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611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回旋玩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旋玩具(backspin toy)。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技术:在从倾斜行驶面滑下的车轮行驶体中设有对车轮施加惯性旋转力的飞轮(fly wheel),从而使车轮行驶体行驶至更远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以往,公知有如下技术:在使与玩具汽车的驱动轮连结的飞轮式驱动机构积蓄旋转力后,使发射机构动作,由此借助由从驱动机构释放的旋转力进行的驱动轮的驱动使玩具汽车前进,从而使玩具汽车的速度不会急剧下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而且,以往,公知有如下技术:飞轮自身为驱动轮,能够实现高的初速度和稳定的前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2-958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2-29838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实公平8-57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 3所记载的技术均是利用飞轮的驱动力使被驱动体以高的初速度前进并行驶至更远处,动作自身为向一个方向行驶的单调的动作。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研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作新颖的回旋玩具。第I方式的回旋玩具的特征在于,具有:行驶体,其轴支承有构成车轮的飞轮或与车轮连结的飞轮;发射台,其能够以使上述飞轮旋转自如的状态将上述行驶体保持在规定位置;旋转施力机构,其用于在上述行驶体保持于上述发射台的状态下,沿使该行驶体后退的方向对上述飞轮旋转施力;和发射机构,其设置在上述发射台上,以在通过上述旋转施力机构对上述飞轮旋转施力后的状态下能够击发上述行驶体的方式构成,通过该击发对该行驶体施加前进作用力,从而使上述行驶体以带有回旋的状态向前进方向急速前进,上述回旋玩具构成为,上述飞轮被上述旋转施力机构旋转施力且通过上述发射机构而向上述前进方向急速前进的行驶体,在上述前进作用力极限时刻,通过上述飞轮的旋转作用力而后退。第2方式的回旋玩具为第I方式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施力机构具有:齿条带,其形成有齿条齿,且能够沿上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往复操作;[0021]输入齿轮,其设置在上述行驶体上,并与上述飞轮连结;和齿轮机构,其设置在上述齿条带与上述输入齿轮之间,当相对于上述发射台沿与上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上述齿条带时,使上述齿条齿和上述输入齿轮连结并经由上述输入齿轮对上述飞轮旋转施力,当相对于上述发射台沿上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操作上述齿条带时,使上述齿条齿与上述输入齿轮的连结解除而使上述飞轮为空转状态。第3方式的回旋玩具为第2方式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齿条带上、在带主体的前端设有防脱部件,该防脱部件用于在向与上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该齿条带时,与上述发射台的一部分抵接,从而防止该齿条带的脱落。第4方式的回旋玩具是第I方式至第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目标部件,上述目标部件与上述发射台分体构成,并附设有构成面状扣件的圈扣带及搭钩带的一方的带,在上述行驶体的前部附设有构成上述面状扣件的圈扣带及搭钩带的另一方的带,能够利用上述行驶体通过上述一方的带与上述另一方的带的结合来捕捉上述目标部件。第5方式的回旋玩具是第I方式至第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与上述发射台分体构成的目标部件,在上述目标部件及/或上述行驶体的前部附设有粘合带,能够利用上述行驶体通过粘合来捕捉上述目标部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回旋玩具构成为通过发射台而一度以高加速度前进的行驶体在行驶规定距离后急速后退,从而向原发射台的方向反向运动,所以能够实现不仅具有速度感、还可进行意想不到的动作的回旋玩具。其结果为,能够使行驶体与目标部件碰撞,并在原发射台处承接后退而来的行驶体。

