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701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
背景技术
习见的圆针织机,其结构如图1所示,具有机架1,在机架1侧部设置有第一电机21,在机架1上部设置有大盘22,在大盘22中设置有可转动的大盘齿轮23、以及与大盘齿轮23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24,第一驱动齿轮24通过传动系25与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连接,针筒26支承在大盘齿轮23上。第一电机21通过传动系25、第一驱动齿轮24、大盘齿轮23驱动针筒26转动,使织针沿三角轨迹作升降运动,完成编织动作。
大盘齿轮23连动一驱动臂4,通过该驱动臂4驱动位于大盘齿轮23下方的回转架31,使其与针筒26同步转动。回转架31上设置有变速箱32、卷布辊33等,通过回转架31的回转运动将动力输入变速箱32,经变速箱32内的齿轮装置变速后从输出轴输出动力,再通过传动机构同步驱动卷布辊33,将编织成的布料卷取,完成卷布动作。
这种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编织机构和卷布机构均由第一电机21通过大盘齿轮23来驱动,在机器启动或停机时,由于编织机构和卷布机构的离心力、惯量等存在较大差异,卷布机构会对编织机构的运动产生干扰,产生速度差,影响正常编织,使布料产生疵病。
公开号1099820(
公开日1995.3.8,申请号93116708,申请日93.8.31)的发明专利申请“自走式圆针织机卷布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案,然而其结构复杂,且卷布机仅靠中部支承在传动主轴,可能对转动稳定性和齿轮部件寿命产生影响,因此这种技术方案并非最佳的。
习见的圆针织机还有一个不足,即卷布辊33卷成的布匹最大尺寸,受机架1高度、及位于回转架31上方的驱动臂4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编织机,具有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和大盘,设置在大盘中的可转动大盘齿轮、以及与大盘齿轮啮合且通过传动系与第一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驱动齿轮,支承在大盘齿轮上的针筒,位于大盘下方的回转架,其特征是还具有支承所述机架的机架座,设置在机架座上的第二电机和转盘座,设置在转盘座中的可转动齿盘、以及与可转动齿盘啮合且通过传动系与第二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二驱动齿轮,回转架支承在齿盘上,所述第一、第二电机与同步控制驱动系统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回转架最好通过其两侧板支承在齿盘上。
在上述结构中,机架和机架座最好是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同步控制驱动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输入端连接的检测装置、以及与控制装置输出端连接的调速驱动装置。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送入控制装置,经比较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通过调速驱动装置调节第一、第二电机的转速,使其同步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工业计算机系统、微控器系统、微处理器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编织机构、卷布机构中的速度检测装置,或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电机输出轴上的脉冲编码器。
当第一、第二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在控制装置输出端连接有伺服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编织机,其特点是(1)编织机构、卷布机构驱动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其中卷布机构的回转架由第二电机通过传动系、第二驱动齿轮、齿盘驱动运转,而编织机构仍由原驱动机构驱动,这样就消除机器启动或停机时卷布机构的惯性对编织机构的干扰,避免因此产生编织疵病。
(2)采用非机械同步方式,即通过同步控制驱动系统实现第一、第二电机的同步运转,保证机器运行时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同步动作。
(3)采用的卷布机构驱动系统,结构简单、构造合理。回转架的支承稳定,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齿轮机构受力均匀、运转平稳,可靠性高。
(4)通过在机架座和机架之间加入垫块,可使机器内部高度增加,再加上由于编织机构和卷布机构分离驱动而除去了驱动臂,这样就消除了对卷布辊卷成布匹的限制,从而大幅度提高布料卷取量,减少停机次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布匹接头消耗。


图1是习见的圆针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实用新型仅涉及圆针织机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的驱动装置及其改进,因此在图2所示的圆针织机中,除机架1,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及其驱动装置外,对其它机构予以省略,这些内容可参见已公开的专利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文献。
参照图2,圆针织机编织机构的驱动装置未作改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一电机21和大盘22,设置在大盘22中的可转动大盘齿轮23、以及与大盘齿轮23啮合且通过传动系25与第一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驱动齿轮24,支承在大盘齿轮23上的针筒26。传动系25采用带轮传动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机输出轴和第一驱动齿轮24上主、被动带轮以及连接在主、被动带轮之间的传动带。
