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43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包括一被罩,该被罩包括一被体,以及两个对称连接在被体一端的连接片,被体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身体相对应,连接片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肩部相对应,连接片为圆弧形片状体,其远离被体的末端设置有第一按扣,被体侧边靠近连接片位置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按扣,第二按扣与第一按扣子母匹配,两个连接片之间呈开放式大V口设计,靠近大V口的连接片末端设置有一转角。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可有效地防止婴幼儿及儿童踢被,保证婴幼儿及儿童在里面可自然翻身且舒适度高。
【专利说明】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床上用品,尤其是涉及一种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
【【背景技术】】
[0002]被子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婴幼儿及儿童来说,缺少自己盖被的能力,一旦将被子踢开,大人又未能及时发现,就会造成婴幼儿及儿童受凉感冒或者晾坏肚子。为了防止婴幼儿及儿童踢被,有人发明了睡袋,但是婴幼儿及儿童在睡袋里不能自然翻动身体,很不舒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的诸多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婴幼儿及儿童在里面可自然翻身且舒适度高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包括一被罩,该被罩包括一被体,以及两个对称连接在被体一端的连接片,被体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身体相对应,连接片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肩部相对应,连接片为圆弧形片状体,其远离被体的末端设置有第一按扣,被体侧边靠近连接片位置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按扣,第二按扣与第一按扣子母匹配,两个连接片之间呈开放式大V 口设计,靠近大V 口的连接片末端设置有一转角。
[0005]优选地,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进一步包括一内胆,所述内胆上有多个外按扣,被体内部靠近连接片的边缘处和远离连接片的一端分别设置多个内按扣,所述外按扣与内按扣位置一一对应且子母匹配。
[0006]优选地,被体远离连接片的一端设置有开口。
[0007]优选地,该转角为倒圆角或者倒直角。
[0008]优选地,多个第二按扣在被体上朝远离连接片的方向呈一直线等距离间距设置,两第二按扣之间间距为5?20cm之间。
[0009]优选地,连接片与大V 口设计相对的一侧为半圆形镂空,该半圆形镂空的曲率半径介于8?30cm之间。
[0010]优选地,连接片的左右最大宽度为X、最小宽度为H、上下长度为D,X/D的值介于
0.5?2之间,H/X的值介于0.2?0.8之间。
[0011]优选地,两个连接片之间最短距离为M,M的值介于10?30cm之间,被体的长度W和宽度L的比例L/W的值介于0.6?1.5之间。
[0012]优选地,连接片的上下长度为D,D/L的值介于0.2?0.6之间。
[0013]优选地,倒圆角的半径或倒直角的短边和长边长度都介于10-20cm之间。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通过连接片包住婴幼儿及儿童的肩膀和/或手臂可以有效地防止婴幼儿及儿童踢被,连接片上设置的第一按扣与其匹配的第二按扣或者第三按扣扣合,这样两种不同的扣合选择来调节覆盖于婴幼儿及儿童身上被子的多与少,从而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适用于任何季节。尤其是连接片靠近大V 口的上端边缘转角的设置更加巧妙,由于婴幼儿及儿童好动,现有的许多被子即便是全纯棉制作的被子,其在婴幼儿及儿童头部的频繁扭动中非常容易擦伤或产生静电作用从而损伤到婴幼儿及儿童头部或颈部的皮肤,该转角设置为倒圆角或者倒直角,该倒圆角半径为10-20CH1,或倒直角的边长为10-20cm时,其使得婴幼儿及儿童头部周围没有多余的被子堆积,婴幼儿及儿童头部与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本体的接触最少,减少了婴幼儿及儿童在头部扭动中与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本体的摩擦面积,同时在上述参数下,又不会过分地将婴幼儿及儿童的颈部暴露在外面使其受凉。被罩的被体下面有一开口,被罩与内胆之间通过多个内按扣与外按扣位置一一对应且子母匹配,这样可以使内胆与被罩拆卸方便,同时内胆可以根据春夏秋冬不同温度更换薄厚不同的材质,这样灵活的设计提高了舒适度。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被体的长度L和宽度W的比值L/W介于0.6-1.5之间,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婴幼儿及儿童翻身时后背晾在外面。整体来看,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可有效地防止婴幼儿及儿童踢被,保证婴幼儿及儿童在里面可自然翻身且舒适度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的内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9]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包括被罩11和内胆13,内胆13位于被罩11的内部。