图1是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的整体立体图。图2的(A)是行驶体的分解俯视图,图2的⑶是从左壁侧观察行驶体时的分解侧视图。图3的(A)是行驶体的俯视图,图3的⑶是从左壁侧观察行驶体时的侧视图,图3的(C)是从前壁侧观察行驶体而得到的图,图3的(D)是从右壁侧观察行驶体时的侧视图。图4是从侧方观察小齿轮(pinion)与齿条带(rack belt)的哨合关系时的剖视图。图5的㈧是发射台10的俯视图,图5的⑶是将发射台10的主体的上部拆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的(C)是从前方观察发射台10而得到的图,图5的(D)是从右侧壁侧观察发射台10而得到的侧视图。图6的(A)是表示发射台的右壁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的(B)是表示发射台的左壁的结构的侧视图。图7的(A)是表示发射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的(B)是从左方观察发射机构时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将行驶体收纳于发射台中并安装了齿条带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使收纳于发射台中的行驶体发射时的状态的立体图。[0036]图10的(A)是表示从发射台发射的行驶体的状况的立体图,图10的(B)是表示行驶体捕捉到目标部件(target)的状况的立体图,图10的(C)是表示捕捉到目标部件的行驶体反向运动的状况的立体图。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的整体立体图。图12的(A)是行驶体的俯视图,图12的⑶是从前壁侧观察行驶体而得到的图,图12的(C)是从右壁侧观察行驶体时的侧视图。图13是图11的回旋玩具的连结机构的俯视图。图14是图11的回旋玩具的连结机构的分解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0 回旋玩具10发射 台11行驶体收纳部30行驶体31飞轮50齿条带51操作部52带主体52a 齿条齿52b 齿条齿欠缺部55 防脱部件70目标部件80连结齿轮机构T1、T2 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具体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第I实施方式]图1是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的整体立体图,回旋玩具100具有发射台10、行驶体30、齿条带50及目标部件7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行驶体30中的“左”、“右”、“前”及“后”的用语表示朝向行驶体30的前进方向时的“左”、“右”、“前”及“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发射台10的“左”、“右”、“前”及“后”的用语表示从发射台10的中心朝向出入口方向时的“左”、“右”、“前”及“后”。图2的(A)是行驶体30的分解俯视图,图2的⑶是从左壁侧观察行驶体30时的分解侧视图,图3的⑷是行驶体30的俯视图,图3的⑶是从左壁侧观察行驶体30时的侧视图,图3的(C)是从前壁侧观察行驶体30而得到的图,图3的(D)是从右壁侧观察行驶体30时的侧视图。该行驶体30具有:芯体32,其安装有构成大径的主车轮的飞轮31 ;第I保持架33,其能够脱离地安装在该芯体32的前部;和第2保持架34,其能够脱离地安装在该芯体32的后部。此外,行驶体30在此由芯体32、第I保持架33及第2保持架34构成,但可以使它们全部一体化,也可以使芯体32和第I保持架33或第2保持架34 —体化。其中,芯体32在左右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呈梯形状地鼓出的第I鼓出部35。该第I鼓出部35形成为侧视呈矩形状。另外,在该第I鼓出部35之上设有第2鼓出部36。该第2鼓出部36在俯视观察时呈梯形状地鼓出。该第2鼓出部36在俯视观察时比第I鼓出部35小。而且,如图3的(C)及图4所示,在位于芯体32的右侧的第I鼓出部35的上表面与同样位于右侧的第2鼓出部36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构成齿条带插入部37,能够将齿条带50从芯体32的右方插入到齿条带插入部37中。另一方面,在位于芯体32的左侧的第I鼓出部35的上表面与同样位于左侧的第2鼓出部36的下表面之间不存在间隙。即,左侧的第2鼓出部36比右侧的第2鼓出部36厚,呈搭载在第I鼓出部35之上的状态。但是,也可以使该左侧的第2鼓出部36以与右侧的第2鼓出部相同的厚度形成,从而在其下表面与左侧的第I鼓出部35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在芯体32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处安装有飞轮31。