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铁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591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尔夫球铁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创作系有关于高尔夫球铁杆,尤指一种球头结构经过改良,将该铁杆之球头杆孔延伸至球头底部,且于杆孔底端增设有与击球面后端相连之尾座,以封合杆孔呈半封闭状,藉此提供易于组牢球杆之球头创新结构,以达到增进其实用功效之目的者。
按,习用之高尔夫球铁杆,如


图1所示,其结构主要系由球头(1)配合球杆(10)共同组成,其中球头(1)系于其一端形成有具适当斜度之击球面(11)可供击球,球头(1)另端并斜向延伸形成有一细长颈部(12),颈部(12)内设有一杆孔(13)可供球杆(10)插置组合,上述习用高尔夫球铁杆结构虽具有可供击球之基本功能,并已广为球友使用,但却仍存在有以下缺点1.由于习用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1)于其颈部(12)内设之杆孔(13)均呈底端封闭状,故为使球头(1)、球杆(10)可适当组合,即需有较长之颈部(12)以提供足够深度之杆孔(13),然此较长颈部(12)结构将会分占球头(1)质量,并使击球面(11)配重相对减轻,而降低击球冲力。
2.由于习用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1)、球杆(10)利用颈部(12)内设杆孔(13)组合时,两构件之组合部位底端(如
图1所示B点)必高于击球面(11)中心点(如
图1所示A点),因此其结构于击球施力时球头(1)所可能产生之震动及扭摆变形均较巨,是以击球效果及击球感将较差,又其组合部位结构于击球时所受扭力较大,故使用容易受损破坏而影响产品使用寿命。
基于习用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结构存在有以上缺点,业者乃考虑改良其结构,如图2、图3所示,其设计主要系令球头(1)颈部(12)内设之杆孔(13)直接贯穿球头(1)底部,再供球杆(10)插置组合,此设计之改良在于
(一)可缩短颈部(12)长度,并将颈部(12)减轻之质量转移至击球面(11)以提升其击球施力效果。
(二)可令球头(1)与球杆(10)之组合部位底端(如图2所示B点)移至击球面(11)之中心点(如图2所示A点)下方,藉此乃能减少击球施力时球头(1)所产生之震动及扭摆变形程度,以提升击球效果,并可使击球感变佳且易于将球击高;此外更可降低击球时产生之扭力,以增进产品使用寿命。
上述改良型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结构,虽可改良
图1所示之习用结构,但仍有其实用缺点如下1.由于其颈部(12)内设之杆孔(13)系贯穿球头(1)底部者,故为防该穿孔影响击球面(11)结构强度,且为使杆孔(13)底端与球头(1)底部连设完全不形成锐角,必需将球头(1)之击球面(11)向前外移一明显距离(请参考图6所示,其杆孔中心至击球面后端线距离E远大于习用球杆之一般距离C),此种大幅度改变会令使用者目视球头(1)之瞄准感觉异样,故使用较不称手,需另外练习适应。
2.由于杆孔(13)呈贯穿状,因此球杆(10)穿组时除不易适当定位外,其底端透出杆孔(13)一大部份(如图2所示虚线处)需另行加工磨平,此举将导致材料浪费及增加加工作业等缺点;若预先将球杆(10)底端加工车削一角度,再与球头(1)组合,则加工作业虽较组合后再加工者方便,但由于其车削角度需甚精确,加上球杆(10)置入贯穿状杆孔(13)定位不易,因此其组合常需再经二次加工方能完成,故组制难称方便。
3.由于高尔夫球杆使用于击球时,整体结构承受击球之冲力甚大,因此球杆(10)组设于贯穿之杆孔(13)中,其粘组结构易于使用一段时间后松动,而导致球杆(10)穿出破坏情事;再者,球杆(10)材质、结构强度不同于球头(1),当其底部完全暴露于贯穿之杆孔(13)底端未有适当保护时,极易于使用过程中与地面或他物碰触磨擦受损,而影响其使用功效。
有鉴于现今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结构仍未适合于实用所需,而有上揭缺点存在,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过改良的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结构,除能使其保有习用结构之实用功能外,并具有改善习用结构缺点以增进其使用功效之优点,特别是能达到易于组合使用、增强结构及维护使用安全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结构改良,主要系由球头配合球杆共同组成,所用技术方案的特征是令球头颈部内设之杆孔加深至球头底部,更由球头击球面后端延伸设置一尾座于杆孔底端,而使杆孔底端呈半封闭状。该尾座除与杆孔一侧孔壁相连外,尾座之上端面并可与杆孔孔壁呈垂直状,以利球杆底端顶抵定位,尾座之下端面则可与球头底部一体连设,并藉此适当屏护杆孔底端外露之部份球杆底缘。所述尾座之底面积约可占杆孔底面积之3/4~1/4间,其大小并可视球头底面弧度之不同略有差异。所述球头颈部可适当略大于1英寸之长度,并以大约1.5英寸之颈部长度为最佳。此结构改良可分别适用于具有直管状或推拔状杆孔之球头。
本实用新型的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结构,藉所述尾座设计配合半封闭状杆孔之结构改良,除可提供缩短球头颈部长度、增加击球面配重且令球杆、球头组合端部移至击球面重心下方,以增进击球冲力等功效外,更可藉尾座之增设达到减少击球面外移程度,增进球杆、球头组合强度与方便性及保护球杆免于受损等功效,故能克服习用结构缺点,而符合创作、改良之实用需求。
