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摆动的使用者支承装置的侧三角肌锻炼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用于进行隔离锻炼的锻炼器械,具体地涉及侧平举或三角肌锻炼器械。
背景技术:
肩部肌肉或三角肌由三组肌肉或肌纤维组成,參照肩部上的位置,三组肌肉或肌纤维具体为前纤維、侧纤维和后纤维。要进行侧三角肌锻炼,臂部需绕肩关节向外及向上转动。该锻炼可作为自由力量锻炼进行,开始时臂部悬在身体两侧,手抓握哑铃,手掌向内且肘部弯曲。在已知的侧三角肌器械中,使用者就坐于固定位置并与位于座位两侧的锻炼臂上的臂垫接合,同时使用者的臂部的肘部弯曲并且其手抓握锻炼臂端部处的手柄。然后,臂部转动以克服锻炼阻力或负载向上和向外推动锻炼臂。这种类型的锻炼不能均匀地锻炼全部三组肩部肌肉或三角肌。
发明内容
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三角肌锻炼器械具有活动的使用者接合装置和连接联动装置,连接联动装置将使用者接合装置的运动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的摆动运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三角肌锻炼器械具有使用者支承装置,使用者支承装置被枢转地安装在固定的主框架上并联接至活动的使用者接合装置或锻炼臂组件,使得在锻炼过程中使用者接合装置的运动被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绕其枢轴线的转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者支承装置包括使用者座椅和使用者接合装置,使用者接合装置包括左枢转锻炼臂和右枢转锻炼臂,左枢转锻炼臂和右枢转锻炼臂被配置为当使用者坐在使用者支承装置上时接合使用者的前臂和手部。锻炼臂枢转地安装在固定支承框架上以从使用者支承装置的相反侧上的相应的静止位置向外且向上运动。连接联动装置将锻炼臂的运动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运动。锻炼阻力装置或负载与锻炼臂、使用者支承装置或连接联动装置相关联以阻止三角肌锻炼。使用者支承装置和锻炼臂的组合运动提供了更安全、更自然感觉的锻炼动作,其能够在锻炼过程中不断调整使用者的位置以在整个锻炼过程中維持部件之间的适当对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锻炼臂向上转动时使用者支承座椅向前转动,使用者的臂部不随着使用者座椅转动跟随使用者躯干移动。在整个锻炼过程中这些身体部分之间的位移改变了对三角肌的需要,以从肌肉前向后位移,从而提供与具有固定支承装置的三角肌器械相比更大范围的肌肉锻炼。结果产生了更严密复制在对应的自由力量锻炼中发现的运动的更自然感觉的锻炼运动,以及整个三角肌的更均匀的锻炼。在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当锻炼臂从锻炼开始至结束向外及向上运动时使用者支承座椅向后转动,使得在锻炼过程中三角肌需要从后至前位移。
通过对附图进行研究可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关于本发明的结构和操作的细节,其中相似的參考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侧三角肌锻炼器械的后视立体图,该器械处于三角肌锻炼的开始位置;图2为与图1类似的后视立体图,但图2示出处于三角肌锻炼的结束位置的锻炼臂;图3为图1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正视立体图;图4为图2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正视立体图;图5为图1和图3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侧视图;图6为图2和图4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侧视图;图7为图1、图3和图5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后视图;图8为图2、图4和图6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后视图;图9为图1、图3、图5和图7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俯视图;图10为图2、图4、图6和图8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俯视图;图11为图1至图10的器械的剖开立体视图,其中一些部件被移除以示出使用者支承装置与锻炼阻力装置之间的线缆布线;图12A为图1的处于开始位置的侧三角肌器械的后视立体图,其中使用者坐在摆动的使用者支承装置上并与锻炼臂接合;图12B为与图12A类似的后视立体图,但图12B示出处于三角肌锻炼的结束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图13A为示出图12A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的后视图;图13B为示出图12B