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智能泡茶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泡茶机,用于泡制各种茶叶、咖啡及泡制时间要求比较
精确泡制品。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泡茶壶有如下缺点 (1)使用时,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把开水注入,对以一个不太会泡茶的人来说,
或者你有事需要离开一会,或者把握不好最佳的泡制时间,太长时间的话倒出来的茶水是
苦的,同时茶叶也浪费了,太短时间倒出来,茶水同样不能喝,根本没有什么味道。
(2)茶叶通常都可以泡制5-8次,传统的茶壶是没有微机控制的,没有记忆功能。
茶叶的泡制次数根本无法识别,不知道能否继续泡制,从而造成浪费茶叶。
(3)人工倒茶,茶水没有过滤功能,茶水里会残留有很多茶沫,造成喝茶的口感不好。 传统的自动泡茶机体积太大,结构复杂;成本太高,使消费者很难接受。 泡茶的水温太低,造成泡制的茶水不够味;它的工作原理是由储水壶里的开水经 过水泵、导管注入泡茶杯,这样在经过这些过程后水已经冷却了 ,没有足够的温度来泡茶, 所以使茶泡不出味道。出茶没有过滤及安全保护;出茶时,是用马达带动旋转整个泡茶杯, 这样出茶速度很慢。出茶的过程中没有经过过滤,流出的茶很多茶沫,口感不好。没有出茶 保护功能,茶杯没有放进去同样会流茶出来,这样很不安全容易烫到使用者。此外,微电脑 控制不人性化,没有泡茶次数记录,使用者很不方便,有时泡过1-2次的茶叶不知道是否还 的继续泡,倒了茶叶浪费,继续泡制又怕没有茶味。没有模式选择,因为每种茶叶的泡制时 间是不同的,每次茶叶泡制的时间也是不相同的,泡茶模式的选择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不 能修改泡茶的参数,所有泡制茶叶的时间参数都是编写在程序里,使用者不能修改,这样泡 制一些特殊的茶叶就没法使用了 。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泡茶机,包括智能控制面板,泡茶机盖,泡茶杯,茶壶, 电源开关,泡茶杯架,和机身,还包括防漏挡块,电机,曲轴,阀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微 动开关,和微电脑控制电路, 所述微电脑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数码显示模块、输入控制模 块、指示灯控制模块、蜂鸣器及存储电路,和电源模块, 所述第三微动开关根据泡茶杯的放置状态闭合或断开,向所述主控模块发出信 号,所述防漏挡块与所述第四微动开关共同作用,根据茶壶的放置状态使所述第四微动开 关闭合或断开,向所述主控模块发出信号, 所述电机、所述曲轴、所述阀门与第一、第二微动开关共同作用,根据所述主控模 块接收的信号,在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下使所述阀门开启或关闭。[0012] 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中,所述电机与所述曲轴相连,所述电机转动,控制所述曲轴的转动位置,所述曲轴包括曲轴支点,当所述曲轴转动到一个位置时,所述曲轴支点推动阀门打开,所述曲轴转动到另一个位置时,所述曲轴支点离开所述阀门,所述阀门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中,所述泡茶杯带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会根据茶叶种类、所需要的泡制时间开始计时工作,当达到泡制时间时,合适可口茶水会自动流入茶壶中去。微电脑泡制次数记录,微电脑会根据泡制的次数记录显示在LED显示屏上,便于使用者确定茶叶是否可以继续泡制以免浪费茶叶。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泡茶杯自带高密度过滤网,茶水会经过过滤网流入茶壶,使茶水不带任何茶沫。
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予以描述。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转动、阀门关闭时的位置控制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转动、阀门打开时的位置控制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没有泡茶杯的保护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没有茶壶的保护示意图;以及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微电脑控制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包括智能控制面板l,泡茶机盖2,泡茶杯3,防漏挡块4,茶壶5,电源开关6,泡茶杯架7,和机身8。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由微电脑控制,有泡制次数记忆、有存储四种泡制模式提供选择、有LED显示屏显示各种状态、有LED灯指示泡制模式及工作状态。微机控制面板有两个功能控制按键,泡茶及洗茶。 泡茶过程简述选择泡茶模式,将所需泡制的茶叶放入泡茶杯中,注入茶叶所适合温度的开水。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包括防漏茶装置,当茶壶没有放入泡茶机身内时,阀门不会打开,同时会警报提示。当茶壶没有放入泡茶机身内时,防漏装置没有动作,CPU接收到防漏装置信号,不输出驱动信号,直接输出警报信号,驱动蜂鸣器。[0027]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转动、阀门关闭时的位置控制图。 当开机接通电源时,CPU会先判断微动开关W1是否处于闭合状态,如果曲轴支点A没有碰到微动开关W1时,微动开关W1闭合,CPU会发出驱动信号给电机12(参见图3),电机12旋转带动曲轴9,当曲轴支点A碰到微动开关W1时,微动开关W1断开,电机停止转动,曲轴支点A跟曲轴支点B(参见图3)成90度角。曲轴支点B不会碰到阀门10,阀门10在弹簧11的作用下关闭,使泡茶杯3的茶不会流出来。[002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转动、阀门打开时的位置控制图。 下面结合图3描述电机转动、阀门打开时的情况。