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体的致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03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体的致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使钩等开闭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室内等设有钩状(大致L字状)的钩,以用于以向室内侧突出的状态钩挂衣服、挎包。但是,也出现在不使用钩时,该钩在向室内突出的状态下会成为障碍的情况。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将加力机构与容纳钩的盒体和钩连接,以向将钩容纳到盒体内的方向施力。在使用钩时,通过使用手指等克服加力机构的加力(作用力)将钩从盒体中拉出以使钩向室内侧突出,当放开手时,通过加力机构的加力而将钩容纳到盒体内。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主体上设有开口,利用门能开闭该开口。在该门上设有外部齿轮,使其与门一体地移动。另外,在主体上固定有固定构件,在该固定构件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有旋转齿轮。阻尼齿轮与该旋转齿轮相啮合,由于该阻尼齿轮与外齿齿轮相啮合,因此当门移动时,借助外齿齿轮和阻尼齿轮使旋转齿轮旋转。另一方面,在固定构件上形成有凸轮槽,销能够在该凸轮槽内滑动。设置于主体与旋转齿轮之间的弹簧构件所加力的大小随该销的位置而变动。并且,在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利用弹簧构件施加的力对门作用向关闭方向移动的力。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3599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193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题课在于提供一种在移动体的打开状态后,能够自动使该移动体向关闭位置返回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结构包括能转动地安装在支撑体上,且能向压入位置、关闭位置及打开位置转动的移动体;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支撑体上,利用上述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的移动来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一端安装于上述移动体上, 而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的加力构件;以及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改变上述加力构件相对于上述移动体的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使加力构件产生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操作构件。在上述方案中,将移动体能转动地安装于支撑体上,使移动体能向压入位置、关闭位置及打开位置转动。将转动构件能转动地安装于支撑体上。将加力构件的一端安装于移动体上,将加力构件的另一端安装于转动构件上,利用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的移动而使该转动构件转动。并且,当由操作构件使转动构件转动时,可改变加力构件相对于移动体的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使加力构件产生使移动体向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在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位于加力构件的作用力所作用的作用线上的情况下,对移动体未作用由加力构件加力产生的力矩。但是,当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不在加力构件的作用力的作用线上的情况下,则绕移动体的转动中心对移动体作用了由加力构件加力产生的力矩。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方案,改变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作用于移动体上的力矩的方向随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与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而改变,从而能使移动体向关闭方向或打开方向转动。由此,在移动体处于打开状态之后,能够使该移动体自动地向关闭位置返回。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操作构件也可以是对转动构件施加旋转力的扭转螺旋弹簧,其一端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在上述方案中,当使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移动时,转动构件进行转动,在扭转螺旋弹簧中蓄积了弹性能量。利用在扭转螺旋弹簧中所蓄积的弹性能量(弹性力),可改变加力构件相对于移动体的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能够使加力构件产生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在上述移动体的关闭位置,使得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经由上述转动构件作用于移动体上的向移动体打开方向的旋转力与上述加力构件作用于上述移动体上的向移动体关闭方向的旋转力相平衡。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使扭转螺旋弹簧所产生的向移动体打开方向的旋转力与加力构件所产生的向移动体关闭方向的旋转力相平衡,从而能将移动体保持在关闭位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在上述移动体的打开位置由上述扭转螺旋弹簧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使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从产生使上述移动体向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位置,向上述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与连接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直线重叠的位置移动。在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位于加力构件的作用力所作用的作用线上(连接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直线上)的情况下,对移动体不产生由加力构件的加力产生的向移动体的力矩。因此,根据上述方案,在移动体的打开位置,由扭转螺旋弹簧使转动构件转动,并使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移动,在从向移动体的打开方向产生力矩的位置到不产生力矩的中立位置 (连接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直线与移动体的转动中心重叠的位置)之间,能够维持移动体的打开状态。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由上述扭转螺旋弹簧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使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从上述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与连接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直线重叠的位置向产生使上述移动体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位置移动。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由扭转螺旋弹簧使转动构件转动,并使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从连接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直线与移动体的转动中心重叠的位置,向产生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位置移动,从而能够以对移动体不产生力矩的位置为边界而改变加力构件的作用力所作用的方向。由此,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移动。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转动构件也可以具有在使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压入位置移动时被该移动体推压而使该转动构件转动的推压部。在上述方案中,在转动构件上设有推压部,以便在使移动体从关闭位置向压入位置移动时,该推压部被移动体推压。由此,使转动构件转动。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在上述转动构件上设有齿轮部,在上述支撑体上设有与上述齿轮部啮合的阻尼齿轮。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在转动构件转动时,阻尼齿轮所产生的衰减力经由齿轮部作用于转动构件,因此转动构件则慢慢地地移动。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基础上,上述齿轮部的曲率半径大于上述推压部的移动轨迹的曲率半径。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使齿轮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推压部的移动轨迹的曲率半径,从而能够相对于推压部的移动量加大齿轮部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与此相应地延长由阻尼齿轮经由转动构件对移动体作用衰减力的时间。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使上述转动构件的结构包括形成有第一齿轮,在使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压入位置移动时被该移动体推压而进行转动的第一齿轮构件;以及在转动中心部设有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利用上述第一齿轮构件的转动而转动的第二齿轮构件。在上述方案中,转动构件的结构包括第一齿轮构件和第二齿轮构件。在第一齿轮构件上形成有第一齿轮,在使移动体从关闭位置向压入位置移动时,被该移动体推压而使第一齿轮构件转动。在第二齿轮构件上,在第二齿轮构件的转动中心部设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利用第一齿轮构件的转动使第二齿轮构件转动。也就是说,在使移动体从关闭位置向压入位置移动时,被该移动体推压而使第一齿轮构件转动。此时,由于第一齿轮也一起转动,因此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则转动。 由此,第二齿轮构件进行转动。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在上述第二齿轮构件的外周部设有第三齿轮,在上述支撑体上设有与上述第三齿轮啮合的阻尼齿轮。在上述方案中,在第二齿轮构件的外周部设有第三齿轮,在支撑体上设有与第三齿轮啮合的阻尼齿轮。由此,在第二齿轮构件转动时,借助阻尼齿轮使第二齿轮构件的转动力衰减,从而使第二齿轮构件慢慢地移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使上述第三齿轮的曲率半径大于上述第二齿轮的曲率半径。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使第三齿轮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齿轮的曲率半径,能够加大第三齿轮的移动量相对于第二齿轮的移动量,从而能够与此相应地延长由阻尼齿轮经由第二齿轮构件对移动体作用衰减力的时间。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加力构件也可以使中央部具有螺旋部的反转弹簧,在上述移动体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对该反转弹簧的两端部施加向相互接近方向的力。在上述方案中,加力构件是中央部具有螺旋部的反转弹簧,在移动体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对该反转弹簧的两端部施加了向相互接近方向的力,对移动体作用的作用力的方向随移动体与转动中心的位置关系而改变。