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峨眉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4046阅读:9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水峨眉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武术奇兵器,具体为分水蛾眉刺。
背景技术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登临崆峒,向广成子问道,《庄子.在宥》和《史记.五帝本纪》均有记载。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西登崆峒。崆峒山的钟灵之气与道教、佛教的智慧灵光对崆峒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所以人们研究崆峒武术主要围绕崆峒山文化诸多文化现象的发展历程,这无疑是正确的。既然崆峒武术传播辐射范围(在本文中姑且称之为“崆峒武术文化圈”)极广,我们就不要拘泥于崆峒山一地,可以放宽视野,从更加深远的时空范围探讨崆峒武术的源流,以 此来论证其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泾河与渭河:崆峒武术萌生的血脉,武术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战胜自然界的威胁(如猛兽袭击)和来自其他部落、民族、国家的敌人侵扰的经验积累、传承、发展的结果。因此,探讨一种武术的源流,我们首先要考虑这种武术诞生地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及其基本状况。分析崆峒武术发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周边先民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出,泾河与渭河及其大小支流沿岸是这一带先民最早的活动区域。甘肃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主要集中在镇原、泾川等地。伏羲文化产生于古成纪(今静宁),后来沿着渭河逐渐发展到陕西宝鸡,大地湾文化为其初发期的明证。先周文化沿着泾河支流马莲河向南发展至宁县、正宁、崇信和陕西长武、旬邑、彬县,然后继续沿着泾河向南,翻越梁山(在今陕西乾县)到达渭河流域的宝鸡。秦人也是从甘肃清水、张家川等地逐渐沿着渭河东进,到达陕西宝鸡,后又将中心放置在咸阳。这些人的迁移活动也是武术和兵器传播的过程。《诗经 公刘》中讲,周人随公刘迁移时,“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意思是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钺拿手上),公刘自己“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捧容刀”(意思是身上佩带了什么物件?美玉宝石尽琳琅,佩刀玉鞘闪闪亮)。以崆峒山为中心,伏羲文化在其旁,周文化在其东,秦文化在其西,几种沿河流发展的文化乳汁共同养育、滋润了崆峒武术。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蛾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始祖是飞虹子,早年在少年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崆峒派武术吸收了少林、蛾嵋、武当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致胜。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统法铃等。据记载,蛾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武术所用的蛾嵋刺长约30厘米,其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表演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I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短双奇兵器,又名蛾嵋针,称蛾嵋对刺或双锋挝。最早始见于《清稗类钞》,“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表演的武术项目中有‘蛾嵋针’,即今之蛾嵋刺。”此械一般外形长约一尺(长短也可因人而异),两头细而扁平呈菱形尖刀锐刺。形如枪头;另根据锻造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棱蛾嵋刺、六棱梅花蛾嵋刺等;中间粗,正中有一圆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串连一套指圆环。