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用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949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用锅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用锅具,包括:锅体、锅盖、锅具控制器和防溢探柱,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锅体的上端;所述锅具控制器设置在所述锅体上;所述防溢探柱设置在所述锅盖的内壁上且悬空伸出;所述防溢探柱与所述锅盖绝缘且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锅体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可以防止该电磁炉用锅具在煮粥时产生的泡沫从内锅体中溢出。
【专利说明】电磁炉用锅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用锅具,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炉控制器控制电磁炉内的线圈盘产生低频(20HZ-25KHZ)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的电磁炉用锅具底部放置电磁炉的炉面时,电磁炉用锅具切割交变磁场的磁力线而在电磁炉用锅具底部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该涡流能使电磁炉用锅具的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并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使电磁炉用锅具自行快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
[0003]现有的电磁炉用锅具通常为平底炒锅和平底汤锅,平底炒锅可以适用于炒菜等烹饪方式,平底汤锅可以用于煮汤或者烧热水。但是上述电磁炉用锅具用在煮饭或煮粥时,容易产生大量的泡沫,尤其是使用者向电磁炉用锅具内添加的米量和水量不适量时,煮饭或煮粥时产生的大量的泡沫容易从电磁炉用锅具中溢出。
[0004]此外,由于煮饭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多种准确的水温使米吸水,否则会将米煮糊,并且在最后焖米饭过程中需要保持电磁炉用锅具的锅底温度为125°C,才能煮熟米饭且不粘锅,而现有的电磁炉用锅具无法控制锅内温度,导致煮饭或煮粥的效果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用锅具,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磁炉用锅具煮粥时产生的泡沫容易从锅体溢出的技术缺陷。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包括:锅体、锅盖、锅具控制器和防溢探柱,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锅体的上端;
[0007]所述锅具控制器设置在所述锅体上;所述防溢探柱设置在所述锅盖的内壁上且悬空伸出;
[0008]所述防溢探柱与所述锅盖绝缘且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锅体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09]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锅体包括外壳体和内锅体;
[0010]所述内锅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将所述内锅体密封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锅盖形成的密闭空腔内;
[0011]所述内锅体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12]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还包括:测温装置;
[0013]所述测温装置与所述内锅体的底部接触,所述测温装置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14]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还包括:感应线圈;
[0015]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16]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手柄;
[0017]所述手柄内部具有容纳槽,所述锅具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
[0018]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锅盖的边沿具有第一触点,所述第一触点通过设置在所述锅盖内的导线与所述防溢探柱电连接;
[0019]所述外壳体的上边沿上具有第二触点,所述第二触点通过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20]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外壳体上时,所述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使所述防溢探柱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21 ] 所述锅具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内锅体电连接。
[0022]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锅具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测温装置电连接;
[0023]所述锅具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感应线圈电连接。
[0024]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和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罩设在所述壳体本体内部且与所述壳体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
[0025]所述锅具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0026]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锅盖包括盖体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内侧,所述盖体与所述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0027]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防溢探柱上端设置在所述保温层上;