第一电机21通过传动系25、第一驱动齿轮24、大盘齿轮23驱动针筒26转动,使织针沿三角轨迹作升降运动,完成编织动作。
再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对卷布机构的驱动装置进行了改进,去除了连接在大盘齿轮23与回转架31之间的驱动臂,将卷布机构改为由独立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从而实现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消除机器启动或停机时卷布机构的惯性对编织机构的干扰。
为了放置独立的卷布机构驱动装置,在机架1的下部设置机架座12。卷布机构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座12上的第二电机51和转盘座52,设置在转盘座52中的可转动齿盘53、以及与可转动齿盘53啮合且通过传动系55与第二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二驱动齿轮54。回转架31通过其两侧板311、312支承在齿盘53上。
在回转架31上设置有变速箱32、卷布辊33等,变速箱32的动力输入轴连接在机架座上,当回转架31作回转运动时即将动力输入变速箱32,经变速箱32内的齿轮装置变速后从输出轴输出动力,再通过传动机构同步驱动卷布辊33,将编织成的布料卷取,完成卷布动作。
为使编织机构、卷布机构的驱动装置能精确同步,第一、第二电机21、51通过同步控制驱动系统控制。同步控制驱动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输入端连接的检测装置、以及与控制装置输出端连接的调速驱动装置。
控制装置可采用工业计算机系统、微控器系统、微处理器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检测装置可采用分别设置在编织机构、卷布机构中以检测运动部件转速的光电检测器,或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电机输出轴上的脉冲编码器。调速驱动装置可采用常用的调速器、变频器等。
当第一、第二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对应地在控制装置输出端连接有伺服控制装置,即可构成伺服控制系统。
同步控制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光电检测器或脉冲编码器将编织机构、卷布机构中的运动部件的转速或第一、第二电机输出轴的转速转换为模拟或脉冲信号,送入控制装置处理、计算后输出控制信号,再通过调速器调节第一、第二电机的转速,使其同步运转。
在上述结构中,机架1和机架座12通过螺栓13实现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增加机器内部高度时,可拆卸下螺栓13,然后在机架座12和机架1之间加入垫块,再将螺栓13锁紧。由于驱动臂已取消,通过增加机器内部高度就能消除对卷布辊卷成布匹的限制,从而大幅度提高布料卷取量,减少停机次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布匹接头消耗。
权利要求1.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具有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和大盘,设置在大盘中的可转动大盘齿轮、以及与大盘齿轮啮合且通过传动系与第一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驱动齿轮,支承在大盘齿轮上的针筒,位于大盘下方的回转架,其特征是还具有支承所述机架的机架座,设置在机架座上的第二电机和转盘座,设置在转盘座中的可转动齿盘、以及与可转动齿盘啮合且通过传动系与第二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二驱动齿轮,回转架支承在齿盘上,所述第一、第二电机与同步控制驱动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其特征是回转架通过其两侧板支承在齿盘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其特征是机架和机架座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其特征是同步控制驱动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输入端连接的检测装置、以及与控制装置输出端连接的调速驱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其特征是所述控制装置为工业计算机系统、微控器系统、微处理器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其特征是所述检测装置为分别设置在编织机构、卷布机构中的速度检测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其特征是所述检测装置为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电机输出轴上的脉冲编码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针织机,其特征是在控制装置输出端连接有伺服控制装置。
专利摘要编织机构、卷布机构分离驱动的圆编织机,具有可拆卸连接的机架和机架座,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和大盘,设置在大盘中的可转动大盘齿轮、与大盘齿轮啮合且通过传动系与第一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驱动齿轮,支承在大盘齿轮上的针筒,以及设置在机架座上的第二电机和转盘座,设置在转盘座中的可转动齿盘、与可转动齿盘啮合且通过传动系与第二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二驱动齿轮,回转架通过其两侧板支承在齿盘上。第一、第二电机与同步控制驱动系统连接,实现非机械同步。其特点是编织机构、卷布机构驱动相互分离,消除机器启动或停机时卷布机构的惯性对编织机构的干扰。机器内部高度调节、升高,消除了对卷布辊卷成布匹的限制。
文档编号D04B15/88GK2856079SQ200520085538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9日
发明者李学智 申请人:泉州力可茂精密机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