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的安全线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713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窗帘的安全线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与窗帘有夫,更详而言之是指ー种窗帘拉绳用的安全线扣。
背景技术
图I与图2所示为ー种常见应用于窗帘拉绳的线扣1,该线扣I是作为多条绳带4与ー垂绳5的连结使用,目的在于集中管理绳带4,并得以垂绳5径为操控窗帘的展开或收

ロ ο该线扣I主要由底部互为连接的两个半圆形侧壳2、3构成,其中,侧壳2的端面设有ー对突出的卡块2a,侧壳3的端面则设有一对凹入的卡槽3a,在卡块2a与卡槽3a互为结合时,使得侧壳2与侧壳3彼此对合且于顶部形成有ー个圆形开ロ la,该圆形开ロ Ia为所述绳带4穿过,且其中部分绳带4 一端的绳结勾抵于侧壳2内部的一突出肋2b上,另ー部分绳带4 一端则于穿过ー穿孔2c后再绑成绳结,如此即完成以线扣I连结绳带4与垂绳5的目的。诚然,上述线扣I在有孩童玩耍时不慎将头部伸入所述绳带4之中,且遇有挣扎挣脱时将造成侧壳2与侧壳3爆开分离,以降低绳带4绕颈的憾事发生机率,惟,线扣I的结构仍有未臻完善之处,即,在孩童感到不安而极カ挣脱绳带时,将造成所述绳带4在该圆形开ロ Ia的周边四处游移,难以集中在侧壳2与侧壳3的爆开方向上,该爆开方向即是与侧壳2及侧壳3的对合线垂直的平面方向,前述情形将分散削弱挣脱力道,致有延迟侧壳2与侧壳3相对爆开时间之虞,徒增危险发生的机率。其次,在孩童挣脱造成所述绳带4互为缠卷吋,纵然侧壳2与侧壳3有爆开情形,但因穿过穿孔2c的绳带4无法自侧壳2松脱,并据以形成一固定点,该情形将导致互为缠卷的所述绳带4继续缠住孩童颈部。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帘的安全线扣,能有效地将绳带引导至各侧壳的爆开方向上,据以集中挣脱力道以及时造成侧壳爆开而提高安全性。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窗帘的安全线扣,包括有至少ニ个侧壳对合形成有ー上开ロ,多条绳带穿过该上开ロ,在ニ侧壳对合状态下定义ー纵向面以及一横向面;其中二侧壳的对端面是平行于该横向面,该纵向面则垂直于该横向面,且交接干安全线扣的中心。该上开ロ在横向面的前侧形成一第一集中部,在横向面的后侧形成一第ニ集中部;第一集中部位于纵向面的右侧,第ニ集中部位于纵向面的左侧。在一实施例中,该上开ロ的孔缘具有一第一导引部与一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具有一始端位于纵向面的左侧以及一末端位于纵向面的右侧连接至第一集中部;第二导引部具有一始端位于纵向面的右侧以及一末端位于纵向面的左侧连接至第二集中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引部的始端位于横切面的后侧;第二导引部的始端位于横切面的前侧。[0010]在一实施例中,该上开ロ的孔缘更具有一第三导引部以及ー第四导引部;第三导引部具有一始端连接第二导引部的始端以及一末端连接至第一集中部;第四导引部具有一始端连接第一导引部的始端以及一末端连接至第二集中部。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导引部与第四导引部与纵向面平行。在一实施例中,侧壳内侧设有绳箍,绳箍上具有长形线槽,线槽的长轴向平行于纵向面。在一实施例中,线槽的宽度大于绳带的直径,但可夹住绳带结,绳带穿过线槽并呈平行于纵向面的方向排列。在一实施例中,侧壳内侧设有ニ墙板,ニ板墙间形成一通道,而通道的两端连通上开ロ与线槽。 在一实施例中,一侧壳底部设有ー绳孔与一穿出孔,另ー侧壳底部设有ー穿入孔,一垂绳依序穿绕该绳孔、穿入孔及该穿出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窗帘的安全线扣,包括有至少ニ个侧壳对合形成有ー上开ロ,多条绳带穿过该上开ロ,在ニ侧壳对合状态下定义ー纵向面以及ー横向面;其中二侧壳的对端面是平行于该横向面,该纵向面则垂直于该横向面。该上开ロ在横向面的前侧形成一第一集中部,在横向面的后侧形成一第二集中部;一条通过第一集中部与第二集中部的延伸线与横向面夹一大于(含)O度而小于(含)90度的角度。在一实施例中,该上开ロ的孔缘具有一第一导引部与一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由纵向面的左侧延伸至纵向面的右侧而连接第一集中部;第二导引由纵向面的右侧延伸纵向面的左侧而连接第二集中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引部具有一部分位于横切面的后侧;第二导引部具有一部分位于横切面的前侧。在一实施例中,该上开ロ的孔缘更具有一第三导引部以及ー第四导引部;第三导引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导引部另一端连接至第一集中部;第四导引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导引部另一端连接至第二集中部。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导引部与第四导引部与纵向面平行。在一实施例中,侧壳内侧设有绳箍,绳箍上具有长形线槽,线槽的长轴向平行于纵向面。在一实施例中,线槽的宽度大于绳带的直径,但可夹住绳带结,绳带穿过线槽并呈平行于纵向面的方向排列。在一实施例中,侧壳内侧设有ニ墙板,ニ板墙间形成一通道,而通道的两端连通上开ロ与线槽。