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656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节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双节棍,是针对双节棍轴承与轴体的枢接端部分来加以改良,利用一凸字型插梢轴体的尾端底部大于轴承内径的特性,使该轴体、轴承枢接后,就不会再有容易脱落掉之事发生。
背景技术
一般在市面上较常使用的双节棍,其在链条1、轴承2与插梢轴体3间的枢接,如图1、2、3所示,由图上可以看到在链条1与轴承2间是枢接具有一个插梢轴体3,其轴体上车有约10mm深之轴体沟31,此插梢轴体3的外径是与轴承2的内径21大小相近,其可穿插过轴承2的内径21后再与链条1枢接,并利用设置在轴承2内径21中的小钢珠22构件与插梢轴体3上的轴体构31的连结关系,可以使双节棍的一端边在被抛摔出时,该端边能够很灵活的被带动转动,虽然这样的插梢轴体3、轴承2与链条1关系构造设计,在抛摔使用时,可以很灵活的被带动转动,而且构造也很简单,但由于其双节棍的一端是经由轴承2、插梢轴体3透过与小钢珠22的结合,加上链条1后方能连结双节棍的另一端,如此在使用双节棍及抛摔时,小钢珠22的磨擦系数及使用率势必大为提高,久之,小钢珠22的外径因不断的拉扯逐渐变小,造成插梢轴体沟31与小钢珠22外径表面间,会有缝隙产生,这个缝隙将会随著使用次数的增加而相对的逐渐扩大,致使轴承2内之小钢珠22无法透过与轴体沟31的连结关系有效的嵌住插梢轴体3,最后当其使用抛摔时就会令插梢轴体3与轴承2脱离开来,对人身造成程度不等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维持原有的简单构造,且不影响原赋予之功能以及原有的简单组合程序下而达到更加安全且耐久实用之效能,故对消费者来说,更多一层安全上的保障的双节棍。
一种双节棍,包括链条1、轴承2和插销轴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梢轴体4为凸字形状,插梢轴体4前端外径表面41与轴承2的内径21大小相近,在插梢轴体4的尾端部分有一凸出边面4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插梢轴体4的尾端部分设有一凸出边面43,消费者在抛摔双节棍头部5时,就可以藉插梢轴体4尾端的凸出边面43来被轴承2的后缘边面抵止住,从而达到构造简单、安全、耐久实用之功效。


图1是现有技术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与轴承间之立体构造分解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与轴承间之立体构造组合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与轴承间之平面组合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与轴承间之立体构造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与轴承间之立体构造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与轴承间之平面组合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轴承与链条间之立体构造组合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节棍中插梢轴体、轴承与链条间之平面构造组合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双节棍整体构造组合示意图。
附图参照号数链条1 轴承 2插梢轴体3、4 内径 21小钢珠 22外径表面 41凸出边面43节棍头部 5插梢轴体沟 31、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5、6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将插梢轴体4改良设计成为近似于凸字形状,其轴体的前端外径表面41与轴承2的内径21大小相近,可以穿插过轴承2的内径21透过小钢珠22与插梢轴体沟42连结接触后再与链条1枢接(如图7、8所示),而在插梢轴体4的尾端部分,因为具有一约0.1cm适当厚度的凸出边面43,且此凸出边面43是较轴承2的内径21大约0.5cm,所以在插梢轴体4的前端轴体穿插过轴承2的内径21后,其尾端的凸出边面43将会顶抵在轴承2的后缘边面处无法通过轴承2的内径21,所以在消费者操作相同功能下抛摔双节棍头部5时,就可以藉插梢轴体4尾端的凸出边面43来被轴承2的后缘边面抵止住,纵使插梢轴体4被链条1与双节棍头部5大力的抛摔拉动时亦即使小钢珠兕被磨损而失去功效时(如图9所示)也而不会令插梢轴体4与轴承2脱离开来。
权利要求1.一种双节棍,包括链条(1)、轴承(2)和插销轴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梢轴体(4)为凸字形状,插梢轴体(4)前端外径表面(41)与轴承(2)的内径(21)大小相近,在插梢轴体(4)的尾端部分有一凸出边面(4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节棍,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边面(43)的直径大于轴承(2)的内径(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双节棍,是针对双节棍轴承与轴体的枢接端部分来加以改良,利用一凸字型插梢轴体的尾端底部大于轴承内径的特性,使该轴体、轴承枢接后,就不会再有容易脱落掉之事发生。一种双节棍,包括链条1、轴承2和插销轴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销轴体4为凸字形状,插销轴体4前端外径表面41与轴承2的内径21大小相近,在插销轴体4的尾端部分有一凸出边面43。
文档编号A63B26/00GK2732294SQ20042008411
公开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2日
发明者张国基 申请人:张国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