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调线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537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机调线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针织机调线头。
技术背景 2006年3月1日公开的公告号为"CN2761646Y"、名称为"变色头的控制机构"的 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的组成为一本体;多个选色板,其 间隔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选色板各包含一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后端 枢设于该本体,所述第一连杆前端各形成有一第一钩部,所述第二连杆中间枢设于该本体, 所述第二连杆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及一顶掣部,该第二钩部与该第一连杆的 第一钩部相互钩接;及多个推纱板,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推纱板设置 于所述选色板前方,所述选色板的第二连杆的顶掣部抵于所述推纱板。该专利技术方案实 际是变色头的组成结构,该变色头的工作原理是,第一连杆驱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再驱动 推纱板,使推纱板能够被外部压杆下压而实现选纱动作;但是,前述结构具有一定的缺陷 第一连杆是被挤压后产生旋转而驱动第二连杆,且第二连杆产生旋转而驱动推纱板,即第 一连杆、推纱板工作时是摆动完成预定工作的,它们的摆动效果比较难控制,长时间使用后 会出现摆动不准确的问题,起复位作用的弹性组件容易被工作中的灰尘堵塞而失灵,影响 实际生产,因此,需要对前述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际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针织机调线头,针织机调线头亦 称针织机变色头,它的内部机构工作时非常稳定,能够保证工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使用效 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它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压纱板,压纱板一端与壳体铰接;壳体内安装有可横向 移动的选针杆、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推纱杆下端与压纱板中部铰接;其中,选针杆前端具 有卡嵌部,推纱杆顶端铰接有旋转块,旋转块具有卡接柱、旋转压部,推纱杆顶端具有由选 针杆驱动的活动块。 所述的选针杆上端面具有选针压掣部、复位压掣部;选针杆侧面开设有横向滑槽,
壳体上具有第一限位柱,限位柱位于横向滑槽内,横向滑槽可相对限位柱横向移动。 所述的推纱杆上开设有纵向滑槽,壳体上具有第二限位柱、限位夹,推纱杆夹于限
位夹内,第二限位柱位于纵向滑槽内,纵向滑槽可相对第二限位柱纵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选针杆可以横向移动、推纱杆纵向移动,工作时运行
平稳,不会产生摆动,动作更准确,能够有效减少误动,更耐磨且可延长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001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 见附图l-4,本实施例一包括壳体IO,变色头有两个壳体10,图1所示是取走外 侧壳体10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壳体10内安装有压纱板80,压纱板80 —端与壳体10铰 接;壳体10内安装有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即是用于控制压纱板80的动作状态,该控制机构 包括可横向移动的选针杆20、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30,推纱杆30下端与压纱板80中部铰 接;其中,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嵌部22,推纱杆30顶端通过连接杆44枢接有旋转块40,旋 转块40具有卡接柱41、旋转压部43,卡接柱41可卡入卡嵌部22 ; 推纱杆30的移动由选针杆20及外部推纱压杆70驱动,选针杆20可以保持横向 运动,推纱杆30可以保持纵向运动,所以工作时选针杆20及推纱杆30能够保证运行平稳, 不会产生摆动,动作更准确,能够有效减少误动,更耐磨且可延长使用寿命。 所述的选针杆20上端面具有选针压掣部21、复位压掣部26 ;选针杆20侧面开设 有两个横向滑槽23,壳体10上具有两个第一限位柱24,两个第一限位柱24分别位于两个 横向滑槽23内,横向滑槽23可相对第一限位柱24横向移动;选针杆20下端还设置有支撑 弹簧25,选针杆20横向移动时,受第一限位柱24的影响,选针杆20能够始终保持水平,不 会产生摆动,运行更稳定;选针压掣部21的位置可依具体设计而定。 所述的选针杆20上开设的横向滑槽23底部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第一限位柱24移 动定位的止动口 (图中未示出),即,当选针杆20向外移动而驱动活动块或者向内复位时, 第一限位柱24分别落入相应的止动口内而定位,在支撑弹簧25的配合下,保证选针杆20 在快速工作状态下工作平稳。 当然,第一限位柱24也可以采用扁状块体或其他形状体来替代。 所述的推纱杆30上开设有纵向滑槽31,壳体10上具有第二限位柱32、限位夹33, 推纱杆30夹于限位夹33内,限位夹33形状类似梳子,可以分隔各推纱杆30,且使推纱杆 30纵向移动时保持平稳滞二限位柱32位于纵向滑槽31内,纵向滑槽31可相对第二限位 柱32纵向移动。 本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如下 见图1,复位状态时,选针杆20的卡嵌部22卡住旋转块40的卡接柱41,复位压杆 60抵住选针杆20的复位压掣部26,选针杆20保持不动; 见图3,当某个特定选针器50向下移动时,会挤压对应的选针杆20的选针压掣部 21,复位压杆60先行上移,解除对复位压掣部26的固定,选针杆20向右移动,移动时卡嵌部22带动旋转块40产生偏心转动,从而使旋转块40的旋转压部43位于外部推纱压杆70 的移动轨道上;见图4,推纱压杆70下移,并下压旋转压部43,最终使推纱杆30下移,从而 带动压纱板80旋转,完成预定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压纱板80的数量与推纱杆30是一致的,壳体10内均安装有相应 数量的控制机构,各控制机构及压纱板80是分别平行设置的,压纱板80 —般有六个,控制 机构、旋转块40亦有六个,附图中为简化线条、使附图保持清晰,仅示出一个控制机构,即 图3、4中仅示出一个选针杆20、一个推纱杆30、一个旋转块40 ;另外,各选针杆20的选针 压掣部21的位置不同,图1所示是完全复位时六个选针杆20的选针压掣部21相互错位的 结构。 