该飞轮31以平坦端面朝向左右的方式安装在芯体32上。在该飞轮31的左右的端面上分别附设有轴31a。该左右的轴31a、31a分别被轴支承在芯体32上。而且,如图3的(C)及图4所示,在右侧的轴31a上、在与上述齿条带插入部37对应的位置处,固定地设有小齿轮38。该小齿轮38与轴31a一体地旋转。该小齿轮38的上端部从第I鼓出部35的上表面稍微突出,在齿条带插入部37中,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和小齿轮38的齿38a能够啮合。第I保持架33用于支承构成面状扣件的、圈扣带(loop tape)及搭钩带(hooktape)的一方的带Tl。如图2的(A)所示,在该第I保持架33上彼此相对地形成有在左右的壁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33b、33b,其中,该左右的壁形成于后端且划分出切缺部33a。另一方面,如图2的(B)所示,在芯体32的左右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上述第I保持架33的凸条33b、33b—对一 地嵌合的凹条32a、32a(不过,在图2的(B)中仅图示了左侧的凹条32a)。而且,在芯体32的下侧,使芯体32的凹条32a、32a和第I保持架33的凸条33b,33b吻合,并使第I保持架33相对于芯体32向上方相对移动,从而使凹条32a、32a和凸条33b、33b嵌合,由此,将第I保持架33安装在芯体32上。第I保持架33的拆卸按照与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此外,第I保持架33向芯体32的安装不限定于这样的构造,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在第I保持架33的后表面形成凹部及凸部的一方,在芯体32的前表面形成凹部及凸部的另一方,使第I保持架33的后表面接近或远离芯体32的前表面,由此,使凹部及凸部嵌合或解除嵌合,从而使第I保持架33在芯体32上进行装拆。或者,也可以利用磁力使第I保持架33相对于芯体32能够装拆地构成。通过像这样使第I保持架33能够装拆于芯体32而构成,能够实现以下事项。即,预先准备多个带Tl的尺寸彼此不同的第I保持架33,并使它们能够更换,且通过更换改变吸附性能,由此,能够使通过该回旋玩具100而进行的游戏具有变化。第2保持架34用于支承辅助车轮40。该第2保持架34的横截面呈接近“ ”字状的形状。该第2保持架34通过左右的壁34a、34a从左右夹持位于芯体32的后部的顶板下的被夹持部32b,由此,能够装拆地安装在芯体32上。在该第2保持架34安装于芯体32的状态下,第2保持架34的上端被芯体32的后部的顶板封闭。第2保持架34的拆卸按照与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此外,第2保持架34向芯体32的安装不限定于这样的构造,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在第2保持架34的前表面形成凹部及凸部的一方,在芯体32的后表面形成凹部及凸部的另一方,使第2保持架34的前表面接近或远离芯体32的后表面,由此,使凹部及凸部嵌合或解除嵌合,从而使第2保持架34在芯体32上进行装拆。或者,也可以利用磁力使第2保持架34相对于芯体32能够装拆地构成。通过像这样使第2保持架34能够装拆于芯体32而构成,能够实现以下事项。S卩,预先准备多个辅助车轮40的宽度彼此不同的第2保持架34,并使它们能够更换,且通过更换改变直线前进性能,由此,能够使通过该回旋玩具100而进行的游戏具有变化。图5的㈧是发射台10的俯视图,图5的⑶是将发射台10的主体的上部拆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的(C)是从前方观察发射台10而得到的图,图5的(D)是从右侧壁侧观察发射台10而得到的侧视图。在该发射台10中形成有上述行驶体30的行驶体收纳部11。如图1所示,该行驶体收纳部11的出入口的左右的壁分别由内侧壁12、中间壁13及外侧壁14构成。通过左右的内侧壁12、12而划分出的通路形成为,在出入口侧宽度宽,随着朝向行驶体收纳部11的内侧而宽度逐渐变窄,行驶体收纳部11的内侧的宽度一定。当行驶体30进入到行驶体收纳部11中时,该左右的内侧壁12、12与行驶体30的一部分滑动接触,由此,进行将行驶体30引导至行驶体收纳部11的规定部位的动作。如图6的(A)所示,在右侧的中间壁13上形成有半月状的切缺部13a,该切缺部13a从下方支承收纳于行驶体收纳部11中的行驶体30的右侧的轴31a的轴承31b。该切缺部13a形成在右侧的中间壁13的上缘。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在左侧的中间壁13上形成有半月状的切缺部13b,该切缺部13b从下方支承收纳于行驶体收纳部11中的行驶体30的左侧的轴31a的轴承31b。该切缺部`13b形成在左侧的中间壁13的切缺部13c的下缘。切缺部13c朝向发射台10的前方开口。当行驶体30进入行驶体收纳部11时,该左右的中间壁13、13从下方支承左右的轴承31b、31b,由此,进行将轴承31b、31b向切缺部13a、13b引导的动作。