当茶壶5放置到位时,CPU发出驱动信号给电机12,电机12旋转带动曲轴9,曲轴9旋转180度,此时曲轴支点A刚好碰到微动开关W2,微动开关W2断开,电机停止转动,曲轴支点B把阀门10推开(因为支点A跟支点B成90度),此时茶水就会从泡茶杯3中流入茶壶5。 当使用者按洗茶键时,微电脑控制器接收到洗茶的指令,首先判断防漏装置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则立即执行洗茶动作。阀门IO开启时间为15秒,即茶水刚好流完。然后,由弹簧的推动力回位关闭阀门10。 当按泡茶键时,微电脑控制器接收到泡茶的指令,CPU会执行预先设置好的参数进行倒计时,待泡制时间到达时,CPU控制电机12和曲轴9旋转,将阀门10打开,然后CPU控制电机12停止工作,使泡制好的茶流过过滤网、阀门,流入茶壶5。阀门10开启时间为15秒,即茶水流完。然后,由弹簧的推动力回位关闭阀门10。[0033]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没有泡茶杯的保护示意图。 当泡茶杯3放进泡茶杯架7时,必须顺时钟方向转15度角扣紧。在泡茶杯架7内装有微动开关W3,当没有放入泡茶杯或泡茶杯没有扣紧,未碰到微动开关W3时,微动开关W3处于常开状态,CPU判断保护状态,发出警报提示。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没有茶壶的保护示意图。当没有放入茶壶5时,防漏挡块4起作用,使得电机停止工作,阀门IO关闭。 如图5所示,当没有茶壶5时,或茶壶5放置未到位时,没有碰到防漏挡块4,微动开关W4处于常开状态,CPU接收到防漏装置信号,此时不会输出驱动电机12的信号,阀门10不开启,泡茶杯3的茶不会流出。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微电脑控制器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微电脑控制器电路包括主控模块(其中包括CPU)、电机控制模块、数码显示模块、输入控制模块、指示灯控制模块、蜂鸣器及存储电路,和电源模块。主控模块用于控制输入、输出显示和存储信息。电机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机转动。数码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泡茶时间。输入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机转动位置及保护。指示灯控制模块用于电源、洗茶、出茶及茶型指示。蜂鸣器及存储电路用于按键指示音及报警提示、存储泡茶时间及茶型。电源模块用于提供系统电源。[0038] 与上述传统的泡茶壶的缺点(1)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时,将茶叶放入泡茶杯中然后把开水注入,按泡茶键,微机控制会根据使用者使用的茶叶种类、所需要的泡制时间开始计时工作,当泡制时间到达时,合适可口茶水会自动流入茶壶中去。[0039] 与上述传统的泡茶壶的缺点(2)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时,微电脑泡制次数记录,微电脑会根据使用者泡制的次数记录显示在LED显示屏上,即时看到信息,确定次茶叶是否可以继续泡制,以免浪费茶叶。 与上述传统的泡茶壶的缺点(3)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的泡茶杯自带高密度过滤网,茶水会经过过滤网流入茶壶,使茶水不带任何茶沫。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不仅仅限于泡制茶叶,对于泡制咖啡等其它泡制品也是适用的。
权利要求一种智能泡茶机,包括智能控制面板(1),泡茶机盖(2),泡茶杯(3),茶壶(5),电源开关(6),泡茶杯架(7),和机身(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漏挡块(4),电机(12),曲轴(9),阀门(10),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微动开关(W1,W2,W3,W4),和微电脑控制电路,所述微电脑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数码显示模块、输入控制模块、指示灯控制模块、蜂鸣器及存储电路,和电源模块,所述第三微动开关(W3)根据泡茶杯(3)的放置状态闭合或断开,向所述主控模块发出信号,所述防漏挡块(4)与所述第四微动开关(W4)共同作用,根据茶壶(5)的放置状态使所述第四微动开关(W4)闭合或断开,向所述主控模块发出信号,所述电机(12)、所述曲轴(9)、所述阀门(10)与第一、第二微动开关(W1,W2)共同作用,根据所述主控模块接收的信号,在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下使所述阀门(10)开启或关闭。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智能泡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2)与所述曲轴(9)相连, 所述电机(12)转动,控制所述曲轴(9)的转动位置,所述曲轴(9)包括曲轴支点,当所述曲 轴(9)转动到一个位置时,所述曲轴支点推动阀门(10)打开,所述曲轴转动到另一个位置 时,所述曲轴支点离开所述阀门(IO),所述阀门(10)关闭。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泡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泡茶杯(3)带有过滤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泡茶机,用于泡制各种茶叶、咖啡及泡制时间要求比较精确泡制品。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机包括智能控制面板,泡茶机盖、泡茶杯、茶壶、电源开关、泡茶杯架和机身,还包括防漏挡块、电机、曲轴、阀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微动开关,以及微电脑控制电路,所述微电脑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数码显示模块、输入控制模块、指示灯控制模块、蜂鸣器及存储电路,和电源模块。
文档编号A47J31/00GK201481090SQ20092014736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4日
发明者刘焕清 申请人:刘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