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洁用刷体及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87522发布日期:2021-09-18 01:3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洁用刷体及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用刷体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清洁用刷体中,为了对滚刷上附着的灰尘进行清理,经常需要其将由刷体的一侧的活动端盖中取出。为了不影响刷体的整体造型,其两侧的端盖一般是平面状结构。然而,由于此种结构不易于对活动端盖进行操作,导致不能便捷的对滚刷进行取放。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清洁用刷体及清洁设备,用以解决现有刷体中不易于对活动端盖进行操作,导致不能便捷对滚刷进行取放的问题。
4.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用刷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下壳的敞开端设有可拆卸的第一端盖,第一端盖的外端面为内凹状结构,第一端盖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设于所述内凹状结构中。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盖还包括装配柱和装配部,所述手持部和装配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盖的两端面,装配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盖的侧壁面。
6.进一步地,所述敞开端设有边框,边框上设有装配条,相邻两个装配条之间设有装配孔。
7.进一步地,所述装配部与所述装配孔配合,使得所述第一端盖装配在边框上。
8.进一步地,清洁用刷体还包括滚刷驱动组件和滚刷,滚刷驱动组件和滚刷均设在所述下壳的滚刷容腔中。
9.进一步地,所述滚刷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外罩,所述滚刷包括滚筒部,电机外罩设在滚筒部内。
10.进一步地,所述装配柱通过第一支撑件与滚筒部连接。
11.进一步地,清洁用刷体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入口端与滚刷容腔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下壳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封闭端的外侧面设有第二端盖。
13.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上述的清洁用刷体、清洁设备主体及连接清洁用刷体与清洁设备主体的第二连接管。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5.(1)滚刷驱动组件设在滚刷内,滚刷驱动组件包括滚刷电机,充分了刷体内部的空间(减少了滚刷驱动组件占用的滚刷外部空间),避免了由于滚刷电机设在滚刷的外部导致的刷体体积过大的问题;
16.(2)传动轴上设有助力组件,助力组件靠近滚刷前端设置,当第二端盖与下壳分离时,在助力组件的弹性作用下,便于滚刷的前端由滚刷容腔中弹出至下壳的外侧,实现滚刷的快速分离;
17.(3)助力组件包括前挡片、弹性件与后挡片,前挡片与弹性件的大部分置于前挡片
容腔中,可以增加对弹性件的压缩比例,释放时可以增加弹力,便于滚刷的一部分可以由滚刷容腔中弹出;
18.(4)第一端盖的外端面为内凹状结构,手持部设于内凹状结构中,能够增加手指与手持部的接触面积,便于对第一端盖进行旋转等操作;
19.(5)传动片为非圆形的片状结构,增加了传动片与传动片容腔的接触面积,能够保证对滚刷的传动效果;
20.(6)滚筒部的后端不与封闭端的内壁面接触,并且滚筒部的内壁面与电机外罩的外壁面之间也形成有间隙,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摩擦影响滚筒部的转动;同时,滚筒部的后端与封闭端的内壁面预留有间隙,避免了由于转动时产生摩擦影响滚刷的转动;
21.(7)边框的内径大于滚筒部的外径、且小于刷毛部的直径,在将滚刷由滚刷容腔中取出时,刷毛部与装配条相接触,通过装配条对刷毛部的刮蹭,便于对附着在刷毛部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
22.(8)助力组件与滚刷电机分别位于中心轴线a

a的两侧,滚刷电机靠近刷体的中心轴线a

a设置,避免了由于滚刷电机位于刷体的一侧,使得刷体的重心偏向滚刷电机,当刷体离开地面时,刷体向重心位置转动,无法保持基本水平的状态的问题;
23.(9)滚筒部的内腔包括空心区与重心区,重心区的重量与滚刷电机的重量相同,且分别位于中心轴线a

a的两侧,使得刷体离开地面后,不会沿中心轴线a

a左右转动,保证刷体能够保持水平状态。
24.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5.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26.图1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结构图(一);
27.图2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结构图(二);
28.图3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部分部件剖视图(一);
29.图4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部分部件剖视图(二);
30.图5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剖视图(一);
31.图6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部分部件局部放大图;
32.图7为具体实施例的带有第一端盖的滚刷剖视图;
33.图8为具体实施例的滚刷结构图;
34.图9为具体实施例的滚刷剖视图(一);
35.图10为具体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结构图;
36.图11为具体实施例的下壳敞开端结构图;
37.图12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俯视图;
38.图13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结构图(三);
39.图14为具体实施例的滚刷安装结构图;
40.图15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部分部件爆炸图;
41.图16为具体实施例的滚刷剖视图(二);
42.图17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剖视图(二);
43.图18为具体实施例的刷体结构图(三)。
44.附图标记:
[0045]1‑
壳体;11

