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组件和具有其的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盖组件和具有其的压力锅,所述锅盖组件包括:盖板;和上盖,所述上盖安装在所述盖板上,所述上盖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冷却水通道,所述盖板和上盖的其中一个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水通道导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盖组件,通过在上盖与盖板之间设置冷却水通道,从进水口进入的水能够进入到冷却水通道中并从出水口排出,水在冷却水通道中发生热交换,锅盖组件用于压力锅时,可以带走锅内的热量,有效降低了锅内的温度,使锅内气压降低,压力锅的开盖速度变快,该锅盖组件结构较为简单,制备过程相对容易。
【专利说明】锅盖组件和具有其的压力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锅盖组件和具有其的压力锅。
【背景技术】
[0002]压力锅通常靠密封高压来工作,所以每次开盖都一定要在高温下放气减压,排放出大量的气体,同时带走了食物的大量香味。为了加快开盖速度只能淋水或者用湿毛巾放于锅上,还要很长时间,对于有液态的食物,很不好掌握火候,压力锅淋水容易损坏并且安全性较低。因此,压力锅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冷却效果好和开盖快的锅盖组件。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锅盖组件的压力锅。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锅盖组件,包括:盖板;和上盖,所述上盖安装在所述盖板上,所述上盖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冷却水通道,所述盖板和上盖的其中一个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水通道导通。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盖组件,通过在上盖与盖板之间设置冷却水通道,从进水口进入的水能够进入到冷却水通道中并从出水口排出,水在冷却水通道中发生热交换,锅盖组件用于压力锅时,可以带走锅内的热量,有效降低了锅内的温度,使锅内气压降低,压力锅的开盖速度变快,该锅盖组件结构较为简单,制备过程相对容易。
[000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盖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所述上盖的下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通道。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在所述上盖上。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在所述盖板和所述上盖之间,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所述密封垫的下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通道。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垫上形成有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适配的过水孔。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槽包括多个沿径向排布的弧形槽,多个所述弧形槽首尾相连并互相导通。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导水板,所述导水板设在所述盖板和所述上盖之间,所述导水板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所述导水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通道。
[0015]具体地,所述导水板大体形成为圆形,所述冷却水槽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水槽分别包括多个沿径向排布的弧形槽,多个所述弧形槽首尾相连并互相导通。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设在所述导水板中部,所述出水口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出水口分别与两个所述冷却水槽导通且分别设在所述导水板的外周。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压力锅,包括:锅体;和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安装在所述锅体上。
[00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盖组件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盖组件的盖板的剖视图;
[002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锅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锅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锅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锅盖组件的导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盖板10 (IOa);
[0029]上盖20 (20a);
[0030]冷却水槽3O (30a);
[0031]密封垫40 ;过水孔41 ;
[0032]导水板50 ;
[0033]进水口60 (60a);
[0034]出水口70 (70a)。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00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8]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盖组件。
[0039]如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盖组件包括盖板10和上盖20。具体而言,上盖20安装在盖板10上,上盖20与盖板10之间具有冷却水通道,盖板10和上盖20的其中一个上设有进水口 60和出水口 70,进水口 60和出水口 70分别与冷却水通道导通。
[004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盖组件,通过在上盖20与盖板10之间设置冷却水通道,从进水口 60进入的水能够进入到冷却水通道中并从出水口 70排出,水在冷却水通道中发生热交换,锅盖组件用于压力锅时,可以带走锅内的热量,有效降低了锅内的温度,使锅内气压降低,压力锅的开盖速度变快。该锅盖组件结构较为简单,制备过程相对容易。
[0041]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水通道的具体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其结构和形成方式具有多种,可以根据压力锅的不同结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锅盖组件的冷却水通道进行详细描述。
[0042]实施例一
[0043]如图1-3所示,盖板1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30,上盖20的下表面与盖板10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冷却水通道。即通过在盖板10的上表面上设置冷却水槽30,当盖板10与上盖20贴合时,盖板10与上盖20之间就能够限定出冷却水通道。其中,对于盖板10与上盖20的贴合方式不做特殊要求,例如,盖板10可以与上盖20通过焊接的方式连
接在一起。
