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针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29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织针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编织横机,尤其涉及一种织针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电脑编织横机针床上每一针槽内的一织针都由一组辅针与之配合,通过辅针 相互动作,推动织针进行各种编织动作。 一般辅针包括挺针片、花型片和选针片。在进行每 一行编织前,选针器都要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选针。选针器对选针片动作,再由该选针片控 制对应的花型片,花型片对对应的挺针片动作,最后由挺针片来控制相应织针的编织动作。 要进行移圈、接圈、集圈编织,还要配合活动压板和固定压板的作用来才能完成。 所以现有电脑横编织机的编织控制机构相对比较复杂。该编织控制机构设置在三角底板 上,上部为编织区域I,中部为压板区域,下部为的选针区域。整个三角底板尺寸较大。而编 织控制机构是安装在电脑横编织机的机头上的,所以机头的尺寸也相应较大。机头在针床 上运行,因此,针床的尺寸必然随着增大,而针床是一铸造件,较大的床体必然耗材多,从而 造成生产成本高。 为此,本案申请人对上述结构的辅助针脚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磁 选针的织针组合,并于2008年7月16日向国家专利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 200810124455. 9。该种设计使织针的辅针数量大大减少,只需挺针片一个辅助针脚,其结构 见图13、图14,从而使对应的三角控制机构的结构更加简化。例如针槽的长度大大减小; 选针区域重合在编织区域内;不再需要相应的压板机构。使织针编织动作更加稳定可靠,三 角底板及整个机身尺寸减小,大大节省材料,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但上述的这种织针和挺针片组合还存在着与现有电脑编织横机所用织针与对应 辅针可能存在的着的同样缺陷,这就是当前针踵受到编织三角推抵时,针踵受到编织三角 力的作用(如图13、14中的F),挺针片将以嵌接部的圆弧面上的一点为支点产生一转动力 矩M,使挺针片后部向下转动,后针踵有可能滑落到针槽内,影响到其后编织三角对后针踵 的推抵,从而影响正常编织,使编织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种前后针踵在被编织三角作用时不会相互影响各自的
功能作用,且仅具有挺针片一个辅助针脚的一种织针组合。 上述的发明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由挺针片和舌针组成,所述挺针片的基体下侧设有弹性杆,且基体下侧的前端设
有嵌接部,后端设有电磁吸合面;所述舌针置于挺针片前端,其针体上设有嵌接槽;挺针片
和舌针通过其上嵌接部与嵌接槽的嵌合连接成一体,其中所述舌针针体上设有用于被编织
三角推抵的前针踵,挺针片基体上侧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被编织三角推抵的针踵。 本实用新型将原设置在挺针片上的前、后针踵分别设置在织针和挺针片上,而织
针(舌针)是平置在针槽底部且位于挺针片的下侧,当编织三角对织针上的前针踵作用时,只会使舌针沿针槽下移,不能使挺针片转动,这样后针踵没有转动可能,不会落入针槽内。 因此,前、后针踵被编织三角分别作用时,相互间不会产生干扰,从而保证编织动作的准确可靠。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挺针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舌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织针组合所对应的编织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织针组合体在针槽内未受压板压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织针组合体在针槽内受到压板压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舌针不出针时挺针片后针踵及舌针前针踵的轨迹图。 图8是成圈编织时编织区域的轨迹图。 图9是移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 图10是接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 图11是集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在编织区域的轨迹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人之前提出的一种适用于电磁选针的织针组合其结构之一。 图14本实用新型人之前提出的一种适用于电磁选针的织针组合其结构之二。 1是针床,20是挺针片,21是挺针片基体,22是嵌接部,23是针踵,24是吸合面,25 是弹性杆,30是舌针,31是针体,32嵌接槽,33前针踵,40是三角底板,41是压针三角,42是 成圈回针三角,43移圈三角,44移圈拦针三角,45起针三角,46是集圈三角,47是成圈三角, 48是集圈三角,50是选针压板,60是电磁选针器,61是导磁板,62是电磁线圈,70是编织三 角,81针槽,90是电脑横编织机机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及其优点做进一步说明。 对照图l,本实用新型的织针组合由舌针30和挺针片20组成。其中的挺针片20