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的后视图;图14A为示出图12A和13A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的侧视图;图14B为与图14A类似的侧视图,但图14B示出图12B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图15为示出图14A和图14B的两个位置重叠的侧视图,从而示出在锻炼过程中器械的活动部件的运动;图16为示出图1至图15的锻炼器械的更改的立体图,其中器械处于侧三角肌锻炼的开始位置;图17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侧三角肌锻炼器械的立体图,其中器械处于三角肌锻炼的开始位置;图18为与图17类似的正视立体图,但图18示出处于三角肌锻炼的结束位置的锻炼臂;图19为图17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后视立体图;图20为图18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后视立体图;图21为图17和图19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侧视图;图22为图18和图20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侧视图;图23为图17、图19和图21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正视图24为图18、图20和图22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正视图;图25为图17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的俯视图;图26为图18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的俯视图;图27为图17至图26的器械的剖开立体视图,示出锻炼臂组件与使用者支承装置之间以及使用者支承装置与锻炼阻力装置之间的线缆布线;图28A为图17的处于开始位置的侧三角肌器械的正视立体图,其中使用者坐在摆动的使用者支承装置上并与锻炼臂接合;图28B为与图28A类似的正视立体图,但图28B示出处于三角肌锻炼的结束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图29A为示出图28A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的侧视图;图29B为与图29A类似的侧视图,但图29B示出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图30A为示出图28A和29A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的正视图;图30B为与图30A类似的正视图,但图30B示出图28B和图29B的处于结束位置的器械和使用者;图31为示出图29A和图29B的两个位置重叠的侧视图,从而示出在锻炼过程中器械的活动部件的运动;以及图32为示出图30A和图30B的两个位置重叠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本文所公开的某些实施方式提供具有摆动的使用者支承装置的侧三角肌锻炼器械。使用者支承装置和使用者接合装置或锻炼臂组件在锻炼过程中运动,连接联动装置将使用者接合装置的运动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的摆动运动,使得使用者支承装置跟随使用者接合装置以在锻炼过程中调整使用者相对于使用者接合装置的位置并为使用者提供更均匀的肌肉锻炼和更好的稳定性。在阅读本说明书之后,如何以多种替换实施方式和替换应用来实现本发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虽然将在本文中描述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但可以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以示例的方式示出而不是限制性的。图1至图11示出侧三角肌锻炼器械10的第一实施方式,而图12A至图15示出在器械上处于锻炼位置并进行三角肌锻炼的使用者。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三角肌锻炼器械10具有使用者支承装置12,使用者支承装置12枢转地安装在固定的主框架14上,并通过连接联动装置11联接至活动的使用者接合装置或锻炼臂组件15,使得在锻炼过程中使用者接合装置的运动被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绕其枢轴线的转动,下面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描述。锻炼阻力装置或负载与锻炼臂、使用者支承装置或连接联动装置相关联以阻止三角肌锻炼。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锻炼阻力装置包括位于配重片堆壳体18中的所选配重片堆16,配重片堆壳体18通过线缆和滑轮组件13 (在图11中更详细地示出)联接至使用者支承装置1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他类型的锻炼阻力装置可联接至器械的任何活动部件,例如杠铃片、橡皮帯、柔性杆、或液压、气动或电磁阻力或负载装置。