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3872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面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玩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面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玩具车种类繁多,比如,现在已有地面玩具车、管道玩具车、轨道玩具车,现有的玩具车大多在车体的底部设有驱动轮,当车体产生翻转后,无法通过驱动轮驱动车体移动,车体最终在阻力作用下停止,降低了玩具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车体产生翻转后还会对车体造成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面车,本实用新型的趣味性更高,在翻转后,车体仍然保持稳定并能正常运行,对车体的损坏也更小,翻转前后的稳定性更好。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面车,包括车体,在车体内设有驱动机构及传动机构,在车体上设有第一驱动侧轮组及第二驱动轮组,第一驱动侧轮组向车体的底部凸出,第二驱动轮组向车体的背部凸出;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组包括两个第一驱动侧轮,两个第一驱动侧轮分别位于所述车体中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包括两个第二驱动侧轮,两个第二驱动侧轮也分别位于所述车体中轴线的两侧。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两个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的轮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的轮距。在所述车体的前端还设有两个前轮,两个前轮分别位于车体的两侧,且两个前轮分别向车体的底部及背部凸出。在所述车体内设有内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及两个电池,电机及两个电池均位于内腔内,且电机位于内腔的中部,两个电池分别位于电机的两侧。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输出轮、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第一皇冠状齿轮及第二皇冠状齿轮上设有向轴向凸出的轮齿,第一皇冠状齿轮与第二皇冠状齿轮相对,输出轮设于第一皇冠状齿轮与第二皇冠状齿轮之间并分别与输出轮的两侧啮合,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组、第二驱动轮组。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皇冠状齿轮及第二皇冠状齿轮的背侧均具有背侧轮,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的背侧轮分别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啮合,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分别通过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组、第二驱动轮组。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由于第一驱动侧轮组、第二驱动轮组分别向车体的底部、背部凸出,在车体正常状态下或者翻转状态下,均能驱动车体移动,趣味性更高,在车体产生翻转后对车体的损坏小,使用寿命更长。2、第一驱动侧轮组、第二驱动轮组均有两个轮,分别位于车体的两侧,在车体行驶过程中,其稳定性更好。3、在车体正常行驶时,第一驱动侧轮起驱动及稳定作用,在车体翻转后,第二驱动轮起驱动及稳定作用,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侧轮起起主要作用而第二驱动轮次之,两个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的轮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的轮距,可以优先保证车体在正常状态下的稳定性。4、两个前轮分别向车体的底部及背部凸出,不管车体处于正常状态及翻转状态,该两个前轮均能发挥作用,使该双面车的结构更简单。5、电机位于内腔的中部,两个电池分别位于电机的两侧,可以保证车体的重心更稳,减少车体意外翻转的可能性。6、输出轮、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的啮合结构,非常紧凑,并且保证车体在正常状态及翻转状态时,第一驱动侧轮组、第二驱动轮组均具有相同的驱动速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双面车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双面车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双面车的内部拆解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体,20、电池位,30、电机,40、第一驱动侧轮,50、第二驱动侧轮,60、前轮,70、
传动机构,71、输出轮,72、第一皇冠状齿轮,73、第二皇冠状齿轮,74、背侧轮,75、第一从动轮,76、第二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双面车,包括车体10,在车体10内设有驱动机构及传动机构70,在车体10上设有第一驱动侧轮40组及第二驱动轮组,第一驱动侧轮40组向车体10的底部凸出,第二驱动轮组向车体10的背部凸出。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侧轮40组包括两个第一驱动侧轮40,两个第一驱动侧轮40分别位于所述车体10中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包括两个第二驱动侧轮50,两个第二驱动侧轮50也分别位于所述车体10中轴线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驱动侧轮40的轮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的轮距。在所述车体10的前端还设有两个前轮60,两个前轮60分别位于车体10的两侧,且两个前轮60分别向车体10的底部及背部凸出。