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46062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煮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使向外部露出的盖的厚度变薄的煮饭器。其具有:锅,其收纳在煮饭器主体的内部;中空结构的盖,其能够对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开闭;内盖,其以能够封闭锅的上部开口部的方式安装于盖;调压阀,通过对设置于内盖的蒸汽排出孔进行开闭来调整锅内的压力;以及螺线管,其使插棒进退移动,由此使调压阀进行动作,其中,内盖形成为底比所述锅浅的锅形状,螺线管被设置为:在盖将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封闭状态时,插棒位于比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专利说明】煮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调整锅内压力的调压阀的煮饭器。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这种煮饭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198010号公报)所 记载的煮饭器。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调压阀和螺线管的煮饭器,其中,调压阀通过对设置 于内盖的蒸汽排出孔进行开闭来调整锅内压力,螺线管通过使插棒进退移动来使调压阀进 行动作。
[0004]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198010号公报
[0005]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煮饭器中,存在向外部露出的盖的厚度较厚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问题,提供能够使向外部露出的盖的厚度 变薄的煮饭器。
[0007]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具有:
[0008] 锅,其收纳在煮饭器主体的内部;
[0009] 锅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进行加热;
[0010] 中空结构的盖,其能够对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开闭;
[0011] 内盖,其以能够对所述锅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密闭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
[0012] 调压阀,其通过对设置于所述内盖的蒸汽排出孔进行开闭,来调整所述锅内的压 力;以及
[0013] 螺线管,其通过使插棒进退移动,来使所述调压阀进行动作,
[0014] 所述内盖形成为底比所述锅浅的锅形状,
[0015] 所述螺线管被设置为:在所述盖处于封闭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 时,所述插棒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使内盖形成为底比锅浅的锅形状,并将螺线管设置为 位于比该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利用锅内的上部空间,使向外 部露出的盖的厚度变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示意剖视图。
[0018] 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煮饭器的内盖的立体图。
[0019] 图3是图1的煮饭器的内盖的仰视图。
[0020] 图4是示出图1的煮饭器的螺线管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是示出调压阀将蒸汽排 出孔设为堵塞状态的图。
[0021] 图5是示出图1的煮饭器的螺线管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是示出由于螺线管的推 进移动,使得调压阀移动、蒸汽排出孔被打开的状态的图。
[0022] 图6是示出图1的煮饭器的螺线管的附近结构的剖视图,是示出使开盖装置的钩 杆与煮饭器主体的固定钩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图。
[0023] 图7是示出与连杆部件相关的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24] 图8从上方观察搭载有与图7的变形例的连杆部件相关的部件的盖的下外廓部件 的立体图。
[0025] 标号说明
[0026] 1煮饭器主体;la锅收纳部;lb上框;lc线圈基座;Id固定钩部;2锅;3盖;3A铰 链轴;3a上外廓部件;3b下外廓部件;3c贯通孔;3d调压阀罩收纳部;3da孔;4内盖;4a凸 缘部;4b蒸汽排出孔;4c底壁;5锅底加热单元(锅加热装置);6锅温度传感器(锅温度检测 部);7汽缸;8、11、15衬垫;9内盖温度传感器(内盖温度检测部);10内盖加热线圈(内盖加 热装置);12调压阀承托部;13调压阀;14调压阀罩;14a孔;16螺线管;16a插棒;17螺线 管衬垫;17a凹部;18连杆部件;19开盖装置;20开盖杆;21转动轴;22钩;23显示部;24 操作部;25煮饭控制部;26金属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见解)
