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梭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297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摆梭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防止在缝制开始时第一针脚脱线的摆梭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一种用梭尖勾住从缝针的针眼起延伸的面线来形成面线环、并使该面线环与底线交织的垂直梭。作为这种垂直梭,具有旋梭和摆梭两种。旋梭可高速地旋转,在平缝缝纫机等中使用得较多。摆梭可利用设置在驱动中梭的驱动器上的针承受部来挡住在缝制时缝针的脱出。由于来自梭尖的面线环脱线较快,因此摆梭可良好地使线张紧。
这种摆梭用于可在厚布料上进行打结缝的缝纫机等中。例如有在日本专利特公平10-328461号公报中公开的缝纫机的摆梭。该摆梭包括固定在底板部的框架上的大梭体、从前方固定在该大梭体上的环状的大梭、安装在大梭(及大梭体)内部的中梭、以及使该中梭往复旋转的驱动器。在中梭内设置有梭心套,梭心套卷绕出底线。在大梭体和大梭的上面固定有梭线导向板。在该梭线导向板上形成有允许缝针穿过的大致“T”字状的缺口。在缝针穿过缺口而移动到下方后,在上升时,从缝针的针眼起延伸的面线勾到正转的中梭的梭尖上。此时,利用梭线导向板(缺口)使被梭尖扩大的面线环分离到中梭的前侧和后侧。
在这种缝纫机中,如上所述,在开始缝制而缝针从最低位置起上升了少许时,面线勾到梭尖上。由此,面线环一边扩大一边在中梭的外侧移动。在挑线杆迟于缝针而移动到最低位置上时,面线环扩大到大致最大,趋向于从梭尖脱开。在中梭朝正转方向旋转大致半周时,面线环已从梭尖脱开。从此刻起中梭逆转,同时,伴随着挑线杆的上升,面线环张紧。由此,从梭心套延伸的底线与面线交织,从而形成线迹。
在这种缝纫机中,有时在底板部的针板与梭线导向板之间设置有切线机构。该切线机构在缝制操作结束时通过可动刀的往复运动来切断面线和底线。这种情况下,在可动刀前行时,用可动刀的捕捉部来捕捉布料侧的面线和底线。可动刀在后退时与固定刀互动地一下子切断布料侧的面线和底线。
在所述缝纫机的摆梭中,在缝制操作中,缝针侧的面线、布料侧的面线及底线穿过大梭体的开口部和梭线导向板的缺口。在缝制操作结束时,在针板与梭线导向板之间利用切线机构同时地一下子切断这些布料侧的面线和底线。此时,切断了的梭心套侧的底线因切断时的反作用而跳动,处于不稳定状态。
尤其是在底线扭歪或底线具有很强的伸缩性时,切断了的底线的端部会在缺口内的狭小范围内跳动。有时该底线的端部会缠绕到梭线导向板上,或穿过针板的针孔而移动到针板的上侧。这种情况下,底线处于很难与面线环交织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下一缝制开始时,存在无法在第一针脚上形成线迹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下一缝制开始时可与面线环相交的形态保持切断了的底线、能在下一缝制开始时第一针脚不会脱线的情况下可靠地形成线迹的摆梭及缝纫机。
本发明的摆梭,包括安装在大梭体前部的大梭、以及可装拆地设在该大梭内部并收容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梭的上部形成有将在缝制结束时切断的底线向所述大梭的前方侧引导的第一缺口部。
由此,若在缝制结束时切断从底线梭心起延伸的底线,则切断了的底线在大梭的上部穿过第一缺口部而向大梭的前方侧(即开放端侧)移动。由此,切断了的底线成为朝大梭的开放端侧向下侧垂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下一缝制开始时的第一针脚上,面线环与底线可靠地交织,从而能没有脱线地、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在本发明中,最好在所述大梭的上面设置有可供缝针插通的梭线导向板,并在所述梭线导向板的与所述第一缺口部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缺口部。由此,切断了的底线穿过大梭的第一缺口部和梭线导向板的第二缺口部而向大梭的开放端侧移动,从而成为朝大梭的开放端侧向下侧垂下的状态。由此,如上所述,能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梭心套包括向上方突出并用前端部引导来自所述底线梭心的底线的底线导向角部,且所述第一缺口部及所述第二缺口部设置在与所述底线导向角部相应的位置上。由此,切断了的底线穿过大梭的第一缺口部和梭线导向板的第二缺口部而向大梭的开放端侧移动。这种情况下,与将梭心套安装在大梭内时相同,切断了的底线成为从底线导向角部的前端部朝大梭的开放端侧向下侧垂下的状态。由此,如上所述,能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缺口部及所述第二缺口部最好为前侧的缺口宽度比后侧狭窄的锥状。由此,切断了的底线容易穿过第一缺口部及第二缺口部后向前方侧移动,从而可提高将底线向大梭的开放端侧引导的效果。
