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84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或手摇式针织横编织机,亦称“横机”,尤其涉及一种在来回摇动机头编织过程中,能够自动分离相同织针实现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或手摇式针织横编织机作为一种小型、便携式针织编织机使用越来越普及。它不仅适用于羊毛、兔毛、晴纶、人造合成纤维等各种纯、混纺绒线的针织,而且可以编织各种规格的平针、罗纹、板花、扭绳、鱼鳞花、双面、单面、三级胖花等花式的各类针织服装,因此很受家庭、作坊式普通消费者欢迎。现有技术中,横机主要由机座、针床、织针、机头、带线装置组成,织针位于针床的针槽中,针床安装在机座上,机头架设在针床上并与机座上的两根导轨构成滑动连接。工作时机头沿导轨滑动,机头底面上设置的各种机山与针床上的织针相互作用,从而编织成各类针织物。由于现技术中机山作用织针后,只能迫使织针在针槽中通过来回滑动编织针织物,因此同一针床上的所有织针在机头的摇动过程中只能使用原有织线,编织出原有针型,要想改变针型则需要停机后通过人工进行调整,这样做对于较为简单的花型也很困难,而对于复杂花型,比如花型转移的变化,则无法实现。总而言之,这种横机使针织物花样变化受到很大局限,甚至在编织移动花型中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移动花型的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主要由机座、针床、织针、机头、机头导轨和带线装置组成,针床和机头导轨安装在机座上,机头架设在针床上并与机头导轨构成滑动连接,机头、针床和机头导轨为倒“V”形对称结构,机头底面上设有机山组,所述针槽由隔离块前后分隔成编织段和控制段,两段下部连通,织针位于编织段上,其下部设有起针杆,起针杆后部设上翘的尾巴,起针杆在织针滑动方向上设有定位结构,起针杆通过尾部抬起和下降将织针的针脚起降呈吃线、空针两种工作状态;控制段中设有起降控制针,其针头指向起针杆的尾巴,针体向针床表面上方延伸出控制脚;所述机山组由对应于织针针脚的机山组和对应于控制针脚的机山组两部组成,控制机山组由两个内侧对称布置的正立三角机山和两个外侧对称布置的倒立三角机山组成,控制机山在垂直针床方向上分别与机头滑动连接,其起降控制位置至少呈控制、关闭两种工作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头、针床和机头导轨为倒“V”形对称结构是指现有技术中横机整体上为一对称结构,其中两个针床斜置对称,机头和机头导轨也是对称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达到更多的变化效果,所述控制杆下部还设有升降杆,升降杆将控制针的控制脚抬升呈高、低两种工作状态,对应的控制机山在垂直针床方向上起降控制位置呈控制高脚、控制低脚、关闭三种工作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使织针针脚和控制针的控制脚在针床垂直方向位置更加准确可靠,所述织针上部设有降针弹性件,降针弹性件作用在织针与针槽起降方向上,控制针上部设有另一降针弹性件,另一降针弹性件也作用在织针与针槽起降方向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起针杆在织针滑动方向上的定位结构可以为前部底面设有防滑牙,对应的针槽底面上设有牙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防止起针杆尾部上翘和下降时跳动而产生误差,所述起针杆的前端呈弧形,其顶点在针槽底的最上部。为了避免起针杆尾部上翘时作为支点,确保织针吃线正常,所述起针杆的防滑牙与对应牙槽呈圆弧形,牙槽的槽底位置低于防滑牙下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手摇式针织横机的编织结构,也可以作为电动式针织横机的编织结构。这些变化均在本权项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通过手动调整各控制机山的三种工作状态,作用于针槽控制段上的控制针脚,从而直接控制同一织针吃线或空针所引起针型变化。当某一控制机山处于关闭状态时,摇动机头其底面的所关闭的控制机山对控制针脚失去控制作用,此时织针为空针,不吃编线。当某一控制机山处于控制低脚状态时,摇动机头其底面的控制机山对高、低位两种状态的控制针脚均起作用,此时对所对应的织针作用。当某一控制机山处于控制高脚状态时,摇动机头其底面的控制机山对高位状态的控制针脚起作用,此时对所对应的织针作用,但对低位状态的控制针脚不起作用,此时对所对应的织针为空针。