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竹帘编织机的自动送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0649发布日期:2022-07-26 21:0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竹帘编织机的自动送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竹产品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竹帘编织机的自动送丝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竹产品生产过程中,竹帘编织机用于将竹丝编织为竹席、竹窗帘等产品,或将竹丝编织为竹篾帘以进一步制作竹缠绕产品,比如制作竹缠绕管或各式腔体结构等。
3.目前,竹帘编织机的送丝过程主要由人工完成,人工手动将竹丝放入竹帘编织机的竹丝入口。例如,一种竹帘编织机的竹丝入口位于两个进丝轮之间,两个进丝轮相对滚动摩擦使竹丝进入竹帘编织机。竹帘编织机的主轴是指竹帘编织机中用于与编排、推丝等其它组件相连以带动各组件工作的传动轴。申请号为200820167629.5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竹帘编织机,该竹帘编织机即采用进丝轮滚动入丝的方式,同时,该竹帘编织机的主轴和进丝轮由同一电动机驱动,以使主轴和进丝轮转动频率相匹配。
4.实际应用中发现,人工送丝存在技术难度。由于竹丝厚度极低且长度长,在送丝过程中,竹丝往往容易弯曲,人工手持操作难度大,使得送丝准确度低,且易出现卡丝现象;并且,送丝时需要使送丝频率与竹帘编织机的编织频率保持一致,通常为单根送丝,人工送丝效率低且耗费人力;而且,一旦出现卡丝现象,需要人工进行排障,造成时间的浪费,降低工作效率。
5.基于上述缺陷和不足,本领域亟需一种为竹帘编织机自动送丝的装置,实现准确高效地为竹帘编织机送丝,解决现有人工送丝操作准确度低、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竹帘编织机的自动送丝装置,其中结合竹丝厚度小且长度长的特点,相应对装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竹帘编织机的主轴驱动钩丝移动以将竹丝移送至竹帘编织机的竹丝入口,相应的可有效解决人工送丝操作准确度低、效率低的问题,因而尤其适用于竹帘编织机的应用场合。
7.为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竹帘编织机自动送丝装置,该自动送丝装置包括进料组件、钩丝组件以及支撑组件;
8.所述进料组件包括料斗和连接于所述料斗底部的底板;所述料斗的内部形成料斗腔以容置竹丝,料斗一侧开设有竖向通缝,所述竹丝从料斗腔的上部落下,并沿该竖向通缝依次单根叠置;所述底板从所述料斗一侧伸出,形成用于安放在竹帘编织机竹丝入口处的送丝部;所述料斗底部形成有送丝通道,所述送丝通道从所述竖向通缝延伸至所述送丝部;
9.所述钩丝组件包括钩丝工装和连接于所述钩丝工装的钩丝,所述钩丝工装用于与竹帘编织机的主轴相连,并在所述主轴的驱动下带动所述钩丝移动;所述钩丝用于在移动时将位于所述竖向通缝底部的单根竹丝沿所述送丝通道移送至所述送丝部;
10.所述支撑组件用于将所述进料组件和钩丝组件支撑安装其上。
11.通过以上构思,一方面,通过在料斗壁开设竖向通缝,并在料斗底部形成送丝通道,使送入料斗腔的竹丝落下并沿竖向通缝依次单根叠置,再通过钩丝将竖向通缝底部的单根竹丝沿送丝通道移送至用于安放在竹帘编织机竹丝入口处的送丝部,以向竹帘编织机送丝;另一方面,通过将钩丝工装与竹帘编织机的主轴相连,利用竹帘编织机的主轴驱动钩丝工装带动钩丝移动,实现自动送丝。
12.优选的,所述料斗由前壁、第一侧壁、后壁和第二侧壁依次相连围合形成;所述前壁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所述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之间留有间隙,以形成所述竖向通缝;所述第一前立板和所述后壁均与所述底板固定相连,以实现所述料斗与所述底板的连接;所述第二前立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留有间隙,以形成所述送丝通道;该方案将竖向通缝设置在料斗前壁,竹丝从料斗前方水平送入料斗腔上部,然后由竖向通缝落下并依次单根叠置,竹丝在竖向通缝中沿前后方向延伸,该方案设计简单紧凑,且便于向料斗腔中送入竹丝。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前立板和所述第二前立板的上部形成上大下小的v形口,且该v形口与所述竖向通缝连通;该方案能够增加料斗腔开口大小,利于向料斗腔中送入竹丝,并利于使竹丝顺滑下落。
14.优选的,所述第二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二前立板和所述后壁均固定相连的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从所述第二侧板外侧伸出且伸出部分为所述送丝部;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送丝通道上方。