本发明的缝纫机包括摆梭和切线机构,所述摆梭包括安装在大梭体前部的大梭、以及可装拆地安装于该大梭内部并收容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所述切线机构设于所述摆梭与针板之间,并利用可动刀的往复运动来切断面线和底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梭的上部形成有第一缺口部,该第一缺口部伴随所述切线机构的可动刀的后退将缝制结束时通过可动刀的后退而切断了的底线向所述大梭的前方侧引导。由此,可将被切线机构切断了的底线向大梭的开放端侧引导,从而如上所述能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缝纫机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摆梭的构成零件分解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拆下了梭心套后的状态下的摆梭的俯视图。
图4是安装有梭心套的状态下的摆梭的主视图。
图5是安装有梭心套的状态下的摆梭的俯视图。
图6表示的是面线环与底线的位置关系,是落针位置的附近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7表示的是面线环与底线的位置关系,是落针位置的附近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可动刀前行时的与图6相当的图。
图9是可动刀前行时的与图7相当的图。
图10是线将要被切断前的与图6相当的图。
图11是线将要被切断前的与图7相当的图。
图12是线刚被切断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变更形态的与图3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对具有摆梭7的缝纫机M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缝纫机M包括底板部1、从底板部1的后部(在图1中,左侧为前方,右侧为后方)向上方延伸的立柱部2、从立柱部2的上部起与底板部1相对地向前方延伸的机壳部3。该缝纫机M设置在缝纫机台T上。
在机壳部3的前部设置有具有缝针6的针杆5。在机壳部3的内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轴(未图示)。通过未图示的针杆驱动机构来传递所述主轴的旋转力,从而上下驱动针杆5。对缝针6供给来自未图示的线供给部的面线22(参照图7)。在机壳部3内设置有驱动挑线杆的挑线杆驱动机构(未图示)。
在底板部1的前部的上面设置有针板9(参照图1、图6等)。在针板9的正下侧配置有后述的切线机构8。在底板部1的前端部设置有摆梭7。在底板部1的内部设置有绕水平轴半旋转驱动该摆梭7的摆梭驱动机构(未图示)、以及在缝制结束时驱动切线机构8的切线驱动机构(未图示)等。
下面对摆梭7进行详细的说明。
摆梭7具有如图2~图4所示的大梭体11。大梭体11为大致圆筒容器状,固定在底板部1的框架F(参照图1)上。在大梭体11的前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卡合件12。在大梭体11的前部固定有大致环状的大梭13。该大梭13利用卡合件12从前方可装拆地安装在大梭体11上。在大梭体11和大梭13的内部安装有中梭14。在中梭14上可装拆地安装有梭心套15。该中梭14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器往复旋转。驱动器利用下轴16(参照图2、图3等)与缝针6的上下运动同步地往复旋转。摆梭7包括这些大梭体11、大梭13、中梭14、梭心套15及驱动器等。
在大梭体11和大梭13的接合部附近形成有环状的导向槽17。中梭14正面看为大致半圆状。在中梭14的一端部上形成有勾住从缝针6的针眼起延伸的面线22的梭尖14a。在中梭14的外周部的整个长度上形成有截面为凸状的导向部14b。中梭14使导向部14b在导向槽17内可自由滑动地被引导。中梭14通过驱动器的往复旋转而与缝针6的上下运动同步地往复旋转。
中梭14的前端为了能可装拆地安装梭心套15而形成为开放状。在中梭14上固定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18的后端部。在该轴18上安装有梭心套15。在梭心套15上可装拆地安装有卷绕有底线23(参照图11、图12)的底线梭心(未图示)。如图4、图11等所示,在梭心套15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底线导向角部15a。底线导向角部15a用前端部(上端部)来引导从梭心套15的外周壁的上端部伸出到外部的底线23。
在大梭体11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供缝针6和面线穿过的开放部19。导向槽17没有与开放部19相应的部分。在大梭体11和大梭13的上面设置有梭线导向板20。梭线导向板20利用螺钉21可自由装拆地固定在大梭体11上。在该梭线导向板2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大致“T”字状的缝针穿过用缺口孔20a。
如图3所示,在缝针穿过用缺口孔20a的边缘部上,向落针位置N突出的部分构成分线部20b。该分线部20b在落针位置N的后侧(参照图6)将从加工布CL(参照图7)起延伸的布料侧面线22b分开。分线部20b在落针位置N的前侧(参照图6)将从所述挑线杆供给的挑线杆侧面线22a分开。由此,在用梭尖14a勾住从缝针6的针眼起延伸的面线22而使面线环22c(参照图7)扩大时,利用梭线导向板20(分线部20b)使面线环22c变得容易在中梭14的前侧和后侧分离。