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提供一种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具有能转动地安装于支撑体上的转动体;能滑动地设置于上述支撑体上,具有与设置于上述转动体上的小齿轮部啮合的齿条部,且进行滑动,向压入位置、关闭位置及打开位置滑动的移动体;能转动地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利用上述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的移动而经由上述转动体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体上,而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的加力构件;以及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改变上述加力构件相对于上述转动体的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并使加力构件产生借助转动体使上述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操作构件。在上述方案中,将转动体能转动地安装于支撑体上。在支撑体上具有与设置于转动体上的小齿轮部啮合的齿条部,并使使该齿条部能滑动。将移动体做成能向压入位置、关闭位置及打开位置滑动,将转动构件能转动地安装于支撑体上,且利用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的移动借助转动体进行转动。另外,将加力构件的一端安装于转动体上,将加力构件的另一端安装于转动构件上。并且,利用操作构件使转动构件转动,改变加力构件相对于转动体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使加力构件产生了借助转动体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在转动体的旋转中心位于加力构件的作用力所作用的作用线上的情况下,对转动体不作用由加力构件的作用力产生的力矩。但是,当转动体的旋转中心不在加力构件的作用力的作用线上的情况下,绕转动体的旋转中心对转动体作用了由加力构件的作用力所产生的力矩。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方案,改变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根据转动体的旋转中心与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位置关系,作用于移动体上的力矩的方向发生改变,借助转动体能够使移动体向关闭方向或打开方向移动。由此,在移动体的打开状态之后,能够使该移动体自动地向关闭位置返回。本发明的第十四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的基础上,上述操作构件也可以是, 一端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而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对转动构件施加旋转力的扭转螺旋弹簧。根据上述方案,当使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移动时,转动构件进行转动,在扭转螺旋弹簧中蓄积了弹性能量。利用扭转螺旋弹簧中所蓄积的弹性能量(弹性力),来改变加力构件相对于转动体的旋转中心的加力位置,从而使加力构件产生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作用力。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提供一种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具备移动体,该移动体具有相对于支撑体在基准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进行的移动,以及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与上述突出位置相反的预定位置进行的移动;并且,利用从上述移动体的基准位置向上述预定位置的推压来蓄积加力构件的作用力,当解除上述推压时,上述移动体向上述突出位置移动后,通过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来使上述移动体返回基准位置。根据上述方案,当向预定位置推压处于基准位置的移动体时,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并且加力构件蓄积了弹性力。因此,当解除对移动体的推压力时,移动体利用加力构件的作用力而自然地向基准位置返回。本发明的第十六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利用由包括上述加力构件构成的加力方向转换机构,使上述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当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时,使移动体返回移动至基准位置。在上述方案中,利用加力方向转换机构,对加力构件的加力方向进行转换,并利用
9加力构件的加力使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当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时则转换了加力构件的加力方向,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使移动体返回移动至基准位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六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在上述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利用上述加力方向转换机构来转换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方向。在上述方案中,在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后,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利用加力方向转换机构来转换加力构件的加力方向。当移动体一移动至突出位置,则移动体立即向基准位置返回,由于在用手推压移动体的状态下必须钩挂衣服等,因而在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该移动体保持一定时间。本发明的第十八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六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加力方向转换机构包括利用与上述移动体联动的转动体或一体设置于移动体上的转动体的作用来进行移动的转动构件;以及设置于上述转动体与上述转动构件之间的加力构件;利用将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预定位置的推压,连接设置于上述转动体与上述转动构件之间的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作用部的假想线由于移动至转动体旋转中心的相反一侧而转换转动体的加力方向,在上述移动体移动到突出位置后,由于假想线再次移动至转动体旋转中心的相反一侧而转换转动体的加力方向。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使连接加力构件的加力作用部的假想线向移动体或绕与移动体联动的转动体的旋转中心移动,以转换作用于移动体或转动体上的加力构件的加力方向。由此,在使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后,能够使该移动体自动地向基准位置返回。本发明的第十九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八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转动构件包括从上述转动体受到作用的小直径齿轮构件,和与上述小直径齿轮构件啮合且移动量大于小直径齿轮构件的大直径齿轮构件。在上述方案中,在转动构件上设有小直径齿轮构件和大直径齿轮构件,小直径齿轮构件从转动体受到作用。大直径齿轮构件与该小直径齿轮构件啮合,且其移动量大于小直径齿轮构件的移动量。本发明的第二十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九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大直径齿轮构件包括与设置于转动中心的上述小直径齿轮构件啮合的小直径齿轮,和设置于外周部的大直径齿轮;通过使阻尼齿轮与上述大直径齿轮啮合,以便在上述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后,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对加力方向进行转换。在上述方案中,在大直径齿轮构件上设有与设置于转动中心的小直径齿轮构件啮合的小直径齿轮和设置于外周部的大直径齿轮;通过使阻尼齿轮与大直径齿轮啮合,以便在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后,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对加力方向进行转换。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也可以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该移动体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移动体的前进运动(从移动体的压入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或者从移动体的预定位置向突出位置的移动)是由加力构件的加力进行的,当因移动体的位置而通过使加力构件的作用力所作用的方向变动的拐点时,则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基准位置移动(返回运动)的力产生作用。
也就是说,由于移动体的动作仅在加力构件的作用力所作用的方向变动的拐点停止,因此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有在移动体的前进运动途中使移动体卡定的卡定机构,以使移动体的移动停止,从而能使移动体的打开状态或突出状态(移动体处于打开位置或突出位置的状态)维持较长时间。例如,在将移动体用作钩的情况下,在将外衣等钩挂在该移动体上时,当移动体停止时,则外衣容易挂上。并且,在移动体停止的状态下,当使移动体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则可解除该移动体的卡定状态。由此,移动体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而向关闭位置或基准位置进行返回运动。例如,在将移动体用作钩的情况下,在移动体停止的状态下将外衣等钩挂在该移动体上时,则解除移动体的卡定状态。因此,当从移动体取下外衣时,则移动体自动地向关闭位置或基准位置进行返回运动。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的基础上,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也可以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该移动体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在上述方案中,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案大致相同的作用。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的基础上,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也可以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该移动体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在上述方案中,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案大致同样的作用。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也可以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后、处于返回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使该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在上述方案中,在移动体进行前进运动之后,当移动体进行返回运动时卡定该移动体而使移动体的移动停止,从而能将移动体的移动体的打开状态或突出状态维持较长时间。并且,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打开位置或基准位置方向)移动时,解除了对移动体的卡定而进行返回运动。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的基础上,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也可以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后、处于返回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使该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在上述方案中,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案大致相同的作用。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的基础上,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也可以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后、处于返回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使该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在上述方案中,具有与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案大致相同的作用。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移动体的前进运动或返回运动也可以是转动移动。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移动体的前进运动或返回运动也可以是转动移动。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移动体的前进运动或返回运动也可以是滑动移动。