[0028]所述盖体的边沿设置有防溢触片,所述防溢触片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防溢探柱电连接;
[0029]所述外壳体的上边沿上设置有防溢触针,所述防溢触针的上部与所述防溢触片接触,所述防溢触针的下部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30]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外壳体的上边沿设置有第一触针孔,所述第一触针孔内设置有弹簧;
[0031]所述防溢触针设置在所述弹簧上;所述防溢触片与所述防溢触针接触时,将所述防溢触针压入所述第一触针孔内。
[0032]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保温罩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触针孔;所述第二触针孔内设置有锅体触针;
[0033]所述锅体触针一端与所述内锅体外壁接触,另一端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34]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线圈架,所述环形线圈架设置在所述保温罩靠近底部的侧壁上,所述感应线圈绕设在所述环形线圈架上;
[0035]所述感应线圈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连接。
[0036]如上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优选地,所述保温罩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测温装置的上部与所述内锅体底部接触;
[0037]所述测温装置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00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由于设置有锅具控制器和防溢探柱,防溢探柱设置在锅盖的内壁上且向内锅体内部悬空伸出;防溢探柱与锅盖绝缘且与锅具控制器电连接;内锅体与锅具控制器电连接。因此,当内锅体中的泡沫接触到防溢探柱时,能够将防溢探柱、内锅体及锅具控制器短接,锅具控制器向电磁炉控制器发送一个控制指令,电磁炉控制器接到控制指令后控制电磁炉停止加热。当内锅体内的泡沫消散未与防溢探柱接触,防溢探柱、内锅体及锅具控制器形成断路,锅具控制器向电磁炉控制器发送一个控制指令,电磁炉控制器控制电磁炉启动电磁炉继续加热,因而可以防止该电磁炉用锅具在煮粥时产生的泡沫从内锅体中溢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0041]附图标记:
[0042]1-外壳体;2_内锅体;3_锅盖;
[0043]4-锅具控制器;5-防溢探柱;6-手柄;
[0044]7-测温装置;8-感应线圈;9-环形线圈架;
[0045]10-电磁炉;101-电磁炉控制器;11-壳体本体;
[0046]12-保温罩;13-第一容纳腔;31-拉手;
[0047]32-盖体;33-保温层;34-第二容纳腔;
[0048]511-防溢触片;512-防溢触针;513-弹簧;
[0049]514-锅体触针;51-第一触点;52-第二触点;
[0050]61-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5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包括:锅体、锅盖3、锅具控制器4和防溢探柱5,锅盖3盖设在锅体的上端。具体地,锅体可以包括外壳体1、内锅体2,内锅体2设置在外壳体I内,锅盖3盖设在外壳体I的上端,能够将内锅体2密封在外壳体I与锅盖3形成的密闭空腔内。
[0052]外壳体I可以为圆筒形结构,可以采用非导磁材料制成,例如塑料、陶瓷或玻璃等。内锅体2可以为上端开口的圆柱壳体结构,内锅体2采用铁磁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不锈钢等材料。锅盖3可以为向上拱起的圆盘形状,锅盖3可以采用非导磁料制成,例如塑料、陶瓷或玻璃等。
[0053]锅具控制器4可以设置在外壳体I上,具体可以设置在外壳体I的外部,也可以设置在外壳体I的内部。防溢探柱5设置在锅盖3的内壁上且向内锅体2悬空内部伸出,防溢探柱5可以采用金属导电材料制成,防溢探柱5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防溢需求设置,防溢探柱5的长度越长,防溢效果越好。
[0054]防溢探柱5与锅盖3绝缘且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通过导线将防溢探柱5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内锅体2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可以通过导线将内锅体2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
[0055]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将该电磁炉用锅具放置在电磁炉10的面板上,电磁炉10上设置有电磁炉控制器101,电磁炉控制器101控制电磁炉10内的线圈盘产生低频交变磁场,内锅体2切割交变磁场的磁力线而在内锅体2底部产生交变的电流,内锅体2发热而加热内锅体2内部的食物。
[0056]当该电磁炉用锅具煮粥时,内锅体2中的米和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并向内锅体2的上部涌起,当泡沫接触到防溢探柱5时,由于泡沫的具有导线性,因此涌起的泡沫能够将防溢探柱5、内锅体2及锅具控制器4短接,锅具控制器4根据防溢探柱5上的电压变化,判断内锅体2中的泡沫发生了溢出危险。此时,锅具控制器4向电磁炉控制器101发送一个控制指令,电磁炉控制器101接到控制指令后控制电磁炉10停止加热。
[0057]当电磁炉10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内锅体2的温度降低,使得内锅体2内的泡沫消散未与防溢探柱5接触,此时,防溢探柱5、内锅体2及锅具控制器4形成断路,锅具控制器4根据防溢探柱5上的电压变化向电磁炉控制器101发送一个控制指令,电磁炉控制器101接到控制指令后控制电磁炉10启动电磁炉10继续加热。重复上述操作,便可防止内锅体2内的泡沫溢出。
[0058]锅具控制器4与电磁炉控制器101可以为有线连接,优选地,锅具控制器4具有无线信号发射功能,电磁炉控制器101具有无线信号接收功能,锅具控制器4可以将控制指令以无线信号形式发送给电磁炉控制器101,电磁炉控制器101接收无线信号控制指令以控制电磁炉10的工作状态。