在所述车体10内设有内腔,内腔内具有两个电池位20,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30及两个电池(图中未示出),电机30位于内腔的中部,两个电池分别置于两个电池位20内,且分别位于电机30的两侧。所述传动机构70包括输出轮71、第一皇冠状齿轮72、第二皇冠状齿轮73、第一从动轮75、第二从动轮76,第一皇冠状齿轮72及第二皇冠状齿轮73上设有向轴向凸出的轮齿,第一皇冠状齿轮72与第二皇冠状齿轮73相对,输出轮71设于第一皇冠状齿轮72与第二皇冠状齿轮73之间并分别与输出轮71的两侧啮合,第一皇冠状齿轮72、第二皇冠状齿轮73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侧轮40组、第二驱动轮组。所述第一皇冠状齿轮72及第二皇冠状齿轮73的背侧均具有背侧轮74,第一皇冠状齿轮72、第二皇冠状齿轮73的背侧轮74分别与第一从动轮75、第二从动轮76啮合,第一皇冠状齿轮72、第二皇冠状齿轮73分别通过第一从动轮75、第二从动轮76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侧轮40组、第二驱动轮组。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由于第一驱动侧轮40组、第二驱动轮组分别向车体10的底部、背部凸出,在车体10正常状态下或者翻转状态下,均能驱动车体10移动,趣味性更高,在车体10产生翻转后对车体10的损坏小,使用寿命更长。2、第一驱动侧轮40组、第二驱动轮组均有两个轮,分别位于车体10的两侧,在车体10行驶过程中,其稳定性更好。3、在车体10正常行驶时,第一驱动侧轮40起驱动及稳定作用,在车体10翻转后,第二驱动轮起驱动及稳定作用,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侧轮40起起主要作用而第二驱动轮次之,两个所述第一驱动侧轮40的轮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的轮距,可以优先保证车体10在正常状态下的稳定性。4、两个前轮60分别向车体10的底部及背部凸出,不管车体10处于正常状态及翻转状态,该两个前轮60均能发挥作用,使该双面车的结构更简单。5、电机30位于内腔的中部,两个电池分别位于电机30的两侧,可以保证车体10的重心更稳,减少车体10意外翻转的可能性。6、输出轮71、第一皇冠状齿轮72、第二皇冠状齿轮73的啮合结构,非常紧凑,并且保证车体10在正常状态及翻转状态时,第一驱动侧轮40组、第二驱动轮组均具有相同的驱动速度。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双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在车体内设有驱动机构及传动机构,在车体上设有第一驱动侧轮组及第二驱动轮组,第一驱动侧轮组向车体的底部凸出,第二驱动轮组向车体的背部凸出;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组包括两个第一驱动侧轮,两个第一驱动侧轮分别位于所述车体中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包括两个第二驱动侧轮,两个第二驱动侧轮也分别位于所述车体中轴线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面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的轮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的轮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面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的前端还设有两个前轮,两个前轮分别位于车体的两侧,且两个前轮分别向车体的底部及背部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双面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内设有内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及两个电池,电机及两个电池均位于内腔内,且电机位于内腔的中部,两个电池分别位于电机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双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输出轮、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第一皇冠状齿轮及第二皇冠状齿轮上设有向轴向凸出的轮齿,第一皇冠状齿轮与第二皇冠状齿轮相对,输出轮设于第一皇冠状齿轮与第二皇冠状齿轮之间并分别与输出轮的两侧啮合,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组、第二驱动轮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双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皇冠状齿轮及第二皇冠状齿轮的背侧均具有背侧轮,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的背侧轮分别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啮合,第一皇冠状齿轮、第二皇冠状齿轮分别通过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组、第二驱动轮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面车,包括车体,在车体内设有驱动机构及传动机构,在车体上设有第一驱动侧轮组及第二驱动轮组,第一驱动侧轮组向车体的底部凸出,第二驱动轮组向车体的背部凸出;所述第一驱动侧轮组包括两个第一驱动侧轮,两个第一驱动侧轮分别位于所述车体中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包括两个第二驱动侧轮,两个第二驱动侧轮也分别位于所述车体中轴线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趣味性更高,在翻转后,车体仍然保持稳定并能正常运行,对车体的损坏也更小,翻转前后的稳定性更好。
文档编号A63H17/00GK203154808SQ20132006767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5日
发明者明玉平 申请人:明玉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