本发明的第三十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在上述方案中,在支撑体和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或者,在支撑体和移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并且, 在移动体的转动途中(移动体向打开位置转动的途中),将销构件与凸轮槽的锁定部卡定。 在该状态下,移动体停止移动,可维持移动体的打开状态。并且,当使移动体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打开位置方向)转动时,解除了销构件与上述锁定槽的卡定状态,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而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方向转动。本发明的第三十一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在上述方案中,在支撑体和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或者,在支撑体和移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并且, 在移动体的转动途中(移动体向突出位置转动的途中),将销构件与凸轮槽的锁定部卡定。 在该状态下,移动体停止移动,可维持移动体的突出状态。并且,当使移动体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突出位置方向)转动时,解除了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使移动体向基准位置方向转动。本发明的第三十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滑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滑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在上述方案中,在支撑体和转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或者,在支撑体和移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并且, 在移动体的滑动途中(移动体向打开位置滑动的途中),将销构件与凸轮槽的锁定部卡定。 在该状态下,移动体停止移动,可维持移动体的打开状态。并且,当使移动体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打开位置方向)滑动时,解除了销构件与锁定槽卡定的状态,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滑动。本发明的第三十三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在上述方案中,在支撑体和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或者,在支撑体和移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并且,在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向打开位置转动移动了的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方向转动移动的途中),将销构件与凸轮槽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移动体停止移动,可维持移动体的打开状态。并且,当使移动体从该状态向打开位置方向转动时,解除了销构件与上述锁定槽的卡定状态,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方向转动。 本发明的第三十四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在上述方案中,在支撑体和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或者,在支撑体和移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并且,在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向突出位置转动移动了的移动体向基准位置方向转动移动的途中),将销构件与凸轮槽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移动体停止移动,可维持移动体的突出状态。并且,当使移动体从该状态向突出位置方向转动时,解除了销构件与上述锁定槽的卡定状态,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使移动体向基准位置方向转动。本发明的第三十五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滑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滑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在上述方案中,在支撑体和转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或者,在支撑体和移动体中的一者上设有凸轮槽,在另一者上支撑有销构件。并且,在移动体的滑动途中(向打开位置滑动移动了的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方向滑动移动的途中), 将销构件与凸轮槽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移动体停止移动,可维持移动体的打开状态。并且,当使移动体从该状态向打开位置方向滑动时,解除了销构件与锁定槽卡定的状态,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滑动。本发明的第三十六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的基础上,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也可以具有转动构件,该转动构件能转动地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利用上述移动体向预定位置的推压来进行转动,从而在上述加力构件上蓄积作用力;在上述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后,由上述加力构件的作用力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而与上述移动体抵接,使移动体向上述基准位置返回。在上述方案中,转动构件能转动地安装于支撑体上,利用移动体向预定位置的推压使该转动构件转动。当将移动体从基准位置向预定位置推压时,在加力构件上蓄积了弹性力。在解除对移动体的推压力,使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后,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复原力),转动构件进行转动而与移动体抵接。并且,利用转动构件的转动,借助该转动构件,能够使移动体自然地向基准位置返回。本发明的第三十七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三十六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上述移动体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将与上述移动体或上述转动构件抵接而限制移动体移动的限制部设置于转动构件或移动体上。在上述方案中,在转动构件(或移动体)上设有限制部,在移动体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该限制部与移动体(或转动构件)抵接而限制移动体的移动。由此,能够维持将移动体配置于基准位置上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三十八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三十七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上述限制部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转动构件上,将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预定位置推压的推压力向上述转动构件传递的第一抵接部;以及设置于上述转动构件上,在上述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后,与移动体抵接而将上述转动构件的转动力向上述移动体传递的第二抵接部。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由第一抵接部将移动体从基准位置向预定位置推压的推压力传递至转动构件,从而使转动构件转动,在加力构件上蓄积了弹性力。另外,在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后,利用加力构件的加力,转动构件进行转动,但设置于转动构件上的第二抵接部与移动体抵接,通过由该第二抵接部将转动构件的转动力传递至移动体,从而使移动体向基准位置返回。本发明的第三十九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三十六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在上述转动构件上设有齿轮部,在上述支撑体上设有与上述齿轮部啮合的阻尼齿轮。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在转动构件转动时,阻尼齿轮所产生的衰减力经由齿轮部作用于转动构件上,因此转动构件可慢慢地移动。本发明的效果是,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结构,因此,在移动体处于打开状态(突出状态)之后,能够自动地向关闭位置(基准位置)返回。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钩构件的关闭位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钩构件的打开位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A-B中的图4A是沿图1的4A-4A线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向压入位置移动的钩构件的与图4A相对应的剖视图。图5A-B中的图5A是沿图1的5A-5A线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向压入位置移动的钩构件的与图5A相对应的剖视图。
14
图6A-B中的图6A是沿图2的6A-6A线的剖视图,图6A-6B是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变化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8A-C中的图8A是沿图7的8A-8A线的剖视图,图8B是沿图7的8B-8B线的剖视图,图8C沿图7的8C-8C线的剖视图。图9A-B中的图9A是与图7的8C-8C截面相对应的钩装置的剖视图,图9A-B是分别与图4A-B的动作对应的剖视图。图10A-B中的图IOA是与图7的8A-8A截面相对应的钩装置的剖视图,图10A-B 是分别与图5A-B的动作对应的剖视图。图IlA-B中的图IlA是与图7的8A-8A截面相对应的钩装置的剖视图,图IlA-B 是分别与图6A-B的动作对应的剖视图。图12A-B中的图12A是与图7的8B-8B截面相对应的钩装置的剖视图,图12A-B 是分别与图4A-B的动作对应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4A-B中的图14A是表示钩构件的关闭位置的剖视图,图14B是表示向压入位置移动的钩装置的剖视图。图15A-B中的图15A是表示钩构件的打开位置的剖视图,图15A-B是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的变化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7A-B中的图17A是表示钩构件的关闭位置的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图 17B是表示钩构件的压入位置的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且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的变化。图18A-B是分别与图17A-B的动作对应的沿图16的B-B线的剖视图,且表示凸轮槽与追踪部的关系。图19A-B中的图19A是表示钩构件停止移动的状态的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9B是表示使钩构件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状态的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且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的变化。