如图2、图3、图5等所示,在大梭13的上部形成有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面线环压脚部13a。面线环压脚部13a从前方压住所述面线环22c而使其形成在梭尖14a侧。在大梭13的上部形成有与面线环压脚部13a的左侧邻接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缺口部13b。第一缺口部13b形成为后部与所述开放部19连通并敞开前方侧。该第一缺口部13b为前侧的缺口宽度比后侧狭窄的锥状(参照图13)。由此,切断了的底线23容易穿过锥状的第一缺口部13b后向前方侧移动。
梭心套15的底线导向角部15a的上端部嵌合在第一缺口部13b的下端部中。由此,可实现梭心套15的止转,梭心套15的安装姿势也变得稳定。
在梭线导向板20上,在相对于第一缺口部13b从上方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缺口部20c。第二缺口部20c形成为后部与缝针穿过用缺口孔20a的左部相连且前方侧敞开。该第二缺口部20c与第一缺口部13b一样,也为前侧的缺口宽度比后侧狭窄的锥状。由此,切断了的底线23容易穿过同为锥状的第一缺口部13b及第二缺口部20c后向前方侧移动。
对同时切断所述布料侧面线22b和底线23的切线机构8进行说明。
切线机构8设置在针板9与摆梭7之间。该切线机构8基本上包括固定刀26、可动刀25、以及使该可动刀25往复运动的切线驱动机构(未图示)。
可动刀25配设在针板9的下侧。如图6所示,可动刀25利用带台阶的螺钉27以大梭13的右端附近部的位置为中心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针板9的下侧。固定刀26俯视为大致“L”字状。固定刀26以与大梭13的大致左半部分对应的形态配置在可动刀25的正上侧。固定刀26利用固定螺钉26b固定在针板9上,可调节安装位置。在该固定刀2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下的刃部26a。
在可动刀25的前端部形成有锐角状的线梳理部(日文糸捌部)25a。与该线梳理部25a连续地形成有引导布料侧面线22b的平缓弯曲状的线引导部25b。与该线引导部25b连续地形成有对线引导部25b引导的布料侧面线22b进行捕捉的屈曲状的捕捉部25c。在可动刀25的前端部形成有位于线梳理部25a附近的圆形的刃部25e。与线梳理部25a连续地形成有供挑线杆侧面线22a后退的弯曲状地凹陷的退避部25d。
图6表示的是可动刀25往复运动前的状态。此时,该可动刀25使刃部25e位于布料侧面线22b和底线23的前方侧。将该可动刀25的位置称作待机位置。在可动刀25的右端部上连接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件28的前端部。杆件28的后端部与所述切线驱动机构相连。若杆件28被切线驱动机构向前驱动规定行程,则可动刀25从待机位置起顺时针地正转(前行)到图8所示位置。将此时的可动刀25的位置称作转动位置。若杆件28被切线驱动机构向后驱动规定行程,则可动刀25从转动位置起逆时针地逆转(后退)到待机位置。
参照图6~图12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缝制结束时的最后缝制循环中,在缝针6下降并从其最低位置起上升了少许时,在缝针6的前侧利用梭尖14a捕捉布料侧面线22b的面线环22c。该面线环22c被梭尖14a扩大。此时,如图6、图7所示,利用分线部20b在落针位置N的后侧分开布料侧面线22b并在落针位置N的前侧分开挑线杆侧面线22a。
若可动刀25在杆件28的驱动下顺时针地前行,则线梳理部25a从左侧挤入这两根面线22a、22b之间。此时,可动刀25使挑线杆侧面线22a退避到退避部25d中,并经由线引导部25b将布料侧面线22b和底线23引导到捕捉部25c侧(参照图8、图9)。
若可动刀25在杆件28的驱动下逆时针地后退,则可动刀25在用捕捉部25c捕捉到布料侧面线22b和底线23的状态下使它们向前方移动(参照图10、图11)。此时,固定刀26的刃部26a与可动刀25的刃部25e相遇,同时地切断布料侧面线22b和底线23。最后,可动刀25回到原来的待机位置上。这样,若通过可动刀25的后退一下子地切断从梭心套15的底线导向角部15a的上端部出来的底线23,则切断了的底线23向可动刀25的切断方向跳动。换言之,如图12所示,切断了的底线23向前方侧(大梭13的开放端侧)跳动。
其结果是,该切断了的底线23容易通过梭线导向板20的第二缺口部20c和大梭13上部的第一缺口部13b向前方跳出。跳出的底线23成为从梭心套15的底线导向角部15a的上端部起朝大梭13的开放端侧(前方)向下侧垂下的状态。该状态与收容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15安装在中梭14内时的状态相同。由此,在下一缝制开始时的第一针脚上,面线环22c与所述底线23可靠地交织,从而能没有脱线地、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这样,在大梭13的上部形成有将缝制结束时切断了的底线23向大梭13的开放端侧引导的第一缺口部13b,在大梭体11与大梭13的上面设置有可供缝针6插通的梭线导向板20,在梭线导向板20的与第一缺口部13b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缺口部20c。由此,在缝制结束时切断了的底线23穿过大梭13的第一缺口部13b和梭线导向板20的第二缺口部20c而朝大梭13的开放端侧移动,从而向下侧垂下。由此,在下一缝制开始时的第一针脚上,面线环22c与所述底线23可靠地交织,从而能没有脱线地、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梭心套15包括向上方突出并用前端部引导来自底线梭心的底线23的底线导向角部15a,且在与底线导向角部15a相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缺口部13b及第二缺口部20c。