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49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即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即热水壶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壶,具体涉及一种即热水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各种饮用水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市面上普通水壶均为 壶身底部的发热管加热,壶内水必须全部烧开后才能饮用,加热时间长,效率低;同时,也易 反复煮水(千滚水),产生钙、镁矿物沉积,水质不新鲜,不利于健康。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即热水壶,其结构简单稳定且不间断流出 沸腾开水,即热即饮,高效节能。[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即热式水壶,包括供水 结构、进水结构、出水结构、开关结构及水位控制结构,供水结构与进水结构连通,出水结构 用于输出热水,开关结构用于控制出水结构的出水与电源的通断,水位控制结构用于控制 进水结构内的水位,其中,所述的即热式水壶还包括管式发热结构与回水结构,管式发热结 构一端与进水结构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结构连通;所述的回水结构一端连通出水结构,另一 端连通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回水结构用于将出水结构内多余热水回流到进水结构或供水 结构。通过管式发热结构,水壶内的水可快速加热至沸腾,从出水结构中流出,回水结构将 出水结构内多余热水回流到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有利于节约热水高效节能,同时保证出 水结构中无残留的热水,从而避免出水结构中细菌的滋生,并且减少水垢的产生。[0005]所述的进水结构包括水泵、进水管、注水管及分别与进水管、注水管一端连接的储 水腔,进水管的另一端通过水泵与供水结构连通,注水管的另一端与管式发热结构连通。水 泵把水从供水结构通过进水管抽送到储水腔中,注水管用于将水输入到管式发热结构中。[0006]所述的管式发热结构出水口高度比储水腔水位的高度高。所述的管式发热结构包 括水管及设于水管外侧的加热元件。所述的水管是铝管。所述的水管的顶端端口高于储水 腔水位。当水流过水管时,设于水管外侧的加热元件可迅速对水进行加热,而通过高度的设 置,可确保水加热沸腾流出。[0007]所述的回水结构为一回水管,其与出水结构连通的回水端口位置较储水腔水位闻。[0008]所述的水管的底端端口与注水管之间还连通有一发热结构进水腔。水先从注水管 进入进水腔内部,再通过进水腔进入水管且在水管内被加热。[0009]所述的水位控制结构为连接储水腔与水泵进水端之间的溢水管,且溢水管在储水 腔内的端口高于注水管与储水腔的连通端口,溢水管在储水腔内的端口高度比供水结构水 位高度高。当储水腔内的水位高于溢水管在储水腔内的端口高度时,水会通过溢水管回流 到供水结构中,实现水的循环利用。[0010]可选的,所述的水位控制结构包括探测储水腔水位的探头及连接水泵进水端与储水腔之间的管道,管道上设有控制阀,探头用于控制控制阀的开关。通过探头的作用,检测 储水腔内的水位,当高于一定水位高度是,控制阀控制水从管道中回流至供水结构中,实现 水的循环利用。[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即热式水壶还包括管式发热结构与 回水结构,管式发热结构一端与进水结构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结构连通;所述的回水结构一 端连通出水结构,另一端连通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回水结构用于将出水结构内多余热水 回流到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通过管式发热结构,水壶内的水可快速加热至沸腾,从出水结 构中流出,回水结构将出水结构内多余热水回流到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有利于节约热水 高效节能,同时保证出水结构中无残留的热水,从而避免出水结构中细菌的滋生,并且减少 水垢的产生。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所示,一种即热式水壶,包括供水结构10、进水结构20、出水结构50、开关结 构60及水位控制结构,供水结构10与进水结构20连通,出水结构50用于输出热水,开关 结构60用于控制出水结构50的出水与电源的通断,水位控制结构用于控制进水结构20内 的水位,其中,所述的即热式水壶还包括管式发热结构30与回水结构40,管式发热结构30 一端与进水结构20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结构50连通;所述的回水结构40 —端连通出水结 构50,另一端连通进水结构20或供水结构10,回水结构40用于将出水结构50内多余热水 回流到进水结构20或供水结构10。通过管式发热结构30,水壶内的水可快速加热至沸腾, 从出水结构50中流出,回水结构40将出水结构50内多余热水回流到进水结构20或供水 结构10,有利于节约热水高效节能,同时保证出水结构中无残留的热水,从而避免出水结构 中细菌的滋生,并且减少水垢的产生。[0014]进水结构20包括水泵21、进水管22、注水管23及分别与进水管22、注水管23 — 端连接的储水腔24,进水管22的另一端通过水泵21与供水结构10连通,注水管23的另一 端与管式发热结构30连通。水泵21把水从供水结构10通过进水管22抽送到储水腔24 中,注水管23用于将水输入到管式发热结构30中。[0015]管式发热结构30出水口高度比储水腔24水位的高度高。