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11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手套编织机上的拉刀。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编织机编织的手套,通常是从小指开始编织,按照无名指、中指、食指的顺序编织各指套,然后编织小掌部位,小掌部位编好后,进行拇指的编织,最后进行大掌的编织。
按照上述步骤编织的手套,手套的尾指与无名指、无名指与中指、中指与食指之间的三个叉口会处在同一水平高度的,这与人手不相适应,因为人的这三个指叉位置不一致,人手的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位置较低,所以当人们戴上这类编织手套时指叉部的伏贴性较差、穿戴不舒服。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编织过程进行改进,将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位置降低,使之与人手相适应。
由于手套的手指周长之和明显大于手掌的周长,如果各手指织针数目和手掌的织针数目相同的话,必然会出现手指紧、手掌松的现象。因此,必须利用在手套的指叉间出现针织线圈重叠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达到指叉间不会出现窟窿的目的。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向国家专利法局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为01821562.9,名称为“针织手套”,在该申请中,将尾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位置设置较低,虽然解决了尾指与无名指、无名指与中指、中指与食指之间的三个叉口与人手的这三个指叉位置相一致的的问题,但是尾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处没有针织线圈重叠,这样就会出现当手掌的织针数目够时,而尾指的针织数目不够,戴上该手套后人手的尾指因针织数目不够而绷得很紧,从而穿戴不舒服;或当尾指部份的织针数目够时,而手掌部份的织针数目太多,这样会出现手套的手掌部份较松,从而导致手套的伏贴性低和保暖性差。
因此,要全面地针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手套的结构和编织方式进行改进,而改进的难点在于将手套编织机的结构进行改进,而改进编织机结构的关键又在于对编织机上拉刀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拉刀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编织出与人手的指叉位置相一致的、伏贴性高、穿戴舒服的手套的拉刀。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包括有长条形的前、后拉刀,该前、后拉刀由连接块斜向固定设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后拉刀的一端设有一对叉口,在其另一端还设有另一对叉口。
如上所述的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其特征在于的两对叉口的叉尖均指向拉刀的中间。
本实用新型在编织机的拉刀上设置二对叉口,利用编织机拉刀的一对叉口在编织无名指与中指、中指与食指之间的二个叉口时,在编织好的指套指叉间压住2-3针,实现线圈重叠。再利用拉刀上的另一端的另一对叉口使尾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处实现针织线圈重叠,这样就能实现将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位置降低,使之与人手相适应。又能利用拉刀两端的两对叉口分别实现每个指叉处实现针织线圈重叠,因而编织出来的手套手套伏贴性好,穿戴舒服、美观。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是
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3的正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编织的手套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现有编织手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包括有长条形的前、后拉刀1、2,该前、后拉刀1、2由连接块3斜向固定设置,在前、后拉刀1、2的一端设有一对叉口4,其中叉口4由尖叉5和槽6构成。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手套编织机后,这对叉口4通常位于编织机的左侧,在此称为左叉口401,它用于使无名指与中指之间、中指与食指之间、四指手掌与拇指之间的指间交叉部份的编织,使上述的指间交叉部份至少有一个针织线圈重叠起来而不至于指叉部份出现窟窿。
为了在编织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指叉部份时也至少有一个针织线圈重叠,本实用新型在前、后拉刀1、2的另一端也各设置相对应的另一对叉口4,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手套编织机后,这对叉口通常位于编织机的右侧,在此称为右叉口402。