固定的主框架14具有接合地面的底座支杆17、朝向上端向后弯曲的前立柱19以及从支杆17的后端处的底部20向上突出的短支离柱22。在柱22的顶部安装有缓冲垫23。枢轴安装壳体或框架37从前立柱19的上端竖直向上延伸。枢轴套52紧固至框架或枢轴壳体37的相反侧。在图1中省略了壳体37的前盖以露出枢轴联动装置。枢轴支承柱26在从支离柱22向前间隔的位置处从底座支杆17向上延伸。有角的线缆引导管24在底座支杆与配重片堆壳体18之间延伸,配重片堆18位于前立柱19的旁边以提供用于器械的相对小的占地面积,如图10中最佳地示出。支承支杆25从前立柱19上的凸起位置延伸至配重片堆壳体18,并紧固至壳体后部,如图3所示。配重片堆壳体与主框架之间的连接是可逆的,使得配重片堆可安装在主框架的任ー侧上。如图5和图6中最佳地示出,使用者支承装置12具有可伸缩调整的支承柱27,支承柱27上安装有座垫28,底座支杆29从座垫下的柱27向前延伸。在图5的静止或开始位置中,座椅支承柱27的下端抵靠在缓冲垫23上。底座支杆29通过枢轴31枢转地安装在位于枢轴支承柱26的上端处的枢轴支架30上以绕使用者支承枢轴线32转动,枢轴线32位于图5的开始位置中的座垫28的前端之下。在锻炼开始位置中,底座支杆29的前端向下倾斜,在底座支杆的前端处的横杆上安装有搁脚板34。如图1、图3、图5、图9和图11中最佳地示出,枢轴套35紧固至底座支杆29的前端处的横杆,形成连接联动装置11的一部分的旋转连杆36通过安装柱38可转动地紧固至套35。线缆锚固部件40紧固至套35的上侧并形成配重片堆与使用者支承装置之间的线缆和滑轮联动装置13的一部分,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锻炼臂组件15包括左和右枢转锻炼臂50,左和右枢转锻炼臂50被配置为当使用者坐在使用者支承装置上时接合使用者的前臂和手部。如图1、图3、图7和图9中最佳地示出,每个锻炼臂50具有枢轴支架51,枢轴支架51紧固在锻炼臂50的前端并通过枢轴销枢转地安装在枢轴壳体37的相应侧上,枢轴销在支架51的相对侧板之间延伸并可转动地接合在紧固至框架37的相应枢轴套52中,以限定分离的、水平的臂枢轴线54L和54R (图7),枢轴线54L和54R垂直于使用者支承枢轴线32。各枢轴支架51具有延伸的侧板55,侧板55延伸至壳体内并与壳体37内的连接联动装置11枢转地联接。如图5至图8所示,连接联动装置11包括ー对传动连杆56,每个传动连杆均具有上端和下端,上端通过枢轴连接或万向接头53枢转地连接至相应侧板55的内端,下端通过枢轴连接或万向接头57枢转地连接至转动的旋转连杆36,以允许传动连杆相对于上端处的板55以及下端处的旋转连杆36的关节运动。如图12A和14A中最佳地示出,各臂50在其后端具有臂垫58并具有手柄或抓握部60,手柄或抓握部60从臂垫58向前间隔并被配置为由使用者90抓握,在锻炼开始位置,使用者的手掌向内并稍向下,各前臂92的背部压靠相应的臂垫58。如图1、图3和图7所示,在开始位置,臂垫或前臂垫58面向内并稍微向下傾斜。在图7的开始位置中,各前臂垫58从垫的上端至下端向外倾斜。使用者支承装置12通过线缆和滑轮组件13以标准方式联接至配重片堆16中的所选配重片,如图11中最佳地示出,从而对图1和图2所示的开始和结束位置之间的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转动提供阻力。出于清楚的目的,线缆和滑轮组件13的线缆仅在图11中示出,而在其他图中被省略。在图11中省略了器械10的部分部件以显示线缆和滑轮联动装置的细节。线缆41从位于底座支杆29的前端处的底座框架线缆锚固部件40绕位于使用者支承框架的前立柱19上的第一滑轮43、然后绕支杆17与立柱19之间的结合处的主框架的底座支杆17上的第二滑轮44延伸。然后,线缆41延伸穿过管状底座支杆17并延伸至底座支杆17与配重片堆壳体18之间的线缆引导管或支杆24,绕引导管中另外的引导滑轮45,46以及在壳体18的底座中的向上导引的引导滑轮47延伸。然后,线缆41被引导穿过配重片堆壳体的直立引导管或支杆48且绕位于壳体18顶部的引导滑轮49,并且向下延伸从而以标准方式连接至配重片堆16的所选数量的配重片。使用者支承装置和锻炼臂枢轴安装装置(限定枢轴线32、54L和54R)与连接联动装置11 一同限定锻炼过程中锻炼臂和使用者支承装置的预定运动路径。图1、图3、图5、图7和图9示出侧三角肌器械10的开始或静止位置,而图2、图4、图6、图8和图10示出侧三角肌器械10的锻炼结束位置。图12A至图15示出使用者就坐于器械上并进行侧三角肌锻炼的相同的位置。如图5、图6和图15中最佳地示出,使用者支承装置的座垫28和底座支杆29的从支承柱27延伸的部分在锻炼开始位置中基本呈水平,而在图6的锻炼结束或停止位置向上倾斜大约16度。在图1、图3、图5、图7和图9的开始位置与图2、图4、图6、图8和图10的结束位置之间,锻炼臂50向外且向上转动,而在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各锻炼臂与使用者支承装置的前端之间的连接联动装置11同时转动使用者支承装置。在图15中,器械的开始位置和完成位置重叠。跟随有A的部件号对应于实线、后三角肌锻炼器械的开始位置,跟随有B的部件号对应于虚线、器械的结束位置。