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395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枕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应对伴随翻身而发生的姿势变化以舒适地姿势安睡的枕头。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在睡觉时支撑用户头部而得到负担较少的安稳的姿势下的睡眠状态,提出并使用着各种枕头。尤其,由于睡觉时通过翻身,交替地重复面朝上姿势(仰卧)和面朝侧姿势(侧卧)而改变姿势,因此应对这种情况而提出有改变其高度的枕头。例如,专利文献I提出了如下的枕头。即,该枕头根据高度调节部所承受的负载,使流体从高度调节部进出,以使高度调节部膨胀/收缩,由此调整高度。在该枕头中,为了控制流体的进出,具备流体流入装置以及多个阀和配管。此外,专利文献2提出了如下的高度可变式安眠枕。即,该高度可变式安眠枕具备检测头部的压カ的压カ传感器和根据该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而上下地驱动头部支撑部的机·构以及电路。在该高度可变式安眠枕中,由压カ传感器检测因翻身而姿势变化时发生的由头部向支撑部分施加的压カ的变化,据此用电路处理压カ信号,并利用驱动机构使头部支撑部升降。进ー步地,专利文献3提出了如下的快眠枕,即,该快眠枕在基座与头部载置板之间由筒体形成密闭室的同时设置圆锥台形状的恒定负载弹簧。该快眠枕根据面朝上姿势的情况与面朝侧姿势的情况所承受的负载的差值,使密闭室内的空气进出的同时使圆锥台形状的恒定负载弹簧伸縮,由此调整高度。上述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枕头,为了使流体进出,需要装配流体流入装置和多个阀和配管,同时为了防止流体流出必须设置成密闭结构,因此存在使整个结构复杂化且使制造成本大幅増加的缺点。并且,该枕头存在如下问题。即,即使因翻身而姿势发生变化也需要流体进出的时间,且高度慢慢发生变化,因此在刚改变姿势之后的一段时间并不稳定,从而导致形成过负载的姿势状态。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高低可变式安眠枕中,由于压カ传感器、处理电路、机械性的上下驱动机构以及电源等为必要部件,因此同样使结构明显复杂、成本大幅増加,难以以一般能够普及的价格来提供。并且,该高度可变式安眠枕存在如下问题。即,内部需要有用于内置多个构成部件的空间,因此枕头变得大型化,同时构成部件成为障碍而不能将头部支撑部设置在足够低的位置。进ー步地,即使是上述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快眠枕也存在如下缺点。即,由于密闭室和圆锥台形状的恒定负载弹簧设置于基座与头部载置板之间,因此这些部件成为障碍而不能使头部载置板足够变低,从而不能将头部载置板设置在适宜的低位置上。并且,该快眠枕由干与所述专利文献I 一祥地使流体进出,因此存在调整高度时花费时间的问题。此外,在上述各专利文献中存在如下缺点。即,产生明显的伴随流体进出而产生的声音和/或电机等的电源及驱动机构的动作声音,从而还存在妨碍睡眠的问题。为此,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专利文献4提出了如下的枕头。即,该枕头包括下部支撑板;头部支撑板,相对于所述下部支撑板以大致平行状态设置,用于载置用户的头部;支撑板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撑板上,在維持所述大致平行状态下可升降地支撑所述头部支撑板,其中,所述支撑板支撑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的多个支撑部件,其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部支撑板,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头部支撑板,且从所述下部支撑板朝所述头部支撑板倾斜地延伸;致动单元,对抗使所述支撑部件朝所述倾斜的方向倾倒的负载而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使所述支撑部件偏斜。该枕头由于具备对抗使支撑部件朝倾斜的方向倾倒的负载而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使所述支撑部件偏斜的致动单元,因此通过将致动単元的致动カ设定为相比面朝侧姿势
时所承受的负载更大且相比面朝上姿势时所承受的负载更小,由此在面朝侧姿势下支撑部件不会倾倒,且头部支撑板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上,但是如果将姿势变更为面朝上姿势,则支撑部件由于负载増大而被倾倒,使头部支撑板位于较低位置。即,根据由倾斜的支撑部件构成的头部支撑板的支撑结构和由设定为预定的致动カ的致动单元构成的简单的构成,利用面朝上姿势的情况与面朝侧姿势的情况之间的负载差,可迅速顺畅地且不产生异响的状态下自动地改变头部支撑板的高度。特别是,由于所谓支撑部件倾倒的动作,头部支撑板不会停留在中间高度,使从最高位置到最低位置的移动或者相反的移动能够瞬间且快速顺畅地进行。并且,由于不需要电源或驱动装置等,因此能够以轻量且低成本进行制造。上述现有技术遗留有以下问题。S卩,虽然上述专利文献4中所记载的枕头,是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而且根据姿势变化能够快速顺畅地且安静地进行适宜高度的调整,但是致动单元的卷簧、引导辊、调整机构等设置于下部支撑板上,为了确保这些部件的设置空间需要使下部支撑板的面积设置得较大。