此外,在行驶体30的左右的轴承31b、31b被切缺部13a、13b支承的情况下,行驶体30的飞轮31成为相对于发射台10的底板稍微悬浮的状态。为了实现这样的状态,在发射台10的底面形成有朝向行驶体收纳部11的内侧成为上坡的斜坡10a,当飞轮31在该斜坡IOa上攀爬时,左右的轴承3 Ib、3 Ib被左右的中间壁13、13引导而上升,当飞轮31超出斜坡IOa时,行驶体30的左右的轴承31b、31b被支承在切缺部13a、13b中。由此,行驶体30的飞轮31成为相对于发射台10的底板稍微悬浮的状态。此外,在此,形成为通过切缺部13a、13b来支承左右的轴承31b、31b的构造,但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切缺部13a、13b等来支承轴31a、31a或除此以外的部分的构造。重要的是,能够使行驶体30的飞轮31为旋转自由的状态。左右的外侧壁14构成了发射台10的左右的外轮廓。如图5的(C)、(D)所示,在该发射台10上形成有用于穿插齿条带50的齿条带穿插口 15。该齿条带穿插口 15形成在从发射台10的右侧的壁至发射台10的后端的壁的范围内。该齿条带穿插口 15形成在与收纳于行驶体收纳部11中的行驶体30的齿条带插入部37高度相同的位置。该齿条带穿插口 15与行驶体收纳部11连通,在该齿条带穿插口 15中,能够将齿条带50从发射台10的右侧方穿插至行驶体收纳部11。而且,穿插至行驶体收纳部11的齿条带50能够插入到收纳于行驶体收纳部11中的行驶体30的齿条带插入部37中。另外,在发射台10上附设有发射机构20。如图7的(A)、⑶所示,该发射机构20由能够以轴21a为中心转动地安装在发射台10上的推杆(push lever) 21和对该推杆21向初始位置弹压的螺旋弹簧22构成。推杆21利用了杠杆原理,用于使行驶体30急速发射,具有用于供游戏者操作的操作部21b和击发行驶体30的击发部21c。当推杆21位于初始位置时,操作部21b的上表面为水平,能够从上方敲打操作部21b。当推杆21位于初始位置时,击发部21c与收纳于行驶体收纳部11中的行驶体30的后部轻微接触,或者处于离开行驶体30的后部的位置。而且,在操作操作部21b时,击发部21c击发行驶体30的后端部。由此,行驶体30的左右的轴承31b、31b与切缺部13a、13b的卡合被解除,行驶体30被快速地发射。此外,在发射台10上设有第I止挡部23a和第2止挡部23b。第I止挡部23a进行将被螺旋弹簧22弹压的推杆21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动作。另外,第2止挡部23b进行如下动作:在操作操作部21b时,第2止挡部23b与推杆21的操作部21b下侧的抵接部210b抵接来限制操作部21b的操作范围,以使得不会过度操作操作部21b。此外,也可以取代螺旋弹簧22而设置扭簧,该扭簧缠绕在轴21a上且一端卡定在推杆21上而另一端卡定在发射台10的固定部上。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螺旋弹簧22。在该情况下,只要游戏者人为地将推杆21恢复至初始位置即可。如图1所示,齿条带50具有手柄部51和带主体52。而且,该齿条带50以在使齿条齿52a的齿宽方向和小齿轮38的轴31a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能够安装在行驶体30上的方式构成。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无需从齿条带50的前端侧将齿条带50插入到行驶体30的齿条带插入部37中,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齿条带50安装在行驶体30上。该齿条带50与上述小齿轮38 —起构成了旋转施力机构。
在此,带主体52形成为带状,在其下表面形成有齿条齿52a。另外,在带主体52的手柄部侧的一部分设有齿条齿欠缺部52b。通过设置该齿条齿欠缺部52b,易于将齿条带50插入到行驶体30的齿条带插入部37中。即,构成行驶体30的齿条带插入部37的间隙具有维持齿条带50与小齿轮38的啮合状态那样的尺寸,如图4所示,若存在齿条齿欠缺部52b,则在将齿条带50安装到行驶体30上时,通过使齿条齿欠缺部52b与小齿轮38相对,插入时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不会从小齿轮38的齿38a的侧方抵接,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齿条带50引导至小齿轮38的上方。在该状态下,若从后方拔出齿条带50,则在拔出途中能够容易地使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和小齿轮38的齿38a啮合。如图1所示,目标部件70形成为圆盘状。该目标部件70具有圆板71和设置在该圆板71的外周部且向圆板71的上下突出的外周壁72。而且,在外周壁72的外表面安装有构成面状扣件的圈扣带及搭钩带的另一方的带T2。