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66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体训练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
背景技术
绕身体垂直轴的转动力量在投掷、摔跤、网球、乒乓球等许多需要转体力量配合的项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项力量训练是核心的训练内容之一,因此,有针对性的训练器械能弥补目前训练手段的不足,科学高效地提高训练水平。但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力量型转体训练器材为坐姿训练器材,虽然可增强腹斜肌或肩带肌群的力量,但是无法满足站姿转体运动训练要求,欠缺对下肢肌群转动力量以及全身协同转动力量的训练,因为实际上的运动绝大多数是以双腿做支撑的站姿完成的。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实现以双腿做支撑的站姿训练,不仅能训练腹斜肌群和肩带肌群、还能训练参与到转体运动中并协同用力的下肢肌群以及协同转动力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包括底座、立柱、横梁、轴承一、滑轮、并列滑轮、阻力凸轮、摇臂装置、滑动扶手架、扶手架升降装置、钢丝绳、重量调节装置,横梁的一端设有轴承一,另一端设有滑轮,横梁的上端面设有并列滑轮,轴承一的上轴段与阻力凸轮连接,轴承一的下轴段与摇臂装置活动连接,滑动扶手架与摇臂装置滑动连接,并通过扶手架升降装置调节滑动长度,所述阻力凸轮为中间内凹的双向盘形凸轮,轮廓曲线以凸轮凹心与轴心所成直线为对称轴,阻力凸轮可以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最大转角为180°,阻力凸轮边缘设有绳槽,钢丝绳一端固定在阻力凸轮的凸轮凹心,另一端穿过并列滑轮、绕过滑轮与重量调节装置相连接,立柱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的摇臂装置包括扶手架滑杆、稳定杆、摇臂毂、摇臂、三角翼、摇臂联接杆、滑杆联接杆,等长的两个摇臂与摇臂联接杆固定连接,摇臂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摇臂毂,扶手架滑杆上端与摇臂垂直连接,并通过三角翼加强固定,扶手架滑杆下端通过滑杆联接杆固定连接,扶手架滑杆与摇臂通过成三角形的稳定杆抗转矩加固,所述的摇臂装置通过摇臂毂与轴承一的下轴段活动连接。所述的滑动扶手架包括等长的两个水平横臂、联接杆一、联接杆二、扶手架滑管、扶手把、肘窝托、肘窝托滑杆及肘窝托滑管,扶手架滑管与扶手架滑杆滑动连接,扶手架滑管通过联接杆一固定连接,横臂一端与扶手架滑管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肘窝托滑杆,两个横臂通过联接杆二固定连接,横臂与联接杆二上固定连接有扶手把,肘窝托滑杆与肘窝托滑管滑动连接,肘窝托滑管上固定连接有肘窝托,肘窝托的位置由设在肘窝托滑管上的限位装置调节,所述的肘窝托的近侧面与底面为内凹的圆柱面,圆柱面上覆有泡沫橡胶。所述的扶手架升降装置包括曲柄、丝杠、螺纹管和轴承二,联接杆一固定有螺纹管,丝杠旋过螺纹管,并与螺纹管配合,丝杠上端设有曲柄,下端设有止推轴颈,止推轴颈嵌入固定在滑杆联接杆上的轴承二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以双腿做支撑的站位的训练姿势,不仅可以训练使身体绕中轴转动的腹斜肌群和肩带肌群,而且可以使参与到转体运动中并协同用力的下肢肌群也得到有负荷训练;中间内凹双向凸轮设计便于左右转换方向和爆发式用力;贴合身体的扶手架设计使动作舒展、自然,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最大限度地模拟了实际运动的用力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阻力凸轮的轮廓示意中1-底座2-配重块3-插销4-承重杆5-导向杆6_支架7_通孔8-立柱9-钢丝绳 10-横梁 11-滑轮 12-并列滑轮 13-阻力凸轮 14-凸轮凹心15-压接螺栓16-凸轮毂17-凸轮毂孔18-绳槽19-上轴段20-轴承一 21-下轴段22-摇臂联接杆23-摇臂毂孔24-摇臂毂25-摇臂26-三角翼27-扶手架滑杆28-扶手架滑管29-联接杆一 30-联接杆二 31-横臂32-肘窝托滑管33-肘窝托滑杆34-肘窝托35-刻度36-扶手把37-滑杆联接杆38-稳定杆39-曲柄40-丝杠41-螺纹管42-轴承二 43-轮廓曲线44-轴心。