在一实施例中,一侧壳底部设有ー绳孔与一穿出孔,另ー侧壳底部设有ー穿入孔,一垂绳依序穿绕该绳孔、穿入孔及该穿出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地将绳带引导至各侧壳的爆开方向上,据以集中挣脱力道以及时造成侧壳爆开而提高安全性。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列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I为已知窗帘拉绳用线扣的立体图;图2为已知窗帘拉绳用线扣的顶面示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安全线扣的展开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 较佳实施例的安全线扣的组合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安全线扣的底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安全线扣的为顶面示图;以及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安全线扣的为顶面示图,显示绳带往两侧的集中部移动。
具体实施方式
图3与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安全线扣10,该安全线扣10包括有ニ个侧壳12、14,该ニ侧壳12、14主要是利用各端面上分別一体成形有多个自上而下设置的凸块与凹穴相互配合,而达成侧壳12与侧壳14互为结合,以及彼此可轻易脱离的目的,由于前述结合方式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不予赘述。请參阅图4所示,在侧壳12、14对合状态下定义ー纵向面SP以及ー横向面FP,其中该ニ侧壳12,14的端面是平行于该横向面FP,精确地说,该ニ侧壳12、14的端面是位于该横向面FP上;该纵向面SP垂直于该横向面FP,且纵向面SP与横向面FP在安全线扣10的中心C交接。在纵向面SP的两侧定义为左侧LS与右侧RS,而横向面FP的两侧定义为前侧FS与后侧RS。本实施例安全线扣10的侧壳12与侧壳14的内面皆一体成形有ー绳箍12a、14a,顶面则设有缺ロ,以形成一上开ロ 16。各绳箍12a、14a上设有一缺ロ,以组成一长形的线槽20,在侧壳14的内面设置有ニ垂直的墙板14c,而ニ墙板14c间则形成一通道,位于该线槽20的上方,并连通该上开ロ16与线槽20。ニ墙板14c间的距离大约等于线槽20的宽度,而线槽20的宽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绳带IOa的直径,令线槽20可夹住绳带结。线槽20的长轴向平行于纵向面SP,精确地说,线槽20的长轴向位于纵向面SP上。因此,各绳带IOa的一端有上开ロ 16伸入,通过ニ墙板14c间的通道,穿过线槽20后,结ー绳结,即可令绳带IOa连接于安全线扣10。由于墙板14c与线槽20的作用,各绳带IOa是沿着平行于纵向面的方向排列。侧壳14的底部设有ー绳孔14d与一穿出孔14e,侧壳12的底部设有ー穿入孔12d,ー垂绳IOb以其不具有绳结的一端先朝下穿过绳孔14d后,再穿过该穿入孔12d且朝上拉出,垂绳IOb的该端最后再穿入该穿出孔14e并朝下拉出,如此即完成侧壳12与侧壳14底部的连结,且随着垂绳IOb的拉紧,将迫使侧壳12与侧壳14闭合,至此,垂绳IOb可作为操控窗帘的展开或收合使用。请再配合图5所示,掲示安全线扣10的底部具有一弧形导槽17,该导槽17划切侧壳12与侧壳14的底面,并避开该穿出孔14e,导槽17是作为上述垂绳IOb穿绕时的部分绳段IOc嵌入,以避免对穿过穿出孔12e的垂绳IOb造成阻碍。图6进ー步掲示侧壳12与侧壳14在对合状态下,促使该安全线扣10的顶部的上开ロ 16,特别的是,上开ロ 16的轮廓为概呈菱形的开ロ。上开ロ 16在横向面FP处的宽度最大,往前侧与后侧逐渐縮小,并在最外端分别形成一第一集中部18与一第二集中部19。第一集中部18位于横向面FP的前侧FS与纵向面SP的右侧RS ;第二集中部19位于该横向面FP的后侧RS与纵向面SP的左侧LS。換言之,一条通过第一集中部18与第二集中部19的延伸线L, 是不与横向面FP垂直,二者间夹一大于O度而小于90度的角度角度。在上开ロ 16的孔缘上具有一第一导引部21以及ー第二导引部22。第一导引部21与第二导引部22为直线面,与纵向面SP相交一角度。第一导引部21具有ー始端211以及一末端212,始端211位于该横向面FP的后侧RS与纵向面SP的左侧LS,而末端212则越过纵向面SP与横向面FP,到达横向面FP的前侧FS与纵向面SP的右侧RS,以连接至第一集中部18。对应地,第二导引部22具有ー始端221以及ー末端222,始端221位于该横向面FP的前侧FS与纵向面SP的右侧RS,而末端222则越过纵向面SP与横向面FP,到达横向面FP的后侧RS与纵向面SP的左侧LS,以连接至第二集中部19。请參阅图3所示,侧壳12、14的顶面上分别具有一延伸片121、141,以形成第一导引部21与第二导引部22。在上开ロ 16的孔缘上还具有一第三导引部23以及ー第四导引部24。第三导引部23与第四导引部24为直线面,概与纵向面SP平行。第三导引部23具有ー始端231连接第ニ导引部22的始端221以及ー末端232连接至第一集中部18。对应地,第四导引部24具有ー始端241连接第一导引部21的始端211以及ー末端242连接至第二集中部19。实务上,上开ロ 16可为菱形以外的任意形状,所述导引部21-24可为直线或是曲线;另外第一导引部21与第二导引部22可呈不平行的状态(第三导引部23与第四导引部24亦同)。