两对左叉口401、右叉口402设置在长条形的前、后拉刀1、2上,且叉尖5均指向拉刀的中间。
在安装时,通过连接块3使前、后拉刀1、2成为一个整体,再把前、后拉刀1、2固定安装在编织机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本实用新型在拉刀上设置两对叉口,分别参与指叉的编织,可以满足尾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位置与无名指与中指、中指与食指的指叉位置不在同一线上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将前、后拉刀1、2的两对叉口4分左、右向,一对向右开口,另一对向左开口,叉尖均指向长条形拉刀的中间。拉刀可以在程序的编排下向左或向右动作,由左叉口401参与编织无名指与中指之间、中指与食指之间、拇指与大掌之间的指叉位置。拉刀又可以在程序的编排下由右向左动作,由右叉口402参与编织尾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位置。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编织手套时的工作顺序为无名指部份①、中指部份②、食指部份③、三指手掌部份④、尾指部份⑤、四指手掌部份⑥、拇指部份⑦、五指手掌部份⑧和罗口部份⑨,所有指叉的重叠部份分三个水平高度其中无名指①与中指②之间的指叉部份①-②、中指②与食指③之间的指叉部份②-③的高度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无名指①与尾指⑤之间的指叉部份①-⑤处于比前一高度稍低的位置;而四指手掌⑥与拇指⑦之间的指叉部份⑥-⑦的高度最低,这些指叉的分布位置与人手的手指间的指叉相一致,而且很容易达到五根手指的针织线圈数、手掌部份的针织线圈数与人手的手形大小都一致,从而将手套戴上手后,其指叉部与手指指叉的伏贴性好,保暖性好,也不会有一种手套压迫手指的感觉,穿戴起来非常舒服。
在编织手套的工作过程如下(1)、首先编织无名指部份①;(2)、当编织完无名指部份转向编织中指部份时,本实用新型向右动作,使左叉口401开始插进无名指部份①左面的部分针织线圈,接着编织中指部份②,这样可使无名指①与中指②之间的指叉部份①-②有针织线圈重叠;(3)、当编织完中指部份②转向编织食指部份③时,拉刀往左移动,使左叉口401离开无名指以及中指之后再向右移动,使左叉口401插入中指部份②左面的部分线圈,接着编织食指部份,这样可使中指与食指之间的指叉部份②-③有针织线重叠;(4)、当编织完食指部份③时,前、后拉刀1、2往左退回原始位置,然后开始编织三指手掌部份④;(5)、编织尾指部份⑤,这时拉刀的右叉口402开始工作,它向左移动作使右叉口402插入三指手掌部份④右侧的针织线圈内,这样就可编织尾指部份⑤,使三指手掌④与尾指⑤之间的指叉部份④-⑤有针织线圈重叠;(6)、编织四指手掌部份⑥,拉刀往右退回原始位置,然后就开始编织了;(7)、编织拇指部份,拉刀向右移动使一对左叉口401插入四指手掌部份⑥左侧的针织线圈,接着编织拇指部份⑦,这样可使四指手掌⑥与拇指⑦之间的指叉部份⑥-⑦有针织线圈重叠;(8)、当编织完拇指部份,拉刀向左退回到原始位置,这时就可编织五指手掌部份⑧了;(9)最后编织罗口部份⑨。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手套的编织工作,所编织出来的手套,所有指叉部份均不会出现的窟窿问题,五只手指和手掌部份的针织线圈数均与人手大小的比例相一致,其指叉部的伏贴性好,保暖性好,也不会有一种手套压迫手指的感觉,穿戴起来非常舒服。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包括有长条形前、后拉刀(1)、(2),该前、后拉刀(1)、(2)由连接块(3)斜向固定设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后拉刀(1)、(2)的一端设有一对叉口(4),在其另一端也设有另一对叉口(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对叉口(4)的叉尖(5)均指向前、后拉刀(1)、(2)的中间。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编织手套的拉刀,包括有长条形的前、后拉刀,该前、后拉刀由连接块斜向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前、后拉刀的一端设有一对叉口,在其另一端还设有另一对叉口。利用编织机拉刀的一对叉口在编织无名指与中指、中指与食指之间的二个叉口时,在编织好的指套指叉间压住2-3针,实现线圈重叠。再利用拉刀上的另一端的另一对叉口使尾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处实现针织线圈重叠,这样就能实现将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叉位置降低,使之与人手相适应。又能利用拉刀两端的两对叉口分别实现每个指叉处实现针织线圈重叠,因而编织出来的手套手套伏贴性好,穿戴舒服、美观。
文档编号D04B7/00GK2825674SQ20052006235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30日
发明者颜文法 申请人:中山松谷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