上壳;12

下壳;121

第一通孔;122

边框;123

装配条;124

装配孔;125

装配腔;126

滚刷收纳槽;13

第二端盖;131

装配卡孔;14

第一端盖;141

手持部;142

装配柱;143

装配部;144

第一支撑件;2

滚刷驱动组件;21

电机外罩;211

第一罩体;212

第二罩体;213

第二通孔;214

第二支撑件;215

前罩体;2151

卡孔;216

后罩体;2161

第一后罩部;2162

第二后罩部;2163

装配件;2164

活动片;2165

凸起部;2166

卡扣;22

滚刷电机;23

传动轴;24

传动片;25

助力组件;251

前挡片;252

弹性件;253

后挡片;3

滚刷;31

滚筒部;311

前端;312

后端;313

连接件;314

传动片容腔;315

前挡片容腔;316

第一搭接区;317

第二搭接区;318

空心区;319

重心区;32

刷毛部;4

第一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47]
实施例1
[0048]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

图18所示,公开了一种清洁用刷体,包括壳体1、滚刷驱动组件2和与壳体1拆卸连接的滚刷3,滚刷驱动组件2位于滚刷3的内部,滚刷驱动组件2驱动滚刷3在壳体1内沿旋转轴线旋转。
[004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用刷体的滚刷驱动组件设在滚刷内,避免了由于滚刷电机设在滚刷的外部(上端或后端)导致的刷体体积过大的问题。
[0050]
壳体1包括上壳11、下壳12、第二端盖13和第一端盖14,上壳11卡扣在下壳12的顶部,第二端盖13和第一端盖14分别设于下壳12的两端,下壳12的内部形成滚刷容腔,滚刷3在滚刷驱动组件2的驱动下在滚刷容腔内旋转。
[0051]
为了便于观察滚刷3的运行状况,上壳11可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0052]
下壳12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开端,第二端盖13卡设在封闭端的外侧,第一端盖14盖设在敞开端上。
[0053]
为了实现与吸尘器连接,刷体还包括第一连接管4,第一连接管4的入口端与滚刷容腔连通,且位于滚刷容腔的中部,以便形成的抽吸气流将刷体刷下的杂物吸入吸尘器中。刷体的中心轴线a