[0020]被罩11包括两个左右(在所有实施例中,上、下、左、右等位置限定词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对称的连接片111和一被体113,连接片111和一被体113 —体成型,两个连接片111分别位于被体113的左上角与右上角,连接片111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肩部相对应,被体113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身体相对应。该连接片111为圆弧形片状体,其外侧为半圆形镂空,两个连接片111之间呈开放式大V 口设计,大V 口的下端呈圆弧状,连接片111靠近大V 口的上端边缘形成一个转角1113,这样的设计使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在使用过程中连接片111周围没有多余的被子堆积,使婴幼儿及儿童在里面可自然翻身。连接片111包括第一按扣1111和第二按扣1112,第一按扣1111位于连接片111远离被体113的末端,第二按扣1112位于连接片111与被体113的侧边的交接处。
[0021]被体113呈长方形,其包括一个第三按扣1131,该第三按扣1131位于连接片111的第二按扣1112的下面,在第三按扣1131下面也可再设置一个或多个类似按扣排成一竖列。被体113上的第二按扣1112与第三按扣1131均与连接片111右上角设置的第一按扣1111相对应且子母匹配。被体113内部靠近连接片111的边缘处设置有六个大小相同且等距离排列的内按扣1132,被体113远离连接片111的末端设置一未缝合的开口 1133,其可以方便内胆13从此处取放,被体113内部位于开口 1133处进一步包括四个大小相同且等距离排列的内按扣1132。
[0022]请同时参阅图2,内胆13的大小可以正好镶嵌在被罩11的被体113内,该内胆13的上排和下排分别设置六个和四个大小相同且等距离排列的外按扣131,其分别与被体113内部上排的六个和下排的四个内按扣1132位置一一对应且子母匹配。该内胆13可为不同材质,如蚕丝、棉花等,也可以根据春夏秋冬不同温度更换薄厚不同的材质,这样灵活的设计提高了舒适度。内按扣1132与外按扣131数量不做限定,用户可按需要调整其数量。
[0023]连接片111的上下长度为D,每个连接片111的左右最长宽度和最短宽度分别为X和H,两个连接片111的中位线(中位线指连接连接片111左右两边中点的线段)之间最短距离为M,在制作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时,连接片111 一侧的半圆形镂空的曲率值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婴幼儿及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其肩部或腋下的被子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其容易着凉或者舒适度降低,只有当曲率半径介于8?30cm之间时最为恰当,该曲率半径的最优值为15cm。连接片111的左右最大宽度X、最小宽度H和上下长度D在选值时,根据婴幼儿及儿童肩膀处的特点,当X/D的值介于0.5?2之间、H/X的值介于0.2?0.8之间时,连接片111既可以将婴幼儿及儿童的肩部做一个较好的遮盖,又不至于在肩部或腋下堆积太多被子,X/D的最优值为1,X/D的最优值为0.5。两个连接片111之间最短距离为M,考虑到婴幼儿及儿童脖子的粗细程度,M的取值介于10?30cm之间时最为合适,婴幼儿及儿童的脖子不会被卡住也不会使脖子周围晾在外面,M的最优值为20cm ;连接片111靠近大V 口的上端边缘形成一个转角1113,该转角1113可以为倒圆角或者倒直角,该倒圆角半径介于10-20cm之间,或倒直角的短边和长边长度都介于10-20cm之间。
[0024]根据婴幼儿及儿童形体的长宽比例特点,被体113的长度L和宽度W的比值L/W介于0.6?1.5之间、D/L的值介于0.2?0.6之间时,既能使婴幼儿及儿童获得适量的被子,同时又不至于堆积的被子太多影响婴幼儿及儿童的舒适度。第二按扣1112、第三按扣1113以及第三按扣1131下面的一竖列类似按扣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按扣之间的距离为S,其值过小时会导致第三按扣1113以及第三按扣1131下面的一竖列类似按扣的设置无实际意义,其值过大时会导致婴幼儿及儿童肩部被覆盖的部分过于宽松,尤其是在冬天,婴幼儿及儿童手臂一挥动,冷空气即可以从该处进入被体113内,只有当S的值介于5?20cm之间时最为恰当,S的最优值为1cm ;依照上述参数,根据婴幼儿及儿童大小做调整,比如I岁左右的婴儿,各个参数最优取值分别为:X = 30cm, D = 30cm, M = 20cm, L = 70cm, W = 80cm,S = 1cm0