此外,该目标部件70的形状可以不是圆盘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驶体30上安装有构成面状扣件的圈扣带及搭钩带的一方的带Tl,在目标部件70上安装有另一方的带T2,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在行驶体30及目标部件70的至少一方安装粘合带。另外,也可以取代面状扣件,在行驶体30及目标部件70的一方附设永久磁铁,并且在行驶体30及目标部件70的另一方附设磁性体。重要的是设有用于捕捉目标部件70的机构。接下来,说明该回旋玩具100的玩法的例子。首先,游戏者将行驶体30收纳于发射台10的行驶体收纳部11中。此时,从发射台10的出入口一边使行驶体30的飞轮31在发射台10的底面上转动一边将行驶体11收纳于行驶体收纳部11中。由此,行驶体30的飞轮31攀爬斜坡10a,当越过斜坡IOa时,行驶体30的左右的轴承31b、31b与切缺部13a、13b卡合。由此,行驶体30的飞轮31成为相对于发射台10的底板稍微悬浮的状态。接下来,游戏者使齿条带50从发射台10的齿条带穿插口 15穿插,将齿条带50插入收纳于行驶体收纳部11中的行驶体30的齿条带插入部37中。该状态如图8所示。此时,以使齿条齿欠缺部52b与小齿轮38的齿38a相对的方式将齿条带50安装在行驶体30上。接下来,游戏者将手指搭在齿条带50的手柄部51上并将齿条带50从发射台10向后方快速拔出。通过该动作,在拔出途中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和行驶体30的小齿轮38的齿38a啮合,小齿轮38旋转,进而飞轮31旋转。接下来,如图9所示,游戏者从上方按压推杆21的操作部21b。由此,推杆21的击发部21c强烈地击发行驶体30的后部,行驶体30的左右的轴承31b、31b与切缺部13a、13b的卡合被解除,如图10的(A)所示,使行驶体30以带有回旋的状态朝向目标部件70急速前进。此时,飞轮31反向旋转。然后,当从发射台10观察,目标部件70处于与行驶体30的前进作用力极限地点相同或比其更近的位置时,如图10的(B)所示,急速前进的行驶体30与目标部件70碰撞,带T2与带Tl结合,然后,当到达前进作用力极限时刻(地点)时,如图10的(C)所示,行驶体30通过飞轮31的旋转作用力而后退,以捕捉到目标部件70的状态向发射台10的方向返回。然后,行驶体30被收纳于发射台10的行驶体收纳部11中。[第2实施方式]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A的整体立体图,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同样地,具有发射台10、行驶体30、齿条带50及目标部件70。由于该回旋玩具100A在很多方面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为相同构造,所以对相对应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仅说明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的不同点。图12的(A)是行驶体30的俯视图,图12的⑶是从前壁侧观察行驶体30而得到的图,图12的(C)是从右壁侧观察行驶体30时的侧视图。该行驶体30在右侧的第I鼓出部35之上没有设置第2鼓出部36。而且,如图12的(B)及图12的(C)所示,小齿轮38的上端部仅从右侧的第I鼓出部35的上表面稍微突 出。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不同,发射台10不是从右方插入齿条带50的构造。取而代之,在该发射台10上设有支承齿条带50的一部分、并且收纳后述的连结齿轮结构80的带及齿轮的收纳部81。在该带及齿轮的收纳部81的前后设有带用开口 81a。不过,图11仅示出了前侧的开口 81a,后侧的开口 81a未图示。连结齿轮机构80与齿条带50及小齿轮(输入齿轮)38—起构成了旋转施力机构。该连结齿轮机构80具有:作为太阳齿轮的齿轮80a,其与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啮合;作为行星齿轮的齿轮80d,其安装在支架80c上,与齿轮80a啮合且能够绕该齿轮80a公转,其中该支架80c转动自如地支承在齿轮80a的轴80b上;和齿轮80f,其附设在与齿轮80d相同的轴80e上且与该齿轮80d —体地旋转,并且能够与小齿轮38啮合。而且,当向后方操作齿条带50时,齿轮80a沿图14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与齿轮80a啮合的齿轮80d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并且支架80c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由此,齿轮80f与小齿轮38啮合。此时,由于齿轮80f与齿轮80d沿相同方向、即沿箭头D的方向旋转,所以与齿轮80f啮合的小齿轮38沿箭头E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当向前方操作齿条带50时,齿轮80a沿与图14的箭头A相反的方向旋转,与齿轮80a啮合的齿轮80d沿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且支架80c沿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齿轮80f与小齿轮38的啮合解除。