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投篮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3618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篮球投篮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篮球投篮训练器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育器材,具体属于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
技术背景[0002]目前,市场上的投篮训练器主要包括街头投币的投篮机器和针对投篮动作设计 的投篮力量训练器。前一种一般用于娱乐,对于真正的投篮练习没有实际的效果,因为 距离短,导致力量小,动作不完整,在此种机器下练出来的“神投手”在标准篮球场往 往命中率很低,这是因为投篮的距离加大了,并且投篮动作不一样了,对力量的要求也 就不一样了。后一种大多结构较复杂,主要锻炼投篮者的力量和动作,针对性较强。此 外,上述训练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投篮后篮球无法回收、擦板球不易练习、短距离投 篮不好站位、设备体积较大、不易打开收藏等等。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该装置简单实用,安装拆卸 方便,成本较低,可以根据训练者的需要自行调整挡板的角度和投篮位置与篮板的距离 以满足各种投篮训练,并且投篮之后可以轻松实现篮球的回收,无需投篮者耗费体力捡 球,提高投篮的效率。[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包括挡板、可收放的导向 网,所述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导向网展开时,导向网的一端由下 至上包围篮板并固定在篮板上,另一端向下倾斜固定在活动支撑体上。[000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包括挡板、可收 放的导向网,所述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导向网展开时,导向网 的一端由下至上包围篮板并固定在篮板上,另一端向下倾斜固定在活动支撑体上;所述 活动支撑体为两个活动支柱;所述导向网的两侧边分别套设在两牵引绳上,所述牵引绳 的一端固定在篮板同侧的边框上,另一端固定在同侧的活动立柱上;所述挡板包括分别 与篮板左边框和右边框铰接的两块直角梯形挡板、与直角梯形挡板铰接的直角三角形挡 板,所述直角梯形挡板和直角三角形挡板的直角边相平或略高于篮板的顶框;所述直角 梯形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直角三角形挡板可绕铰接处转动。[000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之二是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包括挡板、可收 放的导向网,所述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导向网展开时,导向网的 一端由下至上包围篮板并固定在篮板上,另一端向下倾斜固定在活动支撑体上;所述活 动支撑体为两个活动支柱;所述导向网的两侧边分别套设在两牵引绳上,所述牵引绳的 一端固定在篮板同侧的边框上,另一端固定在同侧的活动立柱上;所述挡板为两块矩形 挡板,所述矩形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0007]本实用新型更详细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包括挡板、可收放的 导向网,所述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导向网展开时,导向网的一端由下至上包围篮板并固定在篮板上,另一端向下倾斜固定在活动支撑体上;所述活动支 撑体为两个活动支柱;所述导向网的两侧边分别套设在两牵引绳上,所述牵引绳的一端 固定在篮板同侧的边框上,另一端固定在同侧的活动立柱上;所述挡板包括分别与篮板 左边框和右边框铰接的两块直角梯形挡板、与直角梯形挡板铰接的直角三角形挡板,所 述直角梯形挡板和直角三角形挡板的直角边相平或略高于篮板的顶框;所述直角梯形挡 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直角三角形挡板可绕铰接处转动;所述挡板 为两块矩形挡板,所述矩形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挡板通过铰链 与篮板后面的支架铰接;所述挡板通过铰链与安装在篮板四周的连接板铰接。[000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0009]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篮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行调整挡板的角度或者活 动支柱与篮板之间的距离以实现不同角度不用距离不同力量的投篮训练;[0010]2.本实用新型通过导向网可以轻松实现投篮后篮球的回收,无需投篮者消耗体 力自行捡球,可以使训练者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投篮训练,不必在捡球上浪费过 多时间;[0011]3.本实用新型安装拆卸简单,不使用时可以转动挡板将导向网收于篮架之后, 不影响正常使用,也可以拆卸收藏。


[0012]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0013]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未安装导航网、牵引绳和活动立柱);[0014]图2为实施例一在使用状态一时的主视图;[0015]图3为实施例一在使用状态二时的左视图;[0016]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未安装导航网、牵引绳和活动立柱);[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示意图。