15.优选的,所述第二侧壁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上方并与所述第二前立板和所述后壁均固定相连的导向斜板,所述导向斜板的底端靠近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导向斜板的顶端朝向料斗外侧倾斜,导向斜板与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的上部的v形口相匹配。
16.优选的,所述进料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送丝部上方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底部形成有前后贯通的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靠近料斗的一侧与所述送丝通道连通;该方案通过定位槽为移送至送丝部的竹丝定位,使竹丝在定位槽中沿前后方向布置,以与竹帘编织机竹丝进入的方向相同,且定位槽的方向与位于竖向通缝中的竹丝的延伸方向相同,使竹丝在移动过程中不易于偏转,利于竹丝移送至定位槽时的定位。
17.优选的,所述进料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竖向通缝和所述定位槽之间的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所述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前立板和所述定位件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单向挡块与所述第二前立板之间、所述第二单向挡块与所述定位件之间分别连接有复位件;所述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距离均小于竹丝的厚度,或所述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的底部均插入所述底板;该方案通过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限制竹丝的运动方向,允许竹丝由竖向通缝向定位槽方向移动,阻止竹丝反向移动,并且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的底部均插入底板时,阻挡效果更优。
18.优选的,所述底板沿所述送丝通道延伸方向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滑槽;所述钩丝工装包括设置于底板下方并与所述滑槽平行的滑轨、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的滑动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滑轨并支撑所述滑轨的立柱;所述滑动构件穿过所述滑槽并与所述钩丝固定相连,且所述滑动构件在沿所述滑轨往返移动同时沿所述滑槽往返移动;所述立柱可拆卸固定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方。
19.优选的,所述滑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正下方;所述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底部分别沿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延伸方向贯通开设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通过该方案,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均与底板的滑槽连通,滑动构件沿滑槽来回移动时,带动钩丝沿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往返移动,且钩丝由第一导向槽向第二导向槽方向移动时,将位于竖向通缝底部的单根竹丝送至定位槽。
20.优选的,所述钩丝工装通过钩丝运动单元与所述竹帘编织机的主轴相连;所述钩丝运动单元包括连杆、具有中心轴和偏心轴的传动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传动轮的中心轴的轴承座以及连接所述传动轮的中心轴和所述竹帘编织机的主轴并使二者同步转动的传动级;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轮的偏心轴可转动连接,以使该端能够随所述偏心轴绕所述中心轴旋转,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构件,以使在所述传动轮旋转时,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滑动构件沿所述滑轨滑动,且传动轮每旋转一周,滑动构件沿滑轨往返移动一次;所述轴承座支撑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方;通过该方案,实现使竹帘编织机主轴的转动驱动钩丝移动以送丝,并使钩丝的送丝与竹帘编织机的编织频率匹配。
21.优选的,所述传动级由传动参数相同的上链轮和下链轮构成,所述上链轮和下链轮由链条衔接以传送转矩;所述下链轮与竹帘编织机的主轴同轴相连,所述上链轮位于所述下链轮上方并与所述传动轮的中心轴同轴相连;通过该方案,实现传动轮的中心轴与竹帘编织机的主轴同步转动。