升降杆是一个手动控制部件,它通过与针槽底部的配合得到两种不同高度,由于控制针座落在升降杆之上,因此它可以将控制针抬升呈高、低两种工作状态。位于控制针之上的降针弹性件的作用是保持控制针始终紧贴升降杆,不允许控制针随意抬起。当控制机山作用于控制针的控制脚后将控制针向前推动,针头由起针杆尾巴的引导便插入起针杆底部,使起针杆尾部上翘,从而将织针的针脚从针槽中抬起并凸出针床表面,抬到最高位置,织针在针床平面升起的底部与对面针床互不摩擦。位于织针上的降针弹性件的作用是保持织针始终紧贴起针杆,不允许织针随意抬起。隔离块的作用是阻止织针沿针槽下滑,使织针与控制针在针槽前后分开。起针杆上的防滑牙与对应的针槽底面上牙槽配合的作用是防止起针杆沿针槽上下滑动,以保证织针工作的可靠性。起针杆的前端呈弧形,其顶点在针槽底的最上部,防滑牙与对应牙槽呈圆弧形,防止起针杆尾部上翘和下降时跳动而产生误差。牙槽的槽底位置比防滑牙下部位置要低,以免在尾部上翘时作为支点,确保织针吃线正常。位于机头一边的4个控制机山中,外侧倒立的两个对称布置的控制机山所起作用主要是空针。内侧正立的两个对应布置的控制机山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吃线。致于位于机头一边的4个控制机山在同一时间内应该处于何种状态,应根据编织花型需要而确定。
本实用新型操作过程中,如果想减针织,一般情况下只要用手将控制针的针脚拨下即可,反之推上,在平摇过程中主要靠机头来变动针型。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机头底面上设置了控制机山组结构,对应在针槽后段上设置的控制针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拨动控制机山挡位来有效地控制织针是否吃线的编织状态,使同一织针可以产生吃线和空针两种编织,从而获得变针型编织的效果。正因为本技术方案做出了上述改进,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编织移动花型的能力和变换花型的效果。
2、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杆下部还设有升降杆,升降杆将控制针的控制脚抬升呈高、低两种工作状态,对应的控制机山在垂直针床方向上起降控制位置呈控制高脚、控制低脚、关闭三种工作状态,使本技术方案能够产生更多的变化,从而获得更多的花型组合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编织过程中,可以自动起底;平摇花形自动分离;收领时不用再用针排领叉;针型变化省功省时;编织发生断线时无须拆线;可以从某个部位起加针或减针,从而编织出与人身形体较为一致的服装;编织过程中不会发生撞针现象。
4、本实用新型在原有横机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技术构思巧妙,结构简单,经试验证明工作可靠,针织效果突出,打破了以往传统横机的编织局限,体现了一种创新和突破,对横机编织结构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横机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头底面所设机山组和机山平面布置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机山三个控制位置调节原理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机座;[2]、针床;[3]、织针;[4]、机头;[5]、机头导轨;[6]、针槽;[7]、隔离块;[8]、起针杆;[9]、针脚;[10]、控制针;[11]、控制脚;[12]、机山组;[13]、机山组;[14]、机山;[15]、机山;[16]、升降杆;[17]、降针弹性件;[18]、降针弹性件;[19]、防滑牙;[20]、牙槽;[21]、调节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附图3所示,一种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主要由机座[1]、针床[2]、织针[3]、机头[4]、机头导轨[5]和带线装置等组成。针床[2]和机头导轨[5]安装在机座[1]上,机头[4]架设在针床[2]上并与机头导轨[5]构成滑动连接。机头[4]、针床[2]和机头导轨[5]为倒“V”形对称结构,机头[4]底面上设有机山组。针床[2]上排列许多针槽[6],所述针槽[6]由隔离块[7]前后分隔成编织段和控制段,两段下部连通。