[0028] 本发明人为了达成所述目的而认真进行研究,结果获得如下见解。
[0029] 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现有的煮饭器中,使调压阀进行动作的螺线管被配置为从内 盖朝上方离开。其原因被认为是,在使用例如线型加热器(cord heater)等其自身发热的加 热源作为内置于盖的内盖加热装置时,不受来自该加热源的热的影响。
[0030] 对此,本发明人发现,该螺线管的配置是使向外部露出的盖的厚度变厚的主要原 因。此外,本发明人发现,使用感应加热线圈等自身不发热的加热源作为内盖加热装置,或 者通过在线型加热器等加热源与螺线管之间配置隔热材料等各种方法,能够将螺线管配置 在内盖的底壁附近。此外,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将内盖形成为底比锅浅的锅形状,并将螺线 管设置为位于比该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利用锅内的上部空 间,使向外部露出的盖的厚度变薄。基于这些方面,本发明人提出以下的实用新型。
[00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煮饭器,该煮饭器具有:
[0032] 锅,其收纳在煮饭器主体的内部;
[0033] 锅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进行加热;
[0034] 中空结构的盖,其能够对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开闭;
[0035] 内盖,其以能够对所述锅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密闭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
[0036] 调压阀,其通过对设置于所述内盖的蒸汽排出孔进行开闭,来调整所述锅内的压 力;以及
[0037] 螺线管,其通过使插棒进退移动,来使所述调压阀进行动作,
[0038] 所述内盖形成为底比所述锅浅的锅形状,
[0039] 所述螺线管被设置为:在所述盖处于封闭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 时,所述插棒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00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式,提供第1方式所述的煮饭器,其中,所述螺线管被设 置为,在所述盖处于封闭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时,该螺线管位于比所述内 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004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式,提供第2方式所述的煮饭器,其中,所述螺线管收纳 在金属壳体内,所述金属壳体被设置为,在所述盖处于封闭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 的状态时,该金属壳体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004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式,提供第1?第3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煮饭器,所 述的煮饭器还具有:
[0043] 打开所述盖的开盖装置;以及
[0044] 连杆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插棒一体地进退移动,
[0045] 在所述插棒推进移动时,所述插棒与所述调压阀接触,所述蒸汽排出孔被打开,
[0046] 在所述插棒后退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开盖装置接触,该开盖装置变得不 能动作。
[004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式,提供第4方式所述的煮饭器,其中,所述插棒的与所 述调压阀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连杆部件的与所 述开盖装置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004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6方式,提供第1?第3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煮饭器,所 述的煮饭器还具有:
[0049] 打开所述盖的开盖装置;以及
[0050] 连杆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插棒一体地进退移动,
[0051] 在所述插棒推进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调压阀接触,所述蒸汽排出孔被打 开,
[0052] 在所述插棒后退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开盖装置接触,该开盖装置变得不 能动作。
