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包括上半盒体、下半盒体和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两侧分别与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活动连接,所述上半盒体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上边框,所述下半盒体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下边框。所述棋盘盒将棋盘和棋盒做成一个整体,展开可做棋盘平面,可在棋盘平面内粘贴绢制或绒制的棋盘图。折叠收起为棋盒,棋子可放在棋盒内,可将棋盒锁住,实用性强,并且方便携带,适用于多种棋类。
【专利说明】便捷式中国象祺祺盘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属于体育娱乐行业。
【背景技术】
[0002]中国象棋,是传统的娱乐用品,由棋子、棋盘图纸和棋盒三部分组成。棋盘图纸、棋盒是纸质的,相互分离。并且,纸质的棋盒、棋盘图纸极易损坏,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近年来,人们对棋盘图纸、棋盒作了一些改进,其途径有二种:一种是将棋盘图直接绘制于木质的可对折棋盒外面,但是,这种装置将棋子从盒内取出或装入都比较麻烦,使用不便,并且不能用于其它棋类游戏;另一种是直接将棋盘图绘制于棋盒内面,但设计繁杂,制造极为麻烦,成本高,不便于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所述棋盘盒将棋盘和棋盒做成一个整体,棋盒打开可做棋盘,棋盘折叠收起为棋盒,棋子可放在棋盒内,可将棋盒锁住,实用性强,并且方便携带,适用于多种棋类。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包括上半盒体、下半盒体和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两侧分别与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活动连接,所述上半盒体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上边框,所述下半盒体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下边框。使用时,将棋盘盒展开,上半盒体、下半盒体和连接块形成棋盘平面,并且棋盘平面可以固定。棋盘盒不仅方便携带,而且耐用,也可以用作其它棋类的棋盘。
[0006]所述上半盒体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夹体,所述第一弹性夹体连接可以转动的片状体,所述下半盒体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夹体,所述片状体与所述第二弹性夹体配合连接。通过将所述片状体卡入所述第二弹性夹体,可将上半盒体、连接块、下半盒体形成固定的棋盘平面。
[0007]所述片状体为截面为L形的长条状,可以将连接块两边的缺口围起来。
[0008]所述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高度为2_5mm,支撑脚的设置可以防止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的外表面造成磨损。
[0009]所述上半盒体与所述连接块之间和所述下半盒体与所述连接块之间通过成对设置的合页连接,或者上半盒体、连接块、下半盒体之间通过双合页连接。合页或双合页设置于上半盒体、连接块、下半盒体的外表面。
[0010]所述上半盒体、连接块和下半盒体折叠形成棋盘盒,所述棋盘盒的开合处设置有锁装置,可以将所述折叠形成的棋盘盒锁住。
[0011 ] 将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展开后,所述上边框内、下边框内、连接块形成棋盘平面,所述棋盘平面上设置棋盘图。所述棋盘图可以是黏贴在所述棋盘平面上的中国象棋棋盘图或以其他方式固定于棋盘平面上的各种棋盘图,如围棋图和五子棋图等,可以拆卸和更换。[0012]所述棋盘图由絹布或绒布绘制,粘贴于棋盘平面内。可以将上半盒体与连接块之间的缝隙以及下半盒体与连接块之间的缝隙盖住。
[0013]所述上半盒体、下半盒体的外表面绘制、刻制各种图案,或者粘贴各种图案,以美化外表面。
[0014]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所述棋盘盒将棋盘和棋盒做成一个整体,展开可做棋盘,折叠收起为棋盒,棋子可放在棋盒内,可将棋盒锁住,实用性强,并且方便携带,适用于多种棋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的展开状态的背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包括上半盒体2、下半盒体I和连接块3,连接块3的两侧分别与上半盒体2和下半盒体I活动连接,上半盒体2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上边框6,下半盒体I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下边框7,不使用时,可以将上半盒体2、连接块3和下半盒体I折叠后锁住;使用时,可以将上半盒体2、连接块3和下半盒体I展开后形成棋盘并固定,不仅方便携带,而且耐用,也可以用作其它棋类的棋盘。
