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拉回式安全飞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娱乐用品,尤其是一种飞镖。
背景技术:
飞镖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健康娱乐用品,目前被授予专利权或者已经生产出来的飞镖都对镖体的稳定性、打中目标的准确性、误射时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但练飞镖或进行比赛时,投镖人为了拔下镖盘上的飞镖必须在距镖盘2-3m处与镖盘之间来回数十次,这给人们带来不少麻烦。而有些人为了省事,在镖体上简单地连接拉绳,将其拽回,但这种方法极不安全,因为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很容易伤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拽回,省下投镖人走过去拔镖的麻烦,也能防止飞镖返弹时误伤人的可拉回式安全飞镖。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措施。
本实用新型包括有镖针、镖头、镖身、镖尾,其中镖头上设有镖针穿孔,镖针固定在镖针支撑板上,并隐藏在镖头内,镖针支撑板两侧与之一体设有滑动键,与所述滑动键相对应,在镖身外表两侧上设有滑动键槽,镖身为空心体,其内腔由镖针支撑板、弹簧支撑板和挡板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装有伸缩式气囊,气囊延伸至镖针支撑板和弹簧支撑板,并与二者紧密相结合,气囊内装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镖针支撑板和弹簧支撑板相连接,弹簧支撑板上设有内气孔,第二腔室壁上设有外气孔,第二腔室内设置有气压变换装置,气压变换装置与拉绳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压变换装置与拉绳控制气囊内的气压,由此实现拔镖时镖针的自动复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压变换装置由活塞、单通片及活塞复位弹簧所构成,所述外气孔设在第二腔室侧壁上,单通片设置在活塞上端,活塞内腔与外气孔以及单通片形成一单向气道,活塞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活塞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挡板上,拉绳穿过挡板固定在活塞底部,为了保持第二腔体的空气密闭性,挡板与拉绳之间设置有堵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压变换装置也可以由中间设有通气孔的隔离板、具有楔型附体的单向阀、工作球所构成,所述外气孔设在挡板上,隔离板卡固在弹簧支撑板和挡板之间,将第二腔室分为二个小腔室,其水平相对位置在内气孔和外气孔之间,具有可自动复位功能的单向阀设置在隔离板的一侧,并覆盖通气孔,楔型附体凸出在通气孔的另一侧,外气孔、通气孔、单向阀形成一单向气道,拉绳穿过外气孔和工作球相连接,工作球可沿设在附体上的滑槽滑动。
使用时,先通过滑动键将镖针支撑板拉到镖头处,此时镖针露在镖头外,复位弹簧被拉伸,气囊内成负压,大气通过外气孔、气压变换装置、内气孔流入气囊内,内外气压相等时气压变换装置使气囊形成密闭空间,而此时复位弹簧无法完全复位,飞镖射中镖盘后将拉绳一拽,气压变换装置使气囊和外界进行空气对流,内外气压相等的条件下由于复位弹簧的反弹作用,镖针被拔出,并重新隐藏在镖头内,即可安全地拔出飞镖并将其拉到身边。
使用本实用新型,投镖人可在原地安全地拽回镖盘上的镖体,免去来回走动的麻烦。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方便、操作安全、结构新颖等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隔离板、单向阀及橡胶垫的安装排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镖针2、镖头1、镖身8、镖尾14,其中镖头1上设有镖针穿孔,镖针2固定在镖针支撑板4上,并隐藏在镖头1内,镖针支撑板4两侧与之一体设有滑动键5,与所述滑动键5相对应,在镖身8外表两侧上设有滑动键槽3,镖身8为空心体,其内腔由镖针支撑板4、弹簧支撑板10和挡板15形成第一腔室7和第二腔室11,第一腔室7内装有伸缩式气囊9,气囊9延伸至镖针支撑板4和弹簧支撑板10,并与二者紧密结合,气囊9内装有复位弹簧6,复位弹簧6的两端分别与镖针支撑板4和弹簧支撑板10相连接,为了缓解弹簧反弹时的冲撞力,复位弹簧6两端连接处设置由橡胶等材料制成的缓冲垫。弹簧支撑板10上设有内气孔20,第二腔室11壁上设有外气孔18,第二腔室11内设置有气压变换装置40,而气压变换装置40由活塞17、单通片19及活塞复位弹簧16所构成,所述外气孔18设在第二腔室11侧壁上,单通片19设置在活塞17上端,活塞17内腔与外气孔18以及单通片19形成一单向气道,活塞复位弹簧16的一端固定在活塞17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挡板15上,拉绳13穿过挡板15固定在活塞17底部,挡板15与拉绳13之间设置有堵头12。本实用新型中镖头、镖身、镖尾为螺纹连接。
使用时,先通过滑动键5将镖针支撑板4拉到镖头1处,此时镖针2露在镖头1外,复位弹簧6被拉伸,气囊9内成负压,大气通过外气孔18、活塞内腔、单通片19、内气孔20流入气囊9内,内外气压相等时单通片19闭合,飞镖射中镖盘后将拉绳13一拽,活塞17被拉到外气孔18底下,内外气压相等的条件下由于复位弹簧6的反弹作用,镖针2被拔出,并重新隐藏在镖头1内,即可安全地拔出飞镖并将其拉到身边。