[005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7方式,提供第6方式所述的煮饭器,其中,所述连杆部件的 与所述调压阀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连杆部件的 与所述开盖装置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005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式,提供第6或7方式所述的煮饭器,其中,设有两个所 述蒸汽排出孔,所述调压阀具有两个球体,利用这两个球体对所述两个蒸汽排出孔进行开 闭。
[005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9方式,提供第8方式所述的煮饭器,其中,所述连杆部件是 单一的树脂部件,在所述插棒推进移动时,利用所述连杆部件使所述两个球体移动,来打开 所述两个蒸汽排出孔。
[005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0方式,提供第9方式所述的煮饭器,其中,所述连杆部件形 成为框状,并被配置为在俯视时包围所述螺线管。
[005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1方式,提供第1?第10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煮饭器, 其中,所述煮饭器还具有内盖加热线圈,该内盖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盖的内部,对所述内盖 进行感应加热,所述螺线管配置在所述内盖加热线圈的绕组的内侧。
[0058]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不受本实 施方式限定。
[0059] 《实施方式》
[0060] 使用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 新型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示意剖视图。
[006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具有:大致有底筒状的煮饭器主体1,其内部形 成有锅收纳部la ;以及锅2,其收纳于锅收纳部la,用来放入米和水。在煮饭器主体1的上 部安装有中空结构的盖3,该盖3能够对煮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开闭。在盖3的内 侦W覆盖锅2的开口部的一侧),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大致圆盘状的内盖(也称作"加热 板")4,该内盖4能够对锅2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密闭。
[0062] 煮饭器主体1的锅收纳部la由上框lb和线圈基座lc构成。上框lb具有:筒状 部分lba,其配置成相对于所收纳的锅2的侧壁空出规定的间隙;以及凸缘部lbb,其从筒状 部分lba的上部向外侧突出,并与煮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的内周部嵌合。
[0063] 线圈基座lc与锅2的下部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有底筒状,线圈基座lc的上部安 装于上框lb的筒状部分lba的下端部。在线圈基座lc的外周面安装有锅底加热单元5,该 锅底加热单元5是对锅2进行加热(感应加热)的锅加热装置的一个示例。锅底加热单元5 由底内加热线圈5a和底外加热线圈5b构成。底内加热线圈5a以隔着线圈基座lc与锅2 的底部的中央部周围对置的方式配置。底外加热线圈5b以隔着线圈基座lc与锅2的底部 的角部对置的方式配置。
[0064] 在线圈基座lc的底部的中央部分设有开口。在该开口部分,以能够与收纳于锅收 纳部la中的锅2的底部抵接的方式配置有锅温度传感器6,该锅温度传感器6是用来测定 锅2的温度的锅温度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由于锅2的温度与锅2内的烹调物的温度大致相 同,因此通过由锅温度传感器6对锅2的温度进行检测,能够知道锅2内的烹调物的温度。
[0065] 盖3具有构成盖3的外廓的上外廓部件3a和下外廓部件3b。此外,盖3具有铰链 轴3A。铰链轴3A是盖3的开闭轴,该铰链轴3A的两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于煮饭器 主体1的上框lb。在上外廓部件3a的中央部附近设有贯通孔3c。在该贯通孔3c,以能够 装卸的方式安装有汽缸7。在汽缸7的上壁和底壁设有蒸汽逸出孔7a、7b,以便能够将锅2 内的多余蒸汽排出到煮饭器的外部。在盖3的内盖4侧的贯通孔3c的周围,安装有环状的 衬垫8。
[0066] 此外,在盖3安装有内盖温度传感器9,该内盖温度传感器9是对内盖4的温度进 行检测的内盖温度检测部的一个示例。在成为盖3的底壁的下外廓部件3b的内表面(盖内 侦D安装有内盖加热线圈1〇,该内盖加热线圈1〇是对内盖4进行感应加热的内盖加热装置 的一个示例。
[0067] 内盖4由能够进行感应加热的不锈钢等磁性体金属构成。如图1或图2所示,内 盖4形成为底比锅2浅的锅形状。在内盖4的凸缘部(外周部)的锅2侧的面,安装有环状 的衬垫11。衬垫11被设置为在盖3为封闭状态时与锅2的凸缘部2a紧密接触。
[0068] 此外,如图3所示,在内盖4设有用于将在锅2内产生的蒸汽排出到锅2的外部的 蒸汽排出孔4b。蒸汽排出孔4b分别形成在以贯通内盖4的方式设置的筒状的调压阀承托 部12的内侧。
