中横向水管②、⑦、⑧微倾斜,倾斜度约为 8°,以及螺旋形水管③可使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①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加强了循环 流动,使其水温迅速上升至沸点。凸形底部内的空腔出火管④、⑤、⑨、⑩置于螺旋形水管③ 和横向水管②、⑦、⑧上部与凸形底部相通。设置空腔出火管④、⑤、⑨、⑩,其目的在于增加 了传统烧火壶所没有的对流受热面积,让燃烧热源通过空腔出火管④、⑤、⑨、⑩排出壶外, 既保证了火焰不外溢,同时利用了这部分已被浪费的热量,使其水温迅速上升至沸点,提高 烧水壶的热效率。其中燃烧余热源再通过空腔出火管④、⑤、⑨、⑩排出。
权利要求1.一种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其特征在于烧水壶底部为凸形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其特征在于凸形底部内设置横向 水管,横向水管两端与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相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其特征在于横向水管两端不在一 个水平高度,横向水管整体微倾斜于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底部。
4.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其特征在于凸形底部内设置 有螺旋形水管,螺旋形水管两端与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相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其特征在于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 壶内部设置空腔出火管。
6.如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其特征在于其空腔出火管一端 置于凸形底部上,一端置于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火管混合型节能烧水壶”,将传统烧水壶底部传热面设置成为凸形底部,在凸形底部内布置三根横向水管和一根螺旋形水管,其目的就是增加水壶的辐射受热面积,充分利用灶具火焰的辐射热源。横向水管微倾斜,使水壶在加热过程中,加强壶内水的自然循环,在凸形底部的内部,即螺旋形水管和横向水管上部设置四个空腔出火管,其目的就是增加了传统烧水壶所没有的对流受热面积,让燃烧余热源通过火管排出壶外,既保证了火焰不外溢,同时利用了这部分已被浪费的热量。因此能够很好的运用灶具火焰的热能,提高水壶的热效率。
文档编号A47J27/21GK201775473SQ20092004765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1日
发明者朱治鸣, 高兵 申请人:朱治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