和舌针30的结构可参见图2、图3。 对照图2,挺针片20的基体21上侧设有一用于被编织三角推抵的后针踵23。在 基体21下侧设有弹性杆25,且基体21下侧的前端设有嵌接部22,后部设有电磁吸合面24, 请参见图2。 对照图3,在舌针的针体31上侧设一用于被编织三角推抵的前针踵33,在该前针 踵的后侧设有与上述嵌接部22相对应的嵌接槽32。嵌接槽后端的针体由前至后逐渐向下 倾斜收縮,为嵌接在后部的挺针片的弹性杆提供了变形空间。挺针片20通过其上的嵌接部 22嵌合在舌针针体31上的嵌接槽32中,使其在舌针的针体31的上侧定位,并使两者嵌合 形成一组合体,被放置在针床上的每一针槽内。嵌接槽31与嵌接部22的前端为圆弧面,可 使嵌接部22相对嵌接槽31产生一定角度的转动。 上述由舌针30和挺针片20嵌合形成的织针组合受图4所示的编织控制机构控制。该编织控制机构由主要由三角底板40、置于三角底板上端的电磁选针器60和置于三角 底板上的两组编织三角组成。每组编织三角在三角底板40上的形一编织区域,每一编织区 域主要有移圈拦针三角44、移圈三角43,成圈回针三角42、成圈三角47、接圈三角48,起针 三角45,集圈三角46和压针三角41等编织三角。由电磁线圈62和导磁板61组成的电磁 选针器60安装在三角底板40的下端,它在每一编织区域形成两对对称的选针位置,即相对 编织区域中心较远的选针位置I和相对编织区域中心较近的选针位置II。选针压板50安 装在紧贴选针位I的外侧。 舌针30的编织活动是由编织三角控制的,编织三角通过推抵挺针片20的后针踵 23或舌针30上的前针踵33,使舌针20向上进行编织活动,编织完毕后再由相关编织三角 推动该挺针片20的后针踵23或舌针30上的前针踵33使对应的舌针向下复位完成编织活 动。 编织前,舌针和挺针片的状态如图5所示,挺针片的后针踵露在针槽外。进行编织 时,图4所示编织控制机构随机头90在针床1上往复运动,选针压板50通过针槽上方时,将 下压针槽内挺针片的基体21,使挺针片产生转动,其后端的电磁吸合面24向下转动时被选 针器上导磁板61吸住,挺针片的弹性杆25受压变形,后部向下转动,后针踵23沉入针槽, 请参见图6。舌针的嵌接槽32后端的针体向下倾斜收縮,为该转动腾出了所需的空间。 进行花型编织时,针床上若干舌针30的编织状态有所不同,有的参与编织有的不 参与编织,根据编织花型的需要,选针器60对针床上所有针槽内的舌针进行选针。 在选针器60上的选针位I运行到针槽上方时,如该针槽内的舌针30不参与编织, 导磁板61将继续吸住其对应的挺针片20,使其后针踵23不露在针槽81外受不到编织三角 70的推抵而处于不编织状态,请参见图7。如该针槽内的舌针30参与编织,选针器60使导 磁板61不再吸住挺针片的电磁吸合面24,挺针片20脱开导磁板61,并在弹性杆26的弹性 应力作用下使后部向上弹出,前、后针踵全都露出针槽81。如成圈三角47处于三角底板的 上侧(移圈三角43则处于三角底板的下侧,用虚线表示),后针踵23将受到成圈三角47的 向上推抵和成圈回针三角42的向下推抵,完成成圈编织,其挺针片20的前针踵和舌针30 后针踵的轨迹见图8。如移圈三角43处于三角底板的上侧,则舌针前针踵33将先受到移圈 三角43的向上推抵,后受到移圈拦针三角44向下推抵,完成移圈编织,其舌针前针踵33和 挺针片后针踵23轨迹见图9。 在选针位置I继续被吸住的挺针片20,在选针器60上的选针位置II运行到该挺 针片20所在针槽上方时,如还被继续吸住则该挺针片20所对应的舌针将不参与编织机头 所进行的一行编织。挺针片后针踵23、舌针前针踵33都受不到编织三角的推抵,织针组合 相对平移出编织区,其轨迹见图7。如未被吸住,同上理,挺针片20的前、后针踵全都露出 针槽81,此时,如集圈三角46处于下侧位置,挺针片后针踵23先受到集圈三角46、接圈三 角48的向上推抵,接着舌针前针踵33受到移圈三角下侧接圈回针面43a的向下推抵,完成 接圈编织。其舌针前针踵33和挺针片后针踵23轨迹见图10。如集圈三角46处于上侧位 置,挺针片后针踵23先受到集圈三角46的向上推抵,接着受到成圈回针三角42的向下推 抵,完成集圈编织。其舌针前针踵33和挺针片后针踵23轨迹见图11。 由于前针踵33置于舌针30上,在进行翻针编织时,针床两侧的针槽内分别进行移 圈和接圈编织的舌针30的分别受到移圈拦针三角44和移圈三角43的向下推抵时,但对挺针片20不产生任何影响,保证挺针片20的后针踵23在针槽81的上方,为下面舌针可能进 行的编织提供可靠保证。 本实用新型的织针组合配合对应的编织控制机构,通过对在挺针片后针踵和舌针 的前针踵的作用,使舌针完成各种不同的编织。 本实用新型的织针组还可根据具体编织需要在挺针片20的基体21上侧设置不止 一个针踵,如图12所示的设置两个针踵,配合对应的三角,同样可完成上述的各种编织。
权利要求一种织针组合,由挺针片和舌针组成,所述挺针片的基体下侧设有弹性杆,且基体下侧的前端设有嵌接部,后端设有电磁吸合面;所述舌针置于挺针片前端,其针体上设有嵌接槽;挺针片和舌针通过其上嵌接部与嵌接槽的嵌合连接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舌针针体上设有用于被编织三角推抵的前针踵,挺针片基体上侧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被编织三角推抵的针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针组合。由挺针片和舌针组成,所述挺针片的基体下侧设有弹性杆,且基体下侧的前端设有嵌接部,后端设有电磁吸合面;所述舌针置于挺针片前端,其针体上设有嵌接槽;挺针片和舌针通过其上嵌接部与嵌接槽的嵌合连接成一体,其中所述舌针针体上设有用于被编织三角推抵的前针踵,挺针片基体上侧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被编织三角推抵的针踵。本实用新型将原设置在挺针片上的前、后针踵分别设置在织针和挺针片上,当编织三角对织针上的前针踵作用时,只会使舌针沿针槽上下移动,不能使挺针片转动,后针踵没有因挺针片转动而落入针槽之虞,因此,前、后针踵被编织三角作用时,相互间不会产生干扰,保证编织动作准确可靠。
文档编号D04B35/04GK201512651SQ20092004478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31日
发明者冯加林, 巫友群 申请人:冯加林;巫友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