并且,不能根据视觉或触觉等来确认出致动カ的强弱调整,而且调整时还需要专门的调整工具等,因此不方便。尤其,不能叠成较小体积,不适合于在旅行等时携帯。因此,期望制造出这样ー种枕头,即通过使下部支撑板实现小面积化而使整个枕头进ー步变得小型化,尤其具备基于视觉触觉等的调整机构的、更加轻量且小型的枕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4-249088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图10、图12)专利文献2 :特开平6-343540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图I)专利文献3 :实开平3-35772号公报(实用新型授权权利要求书、第I图、第2图)专利文献4 :特开2007-44490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图I)。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枕头,该枕头为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而且根据姿势变化能够快速顺畅地且安静地进行适宜高度的调整,尤其设计为小型轻量而还可以在旅行等时装入手提箱携帯。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如下的结构。即,第一实用新型的枕头的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状或板状的下部支撑部件;框架状或板状的头部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布置在上方而用于载置用户的头部;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上而可升降地支撑所述头部支撑部件。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倾斜部件,该多个倾斜部件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且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朝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相互以相同的方向倾斜延伸;致动单元,对抗使所述倾斜部件朝所述倾斜的方向倾倒的负载而使所述倾斜部件偏斜。所述致动単元包括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之间朝斜下方张拉设置的线材,该线材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一边侧的下面或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一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的上部;设置于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的致动部件,通过所述线材以小于所述倾斜部件相对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朝斜下方拉紧所述头部支撑部件或者布置于所述一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的上部;引导部,以用于将所述线材的另一端侧弯曲之后引导至所述致动部件。所述引导部以及所述致动部件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的外面。在该枕头中,引导部以及致动部件设置于布置在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的外面,因此无需在下部支撑部件上确保引导部以及致动部件的设置空间,从而能够最小限度地设计下部支撑部件的面积,能够使全体小型化。并且,通过线或绳等线材朝所述斜下方拉紧头部支撑部件,而且设置于倾斜部件的致动部件上连接有被引导部引导的线材,因此在头部支撑部件与下部支撑部件之间仅布置有线材,所以在倾斜部件倾倒时致动部件不会成为障碍,能够使头部支撑部件移动至非常低的位置。进ー步地,布置于头部支撑 部件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为当倾斜部件倾倒时被布置在头部支撑部件的外侧的倾斜部件,且该倾斜部件上设置有引导部以及致动部件,因此不会成为升降移动的障碍,而且位于用户的肩部的相反侧,因此也不会成为用户的障碍。并且,第二实用新型的枕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实用新型中,所述致动部件设置有多根所述线材,这些所述线材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上相互隔开间隔并通过各自的所述引导部而张拉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之间。在该枕头中,致动部件设置有多根线材,这些线材在头部支撑部件上隔开间隔而通过各自的引导部而张拉设置在头部支撑部件与下部支撑部件之间,因此头部支撑部件在多个部位上被多个线材朝斜下方拉紧,从而拉カ分散,由此引导部的负载降低,而且与一根线材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稳定地动作。并且,第三实用新型的枕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实用新型中,在布置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上具备盖部件,以用于覆盖所述引导部以及所述致动部件。