据传说“蛾嵋刺”为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蛾嵋刺。后改为陆上应用。由蛾嵋山一位僧人发明,故称之为“蛾嵋刺”。另有一说法,蛾嵋刺为蜀中一位武林高手所创,因该械形似鹅眉,故得名。使用时,左右手各执一支,将圆环套于双手的中指上,屈指握紧时可做拦、刺、穿、挑、推、铰、扣等动作技法,张手撒放时可运用手腕的拌劲和手指的拨动使之在手中做快速贴掌转动来迷惑对手,同时配合各种步型、身法、步法平衡、跳跃等动作。击法有刺、穿、挑、拨、扎、架等。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水蛾眉刺,总长度30厘米,包胶铁管5长度为22厘米,直径为2厘米,包胶铁管5上包裹有一层橡胶,锥刺一和锥刺二是锥体形的铁管,焊接在包胶铁管5上,所述的分水蛾眉刺,总质量为220至260克,包胶中指环套2是一个圆形的环,在铁环上包裹有一层橡胶,包胶中指环套2下面焊接有旋转轴4,包胶铁管5中间有一圆孔,旋转轴4位于包胶铁管5中间的圆孔内,包胶铁管5可以绕旋转轴4做360度的任意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分水蛾眉刺,给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体育训练器材,丰富了人们对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器械手握的部位包裹橡胶,使该器械训练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实现体育器械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旅游胜地的崆峒山,可以将先祖创造的各种文化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将奇兵器做成不同材料的工艺品,供游客欣赏和留作纪念品,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崆峒武术奇兵器。
·[0007]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分水蛾眉刺,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推广和普及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中:1、锥刺一,2、包胶中指环套,3、锥刺二,4、旋转轴,5,包胶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照图2、图3所示,所述的分水蛾眉刺,总长度30厘米,包胶铁管5长度为22厘米,直径为2厘米,包胶铁管5上包裹有一层橡胶,锥刺一和锥刺二是锥体形的铁管,焊接在包胶铁管5上,所述的分水蛾眉刺,总质量为220至260克左右,包胶中指环套2是一个圆形的环,在铁环上包裹有一层橡胶,包胶中指环套2下面焊接有旋转轴4,包胶铁管5中间有一圆孔,旋转轴4位于包胶铁管5中间的圆孔内,包胶铁管5可以绕旋转轴4做360度的任意转动。[0014]古拳谱云:“斯器踩井字步法,大束大展的势法,轻灵的身法,练时以贯上神气杀气为妙,尤以含上快劲粘连为要。其用法含有刀、棍、剑之法,硬打硬进。按刀之用法,紧贴敌身;按棍之用法,挪闪蹉转;按剑之用法,动作快妙,围身而转。苟能将三器之用法荟萃于蛾嵋刺中,随其势而利用之则佳矣。且此械不惟用于陆上,水中亦可耳。其用法不外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挑由下而起;点由内而出,劲是抖也;贯由外向内;带由右顾左,由前顾内;劈砍也;甩后甩横甩;挎挎外也;裹撩也;托上顾也;推前推出也;绞下顾也;拨开也;扎刺也。”歌诀曰:戴家短兵蛾嵋刺,井字八角步法奇;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刀之用法贴敌身,棍之用法挪闪精。剑之用法劲快妙,三器合一显奇能。蛾嵋刺由于外形极像女人的发簪就有传闻为女子所创。其实不然,其为蛾眉山之上的白眉道长所创。以后传到道教圣地崆峒山被发扬光大。动作说明:预备势,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左手持刺,右手虚握拳,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头顶天,足抓地,呼吸自然,心无所思,谓之无极,静立片刻,两手在丹田处,缓缓合抱,两腿慢慢弯曲,呈倒立圆运动,两手边垂边翻,两肘相夹,置于双腿膝部,收臀、裹胯、缩尾、丹田回扣地出,含胸拔背天收,两肩下沉,头要微仰却要正,目视前方一点,做蹲猴势束身。随之两脚用力,身体慢慢直立,两手回抱丹田,下颌内收,头上顶,丹田翻滚下扣地收,挺胸竖脊天出展身。上动微停,右脚后退半步,随之重心移于右腿束身,左脚置于右脚前呈虚灵步,左手持刺手心外翻置于左腿内侧,右手手心朝里置于左肩处,目视前方。