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962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咖啡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居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咖啡壶。
背景技术
传统的咖啡壶多由铝制材料一体浇注成型,其虽然结构紧凑,但是制备时工艺复杂,多需经过翻砂、定型、抛光等工序,致使咖啡壶制备成本较高。同时,铝制材料一体浇注成型的咖啡壶成形后内外表面较为粗糙,特别是壶底不尽光滑,不能在电磁炉上使用,难以满足目前人们的使用习惯。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咖啡壶,它具有加工工 序简单,内外表面光滑,且制备成本较低的特点。进一步,它具有底部易于达到光滑,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咖啡壶,包括壶身和壶底,所述壶身和壶底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一起。所述壶底包括位于上部的铝材层和位于下部的不锈铁层。所述不锈铁层由生铁层替代。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1、加工工序简单,内外表面光滑,且制备成本较低。本发明的咖啡壶的壶身和壶底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这样,制备该咖啡壶时,壶身和壶底可以分别进行加工。比如,通过压铸的方式先行制备壶身;之后,通过压铸的方式制备壶底;最后将二者焊接在一起即可。显然,分体压铸制备的壶身和壶底的加工难度均较小,焊接在一起同样较为简单,从而该咖啡壶制备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同时,由于壶身和壶底分体制备,易于将二者均加工至表面光滑。2、底部易于达到光滑,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咖啡壶的壶底包括铝材层和底部的不锈铁或生铁层构成。由于不锈铁层或生铁层易于通过多种常见工艺制备至光滑状态,从而便于该咖啡壶在电磁炉上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主视半剖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主视半剖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主视半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见图I和图2所示咖啡壶,包括壶身10和壶底20,且壶身10和壶底2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壶底20包括位于上部的铝材层21和位于下部的不锈铁层22。S卩,铝材层21和壶身10焊接,不锈铁层22复合于铝材层21的下部。不锈铁层22亦可由生铁层替代。由于不锈铁或生铁材料易于通过多种加工方式达到光滑,从而本发明的咖啡壶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壶底20的向下投影面积小于壶身10内腔下部口部的向下投影面积,且不锈铁层22的向下投影面积小于铝材层21的向下投影面积。这样,壶底20全部插入壶身10的下部内腔口部,同时,不锈铁层22和壶身10的内腔下部口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焊接时可以在该不锈铁层22和壶身10的内腔下部口部之间的间隙内对铝材层21和壶身10进行焊接。即,焊点30位于不锈铁层22和壶身10的内腔下部口部之间的间隙内。之后,对焊点30进行抛光。这样,不仅焊接易于进行,且焊点30易于抛光,壶底20较为光滑。实施例2,见图3所示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不锈铁层22的向下投影面积等于铝材层21的向下投影面积,则壶底20的上部或全部插入壶身10的内腔下部口 部,焊接时可以在壶身10的内部进行焊接,即焊点30位于壶身10内部。实施例3,见图4所示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壶底20上部的向下投影面积大于壶身10下部外侧的向下投影面积。这样,焊接时可以在壶身10的外部进行焊接,即焊点30位于壶身10的外部边侧。显然,这样的焊接方式较为简单。
权利要求1.咖啡壶,包括壶身(10)和壶底(20),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10)和壶底(2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底(20)包括位于上部的铝材层(21)和位于下部的不锈铁层(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铁层(22)由生铁层替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咖啡壶,包括壶身和壶底,所述壶身和壶底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优化后,壶底包括位于上部的铝材层和位于下部的不锈铁层;不锈铁层可由生铁层替代。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是加工工序简单,制备成本较低;表面易于达到光滑,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
文档编号A47G19/14GK202589103SQ20122015262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2日
发明者胡乔树 申请人:胡乔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