图20A-B是分别与图19A-B的动作对应的沿图16的B-B线的剖视图,且表示凸轮槽与追踪部的关系。图21A-B中的图21A是表示钩构件向关闭方向移动的状态的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图21B是表示钩构件的关闭位置的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且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的变化。图22A-B是分别与图21A-B的动作对应的沿图16的B-B线的剖视图,表示凸轮槽与追踪部的关系。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4A-B中的图24A是表示钩构件的关闭位置的剖视图;图24B是表示向压入位置移动的钩构件的剖视图,且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的变化以及凸轮槽与追踪部的关系。图25A-B中的图25A是表示钩构件停止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5B是表示使钩构件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且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的变化以及凸轮槽与追踪部的关系。图26A-B中的图2认是表示钩构件向关闭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6B是表示钩构件的关闭位置的剖视图,且表示反转弹簧的加力位置的变化以及凸轮槽与追踪部的关系。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钩构件的关闭位置的立体图。图观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钩构件的打开位置的立体图。图四是从第六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正面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从第六实施方式的钩装置的背面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3IA-B中的图31A是沿图27的31A-31A线的剖视图,图3IB是表示向压入位置移动的钩构件的与图31A相对应的剖视图。图32A-B中的图32A是沿图27的32A-32A线的剖视图,图32B是表示向压入位置移动的钩构件的与图32A相对应的剖视图。图33A-B中的图33A是沿图28的33A-33A线的剖视图,表示钩构件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状态;图3 是表示钩构件正要向关闭位置返回之前的状态。图34A-B中的图34A是沿图28的34A-34A线的剖视图,且表示钩构件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状态;图34B是表示钩构件正要向关闭位置返回之前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的钩构件的致动机构(钩装置)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车辆的车身面板等上设有图1 图3所示的钩装置10,钩构件(移动体)12能够向室内开闭。此外,在此,为了方便说明,以图1-图3所示的方向为基准来设定钩装置10的上下左右(以符号U、D、L和R表示),据此进行说明。钩装置10具有箱状的盒体(支撑体)14,在该盒体14内能够容纳钩构件12。凸缘部16从盒体14的侧壁的端面沿盒体14的整个周边向外侧突出。另外,在盒体14的长度方向的侧壁上,在盒体14的上下设有轴支撑孔18、20,轴(移动体的转动中心)22、对分别被固定在该轴支撑孔18、20中。钩构件12的结构包括前端侧折弯为钩状的钩部沈;以及作为用于使设置于钩部 26的后端侧内表面的钩构件12开闭的转动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的鼓轮部观。在钩部沈的前端侧外表面凹陷地设有半球状的凹部2从,以成为用于推压钩构件 12的标记物,并让手指易于接触。另外,在钩部沈的前端部设有折返部^B,使钩部沈的前端部向鼓轮部观侧折返,以使钩挂于钩部沈上的衣服等不容易掉落。进而,在钩部沈的后端侧设有安装部30,具有螺旋部32A的反转弹簧(加力构件)32的一端部能安装在中央部。在鼓轮部观的表面凹陷设有多个凹部34,以使得在钩构件12成形后,在鼓轮部 28的表面不产生缩孔。另外,在鼓轮部观的中心部贯通地设有轴M能穿过的轴孔36,鼓轮部28能够相对于轴M转动。因此,借助该鼓轮部观,钩构件12能够绕轴M转动。另外,在鼓轮部28的位于图3的右侧设有配合槽38 (参照图4A),能够与设置于后述的齿轮构件(第一齿轮构件、小直径齿轮构件、转动构件)40上的配合销(推压部)42配合。另一方面,在盒体14内设有盖部44,以遮盖容纳于盒体14内的各部件,并使得在钩构件12打开的状态下各部件不会露出。由此,提高钩装置10的美观度,并且能够保护各部件免受尘埃等的影响。在此,如图5A所示,在剖视图中,盖部44在盒体14的中央上部从盒体14的底部 14A(此外,该底部14A为避免与反转弹簧32的干涉局部地形成有开口 1 向水平方向延伸,其前端部朝向盒体14的开口部46侧向斜下方折弯。在盒体14的上部,在盒体14的上壁14B的内表面与盖部44之间设有空间48,如图5A所示,在钩构件12关闭的状态(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基准位置))下,能够将钩部 26的前端部容纳在该空间48内。另外,如图5B所示,在钩构件12关闭的状态下,钩构件12能够以轴M为中心向压入到盒体14内的方向转动(移动),直到钩部沈与盖部44抵接而使移动受到限制(压入位置、预定位置)之前钩构件12都能转动。另外,在盖部44的表面上固定有由橡胶构件形成的缓冲垫50,能够与钩部沈抵接。因此,钩部沈可经由缓冲垫50与盖部44抵接,利用该缓冲垫50来吸收钩部沈抵接时受到的冲击。另外,当钩部沈经缓冲垫50与盖部44抵接时,钩部沈的前端部也以轴M为中心画出了圆弧状的移动轨迹,但此时,在盒体14的上壁14B的内表面形成有退避部17,从而使钩部沈的前端部不会与盒体14的内壁和盖部44干涉。另外,在轴M上能转动地以轴支撑齿轮构件40。在该齿轮构件40上设有轴M 能穿过的轴孔52 ;与形成于鼓轮部观的配合槽38相配合的配合销42 ;以及与设置于后述齿轮构件(第二齿轮构件、大直径齿轮构件、转动构件)M上的齿轮部(第二齿轮、小直径齿轮)56相啮合的齿轮部(第一齿轮)58,齿轮部58与轴孔52位于以配合销42为中心的相互相反一侧。在此,如图4A所示,在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齿轮构件40的配合销42与鼓轮部 28的配合槽38的端部抵接,如图4B所示,当将钩构件12向压入的方向推压时,经配合槽 38推压配合销42。由此,可使齿轮构件40以轴M为中心转动。另一方面,如图5A、图5B所示,在轴22上能够转动地以轴支撑齿轮构件M。如图 3所示,在齿轮构件M上设有圆柱状的轴部60,轴22穿过在该轴部60的中央部形成的轴孔 60A。另外,在轴部6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容纳部62,在该容纳部62内能够容纳有扭转螺旋弹簧(操作构件)64,在扭转螺旋弹簧64的线圈部64A内插有轴22。该扭转螺旋弹簧64的一端部与齿轮构件M抵接,其另一端部固定在盒体14侧,如图5A所示,对齿轮构件讨向箭头A方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加力。另外,在齿轮构件M的轴部60的附近,形成有与齿轮构件40的齿轮部58啮合的齿轮部56,在齿轮构件M的自由端侧,形成有与后述阻尼齿轮66啮合的齿轮部(第三齿轮、大直径齿轮)68。当利用钩构件12的转动使齿轮构件40转动时,经由齿轮构件40的齿轮部58而使齿轮部56转动,设有齿轮部56的齿轮构件M以轴22为中心转动。由此,与齿轮构件M 的齿轮部68啮合的阻尼齿轮66进行旋转。 阻尼齿轮66构成阻尼单元65的一部分,且安装于圆筒状的壳体70内。在壳体70 内填充有硅油等粘性流体,在进行正转或反转时粘性流体产生的粘性阻力均会作用到阻尼齿轮66上。因此,该粘性阻力所产生的衰减力经齿轮部68作用到齿轮构件M上,使齿轮构件M慢慢地转动。在此,从壳体70的外周面延伸出一个固定片71,固定销73穿过设置于固定片71 上的固定孔71A,借助于该固定销73将阻尼单元65固定在盒体14上。这样,通过将阻尼单元65固定在壳体70的周边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则该阻尼单元 65处于能够以固定销73为基准转动的状态。因此,利用固定销73的紧固力,能够在齿轮部 68与阻尼齿轮66之间设定游隙。另外,在齿轮部68的位于盒体14的开口部46 —侧,设有安装部72,并安装有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部。如上上述那样,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安装在设置于钩构件12后端侧的安装部30上,如图5A所示,在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对反转弹簧32的两端部施加了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的力。进而,还设有从齿轮构件M的安装部72向盒体14的开口部46侧延伸的延伸片 74,在钩构件12关闭的状态下,该延伸片74能与钩构件12的内表面抵接。下面,说明钩构件的动作。如图5A所示,在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基准位置),钩构件12的安装部30位于盒体14的开口部46的内缘下部侧,齿轮构件M的安装部72朝向盒体14的里侧而位于安装部30的斜上方。在安装部30和安装部72分别安装有反转弹簧32的端部,反转弹簧32 的两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加力(蓄积弹性能量)。在此,齿轮构件M的齿轮部68与阻尼齿轮66相啮合,利用阻尼齿轮66所产生的粘性阻力,齿轮构件讨的移动受到限制直到达到预定值以上的应力(作用力)。另一方面, 钩构件12在关闭位置未受到阻尼器等移动限制构件对移动的限制。因此,安装于钩构件12和齿轮构件M上的反转弹簧32,其一端部(钩构件12的安装部30)比另一端部(齿轮构件M的安装部72)更易于移动。因此,反转弹簧32的加力朝向箭头B方向作用。由于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为轴24,因此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钩构件12受到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C方向(使钩构件12关闭的方向)的力矩作用。另一方面,扭转螺旋弹簧64的一端部与齿轮构件M抵接,对齿轮构件M向箭头A方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加力。因此,在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上,将向钩构件12关闭方向的作用力和向钩构件12 打开方向的作用力设定为相互平衡,可维持钩构件12在关闭位置的状态。接着,当如图4A所示,从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向如图4B所示,将钩构件12向压入位置(预定位置)推压时,经由鼓轮部观的配合槽38对齿轮构件40的配合销42进行推压,使齿轮构件40以轴22为中心转动。如图5A、图5B所示,利用该齿轮构件40的转动,借助齿轮构件40的齿轮部58,齿轮部56进行转动,而设有齿轮部56的齿轮构件M绕轴22进行转动。由此,对扭转螺旋弹簧64施加了向对抗外部加力(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的方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处于蓄积弹性能量的状态。另外,利用齿轮构件M的转动,安装部72向轴M的里侧移动。由此,反转弹簧32 进一步蓄积弹性能量,并且其加力向箭头B'方向作用。因此,钩构件12受到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D方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的力矩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齿轮构件M的齿轮部56与阻尼齿轮66相啮合,齿轮构件M的移动受到限制直到达到预定值以上的作用力,因此反转弹簧32所产生的作用力比扭转螺旋弹簧64产生的作用力先作用到钩构件12上。也就是说,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使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钩构件12的安装部30)向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部(齿轮构件M的安装部72)侧拉近,如图6A所示,借助安装部30,钩构件12向打开方向转动。在此,在盒体14上设有止动件76(参照图4A),在止动件76的下表面紧固有由橡胶构件形成的缓冲垫78。该缓冲垫78可供钩构件12在打开的状态下进行抵接,利用该缓冲垫78来吸收钩构件12抵接时产生的冲击。在钩构件12已打开的状态(钩构件12位于打开位置或突出位置)下,钩构件12 呈大致水平状,衣类等能钩挂在钩部沈上。此时,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钩构件12的安装部30)朝向盒体14的里侧而配置于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部(齿轮构件M的安装部72) 的斜下方。并且,在该钩构件12的打开位置也与关闭位置同样,对反转弹簧32的两端部施加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因此,反转弹簧32的加力向箭头E方向作用。因此,钩构件12受到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D方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的力矩作用。