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是应该指出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见图1、图2,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包括底座1、立柱8、横梁10、轴承一 20、滑轮11、并列滑轮12、阻力凸轮13、摇臂装置、滑动扶手架、扶手架升降装置、钢丝绳9、重量调节装置,横梁10的一端设有轴承一 20,另一端设有滑轮11,横梁10的上端面设有并列滑轮12,轴承一 20的上轴段19与阻力凸轮13连接,轴承一 20的下轴段21与摇臂装置活动连接,滑动扶手架与摇臂装置滑动连接,并通过扶手架升降装置调节滑动长度,所述阻力凸轮13为中间内凹的双向盘形凸轮,轮廓曲线43以凸轮凹心14与轴心44所成直线为对称轴,阻力凸轮13可以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最大转角为180°,阻力凸轮13边缘设有绳槽18,钢丝绳9 一端固定在阻力凸轮13的凸轮凹心14,另一端穿过并列滑轮12、绕过滑轮11与重量调节装置相连接,立柱8 —端与底座I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横梁10固定连接。所述的摇臂装置包括扶手架滑杆27、稳定杆38、摇臂毂24、摇臂25、三角翼26、摇臂联接杆22、滑杆联接杆37,等长的两个摇臂25与摇臂联接杆22固定连接,摇臂25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摇臂毂24,扶手架滑杆27上端与摇臂25垂直连接,并通过三角翼26加强固定,扶手架滑杆27下端通过滑杆联接杆37固定连接,扶手架滑杆27与摇臂25通过稳定杆38抗转矩加固,所述的摇臂装置通过摇臂毂24与轴承一 20的下轴段21活动连接。所述的滑动扶手架包括等长的两个水平横臂31、联接杆一 29、联接杆二 30、扶手架滑管28、扶手把36、肘窝托34、肘窝托滑杆33及肘窝托滑管32,扶手架滑管28与扶手架滑杆27滑动连接,扶手架滑管28通过联接杆一 29固定连接,横臂31 —端与扶手架滑管28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肘窝托滑杆33,两个横臂31通过联接杆二 30固定连接,横臂31与联接杆二 30上固定连接有扶手把36,肘窝托滑杆33与肘窝托滑管32滑动连接,肘窝托滑管32上固定连接有肘窝托34,肘窝托34的位置由设在肘窝托滑管32上的限位装置调节,所述的肘窝托34近侧面与底面为内凹的圆柱面,圆柱面上覆有泡沫橡胶。所述的扶手架升降装置包括曲柄39、丝杠40、螺纹管41和轴承二 42,联接杆一 29固定有螺纹管41,丝杠40旋过螺纹管41,并与螺纹管41配合,丝杠40上端设有曲柄39,下端设有止推轴颈,止推轴颈嵌入固定在滑杆联接杆37上的轴承二 42中。实施例在底座I上安装立柱8和支架6、导向杆5、配重块2等重量调节装置。立柱8的顶端水平安装横梁10。横梁10 —端安装轴承一 20、另一端安装滑轮11,横梁10的上面安装并列滑轮12,并列滑轮12由两个尺寸相同、水平紧密靠近的滑轮组成。在阻力凸轮13侧面凸轮凹心14中央沿着对称轴的方向镗进一个水平盲孔,再在上面盲孔底部的位置处加工一个垂直螺孔与之相通。阻力凸轮13通过凸轮毂孔17套装在轴承一 20的上轴段19上,凸轮毂16与轴颈之间用销钉固定。水平孔穿进钢丝绳9、并在垂直螺孔处用螺栓15压接固定。钢丝绳9另一端穿过并列滑轮12、绕过滑轮11、再穿过通孔7与承重杆4相连接。阻力凸轮绳槽18的高度与并列滑轮12及滑轮11顶部的绳槽高度齐平。左右两个等长摇臂25成50° -130°、径向水平地焊接在摇臂毂24上,周端分别与左右两个等长的扶手架滑杆27垂直地联接在一起,夹角处以板状三角翼26联接,起加固作用。摇臂联接杆22联接在两个扶手架滑杆27上端之间,对摇臂25与滑杆27起加固作用。扶手架滑杆27下端通过滑杆联接杆37固定连接,扶手架滑杆27与摇臂25通过稳定杆38抗转矩加固。摇臂毂孔23套装于下轴段21上,用销钉固定。滑动扶手架主要由左右两个水平横臂31、联接杆二 30、联接杆一 29、扶手把36、肘窝托34、肘窝托滑杆33及肘窝托滑管32组成。两个水平横臂31的宽度与两个扶手架滑杆27的宽度相等,中间用联接杆二 30焊接固定。水平横臂31远端垂直焊接到两个扶手架滑管28上,两个扶手架滑管28之间用联接杆一 29焊接固定。扶手架滑管28再套装在扶手架滑杆27上,扶手架滑杆27下端用滑杆联接杆37联接固定。滑动扶手架的高度由扶手架升降装置决定。两个水平横臂31的近端再分别向外侧垂直联接一段肘窝托滑杆33,立方体型肘窝托34联接在肘窝托滑管32上,滑管32套装在肘窝托滑杆33上、并可在其上滑动。肘窝托34的位置由安装在肘窝托滑管32后侧面上的限位装置调整,调整多少则参照肘窝托滑杆33上的刻度35。两个肘窝托34近侧面与底面采用内凹的圆柱面,为适应肘窝托34在体侧的位置,近侧面圆柱面向前稍许倾斜,与上肢肘窝处贴合,贴合面表面被以泡沫橡胶。左右两个横臂31与联接杆二 30下部安装水平扶手把36,高度与肘窝托34底面弧顶齐平,走向与身体额状轴倾斜成一定角度。此角度是由解剖学姿势开始,屈肘关节使前臂水平、手自然抓握,由于掌骨长短不同而形成的,由内向外不同的抓握部位还可适应不同人的前臂长度。扶手把36近端向上垂直弯折、联接在联接杆二 30上;扶手把36远端向上回折、再向上竖直弯折,与横臂联接。两个扶手把36左右对称,中段表面被以泡沫橡胶,是工作时手的抓握部位。