即,在该枕头中,布置于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具备覆盖引导部以及致动部件而设置的盖部件,由此保护引导部以及致动部件使其不暴露于外部,而且盖部件具有加固倾斜部件的功能,对施加到倾斜部件的应カ进行对抗而能够抑制倾斜部件的弯曲。并且,该盖部件起到使设置于内部的致动部件在进行伸缩时发出的声音不会外漏的消音器的作用。并且,第四实用新型的枕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实用新型中的任意ー个实用新型中,所述致动単元将致动カ的调整机构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上。S卩,该枕头中,由于布置于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还具备致动カ的调整机构,因此可通过对应于头部的重量或体格、睡姿等不同的用户而调整致动力,由此针对每个用户进行个别设定,从而能够得到精度更高的升降动作,而且调整机构也与致动单元的其他部件一起设置于倾斜部件上,因此能够谋求小型化。第五实用新型的枕头的特征在于,在第四实用新型中,所述调整机构具备用于表示所述致动力的程度的刻度部。S卩,该枕头中,调整机构具有用于表示致动カ的程度的刻度部,因此可根据刻度部容易地确认致动カ(张力)的強度。尤 其,刻度部设置于布置在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的外侧,因此可从枕头的后方容易地确认。第六实用新型的枕头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或第五实用新型中,致动部件为一端设置于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的弹簧,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内螺纹部件,设置有所述弹簧的另ー端,并可沿所述弹簧的伸縮方向进退且不能自转地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外螺纹部件,螺纹连接于所述内螺纹部件且沿所述弹簧的伸縮方向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倾斜部件;设置于所述外螺纹部件的另一端的转盘部,通过旋转所述外螺纹部件而能够使内螺纹部件进退。S卩,在该枕头中,通过利用设置于外螺纹部件的另一端的转盘部使外螺纹部件转动,由此使连接有弹簧的另一端的内螺纹部件可进行进退移动,因此仅通过旋转转盘部就能够使弹簧伸縮,即可无级且微细地调整致动力。并且,根据调整机构,使转盘部通过使致动部件的张カ变成零的位置而旋转成线材完全变松弛,且使头部支撑部件和倾斜部件一起最大程度靠近下部支撑部件,此时具有立体结构的枕头的多个部件被折叠而变得扁平,且体积变得最小,从而能够在旅行等时收纳到手提箱等中而携带。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S卩,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枕头,由于具备对抗使倾斜部件朝所述倾斜的方向倾倒的负载而使倾斜部件偏斜的致动单元,因此采用简单且低成本的构成,能够快速顺畅地且不发生异响地在面朝上姿势和面朝侧姿势下自动改变头部支撑部件的高度。尤其,引导部以及致动部件设置于配置在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的外面,因此能够使整体进ー步小型化的同时,在倾斜部件倾倒时,致动部件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将头部支撑部件移动至足够低的位置。

图I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ー实施方式的枕头中,对示出用户取面朝上姿势时的状态的局部进行破断的侧视图;图2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中,对示出用户取面朝上姿势时的状态的局部进行破断的侧视图;图3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中,在除去容纳套和枕垫部的状态下对局部进行破断的俯视图;图4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枕头的后视图;图5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中,示出倾斜部件上的致动单元的剖视图;图6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中,示出被支撑的第一引导部的上面图;图7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中,示出被支撑的第一引导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0041]图8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中,示出被支撑的第一引导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9为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中,示出止动件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为枕头,2为下部支撑部件,3为头部支撑部件,4为支撑机构,5为枕垫部,6A、6B为倾斜部件,7为致动单元,9A、9B、9C为引导部、10为调整机构,11为盖部件,H为用户的头部,Y为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參照图I至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枕头的ー实施方式。