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训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54513发布日期:2023-12-14 02:51阅读:30来源:国知局
胸背训练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具体地,涉及一种胸背训练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因外力冲击或者自身因素等各种原因导致人体的前胸或者后背受损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实现前胸或者后背这些部位机能的恢复,就必须对受限部位进行康复训练。在临床上,可通过胸背康复训练设备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但是,现有的胸背康复训练设备的功能比较单一,患者需要通过自主运动提供动力,对抗胸背康复训练设备的由气缸动作或油缸动作或砝码所形成的阻力,从而进行主动训练。对于一些受损稍重或者力量较弱的人,自身的主动运动能力较弱,无法通过现有的胸背训练设备进行对应的目标部位的训练,即,无法通过胸背训练设备进行被动训练,而只能通过康复师人工进行被动训练。这导致现有的胸背康复训练设备的可应用范围较小,通用性不高。而且,气缸或者油缸或者砝码通常位于座垫的前方或者侧方,这导致胸背康复训练设备所需占用的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胸背训练设备。胸背训练设备包括机架、驱动电机和训练杆,机架上设置有座垫,且机架在座垫下方形成有安装空间;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空间内;训练杆,训练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端构造成胸背训练时的力作用端;其中,驱动电机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驱动电机以第一功率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下,驱动电机以第二功率工作。

2、本实用新型的胸背训练设备不仅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主动训练的模式,还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被动训练的模式。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胸背训练设备的应用范围较大,受众范围广,大大提高了胸背训练设备的通用性。而且,驱动电机位于座垫的下方的安装空间,使得驱动电机无需占用座垫前方或者侧方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胸背训练设备的占用空间,便于在特定的场所布置更多数量的胸背训练设备。

3、示例性地,机架上远离训练杆的一侧连接有支撑架,座垫具有前端和后端,后端相比前端更靠近支撑架,且后端低于前端。

4、示例性地,座垫与水平面具有夹角,夹角的范围为5°~20°。

5、示例性地,训练杆包括第一训练杆和第二训练杆,第一训练杆和第二训练杆分别可拆卸地连接至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第一训练杆具有第一握持部,第二训练杆具有第二握持部,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分别位于座垫的相对两侧。

6、示例性地,机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第二架体连接至第一架体的上部,座垫设置在第二架体上,第一架体与第二架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7、示例性地,第二架体朝第一架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第一架体的中轴线上,驱动电机连接至第二架体。

8、示例性地,胸背训练设备包括触控面板和控制模块,驱动电机、触控面板分别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9、示例性地,胸背训练设备还包括升降架,触控面板连接至升降架的一端,升降架的另一端连接至机架。

10、示例性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还连接有枢转件,训练杆与枢转件相固定,枢转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驱动电机的壳体上设置有限位配合部,枢转件通过第一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配合、以及通过第二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配合,分别限定出第一极限转动角度及第二极限角度。

11、示例性地,枢转件包括为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连接支架,第一支架、连接支架和第二支架依次连接以形成u形开口,u形开口的延伸方向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中心线满足垂直条件,训练杆包括第一训练杆和第二训练杆,第一训练杆连接至第一支架,第二训练杆连接至第二支架,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设置在第一支架或/和第二支架上。

12、示例性地,驱动电机的壳体与机架之间形成有弧形间隙,枢转件被限定为沿着弧形间隙转动。

13、示例性地,胸背训练设备包括行走轮,行走轮连接至机架。

14、示例性地,驱动电机为永磁同步电机。

15、在
技术实现要素:
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16、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技术特征:

1.一种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远离所述训练杆的一侧连接有支撑架,所述座垫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后端相比所述前端更靠近所述支撑架,且所述后端低于所述前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垫与水平面具有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5°~2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杆包括第一训练杆和第二训练杆,所述第一训练杆和所述第二训练杆分别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训练杆具有第一握持部,所述第二训练杆具有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分别位于所述座垫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连接至所述第一架体的上部,所述座垫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形成所述安装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架体朝所述第一架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架体的中轴线上,所述驱动电机连接至所述第二架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背训练设备包括触控面板和控制模块,所述驱动电机、所述触控面板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背训练设备还包括升降架,所述触控面板连接至所述升降架的一端,所述升降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机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还连接有枢转件,所述训练杆与所述枢转件相固定,所述枢转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上设置有限位配合部,所述枢转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配合部的配合、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配合部的配合,分别限定出第一极限转动角度及第二极限角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件包括为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依次连接以形成u形开口,所述u形开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中心线满足垂直条件,所述训练杆包括第一训练杆和第二训练杆,所述第一训练杆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训练杆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或/和所述第二支架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壳体与所述机架之间形成有弧形间隙,所述枢转件被限定为沿所述弧形间隙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背训练设备包括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连接至所述机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背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永磁同步电机。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胸背训练设备。胸背训练设备包括机架、驱动电机和训练杆,机架上设置有座垫,且机架在座垫下方形成有安装空间;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空间内;训练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端构造成胸背训练时的力作用端;驱动电机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驱动电机以第一功率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下,驱动电机以第二功率工作。本技术的胸背训练设备应用范围较大,受众范围广,提高胸背训练设备的通用性。缩小了胸背训练设备的占用空间,便于在特定的场所布置更多数量的胸背训练设备。

技术研发人员:任宇鹏,祝剑虹,司志宁,刘庆江,王宁,陈奕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极智医疗器械(河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