为便于能更清楚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特征及其目的、功效,特配合附图,详为阐述如下
图1系习用高尔夫球铁杆之部份剖视图。
图2系改良型习用高尔夫球铁杆之部份剖视图。
图3系改良型习用高尔夫球铁杆之底面视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高尔夫球铁杆之部份剖视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高尔夫球铁杆之底面视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与习用结构之比较示意图。
图中编号为(1)球头 (10)球杆(11)击球面 (12)颈部(13)杆孔 (2)球头(20)球杆 (21)击球面(22)颈部 (23)杆孔(24)尾座请参阅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高尔夫球铁杆之球头结构改良》主要系由球头(2)配合球杆(20)共同组成,其中球头(2)一端亦形成有具适当斜度之击球面(21)可供击球,球头(2)另端则斜向延伸形成有一较短之颈部(22),颈部(22)内设有一深达球头(2)底部之杆孔(23),可供球杆(20)插置组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因与习用结构略同,故不另赘述。
本实用新型之结构改良主要系由球头(2)击球面(21)后端朝杆孔(23)方向延伸设置一尾座(24)于杆孔(23)底端,而使杆孔(23)底端呈半封闭状,尾座(24)除与杆孔(23)一侧孔壁相连外,该尾座(24)之上端面并与杆孔(23)孔壁呈垂直状,尾座(24)之下端面另与球头(2)底部适当连设呈良好束收状态,藉此令球杆(20)插入杆孔(23)组合时,球杆(20)底端前缘恰可顶抵于尾座(24)上端面呈适当定位状态,而球杆(20)底端后缘则仅小部份凸出杆孔(23)外部(如图4虚线所示处),故极易于加工磨平;前述尾座(24)底面积可依球头(2)底端弧度略有不同,但约占杆孔(23)底面积3/4~1/4间,尾座(24)所占底面积大小系以能确保使用时无损及露出杆孔(23)底端之球杆(20)为凭。
本实用新型经由前述结构改良后,其球头(2)之颈部(22)可适当缩至略大于1英寸之长度,实施时尤以长度大约1.5英寸为最佳,又此结构改良无论颈部(22)呈直管状或推拔状者均可适用;此外,前述尾座(24)配合半封闭状杆孔(23)之结构改良设计除可达到缩短颈部(22)长度,并转移颈部(22)质量至击球面(21)以增进击球冲力及令球头(2)、球杆(20)组合端部移至击球面(21)重心下方,以增进击球效果等实用功效外,更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尾座(24)之结构设计可使得球头(2)底端易于收束,因此,本实用新型之球头(2)击球面(21)仅需向前外移一小距离(请参阅图6所示,其杆孔中心到击球面后端线距离D仅略大于习用球杆之一般距离C,而远小于杆孔贯穿式铁杆所需之外移距离E),又此些微之击球面外移距离以铁杆使用之目视长度而言,恰在于肉眼难察有别之范围,所以较诸习用高尔夫球铁杆之使用不会产生异样感受或影响使用惯性,故较习用结构更形实用。
2.本实用新型因可利用尾座(24)上端面供球杆(20)底端前缘顶抵定位,因此,球头(2)、球杆(20)除具有易于定位组合,稳定成品质量之特性外,其组合结构强度亦较佳,且其使用时球杆(20)不致穿出杆孔(23),故可确保使用安全。
3.本实用新型之球头(2)可利用尾座(24)底端半封闭杆孔(23)之结构设计,适当地屏挡球杆(20)底端外露部份,而令其使用时无受损破坏之虞。
权利要求1.一种高尔夫球铁杆,主要系由球头配合球杆共同组成,其中球头一端形成有具适当斜度之击球面可供击球,球头另端则斜向延伸形成有一颈部,颈部内设有一深达球头底部之杆孔,可供球杆插置组合,其特征在于球头系于其击球面后端朝杆孔方向延伸设有一尾座于杆孔底端,而使杆孔底端呈半封闭状,该尾座除与杆孔一侧孔壁相连外,尾座之上端面并可与杆孔孔壁呈垂直状,以利球杆底端顶抵定位,尾座之下端面则可与球头底部一体连设,并藉此适当屏护杆孔底端外露之部份球杆底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球铁杆,其中尾座之底面积约可占杆孔底面积之3/4~1/4间,其大小并可视球头底面弧度之不同略有差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球铁杆,其中球头颈部可适当缩至略大于1英寸之长度,并以大约1.5英寸之颈部长度为最佳;又此结构改良可分别适用于具有直管状或推拔状杆孔之球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系一种高尔夫球铁杆,其球头结构经过改良,将球头颈部内设之杆孔加深至球头底部,并由球头击球面后端延伸设置一尾座于杆孔底端,并使杆孔底端呈半封闭状,藉此改良除可缩短颈部长度、增加击球面配重且令球杆、球头组合端部移至击球面重心下方,以增进击球功效外,更可藉尾座之增设达到减少击球面外移程度、增进球杆、球头组合强度与方便性及保护球杆免于受损等功效,更符合实用之需求。
文档编号A63B53/04GK2194195SQ9421191
公开日1995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12日
发明者徐永成 申请人:徐永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