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助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822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棒球助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帮助棒球爱好者进行击球练习的助练装置。
棒球手们要经常进行击球练习以便于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一个击球员在训练时,一般需要投手,接球手与守场员。一旦投手掷出棒球,而击球员击空时,接球手必须要接到此球,守场员必须能及时救回险球。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一个棒球手没有技术精湛的训练伙伴,或在少于三人的情况下想练习击球技艺能否可行呢?这时,就需要棒球手能够在没有投手,接球手和守场员的情况下,可以单独进行训练。
为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并研究出各种办法。这些办法一般是针对在只有一个不太熟练的助手做陪练的情况下的研究。一些办法是采用一根坚韧的绳子的末端和球相连,棒球可以在以绳长为直径的空间内供棒球手做击球练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克鲁泽尔的专利NO.3469840,赖特的专利NO.3550937,霍恩的专利NO.3558134,布斯的专利NO.3754761等等。这些专利并没有什么先进的训练方法,只是在降低成本和复杂性上提供了一些比较好的办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陪练者不需要娴熟的投球技术就可以为击球员反复投球的棒球助练器,击球员可以击打陪练者投出的棒球进行击球练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棒球助练器,包括两条并在一起的绳子1。它的特殊之处是,两条绳子1穿过一只可在两条绳子1上滑动的球体2。两条绳子1的始端各连接有一只手柄3。
因为球体2穿在两条绳子1上,将球体2移到绳子1的始端附近,将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住,操作者(投手)两只手分别握住两只手柄3将两条绳子1拉紧,使两条绳子1合并在一起,两只手将两只手柄3突然向两边拉开,或者一只手将一只手柄3突然向一边拉开。此时,两条绳子1被手柄3拉动向两边张开,驱动球体2沿两条绳子1快速滑行。击球员可以挥动球棒24击打快速滑行的球体2,将球体2击回,使球体2朝相反方向飞回绳子1的始端。
本实用新型的两条绳子1的长度和粗细相同。
绳子1可以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制造,也可以用其它合适的材料制造。绳子1要有合适的长度和粗细,例如直径为1/16英寸,或者其它合适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必须有一个操作者作为投手来投球,击球员进行击球练习。有时还可以由第三者作为接球手参加,但不需要守场员。
在没有接球手参加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如下改进,两条绳子1的末端装有用于向固定物上连接的固定装置4。
固定物可以是一根柱子、一棵树、一扇门或者其它合适的物体,固定装置4能够将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固定物上,以便于操作者(投手)用手柄3拉紧绳子1。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4可以大体呈“回形针”状。
由于固定装置4呈“回形针”状,绳子1的末端可以系在固定装置4上,将固定装置4绕过固定物后,再勾住绳子1就可以将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固定物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增加末端缓冲器6,末端缓冲器6的作用是当击球员漏击球体2时,它可以对球体2进行缓冲,防止球体2直接撞击固定物。末端缓冲器6一般采用弹性材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末端缓冲器6可以采用两种连接方式。
一种连接方式为,两条绳子1的靠近固定装置4处安装有末端缓冲器6。
这种连接方式中,末端缓冲器6被固定在绳子1的靠近末端处,然后绳子1继续延伸较短的一段长度,其末端再与固定装置4连接。
另一种连接方式为,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末端缓冲器6的一侧,绳子15的一端固定在末端缓冲器6的另一侧,绳子15的另一端安装有用于向固定物上连接的固定装置4。
这种连接方式中,绳子1的末端直接固定在末端缓冲器6上,再增加一条较短的绳子15,绳子1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末端缓冲器6和固定装置4上。
本实用新型的末端缓冲器6呈圆盘状。
末端缓冲器6可以用橡胶制造,也可以用其它合适的材料制造。
在有接球手参加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如下改进,还包括接球器16,接球器16的前面为凹面17,后面为凸面18;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凹面17的中央部分,凸面18上具有手柄20。
接球手可以握住手柄20进行接球,当击球员漏击球体2时,球体2飞入凹面17内。
本实用新型的凹面17的中央具有固定环19,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固定环19上。
本实用新型的手柄20大体呈“U”形,它的两端固定在凸面18上。
本实用新型的手柄3大体呈“D”形,绳子1的始端连接在手柄3前面的弧形部分7的中部。
手柄3可以用塑料材料制造,也可以用其它合适的材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手柄3后面的直线部分8的内侧为波浪形9。
