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球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03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球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育器材,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门球棒。
背景技术
门球场上,击中距离3~4米的目标球对门球爱好者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击中距离5~6米左右的目标球,就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的门球棒上没有瞄准装置,从而导致远距离命中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远距离击球命中率的门球棒。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门球棒,由上杆、下杆和槌头组成,上杆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旋盖,旋盖上连接有弹簧,上杆内安装有电池盒和导线,电池盒内安装有电池,弹簧压在电池的一个电极上,上杆上部设置有与导线连接的按钮开关,下杆下部安装有通过导线与电池连接的激光发生器,且激光发生器的发光头的照射方向与槌头上的水平线保持一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在下杆下部安装了通过导线与电池连接的激光发生器,且激光发生器的发光头的照射方向与槌头上的水平线保持一致,在打球时,如遇5~6米的目标球,可手握上杆,将槌头的水平线对准目标球,然后按下按钮开关,这时,激光发生器的发光头发出红色(或其他颜色)光束,目标球上就会出现一个红色(或其他颜色)光点,光点出现后,只要微调槌头方向,使光点对准目标球的中心部位,此时,可挥杆打击自球,只要出杆时击中点正确,就能使自球准确地击中目标球,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远距离的击球命中率,激发门球爱好者的兴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上杆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门球棒,由上杆6、下杆3和槌头1组成,上杆6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旋盖4,旋盖4上连接有弹簧12,上杆6内安装有电池盒11和导线,电池盒11内安装有电池,弹簧12压在电池的一个电极上,上杆6上部设置有与导线连接的按钮开关5,下杆3下部安装有通过导线与电池连接的激光发生器7,且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的照射方向与槌头1上的水平线2保持一致。按钮开关5的安装位置距上杆的顶端14~15厘米,电池盒11内安装有三节5号电池。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的正极通过导线与按钮开关5的常开接点的一端连接,按钮开关5常开接点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电池的负极通过金属上、下杆6、3与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形成通路。
激光发生器7可采用经过改进的儿童玩具激光器,可大大节约制造成本。
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离开槌头1的距离为10~12厘米。在这个位置取得的照射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电池可以是干电池,也可以是钮扣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打球时,如遇5~6米的目标球10,可手握上杆6,将槌头1的水平线2对准目标球10,然后按下按钮开关5,这时,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发出红色(或其他颜色)光束9,目标球10上就会出现一个红色(或其他颜色)光点,光点出现后,只要微调槌头1方向,使光点对准目标球10的中心部位,此时,可挥杆打击自球8,只要出杆时击中点正确,就能使自球8准确地击中目标球10,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远距离的击球命中率,激发门球爱好者的兴致。需要注意的是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应略微向下倾斜一个角度,以保证光束能照射到离开自球5~6米远的目标球上。
如适当调整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的角度,并加大电池容量,可以制成各种档次更远距离的瞄准和打击的门球棒。
权利要求1.一种门球棒,由上杆(6)、下杆(3)和槌头(1)组成,其特征在于上杆(6)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旋盖(4),旋盖(4)上连接有弹簧(12),上杆(6)内安装有电池盒(11)和导线,电池盒(11)内安装有电池,弹簧(12)压在电池的一个电极上,上杆(6)上部设置有与导线连接的按钮开关(5),下杆(3)下部安装有通过导线与电池连接的激光发生器(7),且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的照射方向与槌头(1)上的水平线(2)保持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球棒,其特征在于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离开槌头(1)的距离为10~12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球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为干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球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为钮扣电池。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球棒,由上杆(6)、下杆(3)和槌头(1)组成,上杆(6)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旋盖(4),旋盖(4)上连接有弹簧(12),上杆(6)内安装有电池盒(11)和导线,电池盒(11)内安装有电池,弹簧(12)压在电池的一个电极上,上杆(6)上部设置有与导线连接的按钮开关(5),下杆(3)下部安装有通过导线与电池连接的激光发生器(7),且激光发生器(7)的发光头的照射方向与槌头(1)上的水平线(2)保持一致。本实用新型可大大提高远距离的击球命中率,激发门球爱好者的兴致。
文档编号A63B59/00GK2629770SQ03259430
公开日2004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7日
发明者李奕翼 申请人:李奕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