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齿间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4524发布日期:2019-02-15 20:0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改良的齿间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间刷,特别涉及一种改良的齿间刷,属于清洁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齿间刷,主要用来作为对用牙刷难以清洁的牙齿与牙齿间的间隙(齿间)进行清洁用的辅助清洁用具。作为一般的齿间刷,已知有这样一种牙刷,其包括:将丝状体夹持在捻合的金属制线材间而成的刷体;以及插入有所述刷体的线材的基端的手柄体。在这种齿间刷中,为了将刷体插入在狭小的相邻齿间,而使用直径为0.23~0.40mm左右的细的线材。在使用了齿间刷的齿间清洁中,使刷体插入齿间进行往复运动,用丝状体将堆积在齿间的牙垢等搅取、去除;在如此使用时的齿间刷中,线材反复地弯曲和恢复到直线形状。因此,当使用次数增加时,弯曲次数就增多,故线材产生金属疲劳。现有的齿间刷多为一次性使用,不能循环利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以及现有齿间刷不具有保护盖、刷毛部容易被污染,及时设置有保护盖的齿间刷,保护盖取下后不能得到很好的归置,容易丢失。并且现有齿间刷的刷毛部多为圆柱形刷毛部,无法简单有效的清洁牙缝、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齿间刷,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齿间刷,其包括刷毛部、连接杆、刷柄以及保护盖,所述刷毛部固定设置于连接杆的第一端部,并经所述连接杆设置于刷柄的一端,所述刷柄包括握持部以及位于握持部两端的颈部和尾部,所述握持部的一侧或相对设置的两侧具有握持凹槽;所述保护盖具有一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内径与所述刷毛部以及刷柄的尾部相匹配,使得所述保护盖能够套设在刷毛部和尾部。

进一步的,所述刷毛部为圆台结构,刷毛部的刷毛呈螺旋状分布。

更进一步的,所述刷毛部包括沿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刷毛部和第二刷毛部,所述第一刷毛部和第二刷毛部均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一刷毛部的刷毛为柔性刷毛,所述第二刷毛部的刷毛为硬性刷毛。

更进一步的,所述刷柄的颈部具有与连接杆的第二端部相匹配的插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部能够插置于所述插孔内;所述连接杆靠近第二端部的杆体还设置有卡擎部,所述卡擎部由部分所述杆体沿远离杆体轴线方向弯折形成,当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部插置于所述插孔内时,所述卡擎部设置于所述插孔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由复数条丝状体捻合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握持部的宽度沿靠近颈部、尾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握持部与颈部、尾部的连接部的侧面为连续弧面,所述握持凹槽为与拇指相匹配的拇指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刷柄包括刷柄骨架和弹性刷柄套,所述弹性刷柄套至少覆设于握持部和颈部的刷柄骨架外,其中所述刷柄骨架为镂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盖与刷毛部、刷柄的尾部台阶过盈配合。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保护盖的顶部和/或侧部还设置有排气孔。

优选的,所述保护盖的形状为圆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改良的齿间刷,结构简单、外形美观,并可循环多次使用,在握持部设置的拇指凹槽增加了握持舒适度,掌控度更高,配合尾部加装保护盖的长度刚好符合手掌握持后大拇指的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

2)刷柄骨架的镂空结构配合弹性刷柄套,齿间刷在使用过程可以多角度使用;

3)保护盖和刷毛部、尾部均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节约了空间的同时不易丢失保护盖;保护盖安装于尾部时可以起到延长刷柄功能,使刷柄长度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成年人握持;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改良的齿间刷可多次循环使用,保护盖上设置有排气孔,有利于保持刷毛部的干燥、卫生;

5)刷毛部分段设计,前段刷毛为超柔刷毛、后段刷毛为硬性刷毛,刷毛部为圆台结构,刷毛呈螺旋状分布,使得刷毛部更加容易进入牙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改良的齿间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改良的齿间刷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改良的齿间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刷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弹性刷柄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刷毛部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齿间刷,其包括刷毛部、连接杆、刷柄以及保护盖,所述刷毛部固定设置于连接杆的第一端部,并经所述连接杆设置于刷柄的一端,所述刷柄包括握持部以及位于握持部两端的颈部和尾部,所述握持部的一侧或相对设置的两侧具有握持凹槽;所述保护盖具有一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内径与所述刷毛部以及刷柄的尾部相匹配,使得所述保护盖能够套设在刷毛部和尾部。