a与第一连接管4的轴线重合。
[0054]
本实施例中,定义敞开端一侧为前,封闭端一侧为后;旋转轴线垂为直于第一连接管4的轴线。
[0055]
考虑到滚刷电机22需要线路供电,第二端盖13和封闭端之间设有预留间隙,并在封闭端设有连通滚刷容腔的第一通孔121,用于向滚刷电机22进行供电的线路依次经预留
间隙、第一通孔121及第二通孔213后,进入电机外罩21的内部,可与滚刷电机22连接,并为其进行供电。
[0056]
敞开端设有边框122,边框122上设有多个装配条123,相邻两个装配条123之间预留有装配孔124,具体地,边框122设于滚刷容腔的端部并环形凸起于滚刷容腔的内壁,且与下壳12的端部齐平,装配条123设于边框122的内壁,且与边框122的远离下壳12的端面齐平,装配条123设有四个,进而形成四个装配孔124。
[0057]
第一端盖14可拆卸的装配在边框122上,第一端盖14包括手持部141、装配柱142和装配部143,手持部141位于第一端盖14的外端面,装配柱142位于第一端盖14的内端面,装配部143位于第一端盖14的侧壁面,且装配部143设有多个。
[0058]
为了便于对第一端盖14的旋转等拆装操作,第一端盖14的外端面为内凹状结构,手持部141设于内凹状结构中,能够增加手指与手持部141的接触面积,便于手指捏着手持部141旋转第一端盖14。
[0059]
为了实现第一端盖14与下壳12的装配,装配部143的数量与装配孔124的数量相等,且装配部143的宽度不大于装配孔124的宽度,使得装配部143能够通过装配孔124。
[0060]
在将第一端盖14装配在边框122上时,先将装配部143置于相邻两个装配条123之间的装配孔124中,并穿过装配孔124,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一端盖14,使得装配部143与装配孔124错开,利用装配条123阻挡装配部143沿轴向的运动,以此将第一端盖14装配在边框122上。反之,即可使得第一端盖14与边框122分离。
[0061]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第一端盖14装配后出现轴向晃动,第一端盖14的侧面设为阶梯轴结构,装配部143位于第一阶梯轴上,装配部143与轴肩之间的距离等于装配条123的宽度,第一阶梯轴的直径小于第二阶梯轴的直径,第一阶梯轴的直径等于装配条123的内径,装配部143的弧面所在圆的直径等于边框122的内径及第二阶梯轴的直径,此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一端盖14和边框122能够实现精确装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62]
为了实现滚刷3的转动,在装配柱142的外侧面套设有第一支撑件144,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44选用轴承。
[0063]
考虑到电机外罩21的装配及滚刷3的收纳,封闭端的内端面上设有装配腔125,封闭端内端面的边沿上设有围绕装配腔125外侧的环状壁,环状壁与装配腔125之间形成滚刷收纳槽126,装配腔125位于滚刷收纳槽126的中心位置。
[0064]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便于滚刷电机22产生的热量散出,第二端盖13设有多个通风孔,具体地,通风孔设于第二端盖13的端面并贯通第二端盖13;进一步地,通风孔内设置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仅允许滚刷电机22内部的热空气向壳体1外排出,防止壳体1外部的灰尘等通过通风孔进入壳体1内部,进而影响滚刷电机22的运转。
[0065]
滚刷驱动组件2包括电机外罩21、滚刷电机22、传动轴23和传动片24,电机外罩21呈水平状设于滚刷容腔内,且电机外罩21的长度不小于滚刷容腔长度的一半。
[0066]
电机外罩21包括连通的第一罩体211和第二罩体212,第一罩体211的后端部设于装配腔125内,第一罩体211的前端部套设于第二罩体212内,且第一罩体211的前端部的外表面设有台阶,用于限制第二罩体212的轴向位移,避免第一罩体211的前端部全部陷入第二罩体212的内腔中。第二罩体212的后端部与第一罩体211的前端部连接,第二罩体212的前端部为活动端(无支撑端),且与下壳12的敞开端相对应。
[0067]
为了便于滚刷电机22的供电及散热,第一罩体211的后端部设有贯通其内腔的第二通孔213,第二通孔213连通第一罩体211、第二罩体212的内腔和第一通孔121。
[0068]
本实施例中,用于向滚刷电机22进行供电的线路依次经预留间隙、第一通孔121与第二通孔213后进入电机外罩21的内部,可与滚刷电机22电连接,为其进行供电;同时,第二通孔213还可以作为电机外罩21的散热孔,使得滚刷电机2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经第二通孔213被导出至电机外罩21的外侧,再经由第一通孔121与第二端盖13表面的通风孔导出至滚刷3的外侧。
[0069]
滚刷电机22设于第二罩体212的内腔中,且靠近第二罩体212的前端部,由于滚刷电机22靠近第二罩体212的前端部设置,使得滚刷电机22远离下壳12的封闭端,位于滚刷容腔的中部位置,并且靠近第一连接管4的入口端。
[0070]
传动轴23的末端与滚刷电机22连接,传动片24通过紧固片固定在传动轴23的前端,传动片24为非圆形的片状结构,非圆形的传动片24增加了传动片24与传动片容腔314的接触面积,可以保证对滚刷3的传动效果。本实施例中,传动片24为方形片状结构。
[0071]
滚筒部31在置于滚刷容腔体后,与传动轴23相连接的传动片24被置于传动片容腔314中,当滚刷电机22转动时,通过传动轴23与传动片24带动滚筒部31旋转。
[0072]
为了实现对滚刷3的支撑,第一罩体211的外壁面靠近滚刷收纳槽126的位置上套设有第二支撑件214,第二支撑件214的外壁面凸出于电机外罩21的外壁面,第二支撑件214靠近下壳12的封闭端,第二支撑件214与第二罩体212之间设有间隙。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214与第一罩体211的前端部设置的台阶之间具有间隙,即第一罩体211的前端部的台阶不与第一罩体211的前端部的端面齐平。