如图15所示,在分别以实线和虚线所示的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使用者支承装置绕枢轴线32转动16度,而各锻炼臂50分别绕其相应的枢轴线54R和54L在开始位置中的座椅的相反侧上的较低位置50A (參见图5、图9和图15)与结束位置中从开始位置向上且向外分离的提升位置50B (參见图8、图10和图15)之间转动。在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各个臂向上转动不超过100度的角度。如图7和图8所示,各个下臂或前臂垫58在锻炼开始时面向内并从其上端至下端相对于垂直定向向外倾斜约23度,而且在锻炼结束位置中被向下且向外引导。图12A至图14B示出就坐于使用者支承装置12并进行侧三角肌锻炼的使用者90。如图12A、13A和14A所示,为了使用侧三角肌锻炼器械10,在静止或开始位置,使用者首先坐在座垫上面对器械的前端,使用者的脚部接合搁脚板34和使用者支承装置。如图12A中最佳地示出,座垫28的高度可由使用者根据需要使用伸缩式调整机构65进行调整,使得在前臂的肘部向前弯曲时前臂与臂垫58和手柄60对齐。一旦座椅位于合适的高度,使用者就假设这样的坐姿,即脚放置在搁脚板上且上部躯干位于锻炼臂50的臂垫58之间。然后,使用者将各个前臂的背部92抵靠相应的臂垫58放置,同时抓紧手柄60以稳定。在开始位置,使用者的躯干笔直向上,如图14A以及图15中的实线所示,肩关节与相应的锻炼臂轴线54L和54R基本对齐。如图13B和图14B所示,一旦适当地定位在锻炼开始位置,使用者90就向上转动他们的臂部,同时前臂按压臂垫58直至使用者的上臂在锻炼结束位置中在侧面笔直伸出。然后,使用者将臂返回至开始位置并重复锻炼所需的重复次数。当臂向上转动时,紧固在各锻炼臂的前端处的枢轴支架51分别绕枢轴线54L和54R向上转动,同时使延伸板55的端部向下枢转并向下推动传动连杆56。如图12B、13B和图14B以及图15中的虚线所示,这进而迫使使用者支承装置底座支杆29的前端绕使用者支承枢轴线32向下转动,同时后端向上转动以使座垫运动至向前倾斜的位置。当底座支杆的前端向下转动时,其拉动连接至锚固部件40的线缆,提升联接至线缆的配重片堆16中的配重片以提供所选量的锻炼阻力。如上所述,在锻炼的开始位置,使用者的上部躯干为直立或基本直立。当座垫28在锻炼过程中向前转动时,使用者的躯干也向前转动约16度。通过该提升的身体角度的16度位移改变了对三角肌的需要,以从前至后位移,从而提供与固定器械相比更大范围的肌肉锻炼。在锻炼运动的顶部,身体的更靠前的位置使得使用者位于更好的力量位置并改进身体的能力以管理提升的配重。因此,在锻炼开始时,使用者的三角肌的前部进行了活动,同时在锻炼过程中,当使用者向外且向上转动他们的臂部至结束位置同时其身体向前移动时,使用者的三角肌的后部也进行了活动。在图1至图15的侧三角肌锻炼器械10中,延伸穿过枢轴线32的使用者支承装置的竖直重力中心线在开始位置中位于使用者躯干之前,在图15中的虚线所示的结束位置中延伸穿过使用者的躯干,在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在重力线的每一侧上都有使用者的重量的一部分。这有助于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更均匀的锻炼阻力并减少阻力下降。使用者支承装置和锻炼臂的组合运动提供了更安全、更自然的感觉的锻炼动作,其能够在锻炼过程中不断调整使用者的位置以在整个锻炼过程中維持部件之间的适当对齐。通过比较图15中使用者的臂部的实线和虚线位置可以看出,臂没有随着使用者身体的上部躯干向前移动,因为锻炼臂枢转至固定的主框架立柱19并且仅向外且向上转动,从而与固定的侧三角肌锻炼相比在锻炼中使得更大范围的三角肌得到锻炼。将使用者支承装置联接至锻炼臂的位于使用者支承装置的前端处的转动的旋转连杆36允许进行双侧锻炼运动,这意味着毎次可提升ー个锻炼臂而不是同时提升两个锻炼臂。如果提升一个锻炼臂而不是两个,使用者支承装置转动在两个臂共同提升时的一半距离或角度,并提供了一半阻力。如图15所示,同时使用两个臂提供了全部阻力并导致使用者支承装置向前转动16度。然而,如果仅提升ー个锻炼臂(例如右手锻炼臂),则右手传动连杆56被向下推动,使得旋转连杆36绕在套35中转动的柱38限定的枢轴线转动。关节连接或万向接头57允许左手传动连杆的下端向内转动以适应连杆36的旋转,向下推动底座支杆的前端并使使用者支承装置转动与提升两个臂相比的一半距离,或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转动约8度。在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如果仅需要单个锻炼臂运动,则旋转连杆36可由刚性连杆替代。尽管在附图中示出枢轴安装组件或框架37具有开放的正面,但在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枢轴安装组件或框架37可以是具有开放正面由盖板封闭的枢轴壳体,如果需要的话,枢轴连杆和传动连杆也可被封入外壳体或外罩内,外壳体或外罩具有开ロ以允许臂和使用者底座支杆在开始和结束位置之间运动。图16示出与图1至图15的器械类似但具有ー些更改的侧三角肌锻炼器械10A。在图16中,图1至图15所示的臂垫58由辊垫180替代,辊垫180安装在锻炼臂50的突出部上。此外,在搁脚板34的前端设有护脚板182。枢轴壳体37也大于图1至图15中所示的枢轴壳体并对其形状进行了更改,在图16中示出枢轴壳体在适当的位置具有前盖。位于壳体37内的板55与传动连杆56上端之间的枢轴连接与图1至图15所示的联动相同。如第ー实施方式一祥,延伸侧板55的内端延伸穿过壳体内壁中的槽以允许在与图12A和图12B所示的位置相同的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的支架51的枢转运动。在其他方面,器械IOA与图1至图15所示的器械相同,根据情况相似的參考标记用于相似的部件。