招式动 作:1、顺手牵羊(右虎步背点),左脚向左横跨一步,重心移于左腿,右脚置于左脚前呈右虚灵步,身体右转90度,同时,左手持刺由下向上领,刺把朝前,右手护于左肘处。上动不停,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左手持刺,刺把朝前向前上方点击,右手护于左手腕处。金鸡独立(提膝平扎),右脚向前寸步,随之左脚提起置于右膝内侧呈独立步,同时束身,右手接过左手刺向前平扎。笼熊回身(转身虎步平扎),右手持刺收回丹田,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左转180度,左脚置于右脚前呈虚灵步。上动不停,左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同时,右手持刺向前平刺,左手护于右手腕处。劈雷击地(右地盘摸扎),两脚以脚跟为轴,右转180度呈右地盘步,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横裹,随身体下势束身向下摸扎。猛虎扑羊(进步平扎),右脚向前寸步,随之展身,左脚向前过步迈进一步呈虎步,同时,右手持刺向前平扎。左手护于右手腕处。乌龙摆尾(践步绞甩),左脚向左后方退一步,右脚抬起置于左膝内侧,带车轮形像呈左独立步束身,同时,右手持向左侧绞甩。7、顺水推舟(虎步推下扎),右脚向右前方踩出呈右虎步,同时,右手持刺由左肩向下向前推,随展身下扎。虹铃暗法(左寸步劈),右脚向左侧方寸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手心朝上,向左下方劈。轳辘斜肩(右摆步砍),右脚向右侧方摆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向下向右下方砍。灵蛇出洞(转身平扎),右脚前向寸步,以脚跟为轴,身体左转180度束身,右手持刺收回右腰侧,同时,左脚置于右脚前虚灵步,上动不停,左脚向前方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随展身向前平扎,左手护于右手腕。金猴扎势(蛇形柔进左劈扎),左脚向左前方迈进一大步,右脚随之跟进,同时,右手持刺向对方左胸部劈扎,左手护于右手腕。金猴献势(蛇形柔进右砍扎),右脚向右前方迈进一大步,左脚随之跟进一步,同时,右手持刺向对方右胸部砍扎,左手拉于右手背外侧。13、黑熊出洞(虎步撩劈扎),左脚向左前方迈进一大步,呈虎步,右手持刺向左下方撩劈扎,左手护于右手腕。坐马观花(左坐马势绞下扎),右脚向前横跨一步呈马步,身体左转90度,下蹲,右手持刺手腕翻转下扎,左手护于右手背。定海神针(坐马势通天扎),步型不变,双手持刺手腕翻转刺尖朝上,丹田抖劲,向上扎。坐马观花(右坐马势绞下扎),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右转180度,左脚向前横跨一步呈马步,身体下蹲,右手持刺先外旋再内旋手腕翻转下扎,左手护于右手背。定海神针(坐马势通天扎),步型不变,双手持刺外旋,手腕翻转刺尖朝上,丹田抖劲向上扎,左手护于右手腕。翻转乾坤(垫践步撩扎),身体左转90度,右脚垫步,左脚经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收回丹田。上动不停,右手持刺随展身由下向前撩扎,左手拍右臂。毒蛇出洞(串步平扎), 左脚前寸,右脚后垫。右脚垫后,左脚起束身,右脚蹬展身,平飞而去,随之丹田发劲,右手持刺向前平扎,左手护于右手腕。虹铃暗法(左寸步劈),左脚向左侧方寸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朝上向左下方劈。轳辘斜肩(右摆步砍),左脚向右侧方摆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向下向右下方砍。乌龙转柱,左脚向左后方退一步,右脚提膝抬起置于左膝内侧,带车轮形像呈独立步束身,同戴氏心意蛾嵋刺时,右手持刺从左腋下向左侧平扎,左手停于右腮处,头扭向左侧平视刺尖。江水排岸(拗步摸押扎),身体右转90度,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从左腋下向上再向下摸押至丹田处,随展身向前扎出抖劲,左手护于右手腕处。虹铃暗法(寸步砍扎),右脚向右侧方寸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剌手腕翻转,手心向下向右下方砍扎。轳辘斜肩(摆步劈扎),右脚向左侧方摆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手心朝上向左下方劈扎,左手护于右手腕。车轮入定(车轮步摸押扎),右脚抬起稍微离地左转180度,下踩重心移于右腿,同时,左脚提膝抬起置于右膝内侧,同时,右手持刺于胸前,左手护于右手腕。上动微停,左脚向前踩出呈虎步,随之展身,丹田抖劲,右手持刺由胸前摸押,向前点击,左手护右手背。喜鹊穿枝(寸步上翻),左脚向前寸步,右脚前拖一步,丹田发劲,右手持刺外旋,手腕翻转向前上方翻扎,刺把与口齐,左手护于右手腕。龙虎风云(右闪步绞拨),左脚向右横跨一步,脚尖外撇,右脚过左脚向左前方扣步,走三角步,右手持刺向左下方绞拨,左手护于右手腕转。