管式发热结构30包括 水管及设于水管外侧的加热元件。水管为铝管。水管的顶端端口高于储水腔24水位。当 水流过水管时,设于水管外侧的加热元件可迅速对水进行加热,而通过高度的设置,可确保 水加热沸腾流出。[0016]回水结构40为一回水管,其与出水结构50连通的回水端口位置较储水腔24水位 高。水管的底端端口与注水管23之间还连通有一发热结构进水腔。水先从注水管23进入 进水腔内部,再通过进水腔进入水管且在水管内被加热。[0017]水位控制结构为连接储水腔24与水泵21进水端之间的溢水管71,且溢水管71在 储水腔24内的端口高于注水管23与储水腔24的连通端口,溢水管71在储水腔24内的端 口高度比供水结构10水位高度高。[0018]可选的,水位控制结构包括探测储水腔24水位的探头及连接水泵21进水端与储 水腔24之间的管道,管道上设有控制阀,探头用于控制控制阀的开关。[0019]工作过程是首先水泵21把水从供水结构10通过进水管22抽送到储水腔24中, 注水管23将水输入到管式发热结构30中;如果储水腔24中的水位高于一定的高度,通过 水位控制结构可以控制水从储水腔24回流到供水结构10中,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然后水 从注水管23进入进水腔内部,再通过进水腔进入水管且在水管内被加热,进入出水结构50 中,出水结构50输出热水。开关结构60可同时控制水壶电源的通断与回水结构40的开闭, 回水结构40将出水结构50内多余热水回流到注水管23中。[002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做若干适合 实际情况的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任何基于本 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上非实质性变更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即热水壶,包括供水结构(10)、进水结构(20)、出水结构(50)、开关结构(60)及水位控制结构,供水结构(10)与进水结构(20)连通,出水结构(50)用于输出热水,开关结构(60)用于控制出水结构(50)的出水与电源的通断,水位控制结构用于控制进水结构(20)内的水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即热水壶还包括管式发热结构(30)与回水结构(40),管式发热结构(30) —端与进水结构(20)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结构(50)连通;所述的回水结构(40 ) —端连通出水结构(50 ),另一端连通进水结构(20 )或供水结构(10 ),回水结构(40 )用于将出水结构(50)内多余热水回流到进水结构(20)或供水结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结构(20)包括水泵(21)、进水管(22)、注水管(23)及分别与进水管(22)、注水管(23)—端连接的储水腔(24),进水管(22)的另一端通过水泵(21)与供水结构(10)连通,注水管(23)的另一端与管式发热结构(3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式发热结构(30)出水口高度比储水腔(24)水位的高度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式发热结构(30)包括水管及设于水管外侧的加热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管是铝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管的顶端端口高于储水腔(24)水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水结构(40)为一回水管,其与出水结构(50)连通的回水端口位置较储水腔(24)水位高。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管的底端端口与注水管(23)之间还连通有一发热结构进水腔。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位控制结构为连接储水腔(24 )与水泵(21)进水端之间的溢水管(71),且溢水管(71)在储水腔(24 )内的端口高于注水管(23)与储水腔(24)的连通端口,溢水管(71)在储水腔(24)内的端口高度比供水结构(10)水位高度高。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位控制结构包括探测储水腔(24)水位的探头及连接水泵(21)进水端与储水腔(24)之间的管道,管道上设有控制阀,探头用于控制控制阀的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壶,具体涉及一种即热水壶。一种即热式水壶,包括供水结构、进水结构、出水结构、开关结构及水位控制结构,供水结构与进水结构连通,出水结构用于输出热水,其中,所述的即热式水壶还包括管式发热结构与回水结构,管式发热结构一端与进水结构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结构连通;所述的回水结构一端连通出水结构,另一端连通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回水结构用于将出水结构内多余热水回流到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通过管式发热结构,水壶内的水可快速加热至沸腾,从出水结构中流出,回水结构将出水结构内多余热水回流到进水结构或供水结构,有利于节约热水高效节能。
文档编号A47J36/00GK202874988SQ20122009267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3日
发明者谭发刚, 易自强, 陈志钧 申请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