如图I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枕头I包括板状的下部支撑部件2 ;相对于下部支撑部件2在上方以大致平行状态设置的板状的头部支撑部件3,以用于载置用户的头部H ;设置于下部支撑部件2上的支撑机构4,以用于維持所述大致平行状态下可升降地支撑头部支撑部件3 ;设置于头部支撑部件3上的枕垫部5。其中,在此,在所述下部支撑部件2及所述头部支撑部件3中,相面对的ー对长边中成为用户侧的ー个长边设定为ー边侧,其相反侧设定为另ー边侧。所述支撑机构4包括平行的一对板状的倾斜部件6A、6B,该ー对板状的倾斜部件6A、6B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下部支撑部件2,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头部支撑部件3,且从下部支撑部件2朝头部支撑部件3相互以相同的方向倾斜延伸;致动单元7,对抗使倾斜部件6A、6B朝所述倾斜的方向倾倒的负载而使倾斜部件6A、6B偏斜。所述下部支撑部件2及所述头部支撑部件3均由厚度约为4mm的极薄板的制成为长方形的聚丙烯等硬质塑料板材等构成。并且,在头部支撑部件3上,用粘结材料、定位螺栓或定位铆钉等固定由刚度更高的板材形成的加固板30。在此,当仅通过头部支撑部件3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强度和/或刚度时,无需设置加固板30。所述致动单元7包括绳或线等的线材Y, —端连接在头部支撑部件3的一边侧下面的挂钩3a,且在头部支撑部件3与下部支撑部件2之间朝斜下方张拉设置;连接于该线材Y的另一端的致动部件8,通过线材Y以小于倾斜部件6A、6B相对于头部支撑部件3的倾斜角度ΘI的倾斜角度Θ2朝斜下方(图I中的箭头A方向)拉紧头部支撑部件3 ;作为引导辊的引导部9A、9B、9C,以用于将线材Y的另一端侧弯曲之后引导至致动部件8。进ー步地,引导部9A、9B、9C以及致动部件8设置于倾斜部件,即ー对倾斜部件6A、6B中被倾倒时设置在头部支撑部件3的外侧的ー侧的倾斜部件6A的外面。并且,致动单元7设置在于头部支撑部件3的另ー边侧布置有致动カ的调整机构10的倾斜部件(ー侧的倾斜部件)6A。其中,在一侧的倾斜部件6A上设置有用于盖住引导部9A、9B、9C、致动部件8以及调整机构10的盖部件11。 所述致动部件8连接有两根线材Y,这些线材Y在头部支撑部件3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分别通过引导部9A、9B张拉设置在头部支撑部件3与下部支撑部件2的之间。致动部件8为其一端连接于线材Y的另一端的卷簧。所述调整机构10包括安装于致动部件8的另一端的内螺纹部件12,可沿该致动部件8的伸縮方向进退且不能自转地设置于一侧的倾斜部件6A ;约90mm长的外螺纹部件13,螺纹连接于该内螺纹部件12且沿致动部件8的伸縮方向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于ー侧的倾斜部件6A ;连接于外螺纹部件13的另一端的转盘部14,通过旋转外螺纹部件13而能够使内螺纹部件12进退。所述枕垫部5是成形为能够覆盖头部支撑部件3以及加固板30的一边侧的端部的缓冲材料。即,用枕垫部5覆盖由头部支撑部件3以及加固板30和另ー侧的倾斜部件6B构成的一边侧的角部,由此使得当角部直接接触到用户的头部和肩部等时所产生的压迫感和/或不适感得到缓解。所述ー对倾斜部件6A、6B是其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下部支撑部件2,而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头部支撑部件3,且从下部支撑部件2朝头部支撑部件3倾斜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一侧的倾斜部件6A以及另一侧的倾斜部件6B。所述ー侧的倾斜部件6A及另ー侧的倾斜部件6B由厚度约为4mm的极薄板的聚丙烯等硬质塑料板等构成,且与头部支撑部件3形成为一体。即,这些一侧的倾斜部件6A及另ー侧的倾斜部件6B分别通过灵活的第一折线部6a可转动地连接于头部支撑部件3的一 边侧和另ー边侧,且朝下部支撑部件2斜下方弯折而设置,而且通过第二折线部6b可转动地连接的下端固定部6c固定在下部支撑部件2上。在此,第一折线部6a及第ニ折线部6b均与下部支撑部件2及头部支撑部件3的长边平行地形成。并且,第一折线部6a及第ニ折线部6b分别形成有被切ロ的切ロ部,由此能够灵活地弯折。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I中,在头部支撑部件3的一边侧的端部和另ー边侧的端部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并排设置根据致动単元7而偏斜的一对倾斜部件6A、6B,根据ー对倾斜部件6A、6B头部支撑部件3支撑于下部支撑部件2上。在此,下部支撑部件2具备从倾斜部件6B的下部安装部分朝ー边侧突出的防倾斜突出部2a,以防止枕头向ー边侧(用户侧)傾斜。并且,防倾斜突出部2a将中央部切除成较深的圆弧状,以在头部H放置于枕头I时避免肩部接触到防倾斜突出部2a。所述下端固定部6c均采用粘结剂、螺栓或铆钉等固定于下部支撑部件2上。并且,一侧的倾斜部件6A的上部以及另一侧的倾斜部件6B的下部设置有止动件6d,以用于限定高度的上限而使头部支撑部件3不会变高至所需高度以上,且防止一侧的倾斜部件6A及另ー侧的倾斜部件6B朝与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倒。