此时,齿轮80f与齿轮80d沿相同方向、即沿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旋转,但与齿轮80f解除啮合的小齿轮38不会旋转。此外,在此,在作为太阳齿轮的齿轮80a的轴80b上设有支架80c,在该支架80c上设有作为行星齿轮的齿轮80d,但也可以不设置支架80c,而是通过长孔来支承齿轮80d的轴80e,并使齿轮80d能够绕齿轮80a公转或者根据旋转方向与齿轮80a分离。另外,在此,经由与作为行星齿轮的齿轮80d —体地旋转的齿轮80f,使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和小齿轮38连结,但也可以使齿轮80d和小齿轮38直接连结。另外,也可以是,预先通过弹簧对作为行星齿轮的齿轮80d向解除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与小齿轮38的连结的方向施力,从而在不操作齿条带 50时,使齿条带50的齿条齿52a和小齿轮38可靠地保持于连结解除状态。该情况下的弹簧的一端挂在支架80c上,或者在不具有支架80c而设置上述长孔时挂在齿轮80d的轴上。虽然没有图示,但在齿条带50上形成有齿条齿52a,而未设置齿条齿欠缺部52b。另外,在齿条带50的前端设有马蹄状或半月状的防脱部件55。在向后方操作齿条带50时,该防脱部件55的后端部中的向带主体52的左右伸出的伸出部55c与带及齿轮的收纳部81的前端的开口 81a的缘部抵接,防止齿条带50向后方脱落。该防脱部件55通过螺钉(未图示)或嵌合而附设在带主体52上,并能够拆卸。当然,也可以将防脱部件55固定在带主体52上。此外,当存在该防脱部件55时齿条带50易于操作,但也可以不存在防脱部件55。第2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A的其他结构与第I实施方式100相同。根据这样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A,能够得到如下效果。S卩,由于齿条带50以防脱状态设置在发射台30上,所以无需在每次发射行驶体30前都安装齿条带50,并且能够通过沿前后方向往复操作而反复地使小齿轮38旋转,因此,能够使飞轮31高速地旋转。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齿条带50对飞轮31施加旋转作用力,但也可以通过组装在发射台10或行驶体30上的马达对飞轮31施加旋转作用力。该情况下,通过齿轮机构将马达与飞轮31之间连结。另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在发射台10上的摇柄的旋转对飞轮31施加旋转作用力。该情况下,通过齿轮机构将摇柄与飞轮31之间连结。[010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飞轮31为主车轮而构成,但也能够适用于将飞轮31连结在主车轮上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在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的齿条带穿插口 15处设置门扇,在安装齿条带50时打开门扇来安装齿条带50,在安装好齿条带50后关闭门扇以防止齿条带50从齿条带穿插口 15脱离。该情况下,也可以预先通过弹簧或重力沿门扇关闭的方向对门扇施力,并通过齿条带50的插入压力抵抗弹簧或重力的作用力来打开门扇。而且,还可以是,在齿条带50的带主体52的前端设置第2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A中的防脱部件55,另一方面,设置第2实施方式的连结齿轮机构80,并且不在右侧的第I鼓出部35之上设置第2鼓出部36,而是使行驶体10的小齿轮38露出,从而能够在一次发射时多次往复操作齿条带5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齿条带50对飞轮31旋转施力,但也可以例如拉拽卷绕在绕线轮上的细绳来使绕线轮旋转而对飞轮31旋转施力。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使飞轮的旋转施力构成为,抵抗发条的作用力而拉拽卷绕在绕线轮上的细绳来使绕线轮旋转,经由离合器机构对飞轮31旋转施力,并且当手放开细绳时,在通过离合器机构解除了绕线轮与飞轮的连结的状态下,通过发条的作用力使绕线轮反向旋转从而使细绳自动地反卷到绕线轮上。此外,以上是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回旋玩具100的说明部分所公开的实用新型,若附注未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的代表性的实用新型,则如下所述。—种回旋玩具,具有:行驶体,其轴支承有构成车轮的飞轮或与车轮连结的飞轮;发射台,其能够以使上述飞轮旋转自如的状态将上述行驶体保持在规定位置;