在此,如上上述那样,在该状态下,扭转螺旋弹簧64处于蓄积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的弹性能量的状态。因此,利用扭转螺旋弹簧64所产生的作用力,齿轮构件M绕轴 22缓缓转动。通过该齿轮构件M的转动,由反转弹簧32获得的作用力所作用的方向逐渐发生偏移。在此,当齿轮构件M绕轴22转动时,经齿轮部68使阻尼齿轮66旋转。因此,对齿轮构件M作用了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并且,如图6B所示,当连接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钩构件12的安装部30)与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部(齿轮构件M的安装部72)的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作用线(假想线) P到达与钩构件12的轴M重叠的位置(拐点)时,钩构件12未受到以轴M为中心的力矩作用。因此,钩构件12可维持打开的状态。并且,当齿轮构件M从该状态进一步向箭头A方向转动时,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作用线P向作用线Q移动,钩构件12受到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C方向(使钩构件12关闭的方向)的力矩作用。也就是说,以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作用线(假想线)P与钩构件12的轴M重叠的位置作为边界,加力构件的加力所作用的方向改变(加力方向转换机构),钩构件12受到反转弹簧32所产生的向关闭方向的力作用,对钩构件12施加了向关闭的方向的力。由此,钩构件12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而此时,齿轮构件M也绕轴M转动。因此, 借助齿轮部68使阻尼齿轮66旋转,对齿轮构件M作用了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并且,
19经由反转弹簧32,对钩构件12也作用了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从而使钩构件12慢慢地转动。在此,将与阻尼齿轮66啮合的齿轮部68设置于齿轮构件M的自由端侧,且将与齿轮构件40的齿轮部58啮合的齿轮部56设置于齿轮构件M的转动中心侧,使齿轮部68 的曲率半径大于齿轮部56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使齿轮部68的移动量相对于齿轮部56 的移动量更大,从而加长由阻尼齿轮66对钩构件12作用的衰减力的时间。并且,如图5A所示,在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齿轮构件M的延伸片74与钩构件 12的内表面抵接,限制了钩构件12的移动。下面,说明钩构件的作用。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反转弹簧32的一端安装在钩构件12上,将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安装于齿轮构件M上。并且,如图5B所示,通过从压入位置推压钩构件 12而使齿轮构件M转动,从而使反转弹簧32的加力所作用的位置(加力位置)相对于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轴24)改变。由此,使反转弹簧32产生使钩构件12向关闭位置(参照图5A)或打开位置(参照图6A)转动的旋转力。具体而言,将扭转螺旋弹簧64的一端安装于盒体14侧,将另一端安装于齿轮构件 M上,在扭转螺旋弹簧64对齿轮构件M向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加力的状态下,使钩构件 12向压入位置转动,且使齿轮构件M转动,则使扭转螺旋弹簧64蓄积弹性能量。此时,反转弹簧32也蓄积了弹性能量,但使钩构件12打开时,利用由该反转弹簧 32施加的力。并且,在钩构件12已打开的状态下,利用扭转螺旋弹簧64的加力。也就是说,如图6B所示,在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轴24)位于反转弹簧32的加力所作用的作用线P上的情况下,钩构件12未受到反转弹簧32加力所产生的力矩作用。但是,在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未处于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作用线P上的情况下,例如,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位于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作用线Q上的情况下,则由反转弹簧32 的加力所产生的力矩(箭头C方向)作用到钩构件12上。这样,通过利用扭转螺旋弹簧64的加力使齿轮构件M转动,使反转弹簧32相对于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改变,从而能够改变作用于钩构件12上的力矩的方向, 并使该反转弹簧32产生使钩构件12向关闭方向或打开方向转动的旋转力。并且,利用反转弹簧32,通过改变向钩构件12作用的作用力的方向,在钩构件12 处于打开状态之后,经过预定时间后(当向钩构件12作用的作用力的方向改变时),就能够使该钩构件12自动地返回关闭位置。在此,预定时间可通过调整扭转螺旋弹簧64的作用力或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来进行调整。此外,在此为便于说明,将图1-图3所示的方向作为钩装置10的上下,据此进行了说明,但既可以根据该钩装置10的安装位置等,将盒体14的凸缘部16作为上面来配置钩装置10,也可以将凸缘部16作为下面来配置钩装置10。在该情况下,有时钩构件12的钩部沈的形状也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要能够改变反转弹簧32对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 (轴24)的加力位置,且使反转弹簧32产生使钩构件12向关闭位置(参照图5A)或打开位置(参照图6A)转动的旋转力即可,因此并不限定于如上上述的结构。《第二实施方式》
例如,可列举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为例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齿轮构件 4054与钩构件12的动作进行联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钩装置(移动体的致动机构)79 中使用一个转动构件80与钩构件12的动作进行联动。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在图8A-C中示出了图7所示的转动构件80的各剖视图。如图7所示,转动构件 80设有轴部82,在轴部82上设有抵接部82A,该抵接部82A与设置于钩构件(移动体)84 的鼓轮部86上部的突起部88抵接。如图9A所示,在钩构件84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如图9B所示,当将钩构件12 向压入方向推压时,经突起部88对抵接部82A进行推压。由此,如图10A、图IOB所示,转动构件80以轴M为中心转动。另外,如图12B所示,在转动构件80的自由端侧设有齿轮部 90。该齿轮部90与阻尼齿轮66啮合。本实施方式的钩构件84的动作,如图10及图11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钩构件 12的动作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减少零部件数,因而能实现成本的降低。以上,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钩构件12以轴M为中心转动,但钩构件12的动作不限定于此《第三实施方式》例如,可列举图1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为例子。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钩装置(移动体的致动机构)100中,钩构件(移动体)101向上下方向移动(滑动)。钩构件101由钩部沈和齿条部102构成,齿条部102设置于钩构件101的内表面且位于钩部沈的相反一侧。齿条部102能够与形成于圆柱状的转动体104的外周面上的小齿轮部106啮合。转动体104可旋转地以轴支撑在轴M上,利用转动体104的转动,齿条部102经由小齿轮部106上下移动,钩构件101经由该齿条部102上下移动。另外,在转动体104上设有安装部108,在该安装部108安装有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另外,钩装置100具有箱状的盒体(支撑体)112,在盒体112的开口部46设有盖部114,以在钩构件101已关闭的状态下使该钩构件101不露出。虽未图示,但在该盖部114 上,沿盖部114的上下方向设有引导部,钩构件101由该引导部沿上下方向进行引导。另外,容纳壁116从盒体112的下部垂下,能够在钩构件101已关闭的状态(钩构件101的关闭位置、基准位置)下容纳钩部沈。另外,如图14A所示,在钩构件101的关闭位置,在钩部沈与盒体112的下侧壁112A之间设有间隙118,如图14B所示,能够使钩构件 101进一步向上方移动,钩构件101能够向压入位置移动。《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四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设有在使钩构件(移动体)200向打开位置(突出位置)移动(前进运动)的途中使钩构件200移动停止的锁定机构(卡定机构)。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6所示,钩构件200的结构包括前端侧折弯为钩状的钩部沈;以及设置于钩部沈的后端侧内表面且成为用于使钩构件12开闭的转动中心的大致半圆柱状的半圆柱部204。此外,虽然在此做成半圆柱部204,但也可以与图7同样地使用大致圆柱状的鼓轮 86,对形状未作特别限定。在钩部沈的内表面且半圆柱部204的下部,突出设有能与后述转动构件206抵接的止动件208。该止动件208设有安装部30,在该安装部30安装有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在此,对转动构件206进行说明。转动构件206形成与图7所示的转动构件80大致相同的形状,在转动构件206的自由端部设有齿轮部90,该齿轮部90能够与安装在设置于盒体14的长度方向侧壁的容纳部210内的阻尼齿轮66相啮合。在齿轮部90的位于盒体14的开口部46 —侧的齿根附近,设有安装部72,并安装有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部。另外,将齿轮部90置于其间,在安装部30的相反一侧设有从转动构件206的自由端部延伸出的延伸片212,该延伸片212能够与止动件208抵接。另外,在转动构件206的中央部,设有具有呈大致心形状的凸状的心形部214的凸轮槽(卡定机构)216,能够与安装于盒体14内的大致U字状的销构件(卡定机构)218配合。该销构件218嵌入到设置于盒体14内的安装部219中,其中央部成为支撑部 218A,能够以该支撑部218A为中心摆动。另外,在销构件218的一端部,设有朝向支撑部 218A的相反一侧且与支撑部218A平行地延伸的追踪部218B,该追踪部218B与凸轮槽216配合。如图18A所示,凸轮槽216与形成于转动构件206的钩构件200的相反一侧的导入部220连接,追踪部218B通过该导入部220向凸轮槽216引导。位于导入部220侧的心形部214的顶部214A位于比导入部220更靠齿轮部90 —侧,从导入部220引导来的追踪部218B沿心形部214的上斜面移动。也就是说,通过凸轮槽216的形状及转动构件206的移动,销构件218以支撑部218A为中心摆动。另外,在心形部214的上斜面的顶部214B的里侧(转动构件206的钩构件200 — 侧),设有追踪部218B能进入的进入通道216A。当转动构件206转动,且追踪部218B通过凸轮槽216的心形部214的顶部214B时,追踪部218B向进入通道216A进入。进而,在凸轮槽216的导入部220的大致相反一侧,形成有心形部214的锁定部 (卡定机构)222,当追踪部218B到达该锁定部222时,该追踪部218B被卡定而处于所谓锁定状态。并且,当对追踪部218B解除锁定状态时,追踪部218B则能沿凸轮槽216移动。在此,在钩构件200的关闭位置(基准位置),如图18A所示,销构件218为几乎未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即销构件218处于大致水平状态。但是,如图18B所示,当使钩构件 200向压入位置(预定位置)转动时,转动构件206随着钩构件200的转动而转动,如上上述那样,沿心形部214的上斜面将追踪部218B向上方引导,借助追踪部218B使销构件218 以支撑部218A为中心摆动,但此时,能在销构件218中蓄积弹性能量(弹性力)。由此,对追踪部218B作用使其返回至原位的力、即向下方的力。在使钩构件200向压入位置转动后,如图17B及图19A所示,当解除对钩构件200 的推压力时,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使钩构件200向打开位置方向转动,但由于由扭转螺旋弹簧64对转动构件206作用了向箭头A方向的力,因此转动构件206也向箭头A方向缓缓转动。由此,追踪部218B从进入通道216A中脱出。在此,由于对追踪部218B作用了向下方的力,因此当追踪部218B从进入通道216A脱出时,如图20A所示,追踪部218B被卡定在凸轮槽216的锁定部222中,转动构件206向箭头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钩构件200向打开位置移动的途中,如图19A所示,设置于钩构件200 的止动件208与转动构件206的延伸片212抵接,停止钩构件200转动。当使钩构件200从该状态进一步向打开方向转动时,如图19B所示,经止动件208 及延伸片212使转动构件206转动。由此,如图20B所示,解除追踪部218B与凸轮槽216 的锁定部222之间的卡定状态。