[0059]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由于设置有锅具控制器4和防溢探柱5,防溢探柱5设置在锅盖3的内壁上且向内锅体2内部悬空伸出;防溢探柱5与锅盖3绝缘且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内锅体2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因此,当内锅体2中的泡沫接触到防溢探柱5时,能够将防溢探柱5、内锅体2及锅具控制器4短接,锅具控制器4向电磁炉控制器101发送一个控制指令,电磁炉控制器101接到控制指令后控制电磁炉10停止加热。当内锅体2内的泡沫消散未与防溢探柱5接触,防溢探柱5、内锅体2及锅具控制器4形成断路,锅具控制器4向电磁炉控制器101发送一个控制指令,电磁炉控制器101控制电磁炉10启动电磁炉10继续加热,因而可以防止该电磁炉用锅具在煮粥时产生的泡沫从内锅体2中溢出。
[0060]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控制器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该电磁炉用锅具还可以包括测温装置7,该测温装置7与内锅体2的底部接触,测温装置7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测温装置7用于检测内锅体2的温度,可以为温度传感器等多种温度检测装置,测温装置7可以通过导线与锅具控制器4连接,测温装置7下部可以嵌设在外壳体I的底部内,测温装置7的上部与内锅体2的底部表面接触,以感测内锅体2的温度。测温装置7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的导线可以设置在外壳体I的内部。
[0061]本实施例中,该电磁炉用锅具还设置有测温装置7,测温装置7能够实时检测内锅体2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送给锅具控制器4,锅具控制器4可以根据内锅体2的实际温度控制电磁炉10的工作状态,以实现对内锅体2进行精确温度控制。例如,该电磁炉用锅具用于煮饭时,测温装置7实时检测内锅体2的温度,可以设定煮饭过程中不同时段的温度值,当内锅体2的温度处于设定的温度值时,则锅具控制器4向电磁炉控制器101发出控制指令,电磁炉控制器101根据控制指令控制电磁炉10停止加热,使内锅体2的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当内锅体2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控制电磁炉10继续加热,重复上述操作,可以实现对内锅体2的温度的精确控制,由于该电磁炉用锅具还具有上述精确控温功能,可以防止内锅体2内的米饭被煮糊,能够做出质量较高的米饭。
[0062]在上述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该电磁炉用锅具还包括:感应线圈8 ;感应线圈8设置在外壳体I的底部,具体可以设置在外壳体I的底壁上,还可以设置在外壳体I的侧壁且靠近底壁的位置。感应线圈8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用于感应电磁炉10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并经过电流转换后为锅具控制器4供电。感应线圈8可以通过导线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感应线圈8可以感应电磁炉10的磁场,并在感应线圈8内产生交变电流,可以通过交流-直流变换器将交变电流转换成直流电,为锅具控制器4供电,可以节约能源。
[0063]进一步地,外壳体I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手柄6,手柄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外壳体I的两侧。手柄6内部具有容纳槽61,锅具控制器4设置在容纳槽61内。锅具控制器4设置在手柄6的容纳槽61内,可以减小锅具控制器4的安装空间,避免锅具控制器4沾水而烧毁电路,并且可以使得该电磁炉用锅具的外管更简洁、美观。
[0064]优选地,锅盖3的边沿可以具有第一触点51,第一触点51通过设置在锅盖3内的导线与防溢探柱5电连接;外壳体I的上边沿上具有第二触点52,第二触点52通过设置在外壳体I内的导线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锅盖3盖设在外壳体I上时,第一触点51与第二触点52接触,使防溢探柱5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锅具控制器4可以通过导线与内锅体2电连接,该导线可以设置外壳体I的内部并从外壳体I伸出与内锅体2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外壳体I和锅盖3上设置定位部件,当锅盖3设置在外壳体I上时,通过外壳体I和锅盖3上的定位部件进行定位,使得第一触点51和第二触点52接触。当打开锅盖3时,第一触点51与第二触点52分离,使用者可以将锅盖3单独取下来,便于清洗锅盖3。
[0065]另外,还可以在锅盖3上设置在拉手31,可以通过拉手31盖上锅盖3和将锅盖3取出。
[0066]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外壳体I可以包括壳体本体11和保温罩12,保温罩罩12设在壳体本体11内部且与壳体本体11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13。壳体本体11可以采用非导磁材料制成,例如塑料、陶瓷或玻璃等。保温罩12可以采用保温材料制成,壳体本体11和保温罩12均为圆筒形结构,第一容纳腔13可以为壳体本体11侧壁和底壁,与保温罩12的侧壁和底壁形成的空腔。锅具控制器4可以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内。具体地,锅具控制器4可以设置在壳体本体11的内侧壁上。
[0067]如图2所示,锅盖3包括盖体32和保温层33 ;保温层33设置在盖体32的内侧,盖体32与保温层33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34。防溢探柱5上端设置可以在保温层33上。盖体32的边沿设置有防溢触片511,防溢触片511通过设置在第二容纳腔34内的导线与防溢探柱5电连接。此外,盖体32上部还设置有拉手31。
[0068]外壳体I的上边沿上设置有防溢触针512,防溢触针512的上部与防溢触片52接触,具体地,可以在壳体本体11和保温罩12形成的第一容纳腔13的上部设置密封环,将第一容纳腔13密封,防溢触针512竖直穿设在密封环内,防溢触针512的上部凸出于外壳体I的上边沿,防溢触针512的下部伸入至第一容纳腔13内。防溢触针512的下部通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3内的导线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防溢触片511与防溢触针512接触,实现防溢探柱5与锅具控制器4的电连接,由于防溢触片511的接触面积较大,因而,在锅盖3盖设在外壳体I上时,防溢触片511更容易与防溢触针512接触,更便于锅盖3的开闭操作。
[0069]优选地,外壳体I的上边沿设置在第一触针孔,第一触针孔内设置有弹簧513 ;防溢触针512设置在弹簧513上;防溢触片511与防溢触针512接触时,将防溢触针512压入第一触针孔内。具体地,第一触针孔可以开设在密封环上,弹簧513套设在防溢触针512上,且弹簧513的上端抵接在防溢触针512的凸台上,当防溢触片511压在防溢触针512的上部时,锅盖3的重力通过防溢触片511作用在防溢触针512上,防溢触针512压缩弹簧513,并进入至第一触针孔内,同时防溢触针512的上部与防溢触片511的下表面保持接触。本实施例中,防溢触针512可以在锅盖3的重力作用下,进入第一触针孔内,可以提高锅盖3与外壳体I之间的密封性。
