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口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215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口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杯子,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口杯。
背景技术
现在的杯子有单层的、双层的,其中现有的双层杯子中的两层杯体之间为真空密 封,可以很好的解决单层杯子使用时的烫手和不保温等问题,但是这种双层杯子一般只起 到保温作用,不对杯中液体进行快速加热或冷却,特别是小孩想喝水或是牛奶时就希望能 马上喝到,孩子及家长都盼望着杯中的水或是牛奶能尽早的冷却到能喝的程度,或者冬天 的时候能对杯中的水或牛奶进行快速的加热,使喝到嘴里的牛奶或水的温度与体温相差不 大,以减少感冒的可能;但是现在的杯子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作为保温杯使用,又能对杯中液体进行 快速加热或冷却的新型口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杯体, 所述杯体包括外杯和内杯,该外杯和内杯一体成型,且内杯与外杯之间形成一空腔;在外杯 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设有一出水孔和一进水孔,进水孔位于出水孔的下方,且该进水孔和出 水孔还分别设有一相配合的堵头。 作为优选,所述内杯从杯口处由大变小,呈一喇叭状。 作为优选,所述内杯和外杯均由透明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堵头的侧面还设置有一 0型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外杯上还设有一密封杯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这种新型口杯能通过进水孔和出水孔 对外杯和内杯所形成的空腔中加入冷水或热水,从而对内杯中的液体进行冷却或加热,也 可将堵头与进水孔和出水孔相配合,使所述空腔中的空气处于隔离状态,对内杯中的液体 进行保温。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示一 ;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示二。
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杯体1,所述杯体1包括外杯4和内杯3,该外杯4 和内杯3 —体成型,且内杯3与外杯4之间形成一空腔2 ;内杯3从杯口处由大变小,呈一 喇叭状。在外杯4的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设有一进水孔9和一出水孔6,进水孔9位于出水孔6的下方,且进水孔9和出水孔6上还分别设有一相配合的堵头8 ;并在堵头8的侧面还设 置有一 0型密封圈7,以保证所述空腔2的水密性和气密性。 在外杯4上还设有一密封杯盖5,当倒在内杯3中的液体要冷却时,将进水孔9上 的堵头8打开,并通过水管从进水孔处对所述空腔2注入冷水,如果需要对内杯3中的液体 进行速冷,则可同时将出水孔6上的堵头8打开,使注入的流动水通过出水孔6流出,带走 内杯中液体所传递的热量;如果不需要对内杯3中的液体进行速冷,可将所述的空腔2中注 满水后,将堵头8盖上,使内杯3中的液体与空腔2中的水进行传热,使内杯3中的液体温 度下降,达到能喝的程度,再将出水口 9上的堵头8打开,将空腔2中的水放出。当需要对 内杯3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时,则先将杯盖5与外杯4配合盖紧,再通过进水孔9对空腔2中 注入热水,使内杯中的冷液体与空腔2中的热水进行热传递,使内杯3中的液体变热达到能 喝的程度。将出水口 6与进水口 9都与堵头8配合,则空腔2内密闭有空气,内杯3中倒入 热的液体后,液体与空腔2内的空气进行热传递,但是空腔2内的空气处于密闭状态,传热 过程的热损失小,对内杯3中的液体起到保温作用。 内杯和外杯均由透明材料制成,当内杯3中的倒入的液体有颜色时,透过外杯能 看见内杯中的液体环境,增强这种口杯的观赏感。
权利要求一种新型口杯,包括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包括外杯和内杯,该外杯和内杯一体成型,且内杯与外杯之间形成一空腔;在外杯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设有一出水孔和一进水孔,进水孔位于出水孔的下方,且该进水孔和出水孔还分别设有一相配合的堵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新型口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从杯口处由大变小,呈一喇 叭状。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新型口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和外杯均由透明材料制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口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的侧面还设置有一 0型密 封圈。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口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上还设有一密封杯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口杯,它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包括外杯和内杯,该外杯和内杯一体成型,且内杯与外杯之间形成一空腔;在外杯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设有一出水孔和一进水孔,进水孔位于出水孔的下方,且该进水孔和出水孔还分别设有一相配合的堵头。这种新型口杯能通过进水孔和出水孔对外杯和内杯所形成的空腔中加入冷水或热水,从而对内杯中的液体进行冷却或加热,也可将堵头与进水孔和出水孔相配合,使所述空腔中的空气处于隔离状态,对内杯中的液体进行保温。
文档编号A47G23/04GK201542462SQ200920267220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0日
发明者李健 申请人:李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