下面,说明钩构件的动作。图17A如所示,在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基准位置),反转弹簧32的两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加力(蓄积弹性能量)。另外,齿轮构件M的齿轮部68与阻尼齿轮66啮合而受到阻尼齿轮66所产生的粘性阻力。并且,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对钩构件12作用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C方向(使钩构件12关闭的方向)的力矩。另一方面,扭转螺旋弹簧64的一端部与转动构件206抵接,对转动构件206向箭头A方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加力。因此,在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将向钩构件12的关闭方向的作用力与向钩构件12 的打开方向的作用力设定为相互平衡,钩构件12可维持关闭位置的状态。接着,当从图17A及图18A所示的钩构件12的关闭位置,如图17B及图18B所示, 向压入位置(预定位置)推压钩构件12时,借助突起部88(参照图9A)对抵接部82A进行推压,使转动构件206以轴M为中心转动。因此,对扭转螺旋弹簧64施加向对抗外部加力 (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的方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处于蓄积弹性能量 (弹性力)的状态。另外,如图18A、图18B所示,利用转动构件206的转动,将追踪部218B沿凸轮槽 216向上方引导,并向进入通道216A进入。此时,借助追踪部218B使销构件218以支撑部 218A为中心摆动,在销构件218中蓄积弹性能量(弹性力)。进而,如图17A、图17B所示,利用转动构件206的转动,安装部72向轴M的里侧移动。由此,在反转弹簧32中进一步蓄积弹性能量(弹性力),并且该作用力作用于箭头 B'方向。因此,对钩构件12作用了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D方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的力矩。在此,由于转动构件206的齿轮部90与阻尼齿轮66啮合,转动构件206的移动受到限制直到达到预定值以上的作用力,因此由反转弹簧32所加的力比由扭转螺旋弹簧64 所加的力先作用于钩构件12。也就是说,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将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钩构件12的安装部30)向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部(转动构件206的安装部72)侧拉近,如图17B及图19A 所示,借助安装部30使钩构件12向打开方向转动。此时,转动构件206也向箭头A方向缓转动,如图20A所示,销构件218的追踪部 218B从进入通道216A中脱出,并卡定于凸轮槽216的锁定部222,以限制转动构件206向箭头A方向的移动。
另一方面,当钩构件200向打开位置转动时,如图19A所示,设置于钩构件200上的止动件208与转动构件206的延伸片212抵接。由于转动构件206向箭头A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借助延伸片212及止动件208钩构件200的移动也被限制,停止钩构件200 的转动。在该状态下钩部沈能够钩挂衣物类等。如图19B所示,当使钩构件200从该状态进一步向打开方向转动时,也就是说,当钩构件200上钩挂有衣物类等,或者以手指下推钩构件200时,借助钩构件200的止动件 208及延伸片212,使转动构件206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如图20A、图20B所示,解除了追踪部218B与凸轮槽216的锁定部222的卡定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19B所示,反转弹簧32的加力向箭头E方向作用,对钩构件12 作用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D方向(使钩构件12打开的方向)的力矩。在此,如上上述那样,在该状态下,处于在扭转螺旋弹簧64中蓄积了向使钩构件 12打开的方向的弹性能量的状态。因此,利用由扭转螺旋弹簧64所作用的力,使齿轮构件 M绕轴22缓缓转动。通过该齿轮构件M的转动,使由反转弹簧32获得的作用力所作用的方向逐渐偏移。在此,当齿轮构件M绕轴22转动时,经齿轮部68使阻尼齿轮66旋转。因此,对齿轮构件M作用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并且,如图21A所示,在连接反转弹簧32的一端部(钩构件12的安装部30)与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部(齿轮构件M的安装部72)的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作用线P到达与钩构件12的轴M重叠的位置(拐点)时,对钩构件12未作用以轴M为中心的力矩。并且,当齿轮构件M从该状态进一步向箭头A方向转动时,反转弹簧32的加力作用线P向作用线Q移动,对钩构件12作用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C方向(使钩构件12关闭的方向)的力矩。由此,钩构件12向关闭的方向转动,但此时,由于转动构件206也绕轴24转动,因此经齿轮部90使阻尼齿轮66旋转,对转动构件206作用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并且, 借助反转弹簧32,对钩构件12也作用了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使钩构件12慢慢地转动。下面,说明钩构件的作用。在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当使钩构件200从关闭位置向压入位置移动时(当使钩构件200从基准位置向预定位置移动时),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对钩构件 200作用了使其向打开位置(突出位置)移动(前进运动)的力,当反转弹簧32的作用力所作用的方向由钩构件200的位置通过变动的拐点时,则对钩构件200作用了使其向关闭位置(基准位置)移动(返回运动)力。也就是说,在反转弹簧32的加力所作用的方向变动的拐点仅仅停止钩构件200的动作。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将设有锁定部222的凸轮槽216设置于转动构件206上,使能够与该凸轮槽216相啮合的销构件218安装于盒体14中,如图20A所示,在转动构件206的转动途中使销构件218的追踪部218B卡定于锁定部222中,以使转动构件206转动停止。 并且,由此,借助该转动构件206使钩构件200转动停止。这样,在钩构件200向打开位置的移动途中停止钩构件200转动,因此能够长久地维持钩构件200的打开状态(钩构件20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因此,例如,在钩构件200 上钩挂有外衣等时,停止钩构件200移动,因此,易于钩挂外衣。
24
并且,在钩构件200停止的状态下,当使钩构件200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从锁定部解除对222追踪部218B的卡定。由此,钩构件200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进行向关闭位置(基准位置)返回运动。例如,在将钩构件200用作钩的情况下,当在钩构件200处于停止的状态下,在该钩构件200上钩挂外衣等时,钩构件200则向打开位置移动,解除了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 222间的卡定状态。因此,当将外衣从钩构件200上取下时,钩构件200自动地向关闭位置 (基准位置)返回运动。在此,如图20B所示,当使钩构件200进一步向打开方向转动时,如图19A、图19B 所示,经钩构件200的止动件208及延伸片212,使转动构件206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
向转动。由扭转螺旋弹簧64对转动构件206作用了向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但由于阻尼齿轮66与齿轮部90啮合,因此转动构件206向箭头A方向缓缓转动。通过该齿轮构件M的转动,使由反转弹簧32获得的作用力所作用的方向逐渐偏移。并且,直到通过该反转弹簧 32的拐点之前,钩构件200不会向关闭方向转动。因此,如图19A、图19B所示,通过使钩构件200从钩构件200停止转动的状态进一步向打开方向转动,使转动构件206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在钩构件200 的打开位置,能够延长使钩构件200向关闭方向转动之前的时间,由于在将钩挂于钩构件 200上的物件取下来后使钩构件200慢慢地返回,因而易于取出钩挂的物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动构件206上形成有凸轮槽216,使销构件218安装于盒体14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盒体形成凸轮槽,将销构件安装于转动构件上。另外,既可以在钩构件的鼓轮部设置凸轮槽,而在支撑体上设置销构件,也可以在鼓轮部设置销构件,而在支撑体设置凸轮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钩构件200向打开位置的移动途中将追踪部218B 与锁定部222卡定,但将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222卡定的时机不限定于此。由于通过改变凸轮槽216的形状能够改变将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222卡定的时机,因此,也可以例如一旦使钩构件200向打开位置移动后,在钩构件200向关闭位置返回的途中将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222卡定,而且将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222卡定的次数也可以为多次。《第五实施方式》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五实施方式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类似的结构。此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钩构件101向上下方向移动(滑动),使形成于转动体300上的小齿轮部106与钩构件101的齿条部102啮合。在该转动体104上,将具有心形部302的凸轮槽(卡定机构)304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在转动体300的外周侧设有推压销306,以便能够与转动构件80的轴部82 的抵接部82A抵接。并且,如图24A、图24B所示,当使钩构件200从关闭位置(基准位置) 向压入位置(预定位置)滑动时,通过转动体300的转动,推压销306对抵接部82A进行推压。
另一方面,在盒体14上安装有销构件218,使其能够以支撑部218A为中心摆动,且能够与凸轮槽304配合。并且,通过凸轮槽304的形状及转动体300的移动,使销构件218 以支撑部218A为中心摆动。另外,在心形部302形成有锁定部308,当追踪部218B到达该锁定部(卡定机构)308时,该追踪部218B被卡定,处于所谓锁定状态,转动体300停止移动。并且,钩构件 101随之停止移动。另外,当将追踪部218B从锁定状态解除时,追踪部218B能够沿凸轮槽304移动, 借助转动体300能够使钩构件101移动。如图24A、图24B所示,当使钩构件101从关闭位置向压入位置滑动时,转动体300 转动,推压销306推压轴部82A而使转动体300转动。如图24B所示,当使钩构件101向压入位置滑动后,解除对钩构件101的推压力时,如图24B及图25A所示,利用反转弹簧32的加力,借助转动体300使钩构件101向打开位置(突出位置)移动。利用转动体300的转动,如图25A所示,追踪部218B沿凸轮槽304摆动,并与凸轮槽304的锁定部308卡定。由此,转动体300停止转动,而钩构件101停止移动。在此,由于由扭转螺旋弹簧64对转动体300作用了向箭头A方向的力,因此转动构件80也向箭头 A方向缓缓转动。当使钩构件101从该状态进一步向打开方向滑动时,如图25B所示,转动体300借助钩构件使101转动,解除了追踪部218B与凸轮槽304的锁定部308的卡定状态。在转动构件80利用扭转螺旋弹簧64的加力而返回到原来位置(参照图24A)的状态下,反转弹簧32的加力向箭头F方向作用,对转动体300作用以轴M为中心向箭头C 方向(使钩构件101关闭的方向)的力矩。因此,钩构件101向上方滑动而向关闭位置返回。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动体300上形成有凸轮槽304,将销构件218安装于盒体112上,但不限定于此。例如,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盒体上形成凸轮槽,而将销构件安装于转动体上。另外,既可以在钩构件上设置凸轮槽,而在支撑体上设置销构件,也可以在钩构件上设置销构件,而在支撑体上设置凸轮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钩构件101向打开位置的移动途中使追踪部218B 与锁定部308卡定,但使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308卡定的时机并不限定于此。由于通过改变凸轮槽304的形状能够改变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308卡定的时机, 因此也可以例如,在一旦使钩构件101向打开位置移动后,在钩构件101向关闭位置返回的途中使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308卡定,而且使追踪部218B与锁定部308卡定的次数也可以为多次。《第六实施方式》下面,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六实施方式为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于与该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四-图31A所示(图31A是沿图27的31A-31A线的剖视图),钩装置(移动体的致动机构)320具有箱状的盒体(支撑体)322,在该盒体322内能够容纳钩构件(移动体)3对。在比盒体322的底壁的中央稍靠上部处,突出设有角状的凸设部326,在凸设部
