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条同步独立出料及分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6813发布日期:2020-07-10 16:0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条同步独立出料及分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竹材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竹条同步独立出料及分拣装置。



背景技术:

竹子纵向方向每隔几厘米至几十厘米有一个竹节,竹节间内部中空,竹壁从内到外可分为竹黄、竹肉和竹青。竹子整体结构与木材有较大差异,但力学性能优异,资源可再生,目前已被开发成竹集成材、竹地板、竹家具等多种竹制品。

竹条是竹制品制造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将竹条拼长、拼宽、拼厚等工序,弥补竹子幅面窄、尺寸小的缺陷,极大拓宽其利用领域。竹条由竹筒径向剖分而来,剖竹机将单个竹筒径向剖分后,同时得到多根宽度基本一致的初加工竹条,每根竹条上带有内节。由于竹条竹青部分和竹黄部分的物理力学性能与竹肉部分有较大差别,生产上需要通过去青机去除初加工竹条上的竹青和竹黄,从而得到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或者直接将初加工竹条送入粗刨机进行刨削以去除竹青和竹黄。不管是进入到去青机还是进入到粗刨机,竹条都必须朝向一致(全部为竹青面朝上或全部为竹黄面朝上),且每根初加工竹条间必须为分散状态,以便有序的进入到去青机或粗刨机。目前,单个竹筒经机械化剖竹机或半机械化剖竹机剖分后,机械臂或人工将剖分后的多根初加工竹条同时放入一个储料框中,多根竹条间呈杂乱交织状态,导致这些初加工竹条无法单根有序的自动进入到下一道工序——去青机或粗刨机等设备中,而只能由人工手动分拣,工人从初加工竹条储料框中拿出竹条后,手动翻转竹条朝向,将其送入去青机、粗刨机等设备的进料口,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大,机械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省去了竹青面竹黄面识别和翻转装置的工序的竹条同步独立出料及分拣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竹条同步独立出料及分拣装置,剖分刀盘、传送带、支撑架、分拣圆筒和转动驱动,所述分拣圆筒安装在支撑架上,并位于传送带的上方,所述分拣圆筒包括外筒、内筒和设于内筒与外筒之间的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径向均布在内筒上,并将内筒与外筒之间的间隙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分拣通道,各分拣通道均与传送带的传送方向平行,所述剖分刀盘设于分拣圆筒的一端,所述转动驱动与内筒连接用于驱动内筒转动,所述外筒的最下端设有能使每个分拣通道内的竹条掉落至传送带上的出料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的两端设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各分拣通道的入口延伸至第一端盖上,所述剖分刀盘设于第一端盖的一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驱动包括转轴和转轴驱动组件,所述转轴固定设于内筒内,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链条、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设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链轮固定在转轴于第二端盖的一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送带的一侧设有安装座,所述转动驱动设于安装座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料口的两侧均设有竖向的导向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拣圆筒设置为多个,各分拣圆筒首尾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个分拣圆筒之间通过对接结构连接,所述对接结构包括对接插块、对接插槽和锁紧螺栓,所述对接插块和对接插槽二者当中,一个设于前一个分拣圆筒上,另一个设于后一个分拣圆筒上,所述对接插块和对接插槽上均设有连接孔,所述锁紧螺栓设于连接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架设有与分拣圆筒配合的圆弧支撑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架包括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两个支撑侧板,所述支撑侧板的顶部设有所述圆弧支撑部,所述传送带位于两个支撑侧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竹条同步独立出料及有序分拣装置,通过设置与剖分刀盘匹配的圆环通道,实现了多根竹条的同步独立出料,每根竹条出料后进入相互独立的空间(分拣通道),不会相互交织,为有序分拣奠定了基础,再者,通过在分拣圆筒的外筒最下方设置出料口,内壳转动时,实现了分拣通道内的竹条逐个有序的从出料口进入到传送带上,并且竹条正好全部以竹青面落入传送带,省去了竹青面竹黄面识别和翻转装置及工序,结构设计巧妙,成本低,实现了竹条单根有序进入到下一工序的机械自动化,该工序的关键性突破,可实现竹材自动剖分出料与青去黄机、粗刨机等设备的全线自动化运行,极大的提高了竹材加工的及书水平和机械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向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分拣圆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a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刀盘与竹筒之间的工作状态示意图(b部分为主视图,a部分为右视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剖分刀盘;2、传送带;21、传送支撑架;3、分拣支撑架;301、圆弧支撑部;31、底座;32、支撑侧板;4、分拣圆筒;401、出料口;402、第一端盖;403、第二端盖;404、导向板;41、外筒;42、内筒;43、隔板;5、转动驱动;501、支板;51、转轴;52、转轴驱动组件;521、驱动电机;522、链条;523、主动链轮;524、从动链轮;6、分拣通道;7、竹筒;71、竹条;81、对接插块;82、对接插槽;83、锁紧螺栓;84、连接孔;9、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竹条同步独立出料及分拣装置,剖分刀盘1、传送带2、分拣支撑架3、分拣圆筒4和转动驱动5,分拣圆筒4安装在分拣支撑架3上,并位于传送带2的上方,分拣圆筒4包括外筒41、内筒42和设于内筒42与外筒41之间的多个隔板43,多个隔板43径向均布在内筒42上,并将内筒42与外筒41之间的间隙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分拣通道6,各分拣通道6均与传送带2的传送方向平行,剖分刀盘1设于分拣圆筒4的一端,剖分刀盘1用于将竹筒7剖分成竹条71,竹条71的数量与分拣通道6对应,并进入相应的分拣通道6,外筒41的最下端设有出料口401,转动驱动5用于驱动内筒42转动,使分拣通道6及其内的竹条71转动至出料口401,最终使每个分拣通道6内的竹条71从出料口401掉落至传送带2上。