[0069] 调压阀承托部12的上端位于与内盖4的底壁4c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该 调压阀承托部12的上端设有调压阀13,该调压阀13用于通过使蒸汽排出孔4b开闭来调整 锅2内的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压阀13由球体(调压球)构成。
[0070] 在调压阀13的周围,以覆盖调压阀13的方式设有调压阀罩14。在调压阀罩14与 内盖4之间设有板状的衬垫15。如图4所示,调压阀承托部12的上端比内盖4的底壁4c 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与该衬垫15的厚度相应的量。
[0071] 此外,在盖3的下外廓部件3b设有:覆盖调压阀罩14的调压阀罩收纳部3d ;和通 过使插棒16a进退移动来使调压阀13进行动作的螺线管16。如图4和图5所示,在调压 阀罩收纳部3d设有供螺线管16的插棒16a进退移动的孔3da。在孔3da设有螺线管衬垫 17,该螺线管衬垫17防止在煮饭程序中产生的蒸汽进入到盖3内。
[0072] 在螺线管衬垫17设有供插棒16a的末端部嵌合的凹部17a。此外,在调压阀罩14 设有孔14a,该孔14a供与螺线管衬垫17的凹部17a嵌合的插棒16a进退移动。
[0073] 如图1所示,螺线管16配置在内盖加热线圈10的绕组的内侦彳。此外,在盖3处于 封闭状态时,螺线管16以位于比内盖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在盖3 内。此夕卜,如图4和图5所不,连杆部件18的一端部18a安装于螺线管16的插棒16a。连 杆部件18被设置为与插棒16a -体地进退移动。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形成为,在 内盖4的凸缘部4a的上方的下外廓部件3b上滑动。
[0074] 此外,在盖3的内部,设有将盖3打开的开盖装置19。开盖装置19具有截面为大 致L字状的开盖杆20、转动轴21和钩22。转动轴21例如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将两端部支承 于在盖3内坚立设置的一对肋部(未图示)。此外,转动轴21被固定于开盖杆20的弯曲部 分。钩22以能够与设置在煮饭器主体1的凸缘部lbb的固定钩部Id卡合的方式设于开盖 杆20的一端部20a。
[0075] 如图4所示,在螺线管16的插棒16a以从调压阀13离开的方式后退移动时,蒸汽 排出孔4b被调压阀13堵塞。在该状态下,在锅2被加热后,锅2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此 时,若钩22与固定钩部Id的卡合被解除,则盖3由于锅2内的压力而迅猛地打开,使用者 有可能受到烫伤等。
[0076] 因此,开盖杆20的另一端部20b被设置为,在螺线管16的插棒16a以从调压阀13 离开的方式后退移动时与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接触。由此,开盖杆20的以转动轴 21为中心的转动受到限制,维持钩22与固定钩部Id的卡合。换言之,在插棒16a后退移动 时,连杆部件18与作为开盖装置19的一部分的开盖杆20的另一端部20b接触,使得该开 盖装置19不能动作。由此,能够确保安全性。
[0077] 此外,如图5所示,在螺线管16的插棒16a推进移动、使调压阀13移动而打开蒸 汽排出孔4b时,锅2内部减压到大致大气压。在该情况下,即使钩22与固定钩部Id的卡 合被解除,也能确保安全性。
[0078] 因此,开盖杆20的另一端部20b被设置为,在螺线管16的插棒16a推进移动时与 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不接触。由此,如图6所示,开盖杆20能够以转动轴21为中 心转动,从而解除钩22与固定钩部Id的卡合。
[0079] 此外,如图1所示,在盖3设有显示部23和操作部24,其中,显示部23是显示煮 饭程序、煮饭时间等各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器等,操作部24是能够从白米程序或糙米程序、 白米(软)程序等多个煮饭程序中选择特定的煮饭程序的煮饭程序选择部的一个示例。操作 部24由煮饭开始按钮等多个按钮构成,除了选择煮饭程序以外,还能够指示执行煮饭的开 始、取消、预约等。使用者能够参照显示部23的显示内容,通过操作部24选择特定的煮饭 程序,指示开始煮饭。
[0080] 此外,在煮饭器主体1的内部安装有煮饭控制部25。煮饭控制部25具有存储部, 该存储部存储多个用于煮米的煮饭顺序。此处,"煮饭顺序"是指在依次执行预热、升温、沸 腾维持、蒸制为主的4个工序时,在各工序中通电时间、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输出等被 预先确定的煮饭的次序。各煮饭顺序分别与多个煮饭程序中的某一个对应。煮饭控制部25 根据通过操作部24选择的煮饭程序和各温度传感器6、9的检测温度,控制各部分和各装置 的驱动,执行煮饭工序。
[0081] 接下来,对本第1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2] 首先,由使用者将放入有作为烹调物的米和水的锅2置于锅收纳部la。然后,在使 用者通过操作部24选择了煮饭程序后,如果指示了开始煮饭,则根据煮饭控制部25的控制 开始煮饭工序。在煮饭工序开始后,首先开始预热工序。
[0083] 预热工序是如下工序:将米浸泡在温度比糊化温度低的水中,预先使米吸水,使得 在以后的工序中,能够充分糊化到米的中心部。在该预热工序中,煮饭控制部25在使锅2内 的水的温度升温到米开始糊化的温度(约60°C)附近后,根据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 控制锅底加热单元5的锅加热动作,以维持该升温后的温度。从开始预热工序起经过了根 据所述选择的煮饭程序而预先设定的时间后,转入升温工序。