22.优选的,所述进料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组件之间的震动机,震动机用于使料斗震动以助于送入料斗腔的竹丝由竖向通缝落下,防止卡丝。
23.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自动送丝方法,该送丝方法利用本发明的自动送丝装置实现,该送丝方法具体为:竹丝进入所述料斗的料斗腔上部然后落下,并沿所述料斗的竖向通缝依次单根叠置;竹帘编织机的主轴驱动所述钩丝工装带动所述钩丝移动,所述钩丝移动时将位于所述竖向通缝底部的单根竹丝沿所述送丝通道移送至安放在竹帘编织机竹丝入口处的送丝部,以向所述竹帘编织机送丝。
24.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竹帘编织设备,该竹帘编织设备包括竹帘编织机和本发明的自动送丝装置,所述自动送丝装置的送丝部安放在所述竹帘编织机的竹丝入口处;所述自动送丝装置的钩丝工装与所述竹帘编织机的主轴相连,并在所述竹帘编织机主轴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自动送丝装置的钩丝移动,所述钩丝移动时将位于所述竖向通缝底部的单根竹丝沿所述送丝通道移送至所述送丝部,以向所述竹帘编织机送丝。
25.作为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出本发明的自动送丝装置在竹缠绕产品制造中的应用;在竹缠绕产品生产过程中,竹帘编织机用于将竹丝编织为竹帘,以进一步制作竹缠绕产品,比如制作竹缠绕管或各式腔体结构等,本发明的自动送丝装置用于为竹帘编织机自动送丝。
26.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
27.1.通过在料斗壁开设竖向通缝,并在料斗底部形成送丝通道,使送入料斗腔的竹丝落下并沿竖向通缝依次单根叠置,再通过钩丝将竖向通缝底部的单根竹丝沿送丝通道移送至用于安放在竹帘编织机竹丝入口处的送丝部,实现向竹帘编织机送丝;另一方面,通过将钩丝工装与竹帘编织机的主轴相连,利用竹帘编织机的主轴驱动钩丝工装带动钩丝移
动,实现自动送丝。
28.2.通过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之间的间隙,以形成竖向通缝;通过第二侧板与底板之间的间隙,以形成送丝通道;通过在送丝通道上方形成v形口,增加了料斗腔开口大小,利于向料斗腔中送入竹丝,并利于使竹丝顺滑下落。
29.3.通过在送丝部设置定位件实现为移送至送丝部的竹丝进一步定位。
30.4.通过设置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允许竹丝由竖向通缝向送丝部的定位槽方向移动,阻止竹丝反向移动。
31.5.通过钩丝工装和钩丝运动单元的优选设计,实现使竹帘编织机主轴转动驱动钩丝移动以送丝,且钩丝的送丝与竹帘编织机的编织频率匹配。
32.6.通过设置震动机,利于竹丝由竖向通缝落下,防止卡丝。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送丝装置的布置图;
3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送丝装置的主视图;
3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送丝装置的俯视图;
36.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送丝装置的料斗、底板以及第一单向挡块和第二单向挡块的布置图;
37.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送丝装置的料斗和底板的主视图;
38.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39.图7是图5的b-b剖视图;
40.图8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41.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送丝装置的钩丝工装和钩丝的主视图。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42.1-料斗,2-底板,3-钩丝,4-钩丝工装,5-钩丝运动单元,6-定位件,9-支撑组件,10-竹帘编织机,11-竖向通缝,12-送丝通道,13-前壁、14-第一侧壁,15-后壁,16-第二侧壁,21-送丝部,22-滑槽,41-滑轨,42-滑动构件,43-立柱,51-连杆,52-传动轮,53-轴承座,54-上链轮,55-下链轮,56-链条,57-传动轴,61-定位槽,71-第一单向挡块,72-第二单向挡块,81-震动机,82-底座,91-支撑框架,92-支撑板,101-竹丝入口,102-主轴,103-进丝轮,131-第一前立板,132-第二前立板,161-第二侧板,162-导向斜板,421-滑块,422-钩丝连接件,1311-第一导向槽,1321-第二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横”“竖”、“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5.如图1-图3中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送丝装置包括进料组件、钩丝组件以及支撑组件;
