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2856发布日期:2020-11-10 12:26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仰卧起坐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仰卧起坐,双手十指交叉放于头后,在起坐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手的力量将头抬起,这样很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拉伤。正确的方法是将双手微微贴在耳边、初次联系者可以将双手交叉贴在腹部降低难度,起坐时应让腹部发力,而并非我们平时做的,手部用力将头部抬起来。仰卧起坐健身器材是仰卧起坐运动的一种辅助工具,能使运动者在做仰卧起坐时更加的轻松、省力,它还能校正仰卧起坐的姿势,让运动者以一种正确的姿势运动,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而现有技术的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头部与身体处于直线状态,头部比较容易缺氧,而且倾斜高度调节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1)技术方案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所述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包括前脚座、后脚座和底梁,所述底梁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脚座上,所述底梁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脚座上,所述底梁为拱桥形底梁,所述后脚座的顶面中心位置固定第一轴座,所述第一轴座通过轴杆转动连接下伸缩柱,所述下伸缩柱的上端通过套接方式连接上伸缩柱,所述下伸缩柱上设有固定所述上伸缩柱的t型螺杆,所述上伸缩柱的上端通过轴杆转动连接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的底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上梁,所述上梁的前端底面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三轴座,所述第三轴座通过轴杆转动连接中间梁,所述中间梁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梁的顶面,所述上梁的前部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头部底座,所述头部底座与所述上梁都为直板形结构,而且所述头部底座与所述上梁所呈的夹角不大于160°,所述上梁的后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斜梁,所述斜梁的另一端设有夹脚杆,所述夹脚杆的外侧套设橡胶套,而所述上梁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的睡垫,所述头部底座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的头垫。

进一步地,所述斜梁的顶面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一弯杆,所述底梁的前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二弯杆。

进一步地,所述头垫的顶面设有限位垫,所述头垫、所述睡垫和所述限位垫通过海绵和皮质材料制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后脚座的外侧固定转移用万向轮。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底座与所述上梁所呈的夹角为150°。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下伸缩柱的上端通过套接方式连接上伸缩柱,而且下伸缩柱上设有固定上伸缩柱的t型螺杆,方便调节身体的倾斜度,从而达到适宜的健身效果,再者头部底座与上梁都为直板形结构,而且头部底座与所述上梁所呈的夹角不大于160°,头部上抬起减轻头部充血,防止缺氧,更利于有氧健身的效果。

(2)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t型螺杆将下伸缩柱和上伸缩柱的进行固定,方便调节身体的倾斜度,从而达到适宜的健身效果,再者头部底座与上梁都为直板形结构,而且头部底座与所述上梁所呈的夹角不大于160°,头部上抬起减轻头部充血,防止缺氧,更利于有氧健身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头部与身体处于直线状态,头部比较容易缺氧,而且倾斜高度调节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案例提供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所述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包括前脚座1、后脚座2和底梁3,所述底梁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脚座1上,所述底梁3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脚座2上,所述底梁3为拱桥形底梁,所述后脚座2的顶面中心位置固定第一轴座21,所述第一轴座21通过轴杆转动连接下伸缩柱22,所述下伸缩柱22的上端通过套接方式连接上伸缩柱23,所述下伸缩柱22上设有固定所述上伸缩柱23的t型螺杆222,所述上伸缩柱23的上端通过轴杆转动连接第二轴座24,所述第二轴座24的底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上梁4,所述上梁4的前端底面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三轴座25,所述第三轴座25通过轴杆转动连接中间梁5,所述中间梁5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梁3的顶面,所述上梁4的前部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头部底座41,所述头部底座41与所述上梁4都为直板形结构,而且所述头部底座41与所述上梁4所呈的夹角不大于160°,所述上梁4的后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斜梁6,所述斜梁6的另一端设有夹脚杆61,所述夹脚杆61的外侧套设橡胶套62,而所述上梁4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的睡垫7,所述头部底座41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的头垫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梁6的顶面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一弯杆63,所述底梁3的前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二弯杆31,所述头垫8的顶面设有限位垫81,所述头垫8、所述睡垫7和所述限位垫81通过海绵和皮质材料制备而成,所述后脚座2的外侧固定转移用万向轮26,所述头部底座41与所述上梁4所呈的夹角为150°。下伸缩柱22的上端通过套接方式连接上伸缩柱23,而且下伸缩柱22上设有固定所述上伸缩柱23的t型螺杆222,方便调节身体的倾斜度,从而达到适宜的健身效果,再者头部底座41与上梁4都为直板形结构,而且头部底座41与所述上梁4所呈的夹角不大于160°,头部上抬起减轻头部充血,防止缺氧,更利于有氧健身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所述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包括前脚座(1)、后脚座(2)和底梁(3),所述底梁(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脚座(1)上,所述底梁(3)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脚座(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3)为拱桥形底梁,所述后脚座(2)的顶面中心位置固定第一轴座(21),所述第一轴座(21)通过轴杆转动连接下伸缩柱(22),所述下伸缩柱(22)的上端通过套接方式连接上伸缩柱(23),所述下伸缩柱(22)上设有固定所述上伸缩柱(23)的t型螺杆(222),所述上伸缩柱(23)的上端通过轴杆转动连接第二轴座(24),所述第二轴座(24)的底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上梁(4),所述上梁(4)的前端底面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三轴座(25),所述第三轴座(25)通过轴杆转动连接中间梁(5),所述中间梁(5)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梁(3)的顶面,所述上梁(4)的前部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头部底座(41),所述头部底座(41)与所述上梁(4)都为直板形结构,而且所述头部底座(41)与所述上梁(4)所呈的夹角不大于160°,所述上梁(4)的后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斜梁(6),所述斜梁(6)的另一端设有夹脚杆(61),所述夹脚杆(61)的外侧套设橡胶套(62),而所述上梁(4)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的睡垫(7),所述头部底座(41)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的头垫(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梁(6)的顶面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一弯杆(63),所述底梁(3)的前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二弯杆(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垫(8)的顶面设有限位垫(81),所述头垫(8)、所述睡垫(7)和所述限位垫(81)通过海绵和皮质材料制备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脚座(2)的外侧固定转移用万向轮(2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底梁的另一端固定在后脚座上,底梁为拱桥形底梁,后脚座的顶面中心位置固定第一轴座,第一轴座通过轴杆转动连接下伸缩柱,下伸缩柱的上端通过套接方式连接上伸缩柱,下伸缩柱上设有固定上伸缩柱的T型螺杆。本实用新型通过T型螺杆将下伸缩柱和上伸缩柱的进行固定,方便调节身体的倾斜度,从而达到适宜的健身效果,再者头部底座与上梁都为直板形结构,而且头部底座与上梁所呈的夹角不大于160°,头部上抬起减轻头部充血,防止缺氧,更利于有氧健身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教学用仰卧起坐辅助装置头部与身体处于直线状态,头部比较容易缺氧,而且倾斜高度调节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生;陈博军;陈成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南安市同盛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4
技术公布日:2020.11.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