工作时,竹筒7首先经过剖分刀盘1,被剖分成多根竹条71,剖分后,前端呈分散状态的多根竹条71分别进入分拣圆筒4的每个独立分拣通道6中,待整个竹筒完全通过剖分刀盘1,并进入到分拣圆筒4后,转动驱动5开启,驱动内筒42转动,内筒42每转动一格,正好一个分拣通道6内的竹条71从出料口401处落入传送带2上,且落入到传送带2上的竹条71保持竹节朝上,省略了竹青面竹黄面自动识别及翻转的工序。竹条71落入传送带2后,传送带2带动竹条71快速向前运行,进入下个工序。待内筒42转动360度后,所有分拣通道6内的竹条71全部落入传送带2上,此时后续竹筒继续经过剖分刀盘1,经剖分后继续进入到分拣通道6中,如此反复。

本实施例中,传送带2的两端通过传送支撑架21支撑。分拣支撑架3包括底座31和固定在底座31上的两个支撑侧板32,支撑侧板32的顶部设有圆弧支撑部301,外筒41支撑在圆弧支撑部301上,传送带2位于两个支撑侧板32之间。圆弧支撑部301在传送带2的上方。为了保证分拣圆筒4的稳定,分拣支撑架3设置两组。

本实施例中,外筒41的两端设有第一端盖402和第二端盖403,各分拣通道6的入口延伸至第一端盖402上,剖分刀盘1设于第一端盖402的一端,第二端盖403将分拣通道6的出口封闭。转动驱动5包括转轴51和转轴驱动组件52,转轴51固定设于内筒42内,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端盖402和第二端盖403上。转轴驱动组件52包括驱动电机521、链条522、主动链轮523和从动链轮524,主动链轮523设于驱动电机521的输出轴上,从动链轮524固定在转轴51于第二端盖403的一端。链条522绕设在主动链轮523和从动链轮524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轻重量,内筒42是空心筒,转轴51贯穿在内筒42内,通过多个支板501与内筒42固定,并且转轴51两端通过轴承与第一端盖402和第二端盖403连接,此结构可实现转轴51的支撑与转动。除本实施例外,内筒42也可以是实心,在内筒42两端分别固定设置转轴51。

本实施例中,传送带2的一侧设有安装座9,驱动电机521设于安装座9上。

本实施例中,出料口401的两侧均设有竖向的导向板404。

本实施例中,分拣圆筒4设置为3个,各分拣圆筒4首尾相连,位于中间的分拣圆筒4两端无需设置端盖。第一个分拣圆筒4正对剖分刀盘1。相邻两个分拣圆筒4之间通过对接锁紧结构连接,对接锁紧结构包括对接插块81、对接插槽82和锁紧螺栓83,对接插块81和对接插槽82二者当中,一个设于前一个分拣圆筒4上,另一个设于后一个分拣圆筒4上,对接插块81和对接插槽82上均设有连接孔84,锁紧螺栓83设于连接孔84内,将对接插块81和对接插槽82锁紧。对接结构设置多组,沿着外筒41的轴向均匀布置。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竹条71的长度,设置分拣圆筒4的数量,实现分拣圆筒4整体长度方向尺寸的拼长和缩短。同时,两组分拣支撑架3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移动,确保分拣圆筒4运行稳定。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