46.进料组件包括料斗1和连接于料斗1底部的底板2;料斗1的内部形成料斗腔以容置竹丝,料斗1一侧开设有竖向通缝11,竹丝从料斗腔的上部落下,并沿该竖向通缝11依次单根叠置;底板2从料斗1一侧伸出,形成用于安放在竹帘编织机10的竹丝入口101处的送丝部21;料斗1底部形成有送丝通道12,送丝通道12从竖向通缝11延伸至送丝部21;
47.钩丝组件包括钩丝工装4和连接于钩丝工装4的钩丝3,钩丝工装4用于与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相连,并在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的驱动下带动钩丝3移动;钩丝3用于在移动时将位于竖向通缝11底部的单根竹丝沿送丝通道12移送至送丝部21;
48.支撑组件用于将进料组件和钩丝组件支撑安装其上。
49.安装时,该自动送丝装置的送丝部21安放在竹帘编织机10的竹丝入口101处以送丝;工作时,竹丝成束进入料斗1的料斗腔上部,竹丝束中的竹丝落下并沿竖向通缝11依次单根叠置;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驱动钩丝工装4带动钩丝3移动,钩丝3移动时将位于竖向通缝11底部的单根竹丝沿送丝通道12移送至送丝部21,此时竹丝即位于竹帘编织机10的竹丝入口101处,实现为竹帘编织机10自动送丝。
50.因此,通过上述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利用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的转动作为动力,实现为竹帘编织机10自动送丝。
51.本实施例中,竹帘编织机10用于将竹丝编制为竹篾帘,以进一步制作竹缠绕产品;例如,专利文件cn105729594b公开了一种用于竹缠绕复合产品的竹篾帘,该种竹篾帘可以用本实施例的竹帘编织机10编织;专利文件cn206768862u公开了一种用于竹复合综合管廊的直管及包括该直管的管廊,专利文件cn111559431a公开了一种竹缠绕客车车厢,上述直管的结构层和上述竹缠绕客车车厢的主体均由竹篾帘缠绕制成。
52.如图1-图3中所示,竹帘编织机10的竹丝入口101位于两个进丝轮103之间,并位于竹帘编织机10的前端;自动送丝装置的送丝部21安放在该两个进丝轮103之间,竹丝进入送丝部21后,两个进丝轮103相对滚动摩擦,带动竹丝向后方移动以进入竹帘编织机10;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位于竹丝入口101的右侧,并靠近竹帘编织机10的前端,且主轴102的轴向为前后方向。本实施例中各元件的位置依据该竹帘编织机10的结构相应设置,以使结构简洁合理。应当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基于竹帘编织机10结构的不同,尤其是竹丝入口101和主轴102的位置及方向的不同,自动送丝装置各元件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案。
53.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各组件逐一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
54.如图1-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组件9支撑于地面,并位于竹帘编织机10的前侧;支撑组件9包括由若干横梁和若干竖梁拼接形成的支撑框架91,以及固定于该支撑框架91顶部的支撑板92;进料组件和钩丝组件均支撑于支撑板92;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9还可以由多个单独设置的支撑结构组成,多个单独设置的支撑结构分别对进料组件和钩丝组件进行支撑。
55.作为本发明的关键组件之一,本实施例的进料组件位于支撑板92上方;其中,如图
4和图5中所示,料斗1由前壁13、第一侧壁14、后壁15和第二侧壁16依次相连围合形成;本实施例中,料斗1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状,且横截面呈矩形;在一些实施例中,料斗1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56.本实施例中,竹帘编织机10的两个进丝轮103均位于料斗1的第二侧壁16外侧,底板2从料斗1的第二侧壁16外侧伸出并插入两个进丝轮103之间,底板2从第二侧壁16外侧伸出的部分为送丝部21;具体地,如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竹帘编织机10的两个进丝轮103均位于料斗1右侧,送丝部21也位于料斗1右侧,送丝部21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凹槽,竹帘编织机10的其中一个进丝轮103位于该凹槽的上方,另一个进丝轮103位于该凹槽处且顶端与送丝部21平齐;竹丝进入送丝部21后,位于上方的进丝轮103下压,使两个进丝轮103夹住竹丝,然后两个进丝轮103相对滚动摩擦,将竹丝带入竹帘编织机10;在一些实施例中,竹帘编织机10的两个进丝轮103均位于料斗1左侧,送丝部21也位于料斗1左侧。
