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可伸缩的衣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衣架,更具体地说涉及ー种可伸縮的衣架。
技术背景衣架是用来搭披衣衫的架子。《鲁班经匠镜》讲到有素衣架和花衣架两种,外间较为少见。当时的衣架与现在的衣架不同。现代衣架大多采用挂钩式或枝叉式,衣物多以脖领处挂在衣钩上。现在使用的各式各样的衣架,都是宽窄定型的衣架,不能适应晾晒各种大小的衣服的需要,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家庭,更会感到晾衣时的困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ー种可伸縮的衣架,结 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需要,通过弹性卡头和一排通孔之间的不同位置的调整来实现衣架大小的调整,以满足各种大小衣服的晾晒需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ー种可伸縮的衣架,包括挂钩、分叉杆、弯形折杆及底部细杆,所述整个衣架呈中间对称,两根分叉杆之间呈120度,一端固定在挂钩的下方;弯形折杆内部中空,分叉杆的另外一端插在弯形折杆内,通过分叉杆末端的弾性卡头来把两者连接在一起;底部细杆的两端套于两侧下部管道内。所述弯形折杆包括上部管道、30度弯管及下部管道,上部管道的内侧面设有ー排通孔,其直径比弾性卡头直径略大。所述弹性卡头位于通孔内,并凸出于上部管道的内侧面。所述弹性卡头为半圆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需要,通过弹性卡头和一排通孔之间的不同位置的调整来实现衣架大小的调整,以满足各种大小衣服的晾晒需要。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图;图2为分叉杆和弯形折杆结构示意图。图中:10、挂钩;20、分叉杆;30、弯形折杆;301、上部管道;302、30度弯管;303、下部管道;304、通孔;40、底部细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I、图2所示,ー种可伸縮的衣架,包括挂钩10、分叉杆20、弯形折杆30及底部细杆40,所述整个衣架呈中间对称,两根分叉杆20之间呈120度,一端固定在挂钩10的下方;弯形折杆30内部中空,分叉杆20的另外一端插在弯形折杆30内,通过分叉杆20末端的弹性卡头201来把两者连接在一起;底部细杆40的两端套于两侧下部管道303内。所述弯形折杆30包括上部管道301、30度弯管302及下部管道303,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设有一排通孔304,其直径比弹性卡头201直径略大。所述弹性卡头201位于通孔304内,并凸出于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所述弹性卡头201为半圆形。 工作原理一种可伸缩的衣架,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设有一排通孔304,其直径比弹性卡头201直径略大,弹性卡头201位于通孔304内,并凸出于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分叉杆20的另外一端插在弯形折杆30内,通过分叉杆20末端的弹性卡头201来把两者连接在一起。通过弹性卡头201和一排通孔304之间的不同位置的调整来实现衣架两边的大小调整。使用时先把弹性卡头201和一排通孔304的位置调整好,然后根据长短大小,调整底部细杆40的两端套于两侧下部管道303的长度,然后就实现衣架大小的调整。
权利要求1.一种可伸缩的衣架,包括挂钩(10)、分叉杆(20)、弯形折杆(30)及底部细杆(40),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衣架呈中间对称,两根分叉杆(20)之间呈120度,一端固定在挂钩(10)的下方;弯形折杆(30)内部中空,分叉杆(20)的另外一端插在弯形折杆(30)内,通过分叉杆(20)末端的弹性卡头(201)来把两者连接在一起;底部细杆(40)的两端套于两侧下部管道(303)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伸缩的衣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形折杆(30)包括上部管道(301)、30度弯管(302)及下部管道(303),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设有一排通孔(304),其直径比弹性卡头(201)直径略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伸缩的衣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头(201)位于通孔(304)内,并凸出于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伸缩的衣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头(201)为半圆形。
专利摘要一种可伸缩的衣架,包括挂钩(10)、分叉杆(20)、弯形折杆(30)及底部细杆40)。整个衣架呈中间对称,两根分叉杆(20)之间呈120度,并固定在挂钩(10)的下方,分叉杆(20)的末端设有一个弹性卡头(201)。弯形折杆(30)内部为中空,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设有一排通孔(304),其直径比弹性卡头(201)直径略大。弹性卡头(201)位于通孔(304)内,并凸出于上部管道(301)的内侧面。底部细杆(40)的两端套于两侧下部管道(303)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需要,通过弹性卡头和一排通孔之间的不同位置的调整来实现衣架大小的调整,以满足各种大小衣服的晾晒需要。
文档编号A47G25/28GK202515311SQ20122012058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0日
发明者张殳韬 申请人:张殳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