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屏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屏风结构。
背景技术:
屏风是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它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还可以与其他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屏风已不单单用于家庭居室空间的分割和装饰,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医院、办公室、展览会场、酒店大堂等场所。现有技术中,屏风的结构一般都是由屏风主体、支撑框架、转动装置和连接装置组成,安装结构较为复杂,而且不能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和场地的需要而随意地增加屏风的数 量,以及改变各屏风之间的摆放角度;其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时候安装场地的地面不平整,现有的屏风结构无法灵活调节屏风和地面之间的垂直度,从而造成屏风重心不稳,不仅影响屏风的观赏效果,而且还容易引起屏风倾倒,甚至导致人身财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调节灵活的屏风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屏风结构,包括有屏风框架和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装置包括有立柱、顶盖和转动轴座,其中,所述立柱呈中空设置,所述转动轴座包括有凸轴和环绕该凸轴周向设置的凸台,所述凸轴的外侧壁和凸台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所述屏风框架具有能与所述立柱的外表面可转动地贴合的弧形侧边,并且,所述屏风框架的主体和所述侧边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开设的上插槽,所述顶盖套设于所述立柱的顶部上,所述上插槽与所述顶盖的周壁卡配连接;所述屏风框架的主体和所述侧边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开设的下插槽,所述立柱的底部套设于所述凸轴之外并容置于所述环形凹槽之中,所述下插槽与所述凸台的周壁卡配连接。为了能够实现屏风框架相对于底面的垂直度调节,作为优选,所述转动轴座还包括有底盘,所述底盘连接有可调节该转动轴座相对于底面垂直度的支撑底座。为了方便垂直度的调节,提高调节的灵活性,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底座的表面呈外凸圆弧面,所述转动轴座的底盘形成有能与所述支撑底座的外凸圆弧面为可转动球面配合的内凹圆弧面。作为另一优选,所述支撑底座的表面也可以呈内凹圆弧面,相应地,所述转动轴座的底盘则形成有能与所述支撑底座的内凹圆弧面为可转动球面配合的外凸圆弧面。为了实现转动轴座和支撑底座之间的可靠连接,并且方便拆装,作为优选,所述转动轴座的凸轴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底盘开设的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底座上开设有能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转动轴座和支撑底座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一安装孔内的第一连接件固定相连。为了防止环形凹槽内积水,并能够实现及时排水,保证屏风框架的安装和工作,作为优选,所述转动轴座在凸台与底盘的交界处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凹槽相连通的出水孔。为了实现转动轴座和立柱的可靠连接,并方便两者之间的拆卸,作为优选,所述转动轴座的凸台在侧壁上具有沿径向开设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立柱的底部在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转动轴座和立柱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第二连接件固定相连。为了保证立柱和顶盖的装配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立柱的顶部嵌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顶盖开设有能与所述第三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顶盖和所述立柱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和第三安装孔的第三连接件固定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整体结构简单、外形简洁,在安装时,通过屏风的弧形侧边和立柱之间的可转动配合,能够根据场地需要很方便地调整屏风的数量和角度,提高了屏风安装的灵活性,使得屏风能够适应不同应用场所的需要;而且,转动轴座的底部还连接有一支撑底座,该支撑底座和转动轴座之间为球面配合,能够避免由于地面不平导致屏风安装倾斜的问题,灵活调整屏风相对于底面的垂直度,从而提高屏风的摆设美观度和稳定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局部结构)。