S卩,为了实现枕头I的升降,虽然强有力地扶起与枕头I的头部支撑部件3—体材料的、起到面支柱的作用的一对倾斜部件6A、6B的力起作用,但该カ需要在一定位置上停止。为此,需要设置止动件6d。该反向运动用的止动件6d通过在倾斜部件6A、6B上加工切槽以具备该效果,由此如图2所示,在仰卧(头部支撑部件3位于最低的位置)时相对于倾斜部件6A、6B变成水平,如图I所示,侧卧(头部支撑部件3位于最高的位置)时,相对于倾斜部件6A、6B形成约为70度的角度,起到不让角度大于其以上的功能。例如,如图9所示,设置于倾斜部件6B的下部的止动件6d,在远离所述第二折线部6b的上下两个部位上以预定宽度形成水平的切ロ部6m,且在连接这些上下的切ロ两端之间的直线设置狭缝,由此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灵活地弯折。所述ー对线材Y,其一端设置于头部支撑部件3的一边侧的下面,另一端侧通过形成于ー侧的倾斜部件6A的插入孔6e引出到一侧的倾斜部件6A的外侧,并通过设置于插入孔6e的ー对第一引导部9A及一对中间引导部9B而将延伸方向转换90度之后沿着ー侧的倾斜部件6A的外面而向长边方向延伸,进ー步分别通过设置于一侧的倾斜部件6A的一端侧的第二引导部9c转换成相反方向之后连接到致动部件8。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引导部9A包括辊子部9a,以用于引导布置在插入孔6e内的线材Y ;轴支撑机构,在两侧可转动地支撑辊子部9a的轴部%。这些轴支撑机构包括ー对倒L字形轴承部6f,嵌入有轴部9b ;—对外周面轴承部6g,支撑轴部9b中间的外周面;ー对棒状支撑部11a,通过插入到形成于倒L字形轴承部6f的上部的贯通孔6h而支撑轴部9b的前端侧的外周面;一对端部限制部6i,面对轴部9b的两端。棒状支撑部Ila从盖部件11的上表面内突出而一体成形,并由圆棒部分和沿圆棒部分延伸的板状部分构成。即,利用圆棒部分支撑轴部%的外周,同时利用板状部分的下端支撑倒L字形轴承部6f的上面。如此,在第一引导部9A中,将辊子部9a布置到插入孔6e的状态下将轴部9b嵌入到倒L字形轴承部6f,进ー步由盖部件11覆盖的同时将棒状支撑部Ila的圆棒部分的前端插入到贯通孔6h,由此可旋转地支撑两个轴部9b。如此,ー对第一引导部9A中,辊子部9a的旋转轴被水平地布置。并且,在所述第二引导部9C中,旋转轴布置成垂直于ー侧的倾斜部件6A,且可旋转地支撑于ー侧的倾斜部件6A。如图3所示,作为卷簧的致动部件8为朝ー侧的倾斜部件6A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布置的拉伸弹簧。所述调整机构10具备一体成形于ー侧的倾斜部件6A上的螺栓支撑部件6j,该螺栓支撑部件6j在作为调整螺栓的外螺纹部件13的一端侧使外螺纹部件13插入而可旋转地支撑外螺纹部件13。其中,外螺纹部件13的另一端侧插入并支撑于形成在盖部件11的侧面的狭缝11b,且被固定在布置于盖部件11的另一端的侧面的转盘部14。作为行走部件(traveller)的内螺纹部件12与外螺纹部件13螺纹连接,且该内螺纹部件12的下端根据设置于ー侧的倾斜部件6A的行走引导件15而仅限在外螺纹部件13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且设置成不能自转。即,通过转动转盘部14来转动外螺纹部件13,由此作为行走部件的内螺纹部件12在外螺纹部件13上移动。据此,设置于内螺纹部件12的卷簧的致动部件8进行伸縮,由此调整致动力。该调整机构10越使内螺纹部件12朝另一端侧移动,作为卷簧的致动部件8被伸展而能够将其致动カ(张力)设定为更强,而且还可以对初期(无负载)及面朝上姿势时的头部支撑部件3的高度进行调整。在此,致动单元7的致动カ(张カ)设定为相比面朝侧姿势时所承受的负载更大,同时设定为相比面朝上姿势时所承受的负载更小。在此,在盖部件11上沿外螺纹部件13形成长孔11c,设置于内螺纹部件12的上部的位置表示销12a插入在长孔Ilc内。并且,如图4所示,沿该长孔Ilc在盖部件11的上面形成有用于表示致动カ的程度的刻度部M。该刻度部M由表示调整点的指示点、文字、记号、凸部或者槽部等形成。即,旋转转盘部14使内螺纹部件12移动时,从在长孔Ilc内所看到的位置表示销12a的位置所对应的刻度部M的表示,就能够容易地知道致动カ(张力)的程度。在此,该枕头I被由布等材料缝制的容纳套17遮盖。该容纳套17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的部分容纳有枕垫部5,下段的部分容纳有头部支撑部件3以下的枕头主体。该容纳套17如图4所示,上段和下段用设置于盖部件11侧的后部的两个拉链17a锁上,从而使枕垫部5和枕头主体不外露。所述容纳套17的前部以及后部中,在多处缝有或者粘贴有面粘扣带18的一面。而且,可拆卸地设置有枕罩19,该枕罩19缝有或粘贴有对应于这种面粘扣带18的一面的面粘扣带18的另一面,以遮盖枕垫部5,由此防止容纳套17变脏。其中,在容纳套17的下段的后部中,对应于刻度部M的区域形成有窗ロ部17b,且刻度部17b被设置成能够从外部看到刻度部M。并且,枕罩19可以是从枕头的上部用布等遮住整体之后在枕头底面用松紧带绑住,由此包严整个枕头的物件,或者还可以是将布等设计成筒状之后将枕头放入到其中,由此用绳子对突出有两端的部分进行打结等的物件。此时,成为底部的部分使用具有防滑效果的材料。并且,还可以使用用布等对枕垫部从上部较多地装入到下端的、用橡皮筋或绳子等绑住而不能简单地溜出的物件。其中,容纳套17的底部使用具有防滑作用的材料。 并且,从作为防止手等人体的一部分进入到枕头主体内部结构的防护套的目的,以及枕头I自动升降时处于侧卧状态的枕头I的内部容积最多,而其中的温和的空气由于翻身而枕头下降时将迅速地向外排出,因此不妨碍该空气的出入的目的出发,容纳套17的两侧面使用具有网孔结构等特征的结实的材料。