图17至图27示出侧三角肌锻炼器械110的第二实施方式,图28A至图32示出在器械上处于锻炼状态并进行三角肌锻炼的使用者。该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但包括带有靠背的使用者支承装置,并且使用者在进行锻炼时面对相反的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联动装置也是不同的,其包括线缆和滑轮联动装置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传动连杆56。其他区别在于配重片堆的位置以及在锻炼过程中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运动,下面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三角肌锻炼器械110具有使用者支承装置112,使用者支承装置112枢转地安装在固定的主框架114上,并通过连接联动装置111 (图27)联接至活动的使用者接合装置或锻炼臂组件115,使得在锻炼过程中使用者接合装置的运动被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绕其枢轴线的转动,下面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描述。锻炼阻力装置或负载与锻炼臂、使用者支承装置或连接联动装置相关联以阻止三角肌锻炼运动。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锻炼阻力装置包括位于配重片堆壳体118中的所选配重片堆11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他类型的锻炼阻力装置可联接至器械的任何活动部件,例如杠铃片、橡皮帯、柔性杆、或液压、气动或电磁阻力装置或负载。固定的主框架114具有接合地面的底座支杆117、朝向上端向前弯曲的后立柱119。底座支杆117在其前端具有接地底部120以及短的、向前倾斜的支离柱122,支离柱122从底部120向上突出。枢轴支承柱126在从后立柱119向前间隔的位置处从底座支杆117向上延伸。横向支杆或线缆引导管124在底座支杆与配重片堆壳体118之间延伸。如图19所示,支承支杆125从后立柱119上的凸起位置向配重片堆壳体118延伸,并紧固至壳体后部。配重片堆壳体与主框架之间的连接是可逆的,从而配重片堆可安装在主框架的任ー侧上。使用者支承装置112具有大体上呈L形的支承框架127,支承框架127通过枢轴129枢转地安装在位于枢轴支承柱126的上端处的枢轴支架128上,以绕使用者支承枢轴线130转动。使用者支承框架127具有直立部132和底座部134,直立部132在图21的静止或开始位置直立部132稍向前倾斜,底座部134从直立部132的下端向前突出。座垫135通过可伸缩调整机构136可调整地安装在与直立部132相邻的底座部134上,背垫138和头枕139安装在直立部132上。搁脚板140安装在底座部134的前端处的横杆上。使用者支承框架127通过线缆和滑轮组件113以标准方式联接至配重片堆116中的所选配重片,如图27中最佳地示出,从而对图17和图18所示的开始和结束位置之间的支承框架127的转动提供阻力。出于清楚的目的,线缆和滑轮组件113的线缆仅在图27中示出,而在其他图中被省略。线缆141从位于底座支杆117上的底座框架线缆锚固部件142绕位于使用者支承框架的底座部134上的第一滑轮143、然后绕与锚固部件142的后方间隔的主框架的底座117上的第二滑轮144延伸。然后,线缆141延伸穿过管状底座支杆117并延伸至底座支杆117与配重片堆壳体118之间的线缆引导管或支杆124,绕引导管中另外的引导滑轮145、146以及在壳体118的底座中的向上导引的引导滑轮147延伸。然后,线缆141绕位于壳体118顶部的引导滑轮148被引导,并且向下延伸从而以标准方式连接至配重片堆116的所选数量的配重片。锻炼臂组件115包括左和右枢转锻炼臂150,左和右枢转锻炼臂150被配置用于当使用者坐在使用者支承装置上时接合使用者的前臂和手部。如图17和图25中最佳地示出,锻炼臂150在其后端处均通过枢轴套151被枢转地安装,枢轴套151转动地接合在左和右臂枢轴152上,左和右臂枢轴152在安装于固定的主框架的后立柱119的上端处的ー对枢轴支承支架153之间延伸,并限定分离的、水平的臂枢轴线154L和154R(图25)。附接至枢轴套的平衡部件155使臂150返回图17、图19、图21和图23所示的被使用者释放时的开始或静止位置。如图19和图20中最佳地示出,相应的臂凸轮156也通过安装板157附接至各枢轴套。如图23和30A的正视图中最佳地示出,各臂150在其前端具有手柄或抓握部158,手柄或抓握部158被配置为由使用者90抓握,在锻炼开始位置,使用者的手掌向内并稍向下。如图28A、图28B、图30A和图30B中最佳地示出,下臂或前臂垫160安装在各个锻炼臂150上从手柄158向后间隔的位置处,并被定位以在使用者抓握手柄158时接合使用者90的前臂92。各个前臂垫160被定位在相应的锻炼臂上,使得其在图23的开始位置中大体上面向内朝向相対的前臂垫并从垫的上端至下端向外傾斜。将锻炼臂150的运动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的摆动运动的连接联动装置111包括线缆和滑轮联动装置,其在图27中详细示出。