[0084] 升温工序是如下工序:利用强火持续地对锅2进行加热,使锅2内的水处于沸腾维 持状态(约100°c)。在该升温工序中,煮饭控制部25以迅速地对锅2进行加热而使锅2内 的水成为沸腾状态的方式,对锅底加热单元5进行控制。
[0085] 此外,如图4所示,煮饭控制部25在升温工序期间,使螺线管16的插棒16a维持 后退移动的状态,利用调压阀13堵塞蒸汽排出孔4b。由此,在升温工序的后半程,锅2内 的压力变得高于大气压。此时,由于连杆部件18随着插棒16a而后退移动,与开盖杆20接 触,因此无法解除钩22与固定钩部20a的卡合。在由于升温工序的实施而使锅温度传感器 6的检测温度达到约100°C时,转入沸腾维持工序。
[0086] 沸腾维持工序是如下工序:锅2内的水维持沸腾状态,使米的淀粉发生糊化,并将 糊化度提升到大约50%?80%。在该沸腾维持工序中,煮饭控制部25以维持锅2内的水 的沸腾状态的方式,对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0进行控制。更具体而言,煮饭控 制部25进行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反复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0的驱动(0N)/驱动 停止(OFF)的占空比控制,对锅2进行间歇加热。
[0087] 此外,如图5所示,在沸腾维持工序中,煮饭控制部25使螺线管16的插棒16a推 进移动,利用调压阀13打开蒸汽排出孔4b。由此,锅2内的压力一下子减压,锅2内的水突 沸,搅拌锅2内的米。
[0088] 然后,如图4所示,煮饭控制部25再次使螺线管16的插棒16a后退移动,利用调 压阀13堵塞蒸汽排出孔4b。在该状态下,由于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0持续加 热,锅2内恢复到比大气压高的加压状态。
[0089] 以下,煮饭控制部25以同样方式使螺线管16的插棒16a多次进退移动,使锅2内 的水多次突沸。由此,能够搅拌锅2内的米,增加施加于该米的加热量,从而进一步提升饭 的味道。此外,螺线管16的插棒16a的进退移动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因此,很难解除连杆 部件20的钩22与固定钩部20a的卡合。
[0090] 此外,在沸腾维持工序中,在打开蒸汽排出孔4b而对锅2内减压时,锅2内的水分 由于压力差而通过蒸汽排出孔4b和蒸汽逸出孔7a、7b-下子释放到大气中。伴随于此,锅 2内的米的蒸煮液通过蒸汽排出孔4b被收入到盖3的调压阀罩收纳部3d内。
[0091] 此外,在沸腾维持工序中,由于使水连续沸腾,因此产生大量大约100°C的蒸汽。这 些蒸汽通过内盖4的蒸汽排出孔4b和汽缸7的蒸汽逸出孔7b、7a释放到煮饭器的外部。由 此,在锅2内几乎没有水时,锅2的底面的温度上升到水的沸点以上。在锅温度传感器6检 测到锅2的底面的温度到达沸点以上(例如,130°C)时,转入蒸制工序。
[0092] 蒸制工序是如下工序:利用预热使多余的水分蒸发,将米的糊化度提升到大约 100 %。在该蒸制工序中,每当锅2的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时,煮饭控制部25对锅底加 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0进行控制,以对锅2进行加热。更具体而言,煮饭控制部25与 沸腾维持工序同样地,进行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反复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0的驱 动(0N) /驱动停止(OFF)的占空比控制,对锅2进行间歇加热。
[0093] 此外,在蒸制工序中,煮饭控制部25使螺线管16的插棒16a推进移动,使调压阀 21移动,以打开蒸汽排出孔4b。由此,锅2内减压到大致大气压。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调压阀承托部12的上端位于与内盖4的底壁4c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伴随 锅2内的减压,被收入到盖3的调压阀罩收纳部3d内的米的蒸煮液能够通过蒸汽排出孔4b 返回到锅2内。
[0094] 此外,如图5所示,在蒸制工序中,由于连杆部件18与插棒16a -起推进移动,因 而连杆部件18与开盖杆20不接触。由此,如图6所示,能够使开盖杆20转动,以解除钩22 与固定钩部20a的卡合,从而打开盖3。
[0095] 从开始蒸制工序起经过了根据煮饭量预先设定的时间后,结束蒸制工序(即,结束 煮饭工序)。
[009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由于调压阀承托部12的上端位于与内盖4的底壁4c 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伴随锅2内的减压,能够使被收入到盖3的调压阀罩收纳 部3d内的米的蒸煮液通过蒸汽排出孔4b返回到锅2内。由此,无需设置上述负压阀(回流 阀),既能够抑制饭的味道变差,又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097] 此外,在现有的煮饭器中,螺线管设于比内盖的凸缘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被该 螺线管的插棒推压的调压阀也与该插棒的高度位置对应地被设置为从内盖朝上方离开。因 此,支承调压阀的调压阀承托部的上端位于从内盖离开的位置,因而米的蒸煮液无法通过 形成在调压阀承托部的内侧的蒸汽排出孔而返回到锅内。