57.如图4和图5中所示,料斗1的前壁13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且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之间留有间隙,以形成竖向通缝1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二前立板132位于第一前立板131右侧,竖向通缝11由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下部的间隙形成,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的上部形成上大下小的v形口,且该v形口与竖向通缝11连通;向料斗腔内送入竹丝时,使竹丝成束地水平放置于v形口处,本实施例中竹丝的长度约为1.9m,竹丝束中的竹丝可达500根,竹丝的一端位于料斗1内并靠近后壁15,另一端位于料斗1外;使竹丝沿v形口落下,竹丝即沿竖向通缝11依次叠置;本实施例中,竖向通缝11的宽度大于一根竹丝的宽度且小于两根竹丝的宽度,以使竹丝束中的竹丝沿竖向通缝11依次单根叠置,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竹丝宽度为5mm-5.2mm,竖向通缝11的宽度为5.2mm-5.5mm;本实施例中,第一前立板131和后壁15均与底板2固定相连,第二前立板132与底板2之间留有间隙。
58.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中所示,第一侧壁14沿竖向布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侧壁14与第一前立板131和后壁15固定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4的顶部朝向料斗1外侧倾斜;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4与底板2之间留有间隙,便于清理料斗腔中的卡丝;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4与底板2相连。
59.如图4和图5中所示,后壁15与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平行;后壁15上部宽且下部窄,并与底板2固定相连;可以理解,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前立板131和后壁15与底板2的固定连接,以实现料斗1与底板2的连接。
60.如图4、图5和图7中所示,第二侧壁16包括第二侧板161和位于第二侧板161上方的导向斜板162,第二侧板161和导向斜板162均与第二前立板132和后壁15固定相连;具体地,第二侧板161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侧板161与第二前立板132的下部和后壁15的下部均垂直相连;底板2从第二侧板161外侧伸出且伸出部分为送丝部21;导向斜板16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底端靠近第二侧板161,顶端朝向料斗1外侧倾斜,与第一前立板和第二前立板的上部的v形口相匹配,使料斗1形成上大下小的结构;导向斜板162与第二前立板132的上部和后壁15的上部均垂直相连。
61.如图4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前立板132延伸至第二侧板161外侧,送丝通道12由第二前立板132与底板2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侧板161位于送丝通道12上方;送丝通道12的高度大于一根竹丝的厚度且小于两根竹丝的厚度,以只允许一根竹丝通过,具体地,
本实施例中,竹丝的厚度为0.9mm-1mm,第二前立板132与底板2之间的间隙为1.0mm-1.1mm。
62.本实施例中,构成料斗1的各元件之间的固定连接、料斗1的第一前立板131和后壁15与底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均可以采用焊接、粘接、螺栓固定等形式。
63.如图4和图5中所示,进料组件还包括连接于送丝部21上方的定位件6,定位件6底部形成有前后贯通的定位槽61,且定位槽61靠近料斗1的一侧与送丝通道12连通;本实施例中,定位件6由第二前立板132向右延伸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件6还可以在第二侧板161外侧独立设置,此时,定位件6的靠近第二侧板161的一端与底板2之间留有间隙,以使定位槽61与送丝通道12连通,定位件6的远离第二侧板161的一端与送丝部21相连,以实现定位件6与送丝部21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定位槽61的宽度为5.2mm-5.5mm,稍宽于竹丝的宽度,以使容纳竹丝并将竹丝定位,使竹丝在竹帘编织机10的竹丝入口101处沿前后方向摆放,易于使竹丝进入竹帘编织机10,避免竹丝跑偏。