请參阅图7所示,当有孩童玩耍时不慎将头部伸入绳带IOa的中时,第一导引部21与第三导引部23会将绳带IOa引导至第一集中部18,而第二导引部22与第四导引部24则将绳带IOa引导至第二集中部19。通过第一集中部18与第二集中部19偏离纵向面SP的设计,可让侧壳12、14更容易爆开。因此,当有孩童不慎将头部伸入所述绳带IOa当中吋,伴随着挣脱动作,将因侧向力的集中而可轻易地撑开侧壳12与侧壳14,据以发挥安全防范效果。此外,由于墙板14c与线槽20的作用,让各绳带IOa是沿着平行于纵向面SP的方向排列。此亦有助于将绳带IOa的力量集中于往前侧FS与后侧RS的方向,以将侧壳12与侧壳14撑开。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是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窗帘的安全线扣,包括有至少ニ个侧壳对合形成有ー上开ロ,多条绳带穿过该上开ロ,在ニ侧壳对合状态下定义ー纵向面以及ー横向面;其中二侧壳的对端面平行于该横向面,该纵向面则垂直于该横向面,且交接于安全线扣的中心,其特征在于 该上开ロ在横向面的前侧形成一第一集中部,在横向面的后侧形成一第二集中部;第一集中部位于纵向面的右侧,第ニ集中部位于纵向面的左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开ロ的孔缘具有一第一导引部与一第二导引部;第ー导引部具有ー始端位于纵向面的左侧以及一末端位于纵向面的右侧连接至第一集中部;第二导引部具有一始端位于纵向面的右侧以及一末端位于纵向面的左侧连接至第二集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导引部的始端位于横切面的后侧;第二导引部的始端位于横切面的前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开ロ的孔缘还具有一第三导引部以及ー第四导引部;第三导引部具有一始端连接第二导引部的始端以及一末端连接至第一集中部;第四导引部具有一始端连接第一导引部的始端以及一末端连接至第二集中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三导引部与第四导引部与纵向面平行。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侧壳内侧设有绳箍,绳箍上具有长形线槽,线槽的长轴向平行于纵向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侧壳内侧设有ニ墙板,ニ板墙间形成一通道,而通道的两端连通上开ロ与线槽。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侧壳底部设有ー绳孔与一穿出孔,另ー侧壳底部设有ー穿入孔,一垂绳依序穿绕该绳孔、穿入孔及该穿出孔。
9.一种窗帘的安全线扣,包括有至少ニ个侧壳对合形成有ー上开ロ,多条绳带穿过该上开ロ,在ニ侧壳对合状态下定义ー纵向面以及ー横向面;其中二侧壳的对端面是平行于该横向面,该纵向面则垂直于该横向面,其特征在于 该上开ロ在横向面的前侧形成一第一集中部,在横向面的后侧形成一第二集中部;一条通过第一集中部与第二集中部的延伸线与横向面夹一大于等于O度而小于等于90度的角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开ロ的孔缘具有一第一导引部与一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由纵向面的左侧延伸至纵向面的右侧而连接第一集中部;第二导引由纵向面的右侧延伸纵向面的左侧而连接第二集中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导引部具有一部分位于横切面的后侧;第二导引部具有一部分位于横切面的前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开ロ的孔缘还具有一第三导引部以及ー第四导引部;第三导引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导引部另一端连接至第一集中部;第四导引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导引部另一端连接至第二集中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三导引部与第四导引部与纵向面平行。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侧壳内侧设有绳箍,绳箍上具有长形线槽,线槽的长轴向平行于纵向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侧壳内侧设有ニ墙板,ニ板墙间形成一通道,而通道的两端连通上开ロ与线槽。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窗帘的安全线扣,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侧壳底部设有ー绳孔与一穿出孔,另ー侧壳底部设有ー穿入孔,一垂绳依序穿绕该绳孔、穿入孔及该穿出孔。
专利摘要一种窗帘的安全线扣,包括有至少二个侧壳对合形成有一上开口,该上开口在横向面的两侧各具有一集中部,而该二集中部是位于纵向面的左侧与右侧。在上开口的孔缘设有导引部,将绳带导向集中部,据以集中挣脱力道以及时造成侧壳爆开而提高安全性。
文档编号A47H11/00GK202408395SQ20112050139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4日
发明者张智尧, 温优泽 申请人: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