操作者用手握住手柄3的直线部分8时,内侧的波浪形9与手指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手柄3的与绳子1的始端的连接处安装有始端缓冲器10。
始端缓冲器10用弹性材料制造,它的功能是当球体2被击球员击回绳子1的始端时,可以对球体2起缓冲作用,防止球体2直接撞击手柄3。
本实用新型的始端缓冲器10大体呈“U”形。
始端缓冲器10的开口部分固定在手柄3的弧形部分7的中部的外侧,始端缓冲器10的底部朝向外侧。绳子1的始端穿过始端缓冲器10的底部后,固定在手柄3的弧形部分7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球体2为一个具有外壳11的中空的球体。
球体2可以采用塑料制造,也可以采用其它合适的材料制造,它在训练时代替棒球供击球员作击球练习。球体2为中空的球体可以减轻重量,增强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球体2的外壳11上具有许多孔12。
孔12在球体2的表面上一般均匀分布,直径要大小合适。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相对的一对孔12上各安装有一个管状镶嵌物13,两条绳子1都穿过这两个管状镶嵌物13。
管状镶嵌物13可以用塑料制造,也可以用其它合适的材料制造。管状镶嵌物13上具有一个可以供绳子1穿过的中心孔,它可以减小球体2在绳子1上滑行时的磨擦阻力。两个管状镶嵌物13的中心孔的轴线重合,并通过球体2的球心。
为了减小球体2与绳子1的磨擦阻力,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案球体2上具有一个通过球心的管状通道14,两条绳子1穿过管状通道14。
管状通道14在绳子1上滑行的磨擦阻力小于球体2的外壳11直接在绳子1上滑行的磨擦阻力。
与本实用新型棒球助练器配套使用的球棒可以采用专用的球棒,它包括手柄部分21和击打部分22。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击打部分22上具有一个纵向的平面23。
球棒的材料可以选用塑料或金属。由于击打部分22上具有一个纵向的平面23,可以使球棒沿绳子1平面滑动击打球体2,大大增强了击球的真实感。纵向的平面23是指平面23在击打部分22上沿轴向延伸到击打部分22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球棒的击打部分2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球体2的投掷完全控制在两条绳子1之间,操作者(投手)不需要具有娴熟的投球技术就可以进行反复的投球。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操作者控制球体2的滑行曲线,以供击球员击打。当操作者双手同时拉动绳子1时,球体2直线滑行,单手拉动时,球体2呈弧线状滑行。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击球员可以挥动球棒击打快速运动的球体2。球棒由于其击打部分具有平面23,增强了击球的真实感,起到较好的训练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便、使用时占用空间较小,特别适合于户内训练,它能够帮助击球员提高击球的技术水平。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不需要守场员参加,但可以有第三者作为接球手加入。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
图1中球体2与管状镶嵌物13的连接关系图。
图4为
图1中球体2、管状镶嵌物13和绳子1的连接关系图。
图5为图2中球体2与绳子1的连接关系图。
图6为
图1和图2中手柄3、始端缓冲器10和绳子1的连接关系图。
图7为图2中接球器16的主视图。
图8为图2中接球器16的后视图。
图9为
图1和图2中球棒24击打球体2的示意图。
图10为从球棒24的轴向观察时球棒24击打球体2的示意图。
实施例1如
图1、图3、图4、图6、图9和
图10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棒球助练器和与该棒球助练器配套使用的球棒,它包括两条并在一起的绳子1、球体2和两只手柄3。两条绳子1的长短、粗细相同。球体2为一个具有外壳11的中空的球体,外壳11上具有许多均匀分布的孔12,孔12为圆孔。其中的一对相对的孔12上各安装有一个管状镶嵌物13,管状镶嵌物13上具有一个可以供绳子1穿过的中心孔。两个管状镶嵌物13的中心孔的轴线重合并通过球体2的球心。两条绳子1合并在一起都穿过两个管状镶嵌物13,从而将球体2连同两个管状镶嵌物13一起穿在两条绳子1上。手柄3大体呈“D”形,它包括前面的弧形部分7和后面的直线部分8。两条绳子1的始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手柄3的弧形部分7的中部。弧形部分7的中部安装有始端缓冲器10,始端缓冲器10大体呈“U”形,它的开口端固定在手柄3的弧形部分7的中部,它的底部朝外。绳子1的始端穿过始端缓冲器10的底部后,固定在手柄3的弧形部分7的中部。本实施例还具有固定装置4和末端缓冲器6。两条绳子1与固定装置4和末端缓冲器6的连接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如图9所示的连接方式,两条绳子1的末端都固定在同一个固定装置4上,两条绳子1的靠近固定装置4处安装有末端缓冲器6;另一种如
图1所示,两条绳子1的末端都固定在同一个末端缓冲器6的一侧,绳子15的一端固定在末端缓冲器6的另一侧,绳子15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装置4上。固定装置4大体呈“回形针”状,末端缓冲器6呈圆盘状。球棒24包括手柄部分21和击打部分22。击打部分22上具有一个纵向的平面23,它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使用时,该实施例不需要接球手参加。如
图1、图9、和