[0098]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使内盖4形成为底比锅2浅的锅形状,并将螺线 管16设置为位于比该内盖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利用锅2 内的上部空间,使向外部露出的盖3的厚度变薄。例如,在现有的煮饭器中,在向外部露出 的盖的厚度为70_的情况下,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结构,能够将向外部露出的 盖的厚度减薄到50mm左右。
[0099]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构成为:在插棒16a推进移动时,插棒16a与调压 阀13接触而打开蒸汽排出孔4b,在插棒16a后退移动时,连杆部件18与开盖装置19接触 而使该开盖装置19不能动作。由此,通过使插棒16a进行进退移动,能够实现对蒸汽排出 孔4b进行开闭和使开盖装置19不能动作这两个功能。其结果是,能够简化结构,并使向外 部露出的盖的厚度变薄。
[010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构成为:插棒16a的与调压阀13接触的部分位于 比内盖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连杆部件18的与开盖装置19接触的部分位于 比内盖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即,插棒16a的与调压阀13接触的部分和连 杆部件18的与开盖装置19接触的部分以上下错开的方式配置。由此,由于使内盖4形成 为底比锅2浅的锅形状,因此,即使在内盖4的面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较短的情况 下(内盖4的内部空间较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与螺线管16相关的部件配置在内盖4内。 其结果是,能够使向外部露出的盖3的厚度变薄。
[0101]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螺线管16配置在内盖加热线圈10的绕组的内 侦牝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盖3的内部空间,使向外部露出的盖3的厚度变薄。
[0102]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在上 述说明中,调压阀承托部12的上端位于与内盖4的底壁4c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但是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调压阀承托部12的上端位于内盖4的底壁4c的附近即可。艮P, 只要是伴随锅2内的减压,被收入到盖3的调压阀罩收纳部3d内的米的蒸煮液能够通过蒸 汽排出孔4b返回到锅2内的结构即可。
[0103]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将调压阀承托部12设为与内盖4分体的部件,但是本实用新 型不限于此。例如,调压阀承托部12也可以是内盖4的一部分。
[0104]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螺线管16被设置为位于比内盖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下方 的位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螺线管16的插棒16a设置为位于比内盖4的 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0105] 此外,如图3所示,优选构成为:内盖4设有两个蒸汽排出孔4b,如图2所示,调压 阀13具有两个球体13a,利用这两个球体13a对两个蒸汽排出孔4b进行开闭。由此,与利 用一个球体来构成调压阀13相比,能够减小球体的直径,从而使向外部露出的盖3的厚度 变薄。此外,还可以增大蒸汽排出孔的合计面积。
[0106] 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如图7所示,连杆部件18是具有两个突起部18c的 单一的树脂部件,在插棒16a推进移动时,利用这两个突起部18c使两个球体移动,来打开 两个蒸汽排出孔4b。由此,无需设置两个螺线管16,既能够抑制饭的味道变差,又能够削减 部件数量。
[0107] 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如图8所示,连杆部件18形成为框状,并配置为在俯 视时包围螺线管16。由此,能够简化结构,使向外部露出的盖3的厚度变薄。
[0108] 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构成为:连杆部件18的与调压阀13接触的部分位于比内盖 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连杆部件18的与开盖装置19接触的部分位于比内盖 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即,优选的是,连杆部件18的与调压阀13接触的部 分和连杆部件18的与开盖装置19接触的部分以上下错开的方式配置。由此,通过使内盖 4形成为底比锅2浅的锅形状,使得即使在内盖4的面方向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内盖4的 内部空间较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与螺线管16相关的部件配置在内盖4内。其结果是,能 够使向外部露出的盖3的厚度变薄。