进一步的,所述刷毛部为圆台结构,刷毛部的刷毛呈螺旋状分布。

更进一步的,所述刷毛部包括沿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刷毛部和第二刷毛部,所述第一刷毛部和第二刷毛部均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一刷毛部的刷毛为柔性刷毛,所述第二刷毛部的刷毛为硬性刷毛。

更进一步的,所述刷柄的颈部具有与连接杆的第二端部相匹配的插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部能够插置于所述插孔内;所述连接杆靠近第二端部的杆体还设置有卡擎部,所述卡擎部由部分所述杆体沿远离杆体轴线方向弯折形成,当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部插置于所述插孔内时,所述卡擎部设置于所述插孔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由复数条丝状体捻合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握持部的宽度沿靠近颈部、尾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握持部与颈部、尾部的连接部的侧面为连续弧面,所述握持凹槽为与拇指相匹配的拇指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刷柄包括刷柄骨架和弹性刷柄套,所述弹性刷柄套至少覆设于握持部和颈部的刷柄骨架外,其中所述刷柄骨架为镂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盖与刷毛部、刷柄的尾部台阶过盈配合。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保护盖的顶部和/或侧部还设置有排气孔。

优选的,所述保护盖的形状为圆柱形。

如下将结合附图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图3,一种改良的齿间刷,其包括刷毛部3、连接杆2、刷柄1以及保护盖4,刷毛部3固定设置于连接杆2的第一端部,并经连接杆2设置于刷柄1的一端,保护盖4能够盖合在刷毛部3。刷柄1包括握持部11以及位于握持部11两端的颈部12和尾部13,握持部11的宽度沿靠近颈部12、尾部13的方向逐渐减小,握持部与颈部、尾部的连接部的侧面为连续弧面,在握持部的一侧或相对设置的两侧具有与拇指相匹配的握持凹槽14;所述的保护盖4具有一收纳腔,收纳腔的内径与所述刷毛部以及刷柄的尾部相匹配,使得所述保护盖4能够套设在刷毛部和尾部,且保护盖4与刷毛部3、刷柄的尾部13台阶过盈配合,在保护盖4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孔41,使得刷毛部更加容易保持清洁和干燥的状态;在使用状态下,将保护盖4盖合在刷柄尾部13,增加了刷柄的使用长度,在使用时长度刚好符合手掌握持后大拇指的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更加适合成人使用。

请参阅图4a和图4b,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刷柄1可以由刷柄骨架101和弹性刷柄套102组成,刷柄骨架为镂空结构,弹性刷柄套覆设于握持部和颈部的刷柄骨架外部,握持部处的刷柄骨架设置有贯穿通孔103,贯穿通孔103的边缘为弧形曲面,在弹性刷柄套102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下凹的盖片104,弹性刷柄套与刷柄骨架结合时,盖片104设置于贯穿通孔103的上方,从而形成与拇指相匹配的握持凹槽14;刷柄骨架的镂空结构配合弹性刷柄套,齿间刷在使用过程可以多角度使用。

参阅图5,所述的刷毛部3包括沿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刷毛部31和第二刷毛部32,第一刷毛部的刷毛为柔性刷毛,所述第二刷毛部的刷毛为硬性刷毛,第一刷毛部31和第二刷毛部32均为圆台机构,且刷毛呈螺旋状分布,连接杆2由复数根钢丝捻合形成,刷毛被固定夹持在捻合的钢丝之间,刷柄的颈部具有与连接杆2的第二端部相匹配的插孔,连接杆的第二端部能够插置于所述插孔内;连接杆靠近第二端部(第二端部为与刷柄连接的一端)的杆体还设置有卡擎部21,卡擎部由部分所述杆体沿远离杆体轴线方向弯折形成,当连接杆2的第二端部插置于所述插孔内时,卡擎部设置于所述插孔内,卡擎部设置于插孔内使连接杆与刷柄结合的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改良的齿间刷,结构简单、外形美观,在握持部设置的拇指凹槽增加了握持舒适度,掌控度更高,配合尾部加装保护盖的长度刚好符合手掌握持后大拇指的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并且刷柄骨架的镂空结构配合弹性刷柄套,齿间刷在使用过程可以多角度使用;以及,其中的保护盖和刷毛部、尾部均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节约了空间的同时不易丢失保护盖;保护盖安装于尾部时可以起到延长刷柄功能,使刷柄长度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成年人握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改良的齿间刷可多次循环使用,保护盖上设置有排气孔,便于保持刷毛部的干燥、卫生;刷毛部分段设计,前段刷毛为超柔刷毛、后段刷毛为硬性刷毛,刷毛部为圆台结构,刷毛呈螺旋状分布,使得刷毛部更加容易进入牙缝。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