[0070]保温罩12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触针孔;第二触针孔内设置有锅体触针514,锅体触针514 —端与内锅体2外壁接触,另一端通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3内的导线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可见,防溢探柱5、防溢触片511、防溢触针512、锅体触针514、锅具控制器4以及与其连接的导线共同连接成防溢电路。当内锅体2中的泡沫与防溢探柱5接触时,将防溢探柱5与内锅体2短接,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控制方法,由电磁炉控制器101控制电磁炉10的工作状态,防止内锅体2中的泡沫溢出。并且,锅盖3与外壳体I之间通过防溢触片511和防溢触针512接触并导电,该电磁炉用锅具不使用时,可以很方便地将锅盖3取下来清洗。同样通过锅具触针514将锅具控制器4和内锅体2的外壁接触并导电,也便于将内锅体2从外壳体I中取出清洗。
[0071]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技术方案基础上,进一部地,第一容纳腔13内设置有环形线圈架9,环形线圈架9设置在保温罩12靠近底部的侧壁上,感应线圈8绕设在环形线圈架9上;感应线圈8通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3内的导线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
[0072]此外,在保温罩1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测温装置7设置在安装孔内且测温装置7的上部与内锅体2底部接触;测温装置7通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3内的导线与锅具控制器4电连接。
[0073]本实施例中,连接锅具控制器4、测温装置7及感应线圈8的导线均设置在外壳体I内部的第一容纳腔13内,并且测温装置7和感应线圈8也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3内,可以避免各导线被内锅体2碰撞而造成损坏,并且可以防止导线、测温装置7和感应线圈8沾水,提高电磁炉用锅具的电气安全性。
[007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锅盖、锅具控制器和防溢探柱,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锅体的上端; 所述锅具控制器设置在所述锅体上;所述防溢探柱设置在所述锅盖的内壁上且悬空伸出; 所述防溢探柱与所述锅盖绝缘且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锅体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锅体包括外壳体和内锅体; 所述内锅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将所述内锅体密封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锅盖形成的密闭空腔内; 所述内锅体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温装置; 所述测温装置与所述内锅体的底部接触,所述测温装置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手柄; 所述手柄内部具有容纳槽,所述锅具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边沿具有第一触点,所述第一触点通过设置在所述锅盖内的导线与所述防溢探柱电连接; 所述外壳体的上边沿上具有第二触点,所述第二触点通过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外壳体上时,所述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以使所述防溢探柱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锅具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内锅体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测温装置电连接; 所述锅具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感应线圈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和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罩设在所述壳体本体内部且与所述壳体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 所述锅具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包括盖体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内侧,所述盖体与所述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探柱上端设置在所述保温层上; 所述盖体的边沿设置有防溢触片,所述防溢触片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防溢探柱电连接; 所述外壳体的上边沿上设置有防溢触针,所述防溢触针的上部与所述防溢触片接触,所述防溢触针的下部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上边沿设置有第一触针孔,所述第一触针孔内设置有弹簧; 所述防溢触针设置在所述弹簧上;所述防溢触片与所述防溢触针接触时,将所述防溢触针压入所述第一触针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触针孔,所述第二触针孔内设置有锅体触针; 所述锅体触针一端与所述内锅体外壁接触,另一端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有环形线圈架,所述环形线圈架设置在所述保温罩靠近底部的侧壁上,所述感应线圈绕设在所述环形线圈架上; 所述感应线圈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所述的电磁炉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测温装置的上部与所述内锅体底部接触; 所述测温装置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导线与所述锅具控制器电连接。
【文档编号】A47J27/62GK203914529SQ201420169976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9日
【发明者】周宇, 马强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