其中,从枕头I被压缩成扁平状的仰卧状态翻身为侧卧状态时,枕头I的内部容积从最少扩张至最大,因此外部的冷空气迅速地吸入至内部,夺走温和的枕头主体的热量,且在相反动作下,在侧卧期间滞留于枕头I内部的温和的空气迅速地排出至外部,从而起到散热器效果。所述枕垫部5通过粘贴于头部支撑部件3上面的面粘扣带(未图示)而可拆卸地设置于头部支撑部件3上面。该枕垫部5为内部装入有低反弹或高反弹的海绵等(除装入荞麦壳、塑料粒(多个管道片等)之外,可装入各种各样的缓冲材料)的部件,其能够柔和地包住头部H或肩部。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枕头I的随着用户的姿势变化的高度调整动作进行说明。首先,用户以面朝侧姿势睡觉吋,如图I所示,用户的头部H因肩部而位于较高的位置,同时被肩部支撑,从而头部支撑部件3所承受的负载较少。因此,致动单元7的致动力(张力)超过由头部支撑部件3所承受的负载所引起的要倾倒ー对倾斜部件6A、6B的力,从而维持头部支撑部件3的较高位置状态。然后,用户翻身而变成面朝上姿势时,如图2所示,由于用户的肩部的支撑不存在,从而使头部支撑部件3所承受的头部H所引起的负载増大。据此,头部支撑部件3所承受的负载所引起的要倾倒ー对倾斜部件6A、6B的力(使倾斜角度Θ I变小的力)超过致动単元7的致动カ(向使倾斜角度Θ I变大的方向作用的致动力),从而ー对倾斜部件6A、6B被倾倒,头部支撑部件3下降至极为接近下部支撑部件2的最低位置。其中,进ー步地,若用户通过翻身从面朝上姿势变成面朝侧姿势,则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即,头部支撑部件3所承受的负载降低,由此致动単元7的致动カ超过要倾倒一对倾斜部件6A、6B的力,重新将ー对倾斜部件6A、6B拉起至倾斜状态的初始位置,从而使头部支撑部件3上升至初始的最高位置。其中,通常,通过翻身从面朝上姿势变为面朝侧姿势吋,只要无意识地稍微抬起头部H就执行变换姿势的动作,因此随着抬起头部H时的负载的降低,头部支撑部件3移动至最高位置。如此,根据由ー对倾斜部件6A、6B构成的头部支撑部件3的支撑结构和由设定预定的致动カ的致动单元7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利用面朝上姿势的情况与面朝侧姿势的情况之间的负载差,能够迅速顺畅地且不产生异响的状态下自动地改变头部支撑部件3的高度。尤其,由于所谓一对倾斜部件6A、6B倾倒的动作,头部支撑部件3不会滞留在中间高度,而是能够瞬间迅速顺畅地进行从最高位置至最低位置的移动,或者进行与其相反的移动。并且,由于不需要电源或驱动装置等,因此能够以轻量且低成本地制造。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枕头I中,枕头主体主要由非常薄且结实的材料(头部支撑部件3、下部支撑部件2、倾斜部件6A、6B以及盖部件11)构成,且翻身时检测头的重量(侧卧和仰卧时,头部H的支点不同,因此相对地枕头I所承受的负载发生变化),以在瞬间安静且顺畅地升降,由此确保最适宜的睡觉姿势。 其中,当使用枕头I时,必然是在睡觉时,而在睡觉时人们由于遨游在无意识的世界中,因此可以说头部H不能很好地载置于枕头I的中心,经常在枕头I的头部搭载区域(枕垫部5的上面)的整个区域上移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I中,头部H无论来到头部搭载区域的哪个位置(从一端至另一端)都能够顺畅地升降,从而不仅起到其原有的作用,而且即使是复杂地转动,对于将致动単元7的引导部9A、9B、9C和致动部件8紧凑到倾斜部件6A的结构而言,能够总是保持其強度以及动作能力,因此睡觉时不用考虑头部搭载区域中头部H的位置。并且,枕头I的升降结构,使整个头部搭载区域的表面大致水平地升降,因此即使在仰卧(头部搭载区域的表面为最低的位置)时,头部H也不会下降到枕头I中,所以脸部的侧面得到释放,不会感觉到压迫感。因此,在侧卧状态下观看电视,或者读书,或者与并排躺着的对方面对面地聊天等时,其视线也不会受到阻碍。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I中,引导部9A、9B、9C以及致动部件8设置于一对倾斜部件6A、6B中的倾倒时布置于头部支撑部件3的外侧的ー侧的倾斜部件6A的外面,因此无需在下部支撑部件2上确保引导部9A、9B、9C以及致动部件8的设置空间,从而能够最小限度地设计下部支撑部件2的面积,使整体变得小型化。并且,通过线或绳等线材Y朝所述斜下方拉紧头部支撑部件3,而且设置于倾斜部件6A的致动部件8上连接有被引导部9A、9B、9C引导的线材Y,因此在头部支撑部件3与下部支撑部件2之间仅布置有线材Y,从而倾斜部件6A、6B在倾倒时致动部件8不会成为障碍,能够使头部支撑部件3移动至非常低的位置。尤其,布置于头部支撑部件3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6A为倾斜部件在倾倒时被布置在头部支撑部件3的外侧的倾斜部件6A,且该倾斜部件6A上设置有引导部9A、9B、9C以及致动部件8,因此不会成为升降的障碍,而且位于用户的肩部的相反侧,因此也不会成为用户的障碍。并且,致动部件8设置有多根线材Y,这些线材Y在头部支撑部件3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通过各自的引导部9A、9B、9C而张拉设置在头部支撑部件3与下部支撑部件2之间,因此头部支撑部件3在多个部位上被多个线材Y朝斜下方拉紧,从而拉力分散,由此引导部9A、9B的负载降低,而且与一根线材Y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稳定地动作。并且,若线材Y使用強度较强的线材,且张拉设置在头部支撑部件3的一边侧或倾斜部件6B的前部长边(ー边侧)的中央部,则ー根线材Y即可。