[0044]具体地,进水口 60和出水口 70分别设在上盖20上。即当盖板10与上盖20贴合时,进水口 60与出水口 70就能够与冷却水通道导通。水能够方便的从进水口 60进入到冷却水通道中,并从出水口 70中排出,从而实现降低锅内温度的功能。可以理解的是,进水口60与出水口 70的数量、形状以及在上盖20上的布置方式没有特殊限制。
[0045]实施例二
[0046]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二与上述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锅盖组件进一步包括密封垫40,密封垫40设在盖板10和上盖20之间,盖板1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30,密封垫40的下表面与盖板10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冷却水通道。换言之,盖板10的上表面上设有冷却水槽30,盖板10与上盖20之间设置了密封垫40,盖板10通过与密封垫40贴合而形成了冷却水通道。与不加密封垫40的结构相比,此结构在保证冷却效果的同时使压力锅的密封性能进一步提高。
[0047]考虑到进水口 60与出水口 70位于上盖20上,当上盖20与盖板10之间设置密封垫40时,冷却水通道限定在盖板10与密封垫40之间,出水口 60与进水口 70就不能够与冷却水通道很好的导通,因此,进一步地,密封垫40上形成有分别与进水口 60和出水口 70适配的过水孔41。由此,进水口 60与出水口 70通过过水孔41与冷却水通道导通,从进水口 60进入的水可以方便的进入到冷却水通道中,并从出水口 70中排出。
[0048]具体地,冷却水槽30包括多个沿径向排布的弧形槽,多个弧形槽首尾相连并互相导通。该结构的冷却水槽30能够充分利用盖板10的空间,使冷却水通道在盖板10上的长度变得更长,水在冷却水通道内的行程变长,热交换更充分,锅内降低相同的温度所需的水量减少,从而有效节省了用水。
[0049]实施例三
[0050]如图6和7所示,本实施例三与上述的实施例二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锅盖组件还包括导水板50,导水板50设在盖板IOa和上盖20a之间,导水板5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30a,导水板50的下表面与盖板IOa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冷却水通道。其中,由于导水板50的设置使得盖板IOa与上盖20a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有所不同。
[0051]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结构将实施例二中的盖板IOa与上盖20a之间的密封垫40换成了导水板50,并且将盖板IOa上表面上的冷却水槽30a结构转移至导水板50的下表面上。当盖板IOa与导水板50贴合时,两者之间就能够限定出冷却水通道。由此,使锅盖组件的清洗更为容易,导水板50的存在也使锅盖组件的密封性提高。同时,也可以根据锅内的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结构的导水板50与盖板IOa配合使用,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
[0052]具体地,导水板50大体形成为圆形,冷却水槽30a包括两个,两个冷却水槽30a分别包括多个沿径向排布的弧形槽,多个弧形槽首尾相连并互相导通。由此,导水板50与盖板IOa之间能够形成两个弧形的冷却水通道,空间利用率提高,两个冷却水通道互不干涉可以同时进行热交换,使锅内温度降低的更快,压力降低的也快,开盖速度得以提高。
[0053]进一步地,进水口 60a设在导水板50中部,出水口 70a包括两个,两个出水口 70a分别与两个冷却水槽30a导通且分别设在导水板50的外周。由于导水板50的中部分别与两个冷却水槽30a连通,从进水口 60a进入的水可以分别进入到两个冷却水槽30a中,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水在锅盖组件内的流程,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果。
[005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压力锅包括锅体和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锅盖组件,其中,锅盖组件安装在锅体上。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盖组件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力锅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压力锅结构简单、锅盖组件冷却效果好并且开盖快。
[005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力锅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005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5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和 上盖,所述上盖安装在所述盖板上,所述上盖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冷却水通道,所述盖板和上盖的其中一个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水通道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所述上盖的下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在所述上盖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在所述盖板和所述上盖之间,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所述密封垫的下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上形成有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适配的过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槽包括多个沿径向排布的弧形槽,多个所述弧形槽首尾相连并互相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水板,所述导水板设在所述盖板和所述上盖之间,所述导水板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冷却水槽,所述导水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贴合以限定出所述冷却水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板大体形成为圆形,所述冷却水槽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水槽分别包括多个沿径向排布的弧形槽,多个所述弧形槽首尾相连并互相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设在所述导水板中部,所述出水口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出水口分别与两个所述冷却水槽导通且分别设在所述导水板的外周。
10.一种压力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和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安装在所述锅体上。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3647072SQ201320794163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4日
【发明者】陈瑞德, 魏俊波, 宋延平 申请人: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