织针[3]位于编织段上,其上部设有降针弹性件[17](可以由弹簧折弯构成,也可以其它),降针弹性件[17]作用在织针[3]与针槽[6]起降方向上,下部设有起针杆[8],起针杆[8]前部底面设有防滑牙[19],对应的针槽[6]底面上设有牙槽[20],防滑牙[19]与对应牙槽[20]呈圆弧形,牙槽[20]的槽底位置低于防滑牙[19]下部位置。所述起针杆[8]的后部设上翘的尾巴。起针杆[8]通过尾部的抬起或下降将织针[3]的针脚[9]起降呈吃线、空针两种工作状态。控制段中设有起降控制针[10],其针头指向起针杆[8]的尾巴,针体向针床[2]表面上方延伸出控制脚[11],控制针[10]上部设有另一降针弹性件[18](可以由弹簧折弯构成,也可以其它),降针弹性件[18]作用在控制针[10]与针槽[6]起降方向上,控制针[10]下部设有升降杆[16],升降杆[16]将控制针[10]的控制脚[11]抬升呈高、低两种工作状态。所述机山组由对应于织针[3]针脚[9]的机山组[12]和对应于控制针[10]控制脚[11]的机山组[13]两部组成。控制机山组[13]由两个内侧对称布置的正立三角机山[14]和两个外侧对称布置的倒立三角机山[15]组成,控制机山在垂直针床[2]方向上分别与机头[4]滑动连接,其起降控制位置呈控制高脚、控制低脚、关闭三种工作状态。其它结构可以为采用现有横机的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主要由机座[1]、针床[2]、织针[3]、机头[4]、机头导轨[5]和带线装置组成,针床[2]和机头导轨[5]安装在机座[1]上,机头[4]架设在针床[2]上并与机头导轨[5]构成滑动连接,机头[4]、针床[2]和机头导轨[5]为倒“V”形对称结构,机头[4]底面上设有机山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槽[6]由隔离块[7]前后分隔成编织段和控制段,两段下部连通,织针[3]位于编织段上,其下部设有起针杆[8],起针杆[8]后部设上翘的尾巴,起针杆[8]在织针[3]滑动方向上设有定位结构;控制段中设有起降控制针[10],其针头指向起针杆[8]的尾巴,针体向针床[2]表面上方延伸出控制脚[11];所述机山组由对应于织针针脚的机山组[12]和对应于控制针脚的机山组[13]两部分组成,控制机山组[13]由两个内侧对称布置的正立三角机山[14]和两个外侧对称布置的倒立三角机山[15]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10]下部还设有升降杆[1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机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织针[3]上部设有降针弹性件[17],降针弹性件[17]作用在织针[3]与针槽[6]起降方向上,控制针[10]上部设有另一降针弹性件[18],另一降针弹性件[18]也作用在织针[3]与针槽[6]起降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针杆[8]在织针[3]滑动方向上的定位结构为前部底面设有防滑牙[19],对应的针槽[6]底面上设有牙槽[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针杆[8]的前端呈弧形,其顶点在针槽底的最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机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针杆[8]的防滑牙[19]与对应牙槽[20]呈圆弧形,牙槽[20]的槽底位置低于防滑牙[19]下部位置。
专利摘要一种变针型编织的横机编织结构,主要由机座[1]、针床[2]、织针[3]、机头[4]、机头导轨[5]和带线装置组成,机头[4]底面上设有机山组,特征是:针槽[6]由隔离块[7]分隔为编织段和控制段,织针[3]位于编织段上,其下部设有尾巴上翘的起针杆[8],起针杆[8]通过尾部抬起和下降将织针[3]的针脚[9]起降呈吃线、空针两种工作状态;控制段中设有起降控制针[10],其针头指向起针杆[8]的尾巴,针体向针床[2]表面上方延伸出控制脚[11];所述机山组由编织机山组[12]和控制机山组[13]组成,控制机山组[131由两个内侧对称的正立三角机山[14]和两个外侧对称的倒立三角机山[15]组成,控制机山与机头[4]滑动连接,其起降控制位置至少呈控制、关闭两种工作状态。其特点是:同一织针受控可产生吃线和空针两种编织,利用这种变针型编织,可以获得更多的花型变化和组合效果。
文档编号D04B15/36GK2504294SQ01245260
公开日2002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6日
发明者宋德安 申请人:宋德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