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床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378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跳床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其包括有:一环状本体,其朝下设有数个脚架,且本体内设有一床面单元,床面单元具有一床面部及一围篱部,床面部以数个第一弹性元件与本体结合。以及数个支撑单元,各支撑单元分别具有至少一连接件、至少一第二弹性元件及至少一第一支撑杆,各支撑单元设于本体上,各支撑单元之间间隔一预定距离,而围篱部的顶端与第一支撑杆结合,借此当第一支撑杆受到外力推挤时,由第二弹性元件的反作用力令第一支撑杆复位,提升安全性。
【专利说明】跳床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跳床,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多向性摆荡吸振的跳床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的弹跳床大抵上具有一圆形或矩形的框架,该框架的底部周缘环设有数个支撑脚用以支撑于地面上,且该弹跳床的中央具有一网面,该网面的外周缘借由多数的弹簧或弹性线体而与该框架的内周缘连接,当力量施加于该网面上时,网面将沿其法线方向位移下陷,而当施力移除时,各该弹簧或弹性线体将提供回复力量,促使该网面回归原位,借此,使用者可于该网面上下往复弹跳,而达到运动的效果。然而,现有技术的弹跳床其边缘未设置任何安全装置,若使用者技术不够纯熟,使用时发生意外,则会直接摔离弹跳床外而导致受伤,在使用上不够安全。
[0003]现有技术的弹跳床在外侧设有保护网,借此防止使用者跌出弹跳床,但此类弹跳床大多是以固定方式直接结合,导致保护网缺乏弹性,使用者容易撞伤或擦伤,或是调整较松,而无法具备完善的保护能力,上述均为现有技术中弹跳床的缺点。
[0004]有鉴于此,如何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因而,本发明人基于多年从事相关业界的经验,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试作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实用新型,并使本实用新型得以诞生,以增进功效者。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减少多向性摆荡,提高跳床使用者的安全性。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跳床改良结构,包括有:
[0007]一环状本体,其朝下设有数个脚架,且该本体内设有一床面单元,该床面单元具有一床面部及一围篱部,该床面部以数个第一弹性元件与该本体连接;以及
[0008]数个支撑单元,各该支撑单元分别具有至少一连接件、至少一第二弹性元件及至少一第一支撑杆,各该支撑单元设于该本体上,各该支撑单元之间间隔一预定距离,而该围篱部的顶端与该第一支撑杆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各该支撑单元的连接件凸设于该本体的脚架上,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及该连接件顶端。
[001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为一弹簧,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设有螺纹,借此与该第二弹性元件螺合连接。
[001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该支撑单元具有至少一第二支撑杆,而该连接件具有一插槽,供该第二支撑杆插设,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及该第二支撑杆的顶端。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为数个弹性钢片。[001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该支撑单元具有至少一第二支撑杆及至少一第三弹性元件,而该连接件具有一插槽,第二支撑杆插设于该插槽内,各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及该第二支撑杆的顶端,而该第三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及该第二支撑杆的外侧。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为一弹簧,而该第三弹性元件为弹性钢片。
[001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各该支撑单元的连接件枢设于该本体的脚架上,而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与该连接件连接,该第二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该本体的脚架连接,借此当该第一支撑杆受到外力推挤时,该连接件则随外力朝外枢转,并由该第二弹性元件的反作用力令该第一支撑杆复位。
[0016]采用以上设计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以多向性摆荡吸振的方式提高了围篱部的防护能力,从而防止了使用者摔出跳床受伤,更好的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改善了现有的弹跳床结合处应力集中而容易损坏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支撑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分解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支撑单元局部剖面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的分解及局部剖面图。
[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跳床改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5]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跳床改良结构的第三实施例支撑单元局部放大剖面图。
[0026]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图8的局部分解图。
[00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跳床改良结构的第三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跳床改良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支撑单元局部放大图。
[0029]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30]【符号说明】
[0031]I跳床改良结构10本体11脚架
[0032]12床面单元121床面部122围篱部
[0033]13第一弹性元件20支撑单元21连接件
[0034]211插槽22第二弹性元件23第一支撑杆