[0073]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214优选为轴承,其可以在电机外罩21外壁面上进行转动,并且不会与第二罩体212相接触。
[0074]
滚刷3包括滚筒部31和嵌入在滚筒部31的外壁面的刷毛部32。边框122的内径大于滚筒部31的外径、且小于刷毛部32的直径,在将滚刷3由滚刷容腔中取出时,刷毛部32会与装配条123相接触,通过装配条123对刷毛部32的刮蹭,以对附着在刷毛部32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
[0075]
滚筒部31为中空状结构,包括前端311和后端312,且前端311和后端312均为敞开状结构。滚筒部31的内部设有连接件313,连接件313的一端呈板状与滚筒部31的内壁面连接,另一端形成传动片容腔314,传动片容腔314贯通连接件313。
[0076]
前端311可拆卸的套设在第一支撑件144的外壁面上,滚刷3能够通过装配在第一支撑件144上,滚刷3在第一支撑件144的带动下可以进行转动,并且在第一端盖14的带动下可以进行轴向移动。
[0077]
本实施例中,滚筒部31通过被套设在电机外罩21的外侧,使得滚筒部31的内壁面与电机外罩21的外壁面之时形成有间隙,避免滚筒部31的内壁面与电机外罩21的外壁面相接触,以影响滚筒部31的转动。
[0078]
滚筒部31通过第二支撑件214套设在电机外罩21的外侧后,滚筒部31的后端312不与封闭端的内壁面相接触,二者之间预留有间隙,避免由于转动时产生摩擦以影响滚刷3的转动。
[0079]
具体地,滚筒部31的后端312与第二支撑件214的后端处于同一平面,或者,滚筒部
31的内壁面套设在第二支撑件214的外壁面上、且滚筒部31的后端312延伸至第二支撑件214的外侧,且不与封闭端的内壁面接触。
[0080]
本实施例中,滚刷电机22位于滚刷3的内部时,滚筒部31通过支第二支撑件214被套设在电机外罩21的外侧后,滚筒部31的后端312不与封闭端的内壁面相接触,并且滚筒部31的内壁面与电机外罩21的外壁面之间也形成有间隙,使得滚筒部31的内壁面与电机外罩21的外壁面以及滚筒部31的后端312与封闭端的内壁面不接触,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摩擦影响滚筒部31的转动;同时,滚筒部31的后端312不与封闭端的内壁面相接触,二者之间预留有间隙,避免由于转动时产生摩擦影响滚刷3的转动。
[0081]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加滚筒部31与第一支撑件144和第二支撑件214之间的连接性能,在滚筒部31的内壁面、第一支撑件144与第二支撑件214的外壁面还可以增加键位或键槽。
[0082]
为了便于将滚刷3由滚刷容腔中取出,滚刷驱动组件2还包括助力组件25,助力组件25设在传动轴23上,且靠近滚刷3前端设置,具体地,助力组件25套设在传动轴23上,且位于传动片24与电机外罩21的第二罩体212之间。助力组件25的前端与传动片24的后端面相接触,助力组件25的后端与电机外罩21的第二罩体212的前端面相接触。
[0083]
当滚刷3装配在电机外罩21的外侧时,助力组件25的一部分置于传动片容腔314的后端,使得助力组件25在挤压下收缩;当第一端盖14与下壳12分离时,由于助力组件25失去了挤压力,使得助力组件25恢复至未收缩状态,第一端盖14与滚刷3的一部分在弹性作用下移动至下壳12的外侧。
[0084]
本实施例中,助力组件25的位置靠近第一端盖14,且助力组件25的弹力大于刷毛部32与装配条123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第一端盖14与滚刷3的一部分在弹性作用下移动至下壳12的外侧。
[0085]
具体地,助力组件25可包括套设在传动轴23外侧的前挡片251、弹性件252和后挡片253,弹性件252位于前挡片251与后挡片253之间,后挡片253与电机外罩21的第二罩体212的前端面连接,前挡片251位于传动片24的后端,在弹性件252的作用下,前挡片251可以在后挡片253与传动片24之间移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52为弹簧或弹片。
[0086]
值得注意的是,前挡片251的面积大于传动片24的面积。
[0087]
为了与前挡片251相配合,在滚筒部31中传动片容腔314的后端设有前挡片容腔315,当滚刷3被装配在电机外罩21的外侧时,前挡片251与弹性件252的大部分被置于前挡片容腔315中。
[0088]
本实施例中,在传动轴23上设置助力组件25,且靠近滚刷3的前端,滚刷电机22位于滚刷3的内部,当第一端盖14与下壳12分离时,在弹性作用下,便于滚刷3的前端由滚刷容腔中弹出至下壳12的外侧;前挡片251与弹性件252的大部分置于前挡片容腔315中,可以增加对弹性件252的压缩比例,释放时可以增加弹力,便于滚刷3的一部分可以由滚刷容腔中弹出。
[0089]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电机外罩21包括前罩体215与后罩体216,滚刷电机22位于前罩体215的内部、且靠近前罩体215的前端。后罩体216包括第一后罩部2161与第二后罩部2162,前罩体215的后端套设在第一后罩部2161的外壁上,第二后罩部2162的末端设于装配腔125中。第二支撑件214套设在第二后罩部2162的外侧,且与第一后罩部2161之间不
接触。
[0090]
第一后罩部2161的表面设有由活动片2164与凸起部2165构成的装配件2163,在前罩体215上设有与凸起部2165相配合的卡孔2151,装配件2163与卡孔2151配合实现前罩体215和后罩体216的连接。
[0091]
为了便于第二端盖13的装配,在第二端盖13上开设有多个用于装配卡扣2166的装配卡孔131,在第二后罩部2162的末端设有多个卡扣2166,且置于第二端盖13上的装配卡孔131中。通过卡扣2166与装配卡孔131配合,使得滚刷驱动组件2被置于滚刷容腔中。
[0092]
滚刷电机22置于滚刷容腔中,且位于中心轴线a