[0109] 此外,也可以如图8所不,将螺线管16收纳在金属壳体26内,将该金属壳体26设 置为,在盖3处于封闭状态时位于比内盖4的凸缘部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 也能够有效利用锅2内的上部空间,使向外部露出的盖3的厚度变薄。
[011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1] 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能够使向外部露出的盖的厚度变薄,因此作为家用和业务用 煮饭器等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 一种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该煮饭器具有: 锅,其收纳在煮饭器主体的内部; 锅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进行加热; 中空结构的盖,其能够对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开闭; 内盖,其以能够对所述锅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密闭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 调压阀,其通过对设置于所述内盖的蒸汽排出孔进行开闭,来调整所述锅内的压力;以 及 螺线管,其通过使插棒进退移动,来使所述调压阀进行动作, 所述内盖形成为底比所述锅浅的锅形状, 所述螺线管被设置为:在所述盖处于封闭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时,所 述插棒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线管被设置为,在所述盖处于封闭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时,该 螺线管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线管收纳在金属壳体内, 所述金属壳体被设置为,在所述盖处于封闭所述煮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时, 该金属壳体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煮饭器还具有: 打开所述盖的开盖装置;以及 连杆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插棒一体地进退移动, 在所述插棒推进移动时,所述插棒与所述调压阀接触,所述蒸汽排出孔被打开, 在所述插棒后退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开盖装置接触,该开盖装置变得不能动 作。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棒的与所述调压阀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连杆部件的与所述开盖装置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 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煮饭器还具有: 打开所述盖的开盖装置;以及 连杆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插棒一体地进退移动, 在所述插棒推进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调压阀接触,所述蒸汽排出孔被打开, 在所述插棒后退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与所述开盖装置接触,该开盖装置变得不能动 作。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的与所述调压阀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下方的 位置,所述连杆部件的与所述开盖装置接触的部分位于比所述内盖的凸缘部的上端靠上方 的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设有两个所述蒸汽排出孔, 所述调压阀具有两个球体,利用这两个球体对所述两个蒸汽排出孔进行开闭。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是单一的树脂部件, 在所述插棒推进移动时,利用所述连杆部件使所述两个球体移动,来打开所述两个蒸 汽排出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形成为框状,并被配置为在俯视时包围所述螺线管。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煮饭器还具有内盖加热线圈,该内盖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盖的内部,对所述内盖 进行感应加热, 所述螺线管配置在所述内盖加热线圈的绕组的内侧。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3873554SQ201420086232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8日
【发明者】佐野正人, 水谷幸二郎, 松冈哲也, 后藤隆博, 藤冈丰尚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