[0042]龙虎风云(左闪步绞拨),右脚向左单践转步,脚尖外撇,左脚过右脚向右前方扣步,走外蛇形步,右手持刺外旋,手腕翻转向右下方绞拨,左手护于右手腕转。燕劈翅(虎步贯带),右脚向右前方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由右向左回裹至左肩前不停手腕翻转手心朝下,左手护于右手腕再向右下方带出。猿猴坐洞(地盘削点),右脚向左摆步,左膝紧扣右膝弯呈右地盘步,右手持剌横向前削点对方脖颈动脉,同时束身。雄鹰捕兔(转轮步摸押),右脚向右后方退步,重心移于右腿,左腿提膝于心齐,膝里扣,其足与右膝相齐合紧,其足尖向上斜,两股夹紧,上身束身稍向前弯,右手持剌剌尖朝上,左手护于右手腕。上动微停,左脚向前踩出,先着足跟,渐次踩至足尖变虎步,右手持刺由胸前向下摸押至丹田,随展身向前抖扎至心口。左地盘鲸喷水,以两脚跟为轴,旋转180度,左足足尖向外满足踏地,右足虚点地面,足尖向前,右膝务于左腿弯合紧,由展势变束势,向左后转身180度,同时,右手持刺随转身从左腋下向身后上方扎出,左手护于右肩前,头转向后方,目视刺尖。右地盘鲸喷水,以两脚跟为轴由左向右旋转180度,右足足尖外撇满足踏地,左足虚点地面,足尖向前,左膝务于右腿弯合紧,由左向右旋转身法180度,同时,右手持刺外旋收回丹田处,随转身向前上方扎出。马奔虎践(跨践步扎),以两脚跟为轴由右向左旋转180度,不停,右脚向前迈进一步,随之左脚过右脚再向前跨一步置于右脚前束身,右手持刺于丹田处,左手护于右手腕。上动微停,左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同时,右手持刺向前平剌。虹铃暗法(寸步劈扎),左脚向左侧方寸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朝上向左下方劈。轳辘斜肩(摆步砍扎),左脚向右侧方摆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向下向右下方砍扎。乌龙绞柱,左脚向左后方退一步,右脚提膝置于左膝内侧,带车轮形像呈独立步束身,同时,右手持刺裹削绞于左像腮处,左手护于右手背呈束势。金鸡斗争(虎步平扎),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随展身向前平刺。蜻蜓点水(架臂贯点),右脚收回置于左脚前束身,右手持剌回裹至左肩前,左手护于右手腕。上动不停,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外旋手腕翻转,手心朝下,剌把朝前向前点击对方面部,左手护于右肘内侧,刺身架于左臂上。蜗牛摆头(地盘削点),以两脚为轴向右扭转90度,呈右地盘步,右手持刺随身体转身削点对方颈部动脉。神龙伏底(转身后劈),以两脚为轴继续向右后方旋转下势,右手持刺随身体转动向后劈刺,目视刺尖。古树盘根,以两脚跟为轴从右向左旋转360度,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呈右地盘步,右手持刺由下而上,手腕翻转再向前下方摸押,刺尖朝上,左手护于右手腕。燕子取水(虎步上托),两脚用力下蹬,丹田翻滚,身体旋起展身,右手持刺外旋手腕翻转由下向上托起,左手护于刺身中部。怪蟒翻身(地盘扭扣),左脚向前上一步,右手持刺从身体左侧向右后摆动,手腕翻转再向前下方摸押,随 之两腿交叉呈左地盘。上动不停,两脚用力蹬,两腿旋起呈左虎步,右手持刺外旋向左上方撩刺,左手护于右手腕。美人挂画(右虎步托挑),左脚前寸,右脚过左脚向右前方迈进呈虎步,右手持刺手腕翻转向右前上方托挑,左手护于刺身中部。猿猴献桃(左虎步托挑),右脚前寸,左脚过右脚向左前方迈进一步呈虎步,右手持刺手腕翻转向左前上方托挑,左手护于刺身中部。雄鸡起舞(践步撩劈),左脚前向寸步,右脚过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再上步置于右脚前呈左虚灵步,右手持刺由左向右横裹撩。上动微停,左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内旋,手腕翻向前下方劈下抖劲,翻手点出。左白鹤亮翅(左地盘后甩),两脚以脚跟为轴,向左后旋转180度呈左地盘步,右手持刺外旋手腕翻回裹从身体左侧由前向上向后甩。上动不停,两脚以脚跟为轴,从后回转呈左虎步,右手持刺随转身向前反撩,左手护于右肘处。右白鹤亮翅(右地盘后甩摆刺),左脚前寸,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呈右地盘步,右手持刺从身体右侧由前向上向后甩摆刺,目视刺尖。上动不停,身体旋起呈右虎步,右手持刺随转身向前反撩,左手护于右手腕。离弦之箭(寸步串步平刺),右脚前寸,左脚过右脚,右脚用力一蹬向前迈进一步呈虎步,右手持刺手1: 翻向如扎出。虹铃暗法(左寸步劈),左脚向左侧方寸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朝上向左下方劈。轳辘斜肩(右摆步砍),左脚向右侧方摆步,丹田回扣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向下向 右下方砍。乌龙翻江(践步裹刺),左脚向左后方退一步,右脚提膝抬起置于左膝内侧,带车轮形像呈独立步束身,同时,右手持刺回裹于左腮处,左手护于右手腕。