[0025]请参阅图3,当需要使用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时,根据婴幼儿及儿童胳膊的粗细不同连同天气的变化,连接片111的第一按扣1111可选择与第二按扣1112或者第三按扣1131扣合,当第一按扣1111与第二按扣1112扣合时,仅连接片111盖在胳膊上,其有利于婴幼儿及儿童透气散热,这种扣合方式适用于天气热时;当第一按扣1111与第二按扣1112扣合时,连接片111较多地位于婴幼儿及儿童的背部,被体113往婴幼儿及儿童头部方向靠近,被体113将婴幼儿及儿童的手臂完全遮盖住,这样婴幼儿及儿童就算挥动手臂也不会把被子掀开,双脚踢被子也不会踢掉,其与扣合在第二按扣1112处相比,被子盖在胳膊上的部分更大一些,这种扣合方式适用于天气较凉时,这样两种不同的扣合选择可以灵活调整盖在婴幼儿及儿童手臂上的被子多少,从而在保证婴幼儿及儿童健康睡眠的同时兼顾了其睡眠的舒适度。连接片111两边呈圆弧形片状体,婴幼儿及儿童的头部穿过两个连接片111之间的大V 口,两只手从连接片111两边的半圆形镂空处伸出来。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通过连接片111包住婴幼儿及儿童的肩膀和/或手臂可以有效地防止婴幼儿及儿童踢被,连接片111上设置的第一按扣1111与其匹配的第二按扣1112或者第三按扣1131扣合,这样两种不同的扣合选择来调节覆盖于婴幼儿及儿童身上被子的多与少,从而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适用于任何季节。尤其是连接片111靠近大V 口的上端边缘转角1113的设置更加巧妙,由于婴幼儿及儿童好动,现有的许多被子即便是全纯棉制作的被子,其在婴幼儿及儿童头部的频繁扭动中非常容易擦伤或产生静电作用从而损伤到婴幼儿及儿童头部或颈部的皮肤,该转角1113设置为倒圆角或者倒直角,该倒圆角半径为10-20cm,或倒直角的边长为10-20cm时,其使得婴幼儿及儿童头部周围没有多余的被子堆积,婴幼儿及儿童头部与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本体的接触最少,减少了婴幼儿及儿童在头部扭动中与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本体的摩擦面积,同时在上述参数下,又不会过分地将婴幼儿及儿童的颈部暴露在外面使其受凉。被罩11的被体113下面有一开口 1133,被罩11与内胆13之间通过多个内按扣1132与外按扣131位置——对应且子母匹配,这样可以使内胆13与被罩11拆卸方便,同时内胆13可以根据春夏秋冬不同温度更换薄厚不同的材质,这样灵活的设计提高了舒适度。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被体113的长度L和宽度W的比值L/W介于0.6-1.5之间,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婴幼儿及儿童翻身时后背晾在外面。整体来看,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I可有效地防止婴幼儿及儿童踢被,保证婴幼儿及儿童在里面可自然翻身且舒适度闻。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包括一被罩,该被罩包括一被体,以及两个对称连接在被体一端的连接片,被体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身体相对应,连接片与婴幼儿及儿童的肩部相对应,其特征在于:连接片为圆弧形片状体,其远离被体的末端设置有第一按扣,被体侧边靠近连接片位置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按扣,第二按扣与第一按扣子母匹配,两个连接片之间呈开放式大V 口设计,靠近大V 口的连接片末端设置有一转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该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进一步包括一内胆,所述内胆上有多个外按扣,被体内部靠近连接片的边缘处和远离连接片的一端分别设置多个内按扣,所述外按扣与内按扣位置一一对应且子母匹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被体远离连接片的一端设置有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该转角为倒圆角或者倒直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二按扣在被体上朝远离连接片的方向呈一直线等距离间距设置,两第二按扣之间间距为5?20cm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连接片与大V口设计相对的一侧为半圆形镂空,该半圆形镂空的曲率半径介于8?30cm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连接片的左右最大宽度为X、最小宽度为H、上下长度为D,X/D的值介于0.5?2之间,H/X的值介于0.2?0.8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两个连接片之间最短距离为M,M的值介于10?30cm之间,被体的长度W和宽度L的比例L/W的值介于0.6?1.5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连接片的上下长度为D,D/L的值介于0.2?0.6之间。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幼儿及儿童防踢被,其特征在于:倒圆角的半径或倒直角的短边和长边长度都介于10-20cm之间。
【文档编号】A47G9/02GK204015786SQ201420429445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1日
【发明者】于海迪 申请人:于海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