26326的中央部形成有内螺纹部326A。该凸设部3 能够与角状的配合突起相配合,该角状的配合突起设置于安装钩装置320的未图示的被安装部上。在凸设部326与该配合突起相配合的状态下,通过将固定螺丝(图示省略)拧入到内螺纹部326A以及形成于配合突起上的内螺纹部中,从而将钩装置320安装到被安装部上。另外,盒体322的侧壁322A的角部形成为圆角,凸缘部3 与侧壁322A的形状相吻合沿盒体322的整个周边从侧壁322A的端面向外侧突出。另外,在盒体322的长度方向 (上下方向)的侧壁,沿盒体322的上下设有轴支撑孔330、332,在该轴支撑孔330、332中分别固定有轴334、336。在钩构件3M的一端侧,贯通有轴336能穿过的轴孔338,在轴336穿过的状态下, 钩构件324能相对该轴336转动。如图33A所示(图33A是沿图线的剖视图),钩构件3M在配置于打开位置(突出位置)的状态下,在成为钩构件324的上表面一侧凹陷地设有槽部340,形成所谓减重槽。由此,防止在钩构件3Μ成形后产生表面的缩孔等。另外,通过在钩构件324 上凹陷地设置槽部340,能够实现钩构件324的轻量化,并且能够减少成形钩构件324的树脂材料费。另外,在钩构件324的自由端侧(另一端侧)的外表面,如图31Α所示,在将钩构件3 容纳于盒体322内的状态下,设有侧视时从盒体322突出的突出部324A,使其成为用于推压钩构件324的标记物,并且易于让手指接触。另外,在钩构件324的自由端设有折弯成钩状的钩部342,该钩部342能够钩挂衣服等。进而,在钩构件324的旋转中心侧(一端侧),安装有扭转螺旋弹簧343的一端部。 扭转螺旋弹簧343的另一端部安装在设置于盒体322的底壁下部的安装部366上,在钩构件324的关闭位置(基准位置)大致处于自然状态。在此,钩构件324的重心设置在比穿过轴336的位置更靠盒体322的外侧,在钩构件324的关闭位置,能够以轴336为中心向打开方向(箭头A方向)转动。因此,在钩构件 324的关闭位置,后述的齿轮构件(转动构件)344与钩构件3M抵接,使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如图四及图3IA所示,在盒体322的上部能够容纳钩构件324的钩部 342,在盒体322的底壁上部紧固有由橡胶材料形成的圆柱状的橡胶垫346。如图31B所示,钩构件324的钩部342能够与该橡胶垫346抵接,通过钩部342与橡胶垫346抵接,以防止钩部342对盒体322里侧壁的冲击,并且由橡胶垫346弹性变形产生的复原力,对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加力。但是,在轴334上,能够转动地以轴支撑齿轮构件344。如图30所示,在齿轮构件 344上设有圆柱状的轴部348,轴334穿过在该轴部348的中央部形成的轴孔350。另外,在轴部348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切成为容纳部352,在该容纳部352内能够容纳扭转螺旋弹簧(加力构件)3 ,将轴334插入到扭转螺旋弹簧354的线圈部354A内。该扭转螺旋弹簧3M—端部与齿轮构件344抵接,另一端部固定在盒体322侧,如图31A所示, 对齿轮构件;344向箭头B方向加力。另外,如图四及图32A所示(图32A为沿图27的32A-32A线的剖视图),在齿轮构件344的自由端侧形成有与阻尼齿轮66啮合的齿轮部358。阻尼齿轮66构成阻尼单元 65的一部分,并安装于圆筒状的壳体70上。在壳体70内填充硅油等粘性流体,在阻尼齿轮 66进行正转及反转时,对其作用粘性流体所产生的粘性阻力。因此,借助阻尼齿轮66的齿轮部68对齿轮部358作用经该粘性阻力衰减的力,使齿轮构件344慢慢地转动。在盒体322的侧壁322A的下部,形成有贯通侧壁322A且将阻尼单元65固定于侧壁322A上的固定部325。另一方面,从阻尼单元65的壳体70的外周面延伸出一个固定片 71,固定销73穿过设置于固定片71上的固定孔71A,且固定在固定部325上。这样,通过在壳体70的周边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固定阻尼单元65,则使该阻尼单元 65成为能够以固定销73为基准而转动的状态。因此,利用固定销73的紧固力,能够在齿轮部358与阻尼齿轮66之间设定游隙。另外,如图31A所示,在齿轮构件344的旋转中心侧,抵接部(第一抵接部、限制部)360向钩构件3 侧突出,且与钩构件324的槽部340的底面抵接。在该抵接部360的前端部设有圆弧面362,在钩构件3M的关闭位置,抵接部360的圆弧面362的顶部362A与槽部340的底面抵接。如图31A、图31B所示,当从关闭位置(基准位置)推压钩构件3M时,与槽部340 底面抵接的抵接部360的圆弧面362的顶部362A的位置产生偏移,借助抵接部360的圆弧面362,使齿轮构件344以轴334为中心转动。此时,与齿轮构件344的齿轮部358相啮合的阻尼齿轮66也旋转。进而,如图四所示,抵接片(第二抵接部、限制部)364从齿轮构件344的齿轮部 358延伸出。如图31A所示,该抵接片364能够在钩构件324已关闭的状态下与钩构件3 的一端部(旋转中心侧)抵接。由此,如上上述那样,限制了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的移动, 可维持钩构件324的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如图34A所示(图34A为沿图线的剖视图),盒体322的安装部366能够与钩构件324的一端部抵接,通过钩构件3Μ与安装部366抵接,限制了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移动。在安装部366的下表面,紧固有未图示的由橡胶材料形成的橡胶垫。该橡胶垫在已打开钩构件324的状态下能够与其抵接,利用该橡胶垫来吸收钩构件3Μ抵接时产生的冲击。下面,说明钩构件的动作。如图31Α及图32Α所示,在钩构件324的关闭位置(基准位置),抵接片364与钩构件324的一端部(旋转中心侧)抵接,抵接部360与钩构件324的另一端侧(自由端侧) 抵接。钩构件3Μ的重心设置在比形成轴孔338的位置更靠盒体322的外侧,钩构件3Μ 在关闭位置虽能够以轴336为中心向打开方向(箭头A方向)转动,但通过抵接片364与钩构件3Μ抵接而限制了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的移动;通过抵接部360与钩构件3Μ抵接而限制了钩构件324向压入方向的移动。也就是说,利用该抵接部360、364,可维持将钩构件3Μ配置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另外,扭转螺旋弹簧354的一端部与齿轮构件344抵接,对齿轮构件344向箭头B 方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加力。由此,使抵接部360及抵接片364可靠地与钩构件3M抵接,能可靠地限制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的移动。接着,如图31B及图32B所示,当从钩构件324的关闭位置向压入位置(预定位置)推压钩构件324的突出部324A时,钩部342便与橡胶垫346抵接而使橡胶垫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在橡胶垫346中蓄积了弹性力。另外,此时,扭转螺旋弹簧343的一端部(钩构件3 侧)从扭转螺旋弹簧343的另一端部(盒体322的安装部366)稍微离开,在扭转螺旋弹簧343中稍微蓄积了弹性力。另外,当钩构件324向压入位置(预定位置)移动时,抵接部360的圆弧面362与槽部340的底面抵接的位置产生偏移,由此,齿轮构件344以轴334为中心转动,齿轮构件 344的抵接片364从钩构件3M离开。由此,解除了对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限制, 如图33A及图34A所示,使钩构件324能够向打开方向移动。另外,当齿轮构件344转动时,由于扭转螺旋弹簧354向对抗外部加力(使钩构件 324打开的方向)的方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加力,因而处于蓄积了弹性力的状态。在此,如图32A及图34A所示,齿轮构件344的齿轮部358与阻尼齿轮66相啮合, 当齿轮构件344转动时,由阻尼齿轮66所产生的粘性阻力对齿轮构件344作用衰减力。并且,利用由该阻尼齿轮66所产生的粘性阻力,限制齿轮构件344的移动直到达到预定值以上的作用力。因此,与扭转螺旋弹簧邪4所产生的复原力(弹性力)相比,扭转螺旋弹簧 343或橡胶垫346所产生的复原力(弹性力)先作用于钩构件3M上。也就是说,通过对钩构件3M作用由其自重产生的转动力、蓄积于橡胶垫346中的弹性力及蓄积于扭转螺旋弹簧343中的弹性力,如图33A及图34A所示,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转动。并且,在钩构件324已打开的状态(钩构件324的打开位置)下,能够将衣物类等钩挂在钩部342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钩构件3M具有由其自重产生使其向打开方转动的转动力,因此在钩构件324向打开方向的转动中,未必一定需要橡胶垫346及扭转螺旋弹簧 343的弹性力。另一方面,在图34A的状态下,处于在扭转螺旋弹簧354中蓄积了对钩构件324向关闭方向作用弹性力的状态。因此,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54的弹性力,如图34A、图34B所示,使齿轮构件344绕轴334缓缓转动。由此,借助于齿轮部358使阻尼齿轮66旋转。因此,对齿轮构件344作用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使齿轮构件344慢慢地移动。如图33A、图3 所示,在齿轮构件344的抵接片364的移动轨迹中配置有钩构件 324的一端部,当齿轮构件344向箭头B方向转动时,齿轮构件344的抵接片364与钩构件 324的一端部抵接。当使齿轮构件344从该状态进一步转动时,借助齿轮构件344的抵接片364对钩构件3M作用以轴336为中心向箭头C方向(使钩构件3M关闭的方向)的转动力,对钩构件3M施加向关闭方向的力。由此,钩构件324向关闭的方向转动,但此时,如图34B及图32A所示,齿轮构件 344也绕轴336转动。因此,借助齿轮部358使阻尼齿轮66旋转,对齿轮构件344作用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使钩构件3 慢慢地转动。并且,如上上述那样,在钩构件324的关闭位置,抵接片364与钩构件324的一端与钩构件324的另一端侧抵接,使钩构件324的移动受到限制。下面,说明钩构件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齿轮构件344上设有抵接部360和抵接片364,在钩构件3M 配置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抵接部360及抵接片364与钩构件3M抵接,能够维持将钩构件3M配置于关闭位置(基准位置)的状态。并且,通过由抵接部360将使钩构件324从关闭位置向压入位置(预定位置)推压的推压力传递给齿轮构件344,从而使齿轮构件344转动,在扭转螺旋弹簧354中便蓄积了弹性力。在解除对钩构件324的推压力而使钩构件324向打开位置(突出位置)移动后, 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54的弹性力使齿轮构件344转动,但通过抵接片364与钩构件3M抵接,并由该接片364将齿轮构件344的转动力向钩构件324传递,能够借助该齿轮构件344 使钩构件324自然向关闭位置返回。在此,由于在齿轮构件344转动时,经阻尼齿轮66衰减的力通过齿轮部358作用于齿轮构件344上,因此齿轮构件344便慢慢地移动。此外,在此,虽将抵接部360设置于齿轮构件344上,但由于只要能够使推压钩构件3M的推压力向齿轮构件344传递即可,因此也可以将抵接部360设置于钩构件3M上。如上上述,本实施方式说到底只是一个实施例,不用说在不超出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体虽使用钩,但由于只要是能相对于盒体移动的移动体即可,因此并不限定于钩。