64.如图2、图4和图8中所示,进料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竖向通缝11和定位槽61之间的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分别与第二前立板132和定位件6可转动连接,且第一单向挡块71与第二前立板132之间、第二单向挡块72与定位件6之间分别连接有复位件,以使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均能够沿从竖向通缝11朝向定位槽61的方向旋转抬起,并能够复位,且在反方向制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为扭簧。
65.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分别位于第二前立板132和定位件6前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还可以位于第一前立板131和定位件6后侧;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中所示,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的底部均插入底板2,底板2在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对应处相应开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底部与底板2的距离均小于竹丝的厚度。
66.进一步地,如图8中所示,第一单向挡块71与竖向通缝11边沿平齐,第二单向挡块72与定位槽61边沿平齐;静止时,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由各自的扭簧制动,以分别阻挡竹丝从竖向通缝11和定位槽61滑出;竹丝在钩丝3带动下由竖向通缝11向定位槽61移动时,依次推动第一单向挡块71和第二单向挡块72逆时针旋转抬起,并相应使扭簧受压,竹丝经过第一单向挡块71或第二单向挡块72后,扭簧回弹并相应驱动第一单向挡块71或第二单向挡块72复位。
67.底板2沿送丝通道12延伸方向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滑槽22,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和图7中所示,底板2的滑槽22开设于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正下方,并由第一前立板131下方向右经第二前立板132下方延伸至第二侧板161外侧,并进一步延伸至底板2端部;因此,滑槽22与竖向通缝11、送丝通道12以及定位件6的定位槽61均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的滑槽22还可以开设在第二前立板132的前侧或后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设置有定位件6的情况下,滑槽22位于第二侧板161外侧的一端延伸至定位件6的定位槽61正下方或前后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送丝部21上方不设置定位件6,滑槽22位于第二侧板161外侧的一端可以位于第二侧板161外侧的任意一处。
68.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和图7中所示,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底部沿左右方向分别贯通开设有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21;具体地,第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底部朝向后侧凸起,形成台阶,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21分别开设在第
一前立板131和第二前立板132底部的台阶内;可以理解,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21连通,并与定位槽61连通,且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21均与底板2的滑槽22连通。
69.进料组件还包括连接于底板2与支撑板92之间的震动机81,用于使料斗1震动以助于送入料斗腔的竹丝由竖向通缝11落下;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震动机81位于料斗1左侧,底板2由料斗1下方向左延伸至震动机81上方并与震动机81可拆卸连接;震动机81通过底座82与支撑板92相连,且震动机81与底座82可拆卸连接,底座82可拆卸固定于支撑板92上方;可以理解,本实施例通过底座82与支撑板92的可拆卸固定,实现支撑组件对进料组件的支撑。
70.上述底板2与震动机81的可拆卸连接、震动机81与底座82的可拆卸连接以及底座82与支撑板92的可拆卸连接均可以为螺栓连接。
71.下面将对本发明的钩丝3和钩丝工装4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