所述的旋转块40上还具有止动柱42,旋转块40转动一定角度时止动柱42与推纱 杆30抵触,能够使旋转块40旋转定位,而不是产生360度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机构还可以有其他变化的结构。 见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本结构 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柱222,所述活动块为可旋转的旋 转块40,旋转块40通过连接杆44枢设于推纱杆30的顶部,旋转块40具有卡槽411、旋转 压部43,卡柱222与卡槽411配合定位,它的工作原理基本上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作赘 述。 见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本与实 施例二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活动块为可相对推纱杆30横向移动的移动块400,移动块400 具有卡槽401、压部403,卡柱222与卡槽401配合定位;它的工作原理是,当选针杆20横向 移动时,卡柱222在卡槽401的配合下带动移动块400横向移动,使压部403移动到外部推 纱压杆70的移动轨道上;本实施例中,活动块是横向移动的,活动块实现横向移动的安装 结构与选针杆实现横向移动的安装结构基本相同,即滑槽与定位柱配合的结构,在此不作 赘述。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卡柱222与卡槽401所在的位置调换,即,在选针杆 20上开设卡槽而在移动块400上成型卡柱。 见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结构基本 与实施例三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块202,卡块202可在卡槽401内 移动;本实施例中,选针杆20上不用单独成型出卡柱,而是通过选针杆20的一部分即卡块 202与卡槽401配合,工作原理不作赘述。 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洁,内部机构运行平稳,使用效果较好。
权利要求针织机调线头,它包括壳体(10),壳体(10)内安装有压纱板(80),压纱板(80)一端与壳体(10)铰接;其特征在于壳体(10)内安装有可横向移动的选针杆(20)、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30),推纱杆(30)下端与压纱板(80)中部铰接;推纱杆(30)顶端具有由选针杆(20)驱动的活动块。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 嵌部(22),所述活动块为可旋转的旋转块(40),旋转块(40)通过连接杆(44)枢设于推纱 杆(30)的顶部,旋转块(40)具有卡接柱(41)、旋转压部(43),卡接柱(41)与卡嵌部(22) 配合定位。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 柱(222),所述活动块为可旋转的旋转块(40),旋转块(40)通过连接杆(44)枢设于推纱杆 (30)的顶部,旋转块(40)具有卡槽(411)、旋转压部(43),卡柱(222)与卡槽(411)配合定位。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 柱(222),所述活动块为可相对推纱杆(30)横向移动的移动块(400),移动块(400)具有卡 槽(401)、压部(403),卡柱(222)与卡槽(401)配合定位。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 块(202),所述活动块为可相对推纱杆(30)横向移动的移动块(400),移动块(400)具有卡 槽(401)、压部(403),卡块(202)与卡槽(401)配合定位。
6. 根据权利要求l-5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上 端面具有选针压掣部(21)、复位压掣部(26);选针杆(20)侧面开设有横向滑槽(23),壳体 (10)上具有第一限位柱(24),第一限位柱(24)位于横向滑槽(23)内,横向滑槽(23)可相 对第一限位柱(24)横向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块(40)上还具 有止动柱(42)。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纱杆(30)上开设有纵 向滑槽(31),壳体(10)上具有第二限位柱(32)、限位夹(33),推纱 杆(30)夹于限位夹(33) 内,第二限位柱(32)位于纵向滑槽(31)内,纵向滑槽(31)可相对第二限位柱(32)纵向移 动。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机调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杆(20)上开设的横 向滑槽(23)底部具有供第一限位柱(24)移动定位的止动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针织机调线头,它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压纱板,压纱板一端与壳体铰接;壳体内安装有可横向移动的选针杆、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推纱杆下端与压纱板中部铰接;推纱杆顶端具有由选针杆驱动的活动块;本实用新型的选针杆可以横向移动、推纱杆纵向移动,工作时运行平稳,不会产生摆动,动作更准确,能够有效减少误动,更耐磨且可延长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D04B15/58GK201447551SQ20092005789
公开日2010年5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5日
发明者刘金华 申请人:刘金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