由此,切断了的底线23穿过第一缺口部13b及第二缺口部20c而向大梭13的开放端侧移动。移动后的底线23成为从梭心套15的底线导向角部15a的上端部起朝大梭13的开放端侧(前方)向下侧垂下的状态。该状态与收容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15安装在中梭14内时的状态相同。由此,如上所述,能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第一缺口部13b及第二缺口部20c为前侧的缺口宽度比后侧狭窄的锥状。由此,切断了的底线23容易在穿过锥状的第一缺口部13b及第二缺口部20c后向前方侧移动,从而可提高将底线23向大梭13的开放端侧引导的效果。
在摆梭7与针板9之间设置有通过可动刀25的往复运动来切断布料侧面线22b和底线23的切线机构8。在缝制结束时通过可动刀25的后退而切断的底线23伴随可动刀25的后退穿过第一缺口部13b和第二缺口部20c,从而向大梭13的前方侧移动。由此,采用上述结构的缝纫机M,能可靠地从第一针脚起形成线迹。
对局部地变更了上述实施形态的变更形态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摆梭7A的大梭13上形成有第一缺口部13b。配置在大梭体11和大梭13上面的梭线导向板包括左右一对的分割导向板20A及分割导向板20B。分割导向板20A及分割导向板20B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利用螺钉21可装拆地固定在大梭体11上。
由此,可省去第二缺口部,并可取得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摆梭(7),包括安装在大梭体(11)前部的大梭(13)、以及可装拆地设在该大梭(13)内部并收容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1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梭(13)的上部形成有将缝制结束时切断了的底线(23)向所述大梭(13)的前方侧引导的第一缺口部(13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梭(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梭(13)的上面设置有可供缝针(6)插通的梭线导向板(20),在所述梭线导向板(20)的与所述第一缺口部(13b)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缺口部(20c)。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梭(7),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心套(15)包括向上方突出并用前端部引导来自所述底线梭心的底线(23)的底线导向角部(15a),在与该底线导向角部(15a)相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缺口部(13b)及所述第二缺口部(20c)。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梭(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部(13b)为前侧的缺口宽度比后侧狭窄的锥状。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摆梭(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缺口部(20c)为前侧的缺口宽度比后侧狭窄的锥状。
6.一种缝纫机(M),包括摆梭(7)和切线机构(8),所述摆梭(7)包括安装在大梭体(11)前部的大梭(13)、以及可装拆地设于该大梭(13)内部并收容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15),所述切线机构(8)设置在所述摆梭(7)与针板(9)之间,并通过可动刀(25)的往复运动来切断面线(22)和底线(2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梭(13)的上部形成有第一缺口部(13b),该第一缺口部(13b)伴随所述切线机构(8)的可动刀(25)的后退将缝制结束时通过可动刀(25)的后退而切断了的底线(23)向所述大梭(13)的前方侧引导。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摆梭(7)包括安装在大梭体(11)前部的大梭(13)、以及可装拆地设于该大梭(13)内部并收容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15)。在大梭(13)的上部形成有将缝制结束时切断了的底线(23)向大梭(13)的前方侧引导的第一缺口部(13b)。
文档编号D05B65/00GK101092781SQ20071011198
公开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0日
发明者中野元就, 早川范一, 綿谷竹男, 矢野治男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