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和实施例1相似,不同的是,所述气压变换装置40由中间设有通气孔24的隔离板23、具有楔型附体22的单向阀25、工作球21所构成,所述外气孔18设在挡板15上,隔离板23卡固在弹簧支撑板10和挡板15之间,将第二腔室11分为二个小腔室,其水平相对位置在内气孔20和外气孔18之间,具有可自动复位功能的单向阀25设置在隔离板23的一侧,并覆盖通气孔24,楔型附体22凸设在通气孔24的另一侧,外气孔18、通气孔24、单向阀25形成一单向气道,拉绳13穿过外气孔18和工作球21相连接,工作球21可沿设在附体22上的滑槽26滑动。本实施例中单向阀25的自动复位功能可由弹簧来实现,也可由设置在单向阀25和隔离板23之间的橡胶垫27的弹性来实现(参见图3),此时单向阀25与橡胶垫27固着在一起,橡胶垫27的一端固定在隔离板23的一端。
使用时,先通过滑动键5将镖针支撑板4拉到镖头1处,此时镖针2露在镖头1外,复位弹簧6被拉伸,气囊9内成负压,大气通过外气孔18、通气孔24、单向阀25、内气孔20流入气囊9内,内外气压相等时单向阀25闭合,飞镖射中镖盘后将拉绳一拽,工作球21沿滑槽26滑动,与此同时推动楔型附体22,单向阀25启开,内外气压相等的条件下由于复位弹簧6的反弹作用,镖针2被拔出并重新隐藏在镖头1内,即可安全地拔出飞镖并将其拉到身边。
权利要求1.一种可拉回式安全飞镖,包括有镖针(2)、镖头(1)、镖身(8)、镖尾(14),其特征在于镖头(1)上设有镖针穿孔,镖针(2)固定在镖针支撑板(4)上,并隐藏在镖头(1)内,镖针支撑板(4)两侧与之一体设有滑动键(5),与所述滑动键(5)相对应,在镖身(8)外表两侧上设有滑动键槽(3),镖身(8)为空心体,其内腔由镖针支撑板(4)、弹簧支撑板(10)和挡板(15)形成第一腔室(7)和第二腔室(11),第一腔室(7)内装有伸缩式气囊(9),气囊(9)延伸至镖针支撑板(4)和弹簧支撑板(10),并与二者紧密相结合,气囊(9)内装有复位弹簧(6),复位弹簧(6)的两端分别与镖针支撑板(4)和弹簧支撑板(10)相连接,弹簧支撑板(10)上设有内气孔(20),第二腔室(11)壁上设有外气孔(18),第二腔室(11)内设置有气压变换装置(40),气压变换装置(40)和拉绳(13)相连接,并与此一起控制气囊(9)内气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回式安全飞镖,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变换装置(40)由活塞(17)、单通片(19)及活塞复位弹簧(16)所构成,所述外气孔(18)设在第二腔室(11)侧壁上,单通片(19)设置在活塞(17)上端,活塞(17)内腔与外气孔(18)以及单通片(19)形成一单向气道,活塞复位弹簧(16)的一端固定在活塞(17)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挡板(15)上,拉绳(13)穿过挡板(15)固定在活塞(17)底部,挡板(15)与拉绳(13)之间设置有堵头(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回式安全飞镖,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变换装置(40)由中间设有通气孔(24)的隔离板(23)、具有楔型附体(22)的单向阀(25)、工作球(21)所构成,所述外气孔(18)设在挡板(15)上,隔离板(23)卡固在弹簧支撑板(10)和挡板(15)之间,将第二腔室(11)分为二个小腔室,其水平相对位置在内气孔(20)和外气孔(18)之间,具有可自动复位功能的单向阀(25)设置在隔离板(23)的一侧,并覆盖通气孔(24),楔型附体(22)凸出在通气孔(24)的另一侧,外气孔(18)、通气孔(24)、单向阀(25)形成一单向气道,拉绳(13)穿过外气孔(18)和工作球(21)相连接,工作球(21)可沿设在附体(22)上的滑槽(26)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拉回式安全飞镖,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25)与隔离板(23)之间设置有橡胶垫(27),单向阀(25)与橡胶垫(27)固着在一起,橡胶垫(27)的一端固定在隔离板(23)的一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拉回式安全飞镖,其结构中镖头上设有镖针穿孔,镖针固定在镖针支撑板上,并隐藏在镖头内,镖针支撑板两侧设有滑动键,与所述滑动键相对应,在镖身外表上设有滑动键槽,镖身为空心体,其内腔由镖针支撑板、弹簧支撑板和挡板形成二腔室,第一腔室内装有气囊,气囊内装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镖针支撑板和弹簧支撑板相连接,弹簧支撑板上设有内气孔,第二腔室壁上设有外气孔,第二腔室内设置有气压变换装置,气压变换装置与拉绳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压变换装置与拉绳控制气囊内的气压,由此实现自动拔镖和镖针的自动复位。使用时投镖人可在原地安全地拽回镖盘上的镖体,免去来回走动的麻烦,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方便、操作安全、结构新颖等特点。
文档编号A63H33/00GK2614075SQ0321179
公开日2004年5月5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7日
发明者李光虎 申请人:李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