旋转施力机构,其用于在上述行驶体保持于上述发射台的状态下,沿使该行驶体后退的方向对上述飞轮旋转施力;和发射机构,其设置在上述发射台上,以在通过上述旋转施力机构对上述飞轮旋转施力后的状态下能够击发上述行驶体的方式构成,通过该击发而对该行驶体施加前进作用力,从而使上述行驶体以带有回旋的状态向前进方向急速前进,上述回旋玩具构成为,上述飞轮被上述旋转施力机构旋转施力、且通过上述发射机构而向上述前进方向急速前进的行驶体,在上述前进作用力极限时刻,通过上述飞轮的旋转作用力而后退,该回旋玩具的特征在于,上述旋转施力机构具有:与上述飞轮连结的小齿轮;和以能够安装在上述行驶体上的方式构成且形成有安装时能够与上述小齿轮的齿啮合的齿条齿的齿条带,并以通过将安装在上述行驶体上的上述齿条带从上述行驶体拔出,经由上述小齿轮对上述飞轮施加旋转作用力的方式构成,上述齿条带以在使上述齿条齿的齿宽方向和上述小齿轮的轴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能够安装在上述行驶体上的方式构成,而且,上述齿条带具有用于操作该齿条带的操作部、和带主体,在上述带主体上形成有:形成有上述齿条齿的齿条齿形成部;和与该齿条齿形成部的靠近上述操作部的位置相邻的齿条齿欠缺部,能够以使上述齿条齿欠缺部与上述小齿轮的齿相对的方式将上述齿条带安装在上述行驶体上。在本实用新型中,易于进行齿条带的安装。
权利要求1.一种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行驶体,其轴支承有构成车轮的飞轮或与车轮连结的飞轮; 发射台,其能够以使所述飞轮旋转自如的状态将所述行驶体保持在规定位置; 旋转施力机构,其用于在所述行驶体保持于所述发射台的状态下,沿使所述行驶体后退的方向对所述飞轮旋转施力;和 发射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发射台上,以在通过所述旋转施力机构对所述飞轮旋转施力后的状态下能够击发所述行驶体的方式构成,通过该击发对所述行驶体施加前进作用力,从而使所述行驶体以带有回旋的状态向前进方向急速前进, 所述回旋玩具构成为,所述飞轮被所述旋转施力机构旋转施力、且通过所述发射机构而向所述前进方向急速前进的行驶体,在所述前进作用力极限时刻,通过所述飞轮的旋转作用力而后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施力机构具有: 齿条带,其形成有齿条齿,且能够沿所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往复操作; 输入齿轮,其设置在所述行驶体上,并与所述飞轮连结;和 齿轮机构,其设置在所述齿条带与所述输入齿轮之间,当相对于所述发射台沿与所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所述齿条带时,使所述齿条齿和所述输入齿轮连结并经由所述输入齿轮对所述飞轮旋转 施力,当相对于所述发射台沿所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操作所述齿条带时,使所述齿条齿与所述输入齿轮的连结解除而使所述飞轮为空转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齿条带上、在带主体的前端设有防脱部件,所述防脱部件用于在向与所述行驶体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所述齿条带时,与所述发射台的一部分抵接,从而防止所述齿条带的脱落。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目标部件,所述目标部件与所述发射台分体构成,并附设有构成面状扣件的圈扣带及搭钩带的一方的带,在所述行驶体的前部附设有构成所述面状扣件的圈扣带及搭钩带的另一方的带,能够用所述行驶体通过所述一方的带与所述另一方的带的结合来捕捉所述目标部件。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旋玩具,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发射台分体构成的目标部件,在所述目标部件及/或所述行驶体的前部附设有粘合带,能够用所述行驶体通过粘合来捕捉所述目标部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作新颖的回旋玩具。构成为,在通过旋转施力机构而沿后退方向对保持于发射台(10)上的行驶体(30)的飞轮(31)旋转施力后的状态下,通过发射机构而向前进方向急速前进的行驶体(30)在前进作用力极限时刻,通过飞轮(31)的旋转作用力而后退。由此,能够实现不仅具有速度感、还可进行意想不到的动作的回旋玩具。
文档编号A63H29/20GK203139617SQ20132016561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2日
发明者市川隆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多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