[0088]并且,一侧的倾斜部件6A(布置在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倾斜部件)具备覆盖引导部9A、9B、9C以及致动部件8而设置的盖部件11,由此保护引导部9A、9B、9C以及致动部件8使其不暴露于外部,而且盖部件11具有加固倾斜部件6A的功能,对施加到倾斜部件6A的应カ进行对抗而能够抑制倾斜部件6A的弯曲。即,盖部件11具有对倾斜部件6A增加刚度的功能,且兼起到对倾斜部件6A在水平方向上所承受的应カ强而有力地进行对抗的同时防止滑轮(引导部9A)的轴承(倒L字形轴承部6f以及外周面轴承部6g)因倾斜部件6A的弯曲而错位的作用。尤其,盖部件11兼起到使致动部件在伸缩时发生的声音不会外漏的消音器的作用。尤其,由于在ー侧的倾斜部件6A还具备致动カ的调整机构10,因此可 通过对应于头部H的重量或体格等不同的用户而调整致动力,由此针对每个用户进行単独设定,从而能够得到精度更高的升降动作,而且调整机构10也与致动单元7的其他部件一起设置于倾斜部件6A上,因此能够谋求小型化。其中,为了将弹簧动力通过线材Y而工作时改变力的方向且对抗复杂的应カ而所需的滑轮(引导部9A、9B、9C)的轴承(倒L字形轴承部6f以及外周面轴承部6g)也与倾斜部件6A —体成型,从而无需将单独整理这些部件的単元等而合并到枕头主体上,因此具有轻量化、故障发生率低下,低成本以及组装低廉的优点。并且,调整机构10由于具备用于表示致动カ的程度的刻度部M,因此可通过刻度部M视觉上确认致动カ(拉力)的強度。尤其,在一侧的倾斜部件6A的外侧布置有刻度部M,从而可从枕头I的后方侧容易地进行确认。其中,也可以用槽等的凹凸形状来形成刻度部M,从而不仅从视觉上确认致动力,还可从触觉上确认致动力。S卩,弹簧的调整位置能够从刻度部M的视觉测量仪(gauge)确认出,同时,表示调整点的部分(位置表示销12a)通过对所述行走部件(内螺纹部件12)的上部削成纤细状而形成为一体结构,从而強度也足够,因此能够用手指触碰。该位置作为在覆盖调整机构10的盖部件11的上面刻成槽状或者凹部状而能够以触觉读取的测量仪(刻度部M),即使视觉不方便的人利用时,或者照明不充足时也能够对弹性強度(致动力)进行调整。并且,通过利用设置于外螺纹部件13的另一端的转盘部14使外螺纹部件13转动,由此使设置有弹簧(致动部件8)的另一端的内螺纹部件12可进行进退移动,因此仅通过旋转转盘部14就能够使弹簧伸縮,即可无级且微细地调整致动力。S卩,对于弹簧的调整机构10而言,在约90mm长的外螺纹部件13上具有内螺纹的部件(行走部件的内螺纹部件12)能够在与螺纹数量相当的距离内沿外螺纹部件13的延伸方向自由且微细地移动,从而对于具有各种各样的体格、睡姿癖的几乎所有的人,仅通过旋转转盘部14就可以容易地调整为适宜的弹性强度。在此,在弹簧的调整机构10中,通过旋转转盘部14而降低弹性强度(致动力)时,一会儿弹性强度就变成零,进ー步向相同方向继续旋转时,传递致动カ的线材Y会变得松弛,从而能够使整个枕头变薄。此状态的枕头I由于变得非常薄,因此在旅行等时还可以装入手提箱携帯。并且,在如上所述地将作为カ的传递机构的线材Y变得松弛之后再次拉紧,以使弹性强度起作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线材Y在机箱(盖部件11)内缠绕而发生干扰,滑轮(引导部9A、9B、9C)与线材Y以及其接触部分的之间的间隙设计为最少,且设计为松弛的线材Y不会缠在任何部分的结构。在此,将弹簧作为致动部件8而使用,因此即使重复使用也具有高耐久性,同时能够得到高致动力。在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下部支撑部件以及头部支撑部件形成为平板,但也可以根据框架结构或格子结构而形成为略呈板状。此时,可使整个枕头轻量化。如同上述的实施方式,作为致动部件优选采用弹簧,但是也可以将板状的橡胶材料、扭转弹簧、弹簧铰链、恒定负载弹簧、板簧或橡皮筋等弾性部件作为致动部件而使用。并且,当头部支撑部件每次进行升降时,大量的空气出入于内外,因此也可以在容纳套的两侧的网孔结构中设计适宜的袋子,并向该袋子装入芳香剂或混合香料(potpourri)等。此时,根据姆次翻身时引起的枕头的上下运动,枕头主体的空气姆次出入时,适宜睡眠的芳香漂浮在脸部周围,产生舒缓的效果,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睡眠。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板状的下部支撑部件、头部支撑部件以及倾斜部件,但也可以使用将多个棒状部件组装成或一体成形成框架状或格子框架状而作成类似板状的下部支撑部件、头部支撑部件以及倾斜部。此时,相比板部件更能够谋求轻量化。并且,线材的一端连接于头部支撑部件的一边侧的下面,但也可以连接于布置在头部支撑部件的一边侧的倾斜部件的上部。尤其,虽然使用引导辊而作为引导部,但是也可以将具有使线材良好地滑动的凹曲面的滑动材料等作为引导部使用。尤其,还可以増加高度调整机构,以对侧卧时等图I所示的头部支撑部件3变成最高高度时的高度进行调整。优选地,该高度调整机构为如下机构。即,通过增加如图5所示的转盘部14 一祥的结构,根据旋转转盘而调整最高高度的高度。作为高度调整机构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即,将新准备的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绳子等的绳状部件的一端连接固定于图I所示的下部支撑部件2的内侧的大致中央附近处,将绳状部件的另一端可调整长度地固定于倾斜部件6A。如果使绳状部件的长度变短,则下部支撑部件2与倾斜部件6A之间的可转动的范围变窄,变窄的部分相当于变短的部分,因此侧卧时,头部支撑部件3变成最高高度时的高度变低。相反,如果使绳状部件变长,则下部支撑板2与倾斜部件6A的可转动的范围变宽,变宽的部分相当于绳状部件变长的部分,因此头部支撑部件3成为最高高度时的高度变高。