在图27中省略了器械110的部分部件以显示联动装置111的线缆。出于清楚的目的在其余附图中省略了联动装置111的线缆。第一线缆162从右臂凸轮156上的线缆锚固部件164绕凸轮的弯曲外部、向下绕立柱119上的第一引导滑轮165R的部分、绕浮动滑轮166、然后从浮动滑轮166向上绕立柱119上与滑轮165R相邻的第二引导滑轮165L、最后绕左臂凸轮156的弯曲外部延伸至该凸轮上的线缆锚固部件164。第二线缆168从浮动滑轮166的壳体上的锚固部件169、向下绕位于底座支杆117与立柱119之间的结合处的固定框架上的滑轮170、向上绕紧固至枢轴支架153之下的立柱119的上部的引导滑轮172延伸,最后连接至使用者支承框架127的直立部132的后部上的锚固部件174。使用者支承装置和锻炼臂枢轴安装装置与连接联动装置一同限定锻炼过程中锻炼臂和使用者支承装置的预定运动路径。图17、图19、图21、图23和图25示出侧三角肌器械110的开始或静止位置,而图18、图20、图22、图24和图26示出锻炼结束位置。如图17、图21和图23中最佳地示出,在静止或锻炼开始位置中,使用者支承框架的底座部134的前端处的横杆抵靠在支离柱122的上端处的限位垫175上。在图20、图22和图26中的锻炼结束位置中,使用者支承框架的后直立部132抵靠支离柱176,支离柱176从锻炼臂组件的前枢轴支架153突出。如果需要的话,锻炼者可选择在到达停止位置之前结束锻炼。如图21所示,在静止或开始位置,使用者支承框架的直立部132和背垫138向前倾斜约10度的角度,在图22的结束或停止位置相对于垂直定向向后倾斜约5度的角度。锻炼臂向外且向上在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转动,并且如上所述,连接联动装置111同时使使用者支承装置在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转动。在图31和图32中,使用者支承装置和锻炼臂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重叠,开始位置用实线表示且所有參考标记以A结束,结束位置用虚线表示且对应的參考标记以B结束。这显示了,在分别以实线和虚线所示的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使用者支承装置绕枢轴线130转动15度,而各锻炼臂150分别绕其相应的枢轴线154R和154L在与开始位置的座椅的相反侧相邻的大体上向前延伸的定向(參见图22、图26和图32)与结束位置中从开始位置向上且向外分离的提升、向前延伸的定向(參见图23、图27和图32)之间转动。如图32所示,在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各个臂转动约70度。如图32所示,各个下臂或前臂垫160在锻炼开始位置160A中相对于垂直定向向外倾斜约23度,而且在锻炼结束位置160B向下被引导在基本水平的定向。图28A至图30B示出就坐于使用者支承装置112并进行侧三角肌锻炼的使用者90。为了使用侧三角肌锻炼器械110,使用者首先坐在座垫135上,其脚部接合搁脚板140,背部和头部分别接合背垫138和头枕139,同时器械的活动部件在图28A、29A和30A所示的锻炼开始或静止位置。如图28A中最佳地示出,首先座垫135的高度可由使用者根据需要使用伸缩式调整机构136进行调整,使得在前臂92的肘部向前弯曲时前臂与臂垫160和手柄158对齐。一旦座椅位于合适的高度,使用者就假设这样的坐姿,即脚放置在搁脚板上且上部躯干位于锻炼臂150的臂垫160之间。然后,使用者将各个前臂92的背部抵靠相应的臂垫160放置,同时抓紧手柄158以稳定。如图30B所示,当背部抵靠背垫时,在前臂压向臂垫160时臂向上且向外转动直至臂在锻炼结束位置中在侧面笔直伸出。然后,使用者将臂返回至开始位置并重复锻炼所需的重复次数。当臂向上转动时,它们驱动连接联动装置111的线缆系统以迫使使用者支承装置112绕枢轴130向后转动。当使用者支承装置向后转动时,其拉动联接至配重片堆116的线缆141以提供所选量的锻炼阻力。如上所述,在锻炼开始位置,使用者支承装置直立部132和相关的背垫138向前倾斜约10度的角度。如图30A所示,这意味着在锻炼开始时使用者的上部躯干也向前倾斜约10度。在该向前位置,当使用者开始将其臂部向外且向上转动时,其三角肌的后部进行了活动。当臂部继续向上转动约70度直至锻炼结束位置吋,背部抵靠背垫的上部躯干向后转动约15度。然而,使用者的臂部仅向外且向上转动,而不跟随背垫向后转动,因为锻炼臂和手柄枢转至固定的主框架的固定的立柱119。在图17至图3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当锻炼臂向前转动时使用者支承座椅向后转动,使用者的臂部并不随着使用者座椅转动而跟随上部躯干向后转动。在整个锻炼过程中这些身体部分之间的位移改变了对三角肌的需要,以从肌肉的后部向前位移,从而提供与具有固定支承装置的三角肌器械相比更大范围的肌肉锻炼。结果产生了更严密复制在对应的自由力量锻炼中发现的运动的更自然感觉的锻炼运动,以及整个三角肌的更均匀的锻炼。在上述每ー个实施方式中,锻炼臂至向外、提升的位置的运动被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的摆动运动,使得对于使用者而言锻炼更愉悦并且还为三角肌提供了更均匀的锻炼。这样的运动还提供了更舒适、感觉更好的锻炼以增强使用者的训练。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所有不同的元件可彼此混合及互换并仍包含上述实施方式的要素。