上动微停,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从右侧由上到下呈圆形摆拨刺。鹞子入林(束身左下劈),右脚收回置于左脚前,呈右虚灵步束身,右手持刺外旋在身体左侧划弧,上动不停,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随展身向下劈出。鹞子出林(束展右下劈),右脚收回置于左脚前呈右虚灵步束身,右手持刺内旋在身体右侧划弧,上动不停,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随展身向下劈出。霸王摘盔(虎步削挑),右脚收回置于左脚前,呈右虚灵步束身,右手持在胸前拨转,上动不停,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向右上方削挑。海底捞月(地盘上撩),以两脚跟为轴,左后转180度,呈左地盘步束身,右手持刺随转身上撩至右腮部,左手护于右手腕。推窗望月(右地盘裹托),右脚向前迈进一步,脚尖外撇,左膝紧贴右膝弯,呈右地盘步,右手持刺,手腕翻转裹托,左手护于右手腕。白虎洗脸(左地盘裹托),左脚向前迈进一步,脚尖外撇,右膝紧贴左膝弯,呈左地盘步,右手持刺,手腕翻转裹托,左手护于右手腕。白蛇吐信(进步上扎),左脚前寸,右脚过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呈右虎步,右手持刺向前上方扎出,左手拍右肩,丹田发劲,劲达刺尖。白蛇吐信(进步下扎),右脚前寸,左脚过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呈虎步,右手持刺向前下方扎出,左手拍右肘弯,丹田发劲,劲达刺尖。[0076]蛰龙升天(上步把点),左脚前寸,右脚过左脚向前迈出一步置于左脚前呈右虚灵步,右手持刺内旋手腕翻转回裹。上动不停,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刺把朝前向对方胸前点击。猿猴回头(快步回刺),右脚前寸,左脚过右脚迈进一步,右脚再跟进一步,两脚并拢,身体左转90度束身,右手持刺随转身从左臂上方向左回刺。收势,右脚后退半步,随之重心移于右脚束身,左脚置于右脚前呈虚灵步,左手从右手中接刺,手心朝外置于左腿内侧,右手手心朝里置于左肩处。上动稍停,两脚并拢,两肘相夹,两手置于双腿膝部,收臀、裹胯、缩尾身型不变,随之两脚用力蹬地,身体缓缓直立,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分水蛾眉刺,给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体育训练器材,丰富了人们对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旅游胜地的崆峒山,需要将先祖创造的各种文化资源加大开发和利用,将奇兵器做成不同材料的工艺品,供游客欣赏和留作纪念品。本实用新型在器械手握的部位包裹橡胶,使该 器械训练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实现体育器械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权利要求1.一种分水蛾眉刺,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水蛾眉刺,总长度30厘米,包胶铁管(5)长度为22厘米,直径为2厘米,包胶铁管(5)上包裹有一层橡胶,锥刺一和锥刺二是锥体形的铁管,焊接在包胶铁管(5)上,所述的分水蛾眉刺,总质量为220至260克,包胶中指环套(2)是一个圆形的环,在铁环上包裹有一层橡胶,包胶中指环套(2)下面焊接有旋转轴(4),包胶铁管(5)中间有一圆孔,旋转轴(4)位于包胶铁管(5)中间的圆孔内,包胶铁管(5)可以绕旋转轴(4)做360度 的任意转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武术奇兵器,具体为分水峨眉刺,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水峨眉刺长度为30厘米,包胶铁管(5)上包裹有一层橡胶,锥刺一和锥刺二是锥体形的铁管,焊接在包胶铁管(5)上,包胶中指环套(2)是一个圆形的环,在铁环上包裹有一层橡胶,旋转轴(4)位于包胶铁管(5)中间的圆孔内,包胶铁管(5)可以绕旋转轴(4)做360度的任意转动,在器械手握的部位包裹橡胶,使该器械训练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实现体育器械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文档编号A63B69/00GK203139572SQ20132009372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8日
发明者苟小平, 杨占明, 贾海涛, 李润梅, 刘德成 申请人:陇东学院, 苟小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