在此,如果使这种绳状部件介于下部支撑板2与倾斜部件6A之间,则仰卧时,下部支撑部件2与倾斜部件6A重叠而变成最低位置,此时绳状部件成为松弛的状态,因此当重新变成侧卧而头的负载变小,头部支撑部件3将要变成最高高度吋,由于松弛而急剧地上升,因此有可能导致用户受到冲击,鉴于此也可以增加使仰卧时的绳状部件不会松弛的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包括框架状或板状的下部支撑部件;框架状或板状的头部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布置在上方而用于载置用户的头部;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上而可升降地支撑所述头部支撑部件,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倾斜部件,该多个倾斜部件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且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朝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相互以相同的方向倾斜延伸;致动单元,对抗使所述倾斜部件朝所述倾斜的方向倾倒的负载而使所述倾斜部件偏斜, 所述致动単元包括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之间朝斜下方张拉设置的线材,该线材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一边侧的下面或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一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的上部;设置于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的致动部件,通过所述线材以小于所述倾斜部件相对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朝斜下方拉紧所述头部支撑部件或者布置于所述一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的上部;引导部,以用于将所述线材的另一端侧弯曲之后引导至所述致动部件, 所述引导部以及所述致动部件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的外面。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部件设置有多根所述线材,这些所述线材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上相互隔开间隔并通过各自的所述引导部而张拉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与所述下部支撑部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在布置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上具备盖部件,以用于覆盖所述引导部以及所述致动部件。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枕头,所述致动単元将致动カ的调整机构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机构具备用于表示所述致动力的程度的刻度部。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干,所述致动部件为一端设置于所述线材的另一端的弹簧, 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内螺纹部件,设置有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并可沿所述弹簧的伸縮方向进退且不能自转地设置于布置在所述头部支撑部件的另ー边侧的所述倾斜部件;外螺纹部件,螺纹连接于所述内螺纹部件且沿所述弹簧的伸縮方向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倾斜部件;设置于所述外螺纹部件的另一端的转盘部,通过旋转所述外螺纹部件而能够使内螺纹部件进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枕头为低成本且简易的结构,同时可应对姿势的变化而迅速顺畅且安静地执行适宜的高度调整,尤其可实现小型化。枕头包括下部支撑部件;头部支撑部件,相对于下部支撑部件以大致平行状态布置而用于载置用户的头部;支撑机构,设置于下部支撑部件上,且维持大致平行状态而可升降地支撑头部支撑部件。支撑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的倾斜部件,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下部支撑部件,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头部支撑部件,且从下部支撑部件朝头部支撑部件倾斜延伸;致动单元,具有对抗使这些倾斜部件朝倾斜的方向倾倒的负载而通过线材使倾斜部件偏斜的致动部件。引导部以及致动部件设置于布置在头部支撑部件的另一边侧的倾斜部件的外面。
文档编号A47G9/10GK202445673SQ20112056393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1日
发明者真野弘行 申请人:普罗菲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