图3为图2所示I部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所示II部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2所示III部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2所示IV部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2所示IV部的装配结构剖视图。图8为图2所示III部的装配结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转动轴座和支撑底座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之一。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转动轴座和支撑底座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之二。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I 图10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屏风结构,该屏风结构包括有屏风框架I、立柱2、转动轴座3支撑底座4和顶盖5,立柱2、顶盖5、转动轴座3和支撑底座4组成了转动装置,屏风框架I安装在转动装置上并能够实现屏风数量和角度的调节。[0029]其中,立柱2呈中空设置,立柱2的顶部连接有顶盖5,立柱2的底部连接有转动轴座3 ;具体地,立柱2的顶部嵌设有固定块21,固定块21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211,顶盖5开设有能与第三连接孔211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51,顶盖5和立柱2之间通过穿设于第三连接孔211和第三安装孔51的第三连接件63固定相连.转动轴座3包括有凸轴31、环绕该凸轴31周向设置的凸台32和底盘33,凸轴31的外侧壁和凸台3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34,屏风框架I具有能与立柱2的外表面可转动地贴合的弧形侧边11,并且,屏风框架I的主体和侧边11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开设的上插槽111,屏风框架I的主体和侧边11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开设的下插槽112;其中,上插槽111的截面和顶盖5的侧壁弧形截面相适配,顶盖5套设于立柱2的顶部,上插槽111与顶盖5的周壁卡配连接;立柱2的底部套设于凸轴31之外并容置于环形凹槽34之中,下插槽112的截面形状和凸台32的外侧壁圆弧截面相适配,下插槽112与凸台32的周壁卡配连接。 为了方便调整屏风相对于底面的垂直度,转动轴座3的底盘33还连接有可调节该转动轴座3相对于底面垂直度的支撑底座4 ;支撑底座4的表面可以呈外凸圆弧面41,则转动轴座3的底盘33形成有能与支撑底座4的外凸圆弧面41为可转动球面配合的内凹圆弧面35,参见图9 ;支撑底座4的表面也可以呈内凹圆弧面42,相应地,转动轴座3的底盘33形成有能与所述支撑底座4的内凹圆弧面42为可转动球面配合的外凸圆弧面36,参见图10。为了保证顶盖5和转动轴座3分别与立柱2之间的可靠连接,作为优选,本实施例采用如下结构转动轴座3的凸轴31具有沿轴向贯穿底盘33开设的第一连接孔311,支撑底座4上开设有能与第一连接孔311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401,转动轴座3和支撑底座4之间通过穿设于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一安装孔401内的第一连接件61固定相连;转动轴座3的凸台32在侧壁上具有沿径向开设的第二连接孔321,立柱2的底部在对应第二连接孔32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孔,转动轴座3和立柱2之间通过穿设于第二连接孔321和第二安装孔的第二连接件62固定相连;为了防止环形凹槽34内积水,转动轴座3在凸台32与底盘33的交界处还开设有与环形凹槽34相连通的出水孔322。为了方便拆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2和第三连接件63可以才采用螺钉、螺栓等可拆卸式固定件结构实现安装。本实施例的屏风结构在安装时,先将支撑底座4放在地面7上,然后将转动轴座3放置在支撑底座4上,由于转动轴座3与支撑底座4之间为球面配合,即使地面7稍有不平,在安装过程中,也可以利用铅垂线等工具或相应的仪器检验并调整转动轴座3的垂直度;当转动轴座3调节到所要求的角度后,通过穿过转动轴座3的第一连接孔311和支撑底座4的第一安装孔401中的第一连接件61 (如螺钉或螺栓)实现转动轴座3和支撑底座4的连接,并将转动轴座3固定于地面7上;再将立柱2的底部插入转动轴座3的环形凹槽34内,并用第二连接件62 (如螺钉或螺栓)穿过第二连接孔321和第二安装孔,实现立柱2和转动轴座3的固定连接;由于屏风框架I具有上插槽111和下插槽112,先将扇屏风框架I的侧边11下端所对应的下插槽112对准转动轴座3上的凸台32并扣上去,并调整好屏风角度,然后,将顶盖5覆盖在立柱2的顶端,顶盖5的侧壁刚好卡扣于位于屏风框架I的侧边11上端的上插槽111内,再通过第三连接件63 (如螺钉或螺栓)穿过第三安装孔51和第三连接孔211,从而实现顶盖5和立柱2的固定连接,此时,屏风框架I也被牢牢地安装在立柱2上。由于转动轴座3的凸台32和立柱2为同轴线设置,安装完毕后,屏风框架I可以绕着立柱2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并且,支撑底座4和转动轴座3为球面配合,使得屏风即使在地面不平的情况下也能够调整垂直度,提高了屏风的美观度和稳定性。实施例二,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和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同样是包括屏风框架I’、立柱2’、转动轴座3’、支撑底座4’和顶盖5’,支撑底座4’连接在转动轴座3’的底部,两者之间为球面配合,立柱2’的底部插设于转动轴座3’中,屏风框架I’的主体和侧边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开设的上插槽,屏风框架I’的侧边上下端分别插设于顶盖5’和转动轴座3’的凸台上。