[0035]24第二支撑杆25第三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方便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所能达成的功效,配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37]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跳床改良结构I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局部放大图及分解图。本实用新型的跳床改良结构1,其包括有:一环状本体10及数个支撑单元20,其中,环状本体10,其朝下设有数个脚架11,且本体10内设有一床面单元12,床面单元12具有一床面部121及一围篱部122,床面部121以数个第一弹性元件13与本体10连接。
[0038]支撑单元20,各支撑单元20分别具有至少一连接件21、至少一第二弹性元件22及至少一第一支撑杆23,各支撑单元20设于本体10上,各支撑单元20之间间隔一预定距离,而围篱部122的顶端与第一支撑杆23连接。
[0039]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上述各支撑单元20的连接件21凸设于本体10的脚架11上,第二弹性元件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撑杆23的底端及连接件21顶端。
[0040]上述第二弹性元件22为一弹簧,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设有螺纹231,借此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与第二弹性元件22螺合连接。
[0041]请参照图4所示,当至少一使用者在床面单元12内弹跳时,当围篱部122受到推挤时,第一支撑杆23则以第二弹性元件22为支点摆荡吸振,卸除了推挤力量后,第一支撑杆23则复归原位,借此提升跳床的安全性。
[0042]请参照图5和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I的第二实施例,其中本体10的元件及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重述,以下其他实施例亦不再重述,合先叙明。
[0043]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20具有至少一第二支撑杆24,而该连接件21具有一插槽211,提供第二支撑杆24插设,该第二弹性元件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23的底端及该第二支撑杆24的顶端。
[0044]上述该第二弹性元件22为数个弹性钢片,请参照图7所示,其作用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仅为将弹簧替换为数个弹性钢片的结构型态,当第一支撑杆23受到外力推挤时,由第二弹性元件22的反作用力令第一支撑杆23复位,提升跳床的安全性。
[0045]请参照图8和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跳床改良结构I的第三实施例,其中支撑单元20具有至少一第二支撑杆24及至少一第三弹性元件25,连接件21具有一插槽211,第二支撑杆24插设于该插槽211内,各该第二弹性元件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23的底端及该第二支撑杆24的顶端,而该第三弹性元件2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23及该第二支撑杆24的外侧。
[0046]上述第二弹性元件22为弹簧,而该第三弹性元件25为数个弹性钢片,请参照图10所示,第三弹性元件25设于朝向本体10的一侧,故当第一支撑杆23受到推挤时,力量则分散于第二弹性元件22及第三弹性元件25上,强化其吸振能力。
[0047]请参照图11和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跳床改良结构I的第四实施例,其中各该支撑单元20的连接件21枢设于该本体10的脚架11上,而该第二弹性元件22的一端设与该连接件21连接,该第二弹性元件22的另一端与该本体10的脚架11连接,借此当该第一支撑杆23受到外力推挤时,该连接件21则随外力朝外枢转,并由该第二弹性元件22的反作用力令该第一支撑杆23复位。
[0048]上列详细说明针对本实用新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新型技艺精神所为之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中。
[0049]综上所述,本新型在突破先前技术的结构下,确实已达到所欲增进的功效,且也非熟项技艺者所易于思及,爰依法提出新型申请,恳请贵局核准本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案,以励创作,至感德便。
【权利要求】
1.一种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环状本体,其朝下设有数个脚架,且该本体内设有一床面单元,该床面单元具有一床面部及一围篱部,该床面部以数个第一弹性元件与该本体连接;以及 数个支撑单元,各该支撑单元分别具有至少一连接件、至少一第二弹性元件及至少一第一支撑杆,各该支撑单元设于该本体上,各该支撑单元之间间隔一预定距离,而该围篱部的顶端与该第一支撑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支撑单元的连接件凸设于该本体的脚架上,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及该连接件顶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为一弹簧,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设有螺纹,借此与该第二弹性元件螺合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支撑单元具有至少一第二支撑杆,而该连接件具有一插槽,供该第二支撑杆插设,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及该第二支撑杆的顶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为数个弹性钢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支撑单元具有至少一第二支撑杆及至少一第三弹性元件,而该连接件具有一插槽,第二支撑杆插设于该插槽内,各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及该第二支撑杆的顶端,而该第三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杆及该第二支撑杆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为一弹簧,而该第三弹性元件为弹性钢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床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支撑单元的连接件枢设于该本体的脚架上,而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与该连接件连接,该第二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该本体的脚架连接,借此当该第一支撑杆受到外力推挤时,该连接件则随外力朝外枢转,并由该第二弹性元件的反作用力令该第一支撑杆复位。
【文档编号】A63B5/11GK203763750SQ201420093047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日
【发明者】张文泰 申请人:天津普鸿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