a的一侧,或靠近中心轴线a

a的一侧。滚刷电机22靠近刷体的中心轴线a

a,当刷体被抬起时,使得刷体能够基本处于水平状态,而不会向一端转动,避免了由于滚刷电机22位于刷体的一侧,使得刷体的重心偏向滚刷电机,当刷体离开地面时,刷体就会向重心的位置进行转动,无法保持基本水平的状态。
[0093]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助力组件25的位置与滚刷电机22的位置相对应,位于中心轴线a

a的另一侧。
[0094]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滚筒部31包括前搭部和后搭部,前搭部包括前端311和第一搭接区316,后搭部包括后端312和第二搭接区317,且前端311和后端312均为敞开状结构。当滚刷3置于滚刷容腔的内部、且套设在电机外罩21的外侧时,第二搭接区317套设在第二支撑件214的外侧;当滚刷3与端盖第一端盖14相连接时,第一搭接区316套设在第一支撑件144的外侧。
[0095]
滚筒部31的内部包括空心区318与重心区319,重心区319用于平衡中心轴线a

a另一侧的滚刷电机22重量,空心区318位于第二搭接区317与重心区319之间,重心区319位于空心区318与第一搭接区316之间。重心区319的重量与刷体中滚刷电机22的重量相当。
[0096]
考虑到传动片24的装配,重心区319中靠近空心区318的内壁面上设有向重心区319的外壁面凹陷的容腔。容腔包括传动片容腔314和/或位于传动片容腔314后侧的前挡片容腔315。
[0097]
当滚刷3置于滚刷容腔中后,滚刷3的重心区319置于中心轴线a

a的一侧。由于重心区319的重量与滚刷电机22的重量相当,且分别位于中心轴线a

a的两侧,使得刷体离开地面后,刷体不会沿中心轴线a

a左右转动或摆动,使得刷体能够保持水平状态,避免了由于滚刷电机22位于刷体的一侧,使得刷体的重心会偏向滚刷电机22侧,当刷体离开地面时,刷体就会向重心的位置进行转动或摆动,无法保持基本水平的状态。
[0098]
实施例2
[0099]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实施例1的清洁用刷体、清洁设备主体及连接清洁设备主体的第二连接管。
[0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