锻炼臂可安装在主框架、使用者支承装置或连接连杆上。连接联动装置可被制造成可调整的并可被推动或拉动以促使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转动,使用者支承装置可被制造成向前或向后转动。阻力可与任何活动部件(使用者支承装置、锻炼臂或连接连杆)相关。还应注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构件。线缆可由带、绳、链等替代,滑轮可由链轮替代,管可由实心棒或实心杆替代。座椅、背垫和/或搁脚板可被制成可调整的。本领域已知的其他类型的阻力装置可用于提供锻炼阻力,例如液压、气动、电磁、柔性杆或橡胶带阻力装置或配重板。提供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或使用本发明。这些实施方式的多种更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所描述的一般原理可被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因此,可以理解,本文中的说明和附图表示本发明的目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因此表示由本发明广泛预期的主題。还可以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完全包括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制。
权利要求
1.三角肌锻炼器械,包括: 固定的主框架; 使用者支承装置,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相对于所述主框架被枢转地安装并适于支承位于面向前的锻炼位置的使用者,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能够在侧三角肌锻炼过程中的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运动; 锻炼臂组件,具有左锻炼臂和右锻炼臂,所述左锻炼臂和所述右锻炼臂均相对于所述主框架被枢转地安装,并被配置为从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相反侧上的相应静止位置向外及向上运动,各个锻炼臂具有前臂接合部,所述前臂接合部适用于当使用者支承在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锻炼位置时与所述使用者的相应前臂接合以进行侧三角肌锻炼; 连接联动装置,位于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与所述锻炼臂组件之间,并使所述锻炼臂的运动与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运动相联系;以及 负载,阻止所述锻炼臂组件、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和所述连接联动装置中的至少ー个的运动。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至少包括使用者支承座椅,所述使用者支承座椅支承处于就坐位置的使用者。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至少具有主要支承装置和次要支承装置,所述主要支 承装置和所述次要支承装置在整个侧三角肌锻炼过程中支承使用者身体上的分离的位置,并在整个锻炼过程中一同运动。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主要支承装置包括使用者支承座椅并被配置成支承锻炼开始位置中的就坐的、基本直立姿势的使用者。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次要支承装置包括搁脚板组件。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还包括靠背。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被配置成在侧三角肌锻炼过程中向前转动。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锻炼臂被枢转地安装以绕分离的枢轴线独立转动,所述连接联动装置包括转动的旋转连杆,所述旋转连杆与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相关联并联接至所述左锻炼臂和所述右锻炼臂,由此,一个锻炼臂或两个锻炼臂的转动导致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转动。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器械,其中,当两个锻炼臂同时提升时,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转动第一角度,当仅ー个锻炼臂提升时,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转动所述第一角度的一半。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第一角度的范围为14度至17度。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第一角度的范围为15度至16度。