[0018]其中1为篮板;2为挡板;21为直角梯形挡板;22为直角三角形挡板;23为 矩形挡板;3为导向网;4为活动支柱;5为牵引绳;6为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一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包括挡板2、 可收放的导向网3,所述挡板2包括分别与篮板1左边框和右边框铰接的两块直角梯形挡 板21、与直角梯形挡板21铰接的直角三角形挡板22,所述直角梯形挡板21和直角三角 形挡板22的直角边与篮板1的顶框相平,或者略高于篮板1的顶框;所述直角梯形挡板 21可在垂直篮板1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直角三角形挡板22可绕铰接处转动。所述 导向网3展开时,导向网3的一端由下至上包围篮板1并固定在篮板1上,两侧边分别套 设在两牵引绳5上,所述牵引绳5的一端固定在篮板1同侧的边框上,另一端固定在同侧 的活动立柱4上。[0020]如图2所示为零度角使用状态,左边的挡板2和篮板1在同一平面内,右边的直 角梯形挡板21和篮板1所在平面垂直,直角三角形挡板22可以自由活动,减少篮球弹出 的几率。[0021]如图3所示为篮板正前方使用状态,球弹出概率几乎为零。是本发明的最佳投 篮角度。[0022]如图5所示为折叠状态的示意图,将挡板2旋转至篮板后方,不影响正常使用, 且不占任何地方,也可以采用插接式铰链连接,不使用时将挡板2拆卸下来即可,便于保存。[0023]实施例二 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如图4所示,包括挡板2、可收放的导向网 3,所述挡板2为两块矩形挡板23,所述矩形挡板23可在垂直篮板1的180°区域内转 动。所述导向网3展开时,导向网3的一端由下至上包围篮板1并固定在篮板1上,两 侧边分别套设在两牵引绳5上,所述牵引绳5的一端固定在篮板1同侧的边框上,另一端 固定在同侧的活动立柱4上。[0024]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2可以采用四点悬挂式,即通过铰链6与篮板1 后面的四个支架铰接,也可以采用整体悬挂式,即在篮板1的四边装上连接板将篮板1包 围起来,然后在连接板上安装铰链6,通过铰链6与挡板2铰接。[002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篮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行调整挡板的角度或者活动 支柱与篮板之间的距离以实现不同角度不用距离不同力量的投篮训练;本实用新型通过 导向网可以轻松实现投篮后篮球的回收,无需投篮者消耗体力自行捡球,可以使训练者 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投篮训练,不必在捡球上浪费过多时间;本实用新型安装拆 卸简单,不使用时可以转动挡板将导向网收于篮架之后,不影响正常使用,也可以拆卸 收藏。[002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 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 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板0)、可收放的导向网(3),所述挡 板(2)可在垂直篮板(1)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导向网(3)展开时,导向网(3)的一 端由下至上包围篮板(1)并固定在篮板(1)上,另一端向下倾斜固定在活动支撑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篮球投篮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体为两个活 动支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篮球投篮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网C3)的两侧 边分别套设在两牵引绳( 上,所述牵引绳( 的一端固定在篮板(1)同侧的边框上,另 一端固定在同侧的活动立柱(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篮球投篮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 包括分别与篮 板(1)左边框和右边框铰接的两块直角梯形挡板01)、与直角梯形挡板铰接的直角 三角形挡板0 ,所述直角梯形挡板和直角三角形挡板0 的直角边相平或略高于 篮板(1)的顶框;所述直角梯形挡板可在垂直篮板(1)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 直角三角形挡板0 可绕铰接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篮球投篮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 为两块矩形挡 板0;3),所述矩形挡板可在垂直篮板(1)的180°区域内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篮球投篮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 通过铰链(6) 与篮板(1)后面的支架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篮球投篮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 通过铰链(6) 与安装在篮板(1)四周的连接板铰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篮球投篮训练器,包括挡板、可收放的导向网,所述挡板可在垂直篮板的180°区域内转动,所述导向网展开时,导向网的一端由下至上包围篮板并固定在篮板上,另一端向下倾斜固定在活动支撑体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篮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行调整挡板的角度或者活动支柱与篮板之间的距离以实现不同角度不用距离不同力量的投篮训练;本实用新型通过导向网可以轻松实现投篮后篮球的回收,无需投篮者消耗体力自行捡球,可以使训练者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投篮训练,不必在捡球上浪费过多时间;本实用新型安装拆卸简单,不使用时可以转动挡板将导向网收于篮架之后,不影响正常使用,也可以拆卸收藏。
文档编号A63B69/00GK201807167SQ201020530630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6日
发明者陈建辉 申请人:陈建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