·[004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实施例一的转动轴座3’上只安装有两个屏风框架I’,而本实施例的转动轴座3’上安装了三个屏风框架I’,屏风框架I’绕着转动轴座3’所能转动的角度范围较实施例一要小。实施例三,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屏风结构同样包括有屏风框架I”、立柱2”、转动轴座3”、支撑底座4”和顶盖5”,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的每个转动轴座3’上也只安装有两个屏风框架1”,所不同的是,各扇屏风框架I”之间呈直线布置,即不同的屏风框架I”均位于同一平面内,而且,为了增加屏风的整体稳定性,本实施例在立柱2”上还设置了截面呈三角形的支架9”,每个支架9”的一端固定在立柱2”上,另一端支撑于地面上。
权利要求1.一种屏风结构,包括有屏风框架和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装置包括有立柱、顶盖和转动轴座,其中,所述立柱呈中空设置,所述转动轴座包括有凸轴和环绕该凸轴周向设置的凸台,所述凸轴的外侧壁和凸台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所述屏风框架具有能与所述立柱的外表面可转动地贴合的弧形侧边,并且,所述屏风框架的主体和所述侧边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开设的上插槽,所述顶盖套设于所述立柱的顶部上,所述上插槽与所述顶盖的周壁卡配连接;所述屏风框架的主体和所述侧边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开设的下插槽,所述立柱的底部套设于所述凸轴之外并容置于所述环形凹槽之中,所述下插槽与所述凸台的周壁卡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座还包括有底盘,所述底盘连接有可调节该转动轴座相对于底面垂直度的支撑底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的表面呈外凸圆弧面,所述转动轴座的底盘形成有能与所述支撑底座的外凸圆弧面为可转动球面配合的内凹圆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的表面呈内凹圆弧面,所述转动轴座的底盘形成有能与所述支撑底座的内凹圆弧面为可转动球面配合的外凸圆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座的凸轴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底盘开设的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底座上开设有能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转动轴座和支撑底座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一安装孔内的第一连接件固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座在凸台与底盘的交界处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凹槽相连通的出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座的凸台在侧壁上具有沿径向开设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立柱的底部在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转动轴座和立柱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第二连接件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顶部嵌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顶盖开设有能与所述第三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顶盖和所述立柱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和第三安装孔的第三连接件固定相连。
专利摘要一种屏风结构,包括有屏风框架和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装置包括有立柱、顶盖和转动轴座,转动轴座包括有凸轴和凸台,凸轴的外侧壁和凸台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环形凹槽;屏风框架的主体和侧边的上端部之间形成上插槽,顶盖套设于立柱的顶部上,上插槽与顶盖的周壁卡配连接;屏风框架的主体和侧边的下端部之间形成下插槽,立柱的底部套设于凸轴之外并容置于环形凹槽之中,下插槽与凸台的周壁卡配连接。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能够根据场地需要很方便地调整屏风的数量和角度,提高了屏风安装的灵活性;转动轴座的底部连接有和转动轴座之间为球面配合的支撑底座,能够灵活调整屏风相对于底面的垂直度,从而提高屏风的摆设美观度和稳定性。
文档编号A47G5/00GK202714576SQ201220346610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7日
发明者周银 申请人:周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