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被配置成在侧三角肌锻炼过程中向后转动。
1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锻炼臂被配置成在侧三角肌锻炼过程中从所述静止位置向外及向上转动不超过100度的角度。
1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被可转动地安装以进行绕第一枢轴线的向前和向后摆动运动,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前端联接至所述负载。
1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被枢转地安装以绕大体上呈水平的第一枢轴线转动,所述左锻炼臂和所述右锻炼臂被枢转地安装以绕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轴线延伸的分离的、平行水平枢轴线转动。
1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连接联动装置从所述锻炼臂组件延伸至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前部。
1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连接联动装置从所述锻炼臂组件延伸至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后部。
1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固定的立柱组件,所述锻炼臂枢转地安装在所述固定的立柱组件上且与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至少主要部分上方分离的位置处。
1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连接联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连杆和第二传动连杆,所述第一传动连杆和所述第二传动连杆均具有与所述锻炼臂组件相关联的上端和转动的旋转连杆,所述旋转连杆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上,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传动连杆枢转地关联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二传动连杆枢转地关联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传动连杆与所述第一锻炼臂从所述静止位置的运动相关联,所述第二传动连杆与所述第二锻炼臂从所述静止位置的运动相关联,由此,一个锻炼臂或两个锻炼臂的转动导致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运动。
2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每个锻炼臂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从相应的前臂接合部向前间隔,以在进行侧三角肌锻炼时由使用者的手抓握。
2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前臂接合部包括臂垫。
22.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被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上以绕第一枢轴线转动,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枢轴线的竖直重力中心线延伸穿过在侧三角肌锻炼的开始和结束位置中的使用者支承座椅,由此,在整个锻炼过程中在所述重力中心线的每ー侧上都有使用者的重量的一部分。
23.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器械,其中,在锻炼开始时,所述竖直重力中心线位于就坐于所述使用者支承装置上的锻炼位置的使用者的躯干之前。
全文摘要
侧三角肌锻炼器械,其具有接合地面的主框架、使用者支承枢轴、使用者支承组件、以及枢转地安装的使用者接合装置或锻炼臂组件,使用者支承组件通过使用者支承枢轴枢转地安装在主框架上,使用者接合装置或锻炼臂组件具有臂垫,使用者的前臂在从开始位置向外及向上推动臂垫时与臂垫接合。连接连杆将使用者接合装置的运动转换成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运动,使得使用者接合装置的枢转运动导致使用者支承装置的自校准、枢转运动。
文档编号A63B23/12GK103083870SQ20121042945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日
发明者布鲁斯·豪克里杰, 杰弗里·O·梅瑞狄斯, 亚当·S·盖尔 申请人:豪埃斯特健康体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