使用方法身体面向立柱站到轴承一 20的轴线下方,膝关节微屈。摇动曲柄39使滑动扶手架升降至合适的高度,调整左右肘窝托34至合适的宽度,前臂水平、手握扶手把36并调整至合适的把位,使肘窝在体侧并贴紧肘窝托34。按运动负荷大小调整好重量。向左、向右或左右交替转动身体,使滑动扶手架发生转动,经扶手架滑杆27、摇臂25、轴承一20传递到阻力凸轮13并同步转动。可以使用四种不同的训练方式1、上身和肩带相对下肢固定,利用下肢和髋部力量转动,训练下肢和髋部肌群的转动力量。2、身体相对肩带固定,利用肩带力量转动,训练肩带肌群的转动力量。3、下肢、髋部及肩带相对于腰部固定,转动上身,训练腹内外斜肌的转动力量。4、上述所有部位协同用力转动,训练全身的转动力量。也可适当向上用力作用于肘窝托34以增加脚下的摩擦力,从而完成更大的转动负荷。身体起始位置也可先向反方向转过一定角度。本发明实现以双腿做支撑的站位的训练姿势,不仅可以训练使身体绕中轴转动的腹斜肌群和肩带肌群,而且可以使参与到转体运动中并协同用力的下肢肌群也得到有负荷训练;中间内凹双向凸轮设计便于左右转换方向和爆发式用力;贴合身体的扶手架设计使动作舒展、自然,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最大限度地模拟了实际运动的用力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柱、横梁、轴承一、滑轮、并列滑轮、阻力凸轮、摇臂装置、滑动扶手架、扶手架升降装置、钢丝绳、重量调节装置,横梁的一端设有轴承一,另一端设有滑轮,横梁的上端面设有并列滑轮,轴承一的上轴段与阻力凸轮连接,轴承一的下轴段与摇臂装置活动连接,滑动扶手架与摇臂装置滑动连接,并通过扶手架升降装置调节滑动长度,所述阻力凸轮为中间内凹的双向盘形凸轮,轮廓曲线以凸轮凹心与轴心所成直线为对称轴,阻力凸轮可以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最大转角为180°,阻力凸轮边缘设有绳槽,钢丝绳一端固定在阻力凸轮的凸轮凹心,另一端穿过并列滑轮、绕过滑轮与重量调节装置相连接,立柱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横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摇臂装置包括扶手架滑杆、稳定杆、摇臂毂、摇臂、三角翼、摇臂联接杆、滑杆联接杆,等长的两个摇臂与摇臂联接杆固定连接,摇臂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摇臂毂,扶手架滑杆上端与摇臂垂直连接,并通过三角翼加强固定,扶手架滑杆下端通过滑杆联接杆固定连接,扶手架滑杆与摇臂通过成三角形的稳定杆抗转矩加固,所述的摇臂装置通过摇臂毂与轴承一的下轴段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扶手架包括等长的两个水平横臂、联接杆一、联接杆二、扶手架滑管、扶手把、肘窝托、肘窝托滑杆及肘窝托滑管,扶手架滑管与扶手架滑杆滑动连接,扶手架滑管通过联接杆一固定连接,横臂一端与扶手架滑管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肘窝托滑杆,两个横臂通过联接杆二固定连接,横臂与联接杆二上固定连接有扶手把,肘窝托滑杆与肘窝托滑管滑动连接,肘窝托滑管上固定连接有肘窝托,肘窝托的位置由设在肘窝托滑管上的限位装置调节,所述的肘窝托的近侧面与底面为内凹的圆柱面,圆柱面上覆有泡沫橡胶。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扶手架升降装置包括曲柄、丝杠、螺纹管和轴承二,联接杆一固定有螺纹管,丝杠旋过螺纹管,并与螺纹管配合,丝杠上端设有曲柄,下端设有止推轴颈,止推轴颈嵌入固定在滑杆联接杆上的轴承二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力量型站姿转体训练器,横梁的上端面设有并列滑轮,轴承的上轴段与阻力凸轮连接,轴承的下轴段与摇臂装置活动连接,摇臂装置与滑动扶手架滑动连接,并通过扶手架升降装置调节滑动长度,所述阻力凸轮为中间内凹的双向盘形凸轮,轮廓曲线以凸轮凹心与轴心所成直线为对称轴,阻力凸轮可以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最大转角为180°,阻力凸轮边缘设有绳槽,钢丝绳一端固定在阻力凸轮的凸轮凹心,另一端穿过并列滑轮、绕过滑轮与重量调节装置相连接。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站姿可以使参与到转体运动中并协同用力的下肢肌群也得到有负荷转动训练;中间内凹双向凸轮设计便于左右转换方向和爆发式用力。
文档编号A63B21/062GK103055471SQ201310025518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3日
发明者张胜彪 申请人:张胜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