30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能转动地安装在支撑体上,且能向压入位置、关闭位置及打开位置转动的移动体;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支撑体上,利用上述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的移动来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一端安装于上述移动体上,而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的加力构件;以及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改变上述加力构件相对于上述移动体的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 使加力构件产生使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操作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构件是对转动构件施加旋转力的扭转螺旋弹簧,其一端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体的关闭位置, 使得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经由上述转动构件作用于移动体上的向移动体打开方向的旋转力与上述加力构件作用于上述移动体上的向移动体关闭方向的旋转力相平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体的打开位置由上述扭转螺旋弹簧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使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从产生使上述移动体向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位置,向上述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与连接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直线重叠的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扭转螺旋弹簧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使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从上述移动体的转动中心与连接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位置的直线重叠的位置向产生使上述移动体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位置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动构件具有在使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压入位置移动时被该移动体推压而使该转动构件转动的推压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动构件上设有齿轮部,在上述支撑体上设有与上述齿轮部啮合的阻尼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部的曲率半径大于上述推压部的移动轨迹的曲率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动构件的结构包括 形成有第一齿轮,在使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压入位置移动时被该移动体推压而进行转动的第一齿轮构件;以及在转动中心部设有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利用上述第一齿轮构件的转动而转动的第二齿轮构件。
10.根据权利求9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齿轮构件的外周部设有第三齿轮,在上述支撑体上设有与上述第三齿轮啮合的阻尼齿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齿轮的曲率半径大于上述第二齿轮的曲率半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力构件是中央部具有螺旋部的反转弹簧,在上述移动体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对该反转弹簧的两端部施加向相互接近方向的力。
13.—种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能转动地安装于支撑体上的转动体;能滑动地设置于上述支撑体上,具有与设置于上述转动体上的小齿轮部啮合的齿条部,且进行滑动,向压入位置、关闭位置及打开位置滑动的移动体;能转动地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利用上述移动体向压入位置的移动而经由上述转动体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体上,而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的加力构件;以及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改变上述加力构件相对于上述转动体的转动中心的加力位置, 并使加力构件产生借助转动体使上述移动体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移动的旋转力的操作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构件是,一端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而另一端安装于上述转动构件上,对转动构件施加旋转力的扭转螺旋弹簧。
15.一种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移动体,该移动体具有相对于支撑体在基准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进行的移动,以及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与上述突出位置相反的预定位置进行的移动;并且,利用从上述移动体的基准位置向上述预定位置的推压来蓄积加力构件的作用力,当解除上述推压时,上述移动体向上述突出位置移动后,通过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来使上述移动体返回基准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利用由包括上述加力构件构成的加力方向转换机构,使上述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当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时,使移动体返回移动至基准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利用上述加力方向转换机构来转换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力方向转换机构包括利用与上述移动体联动的转动体或一体设置于移动体上的转动体的作用来进行移动的转动构件;以及设置于上述转动体与上述转动构件之间的加力构件;利用将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预定位置的推压,连接设置于上述转动体与上述转动构件之间的上述加力构件的加力作用部的假想线由于移动至转动体旋转中心的相反一侧而转换转动体的加力方向,在上述移动体移动到突出位置后,由于假想线再次移动至转动体旋转中心的相反一侧而转换转动体的加力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动构件包括从上述转动体受到作用的小直径齿轮构件,和与上述小直径齿轮构件啮合且移动量大于小直径齿轮构件的大直径齿轮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大直径齿轮构件包括与设置于转动中心的上述小直径齿轮构件啮合的小直径齿轮,和设置于外周部的大直径齿轮;通过使阻尼齿轮与上述大直径齿轮啮合,以便在上述移动体到达突出位置后,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对加力方向进行转换。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还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该移动体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
22.根据权利求13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还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该移动体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还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该移动体进一步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还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后、处于返回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使该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还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后、处于返回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使该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还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将前进运动后、处于返回运动途中的上述移动体卡定,当使该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移动时解除对移动体的卡定。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体的前进运动或返回运动是转动移动。
2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体的前进运动或返回运动是转动移动。
2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体的前进运动或返回运动是滑动移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 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 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
3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滑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滑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
33.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 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
34.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 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承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转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转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
35.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的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转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或者其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述支撑体和上述移动体中的一者上的凸轮槽和支撑于另一者上的销构件;在上述移动体的滑动途中,将上述销构件与形成于上述凸轮槽上的锁定部卡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体向前进运动方向滑动时,则解除销构件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状态。
3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具有转动构件,该转动构件能转动地安装于上述支撑体上,利用上述移动体向预定位置的推压来进行转动,从而在上述加力构件上蓄积作用力;在上述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后,由上述加力构件的作用力使上述转动构件转动而与上述移动体抵接,使移动体向上述基准位置返回。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体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将与上述移动体或上述转动构件抵接而限制移动体移动的限制部设置于转动构件或移动体上。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的结构包括 设置于上述转动构件上,将上述移动体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预定位置推压的推压力向上述转动构件传递的第一抵接部;以及设置于上述转动构件上,在上述移动体向突出位置移动后,与移动体抵接而将上述转动构件的转动力向上述移动体传递的第二抵接部。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动构件上设有齿轮部,在上述支撑体上设有与上述齿轮部啮合的阻尼齿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移动体的致动机构。本发明可获得在打开状态之后能够自动向关闭位置返回的移动体的致动机构。将反转弹簧(32)的一端安装于钩构件(12)上,将反转弹簧(32)的另一端安装于齿轮构件(54)上。并且,通过从压入位置推压钩构件(12)而使齿轮构件(54)转动,从而相对于钩构件12的转动中心(轴(24))而改变反转弹簧(32)的弹性力所作用的位置(加力位置)。由此,使反转弹簧(32)产生使钩构件(12)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转动的旋转力。
文档编号A47G29/00GK102164776SQ20098013841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30日
发明者根本武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