72.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中所示,钩丝3位于底板上方,并在连通的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21内移动,且钩丝3由第一导向槽1311向第二导向槽1321方向移动时,将位于竖向通缝11底部的单根竹丝送至定位槽61;具体地,钩丝3的前端形成有卡槽,钩丝3由第一导向槽1311向第二导向槽1321方向移动时,该卡槽卡住位于竖向通缝11底部的单根竹丝,钩丝3推动该根竹丝沿送丝通道12平移,直至该根竹丝进入定位槽61。
73.如图1和图9中所示,钩丝工装4包括设置于底板2下方并与滑槽22平行的滑轨41、可滑动连接于滑轨41的滑动构件42以及连接于滑轨41的一端以支撑滑轨41的立柱43;滑动构件42向上穿过滑槽22并与钩丝3固定相连,且滑动构件42在沿滑轨41往返移动同时沿滑槽22往返移动;本实施例中,滑轨41位于滑槽22下方后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滑轨41的左端靠近震动机81,右端延伸至底板2右侧;立柱43位于滑轨41右端,滑轨41右端可拆卸固定于立柱43顶部,立柱43底部可拆卸固定于支撑板92上方;可以理解,本实施例通过使立柱43可拆卸固定于支撑板92上方,以实现支撑组件对钩丝组件的支撑。
74.本实施例中,滑动构件42位于滑轨41前侧,包括与滑轨41可滑动连接并能够沿滑轨41左右往返移动的滑块421以及可拆卸固定于滑块421前侧并随滑块421移动的钩丝连接件422;钩丝连接件422穿过滑槽22并与钩丝3固定相连;工作时,滑块421沿滑轨41往返移动,钩丝连接件422相应地沿滑槽22往返移动,并带动钩丝3沿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21往返移动。
75.上述滑轨41与立柱43、立柱43与支撑板92、钩丝连接件422与滑块421的可拆卸固定均为螺栓固定;钩丝连接件422与钩丝3的固定连接为焊接或粘接;滑块421与滑轨41的可滑动连接为卡接。
76.钩丝工装4通过钩丝运动单元5与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相连;如图1中所示,钩丝运动单元5包括连杆51、具有中心轴和偏心轴的传动轮52、可转动连接于传动轮52的中心轴的轴承座53以及连接传动轮52的中心轴和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并使二者同步转动的传动级;连杆51的一端与传动轮52的偏心轴可转动连接,以使该端能够随该偏心轴绕传动轮的中心轴旋转,连杆51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滑动构件42,以使在传动轮52旋转时,连杆51带动滑动构件42沿滑轨41滑动,且传动轮52每旋转一周,滑动构件42沿滑轨41往返移动一次。
77.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为便于连接竹帘编织机10的主轴102,传动轮52设置于滑轨41右侧,传动轮52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为前后方向,该中心轴由轴承座53支撑,轴承座53可拆卸固定于支撑板92上方,该可拆卸固定可以为螺栓固定;可以理解,本实施例通过轴承座53可拆卸固定于支撑板92,实现支撑组件对钩丝运动单元5的支撑;连杆51的右端与传动轮52的偏心轴连接,连杆51的左端连接钩丝连接件422;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轮52还可以设置于滑轨41左侧,也能够实现通过连杆51带动滑动构件42沿滑轨41左右往返移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杆51远离传动轮52的一端与滑块421连接,以实现带动滑动构件42沿滑轨41往返移动;本实施例中,连杆51的两端均通过鱼眼接头和螺栓配合以实现与传动轮52的偏心轴和钩丝连接件422的可转动连接。
78.本实施例中,主轴102和传动轮52中心轴的轴向均为前后方向,为便于传动,本实施例中传动轮52位于主轴102前方;本实施例中,主轴102每转动一圈,竹帘编织机10进行一次编织,因此,为使该自动送丝装置的送丝频率与竹帘编织机10的编织频率保持一致,传动级由传动参数相同的上链轮54和下链轮55构成,上链轮54和下链轮55由链条56衔接以传送转矩;下链轮55与主轴102同轴相连,上链轮54位于下链轮55上方并与传动轮52的中心轴同轴相连;具体地,下链轮55与主轴102之间通过传动轴57实现同轴相连,传动轴57的一端与主轴102由法兰联轴器同轴相连,下链轮55套设于传动轴57的另一端并由方销固定;传动轮52的中心轴向后延伸至下链轮55上方,上链轮54套设于该中心轴由方销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主轴102的位置和方向,传动级可以由三个以上的链轮通过链条衔接形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级中链轮的传动参数可以不同,以达到使该自动送丝装置的送丝频率与竹帘编织机10的编织频率保持一致即可。
79.以上例子用于对本发明的自动送丝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80.综上,按照本发明的自动送丝装置整体结构紧凑、能够利用竹帘编织机的主轴转动作为动力,实现为竹帘编织机自动送丝,因而尤其适用于竹帘编织机的应用场合。
8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