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线圈式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924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附线圈式炒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锅的整体组成结构,尤其是一种藉由锅体与感应线圈组成一体的附线圈式炒锅。
传统电磁炉的炉面与锅体的锅底皆以平底式最理想,原因是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以一般电磁炉隔热材料约2mm厚为例,无论锅体所置放位置如何,均不会影响感应效率,但是只要锅体与感应线圈的间隔距离超过20mm,感应效果便会降至4%以下。因为感应电功率P反比于距离的平方,故锅体与感应线圈的距离由标准的2mm变为20mm时,感应电功率会由100%降至1%;所以传统的电磁炉绝不可能具有实用的锅体可摇动及加热的效果。
以往的电磁炉有下列缺点1.以往电磁炉无法摇晃锅体以达到使食物均匀升温与调味迅速均匀的功能。
2.以往电磁炉无法做出如瓦斯炒锅掀翻煎蛋、煎饼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附线圈式炒锅,使操作者在进行摇晃或掀炒食物时,能使感应效率保持最高,且线圈所产生的热能百分之百地完全进入锅体而不会浪费。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附线圈式炒锅,主要是在锅体底面设置形状与锅底相吻合的感应线圈,而感应线圈的上、下侧分别固设绝缘兼导热板(云母)及绝缘板,感应线圈的两个出线端头连结有软性导电线,在导电线的另一端设有电力供应连结端子,以传导电子设施的电流至感应线圈,且锅体可拆卸地嵌套固设在轻铝架上,铝架置放在一般的炒锅固定架上,藉由上述结构可使操作者在进行摇晃与掀炒食物时,使感应效率保持最高,且线圈所产生的热能完全进入锅体而不会浪费。
以下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做详细说明,其中图示分别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合底视图。
请参阅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附线圈式炒锅,包括锅体10、云母20、感应线圈30、绝缘板40、软性导电线50、铝架60。感应线圈30设在包含有握柄11的锅体10底面,感应线圈30的形状与锅底相吻合,而感应线圈的上、下侧分别固着有绝缘兼导热板(云母)20及绝缘板40,且云母20与绝缘板40之间可用绝缘粘合剂加以结合,或以螺丝31固定;感应线圈30的两个出线端头32焊接有铜片33,铜片连结有长度约400mm以上的软性导电线50,软性导电线的粗细可依炒锅的容量大小而变化;在软性导电线的另一端设有电力供应连结端子52,以传导电子设施的电流至感应线圈30。锅体10可拆卸地嵌套固设在重量很轻的铝架60上,铝架60一侧的两端形成有嵌合勾部61,在铝架60的中部设有贯孔62,供软性导电线50穿过,铝架60的另一端是设有螺孔64的固定座63,固定座上盖合活压板65后螺设有易旋螺丝66。在实用上,铝架60连结有一条接地线69,以实现安全接地状态。使用时,相同于以往瓦斯炉炒锅,置放在一般的炒锅固定架上,藉着上述结构可使操作者在进行摇晃与掀炒食物时,使感应线圈30的感应效率保持在最高状态,且所产生的热能会完全进入锅体10而不会浪费。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锅体10与感应线圈30合成一体的结构形态,可使一般厨师在不断摇晃锅体10及掀炒食物时,仍能使感应效率保持在最高状态,使线圈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完全进入锅体10而不会浪费,并且只要稍微将握柄11上提便可将煎蛋或煎饼翻转,在使用上极具方便性与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附线圈式炒锅,包括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底面设有形状与所述锅体底面相吻合的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设有两个出线端头,所述感应线圈的两个出线端头连结有软性导电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线圈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的上、下侧分别设有绝缘兼导热板与绝缘板,所述绝缘兼导热板是云母,所述云母与所述绝缘板之间采用绝缘粘合剂加以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附线圈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母与所述绝缘板之间采用螺丝加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线圈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的二个出线端头各焊接有铜片,所述铜片与所述软性导电线的一端连结,所述软性导电线的另一端设有电力供应连结端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线圈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线圈式炒锅还设有铝架,所述锅体可拆卸地套固在铝架上,所述铝架置放在一般的炒锅固定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附线圈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铝架接有接地线。
专利摘要一种附线圈式炒锅,包括锅体,锅体底面设有形状与锅底相吻合的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的上、下侧分别固设有绝缘兼导热板(云母)及绝缘板,感应线圈的两个出线端头连结有软性导电线,在软性导电线的另一端设有电力供应连结端子,锅体可拆卸地套设在重量很轻的铝架上,铝架再置放在一般的炒锅固定架上,以构成感应效率高且线圈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完全进入锅体而不会浪费的附线圈式炒锅。
文档编号A47J27/00GK2111060SQ9122485
公开日1992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1991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1年9月14日
发明者胡龙江 申请人:胡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