图10所示,绳子15末端的固定装置4绕过柱子25一周后,再用固定装置4勾住绳子15。操作者26(即投手)的双手各握住一只手柄3将绳子1拉紧,并将球体2移到绳子1的始端。操作者26突然将两只手柄3向两边拉开,或者将一只手柄3向一边拉开。两条绳子1由合并状态过渡到分开状态,并驱动球体2沿两条绳子快速滑行。击球员27挥动球棒24将球体2击回绳子1的始端,始端缓冲器10对球体2起缓冲作用,避免球体2直接撞击手柄3。由于球棒24的击打部分22上具有平面23,击球的瞬间球棒24的平面23可在绳子1上平面滑行击打,增强了击球的真实感。如果击球员27漏击球体2,球体2就会滑行到末端缓冲器6上。末端缓冲器6对球体2起缓冲作用,避免球体2直接撞击固定装置4。
实施例2如图2、图5、图6、图7、图8、图9和
图10所示,本实施例也是一种棒球助练器和与该棒球助练器配套使用的球棒,它包括两条并在一起的绳子1、球体2和两只手柄3。本实施例比实施例1省略了末端缓冲器6和固定装置4,增加了接球器16。球体2为一个具有外壳11的中空球体,它具有一个通过球心的管状通道14,两条绳子1都穿过管状通道14,从而将球体2连同管状通道14一起穿在两条绳子1上。接球器16的前面为凹面17,后面为凸面18。凹面17的中央部分安装有固定环19,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固定环19上。凸面18上具有手柄20。手柄20大体呈“U”形,它的两端固定在凸面18上。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使用时,本实施例必须有接球手28参加。如图2、图9和
图10所示,接球手28握住手柄20与操作者26将两条绳子1拉紧,操作者26和击球员27的操作过程与实施例1的相同。当击球员27漏击球体2时,球体2沿两条绳子1滑行到接球器16的凹面17内。
权利要求1.棒球助练器,包括两条并在一起的绳子(1),其特征是,两条绳子(1)穿过一只可在两条绳子(1)上滑动的球体(2),两条绳子(1)的始端各连接有一只手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两条绳子(1)的长度和粗细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两条绳子(1)的末端安装有用于向固定物上连接的固定装置(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固定装置(4)大体呈“回形针”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两条绳子(1)的靠近固定装置(4)处安装有末端缓冲器(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末端缓冲器(6)的一侧,绳子(15)的一端固定在末端缓冲器(6)的另一侧,绳子(15)的另一端安装有用于向固定物上连接的固定装置(4)。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末端缓冲器(6)呈圆盘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还包括接球器(16),接球器(16)的前面为凹面(17),后面为凸面(18);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凹面(17)的中央部分,凸面(18)上具有手柄(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凹面(17)的中央具有固定环(19),两条绳子(1)的末端固定在固定环(19)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手柄(20)大体呈“U”形,它的两端固定在凸面(18)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手柄(3)大体呈“D”形,绳子(1)的始端连接在手柄(3)前面的弧形部分(7)的中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手柄(3)后面的直线部分(8)的内侧为波浪形(9)。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手柄(3)的与绳子(1)的始端的连接处安装有始端缓冲器(1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始端缓冲器(10)大体呈“U”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球体(2)为一个具有外壳(11)的中空的球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球体(2)的外壳(11)上具有许多孔(12)。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其中的相对的一对孔(12)上各安装有一个管状镶嵌物(13),两条绳子(1)都穿过这两个管状镶嵌物(13)。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助练器,其特征是,球体(2)上具有一个通过球心的管状通道(14),两条绳子(1)穿过管状通道(14)。
19.与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练器配套使用的球棒,它包括手柄部分(21)和击打部分(22),其特征是,击打部分(22)上具有一个纵向的平面(23)。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球棒,其特征是,击打部分(2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帮助棒球爱好者进行击球练习的助练装置,为克服现有的棒球助练装置不能提供先进的训练方法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包括两条并在一起的绳子1,两条绳子1穿过一只可在两条绳子1上滑动的球体2,两条绳子1的始终各连接有一只手柄3。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能够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文档编号A63B69/00GK2418906SQ0020840
公开日2001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3日
发明者路迪·嘉林顿, 郑珍镐 申请人:青岛成益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