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浴帘挂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229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浴帘挂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浴帘挂钩,尤指可提升挂钩和扣合强度,以避免浴帘受到拉扯时造成挂钩脱离的浴帘挂钩。
传统上,人们在浴室洗浴时,常会将水溅到浴缸外而造成地板过于潮湿,令人很不舒服,因此后来渐渐采用浴帘来阻挡水溅到浴缸外。传统的浴帘装置是在帘布上边设有复数挂钩或挂环,并将该挂钩或挂环吊挂于设在靠近浴缸外侧边缘上方的挂杆,使得拉动浴帘时可让挂钩或挂环沿着挂杆移动。如图4所示,传统的浴帘挂钩结构是以具有弹性的条杆A连续弯曲成型而在相对两端分别具有一个弯曲部与一个弯钩部AO;其中该弯曲部成串设有复数滚珠B,且由该弯曲部延设有一自由端A2,而该弯钩部AO的端部内侧形成有一凹槽A1;藉以将该弯钩部AO穿过浴帘6所设的洞孔61后,再将该自由端A2压制超过该凹槽A2并放开而弹性地扣入该凹槽A2,进而使该弯钩部AO与自由端之间形成封闭,再将该弯曲部套入挂杆5而使上述的滚珠B接触于挂杆5,藉以在拉动浴帘6时依靠滚动接触方式让挂钩在挂杆5上移动。然而,由于上述传统的浴帘挂钩在当浴帘6受到向下的垂直拉力时,将会使弯钩部AO往下方移动,进而使得自由端A2脱离凹槽A1,使得浴帘6掉落。再者,美国专利第350279号专利案亦揭示了包括有自由端与凹槽相互扣合的浴帘挂钩结构,虽然其挂钩的形状不同于图4至图6所示的挂钩,但以自由端配合凹槽扣合的设计却存在着相同于上述容易脱落的缺点。所以,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传统浴帘挂钩所存在的缺点加以改进的浴帘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改进的浴帘挂钩,和浴帘与挂杆配合时具有较佳的扣合强度,使得浴帘即使受到垂直方向的拉扯时亦不会脱离。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改进的浴帘挂钩,包括有形成U形的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该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的一端彼此枢接而可相对转动,且所述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相对称的扣钩,所述第一钩部成串设有复数滚珠,使上述的滚珠可在第一钩部上自由旋转;可籍由该第一、二扣钩彼此扣紧而将第一、二钩部组成一环状,进而提升挂钩的强度。
兹结合下列附图将本实用新型其它目的及功能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显示本实新型的挂钩结构形态的立体图;图2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挂钩和浴帘与挂杆配合时的实施例立体图;图3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挂钩和浴帘与挂杆配合时的平面剖视图;图4显示传统的浴帘挂钩结构形态的立体图;图5为显示图4的挂钩和浴帘与挂杆配合时的实施例立体图;图6为显示图4的挂钩和浴帘与挂杆配合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中1第一钩部 11第一扣钩12突块2第二钩部21第二扣钩3铆钉4滚珠 5挂杆6浴帘 61洞孔A条杆 A1凹槽A2自由端 B滚珠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浴帘挂钩1,包括有弯曲成U形的第一钩部1与第二钩部2,上述的第一、二钩部1、2的一端是以铆钉予以枢接而可相对转动,相对于该枢接端的第一钩部1另一端设有第一扣钩11,且相对于该枢接端的第二钩部2的另一端设有对称于该第一扣钩11的第二扣钩21;该第一钩部1成串设有复数滚珠4,使该串滚珠4位于该第一钩部1的U形端适当长度范围内后,再于该串滚珠4两端第一钩部1以冲压变形方式冲出突块12,利用所述2个突块12限制该串滚珠4位于特定的位置并能自由地旋转。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浴帘挂钩,其使用时,是将所述的第二钩部2穿过浴帘6所设的洞孔61后,再将第一钩部1与第二钩部2相对转动,致使第一扣钩11与第二扣钩21相互扣合固定而形成封闭的挂钩(如图2及图3所示),而后再将该挂钩套入挂杆5,使得各滚珠4接触于挂杆5的上面而能自由地滚动。根据此设计,由于该第一扣钩11与第二扣钩21是在垂直方向扣合,因此即使浴帘6受到垂直拉扯时亦不会使第一钩部1与第二钩部2脱离。
以上所述的浴帘挂钩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用以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所以,凡有在相同的创作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都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浴帘挂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钩部,形成为弧形,且其一端设有第一扣钩;第二钩部,形成为弧形,其一端是与上述的第一钩部相枢接而可自由转动,相对于该枢接端的另一端设有对称于上述第一扣钩的第二扣钩;复数滚珠,是成串设于上述的第一钩部,并在该串滚珠两端的第一钩部设有突块以限制该串滚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浴帘挂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形成为U形。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浴帘挂钩,包括形成U形的第一钩部和第二钩部,所述的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的一端彼此枢接而可以相对转动,而且所述的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相对称的扣钩,所述的第一钩部另成串设有复数滚珠,使所述的滚珠可在第一钩部上自由旋转;可经由所述的第一、二扣钩彼此扣紧而将第一、二钩部组成一环状,进而提升挂钩的强度。
文档编号A47H13/00GK2371909SQ9921438
公开日2000年4月5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25日
发明者史丹利·何 申请人:何晓亮, 史丹利·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