[0021]如图2所示,在连接块3处,上半盒体2的侧面与外表面之间形成45°夹角的斜面,下半盒体I的侧面与外表面之间形成45°夹角的斜面,连接块3的外表面与其相邻的两个侧面之间分别形成45°夹角的斜面,连接块3的厚度与形成的棋盘面板的厚度相同,这样,连接块3两边斜面分别与上半盒体斜面、下半盒体斜面相对对合后各形成直角,上半盒体2与下半盒体I折叠在一起可形成四方体,美观协调。上半盒体2的内表面的外侧设置有上边框6,下半盒体I的内表面的外侧设置有下边框7,上边框6的宽度为5-15mm,高度为棋子厚度的一半加下边框7的宽度为高度为棋子厚度的一半加上边框6和下边框7的设置使得棋盘盒可以容纳棋子。上边框6和下边框7围成的区域形成棋盘平面,所述棋盘平面上可设置棋盘图4,棋盘图4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棋盘图,如五子棋等,棋盘图4可以绘制在絹布或绒布上,所述絹布或绒布黏贴于所述棋盘平面上,可以将上半盒体2与连接块3之间的缝隙以及下半盒体I与连接块3之间的缝隙盖住。上半盒体2与连接块3之间和下半盒体I与连接块3之间通过成对的合页连接,或者上半盒体2、连接块3、下半盒体I之间通过双合页连接。所述合页或双合页设置在棋盘盒的外表面,如图3所示。
[0022]所述棋盘盒上还设置有固定装置5,固定装置5包括第一弹性夹体51、截面呈L形的长条状片状体52以及第二弹性夹体53,第一弹性夹体51成对设置在上半盒体2或下半盒体I上,第一弹性夹体51通过转动轴与片状体52活动连接,长条状片状体52可以绕转动轴转动,下半盒体I或上半盒体2上设置有与截面呈L形的长条状片状体52相对应的第二弹性夹体53,所述片状体52与第二弹性夹体53配合将上半盒体2、连接块3和下半盒体I相对固定,防止上半盒体2、连接块3与下半盒体I相对活动,从而形成固定的棋盘平面,并且,截面呈L形的长条状片状体52可以将连接块3两端围起来,将所述片状体52从所述第二弹性夹体53中移开至上半盒体2,可以将上半盒体2、连接块3与下半盒体I折叠成盒。
[0023]如图3所示,上半盒体2和下半盒体I外表面上均设置有支撑脚8,支撑脚8在上半盒体2的外表面的四个角和下半盒体I的外表面的四个角上均匀分布,形状为圆形、方形或菱形,支撑脚8的高度为2-5mm,以减少上半盒体2的外表面和下半盒体I的外表面的磨损。
[0024]将上半盒体2、连接块3和下半盒体I折叠形成棋盘盒,所述棋盘盒的前侧还设置有锁装置,用于将上半盒体2与下半盒体I折叠后锁住,所述锁装置可设置为推拉式或扣合式,所述上半盒体2前侧和下半盒体I前侧还设置有用于提握的把手。
[0025]当需要使用所述棋盘盒时,将锁装置打开,将上半盒体2和下半盒体I展开,然后将所述截面呈L形的长条状片状体与所述第二弹性夹体扣合,可以将上半盒体2与下半盒体I相对固定;当使用完毕,可以将片状体移开并转动到一边,将上半盒体2和下半盒体I折叠后,将所述锁装置锁紧。
[0026]所述上半盒体、下半盒体的外表面可以绘制、刻制各种图案,或者粘贴各种图案,以美化外表面。
[00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半盒体、下半盒体和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两侧分别与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活动连接,所述上半盒体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上边框,所述下半盒体的内表面外侧设置有下边框,所述上半盒体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夹体,所述第一弹性夹体连接可以转动的片状体,所述下半盒体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夹体,所述片状体与所述第二弹性夹体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体为截面为L形的长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支撑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高度为2-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盒体与所述连接块之间和所述下半盒体与所述连接块之间通过成对设置的合页连接,或者上半盒体、连接块、下半盒体之间通过双合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盒体、连接块和下半盒体折叠形成棋盘盒,所述棋盘盒的开合处设置有锁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将上半盒体和下半盒体展开后,所述上边框内、下边框内、连接块形成棋盘平面,所述棋盘平面上设置棋盘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捷式中国象棋棋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棋盘图用絹布或绒布绘制,粘贴于棋盘平面内。
【文档编号】A63F3/02GK203648029SQ201320571892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发明者】方忠耀, 洪诗琪 申请人:方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