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头布帛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781202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绒头布帛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了绒头纤维的掉毛的绒头布帛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的绒头布帛以仿毛皮或人造毛皮、毛皮围巾等名称作为类似于毛皮外观的布帛是已知的。它们由绒头编织物、绒头织物制成。在编织绒头时,主要用密封式圆型罗纹针织机、毛条喂入式毛绒编织机(sliver knitting,圆形针织机)编织,都进行割绒。在用经编机的双重拉舍尔经编织机编织时,通过双重地形成地组织,同时将连结线缠在地组织间, 将连结线的中间割断来编织。在织制法时,使用立绒织布机、短毛绒织布机将上下两片地组织在其之间用连结线缠绕,用刀将上下的基布之间割断,同时织成2片纺织物(非专利文献 1)。可是,这些纺织物共通地存在掉毛多的问题。如果掉毛多,则附着在衬衣上或脱落到地上,外观美感差,卫生上也存在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掉毛,提出了在绒头纤维中混合低熔点纤维(专利文献1)、在构成地组织的地纱中混合低熔点纤维(专利文献2 3)等方法。可是,这些提案由于都是以上述低熔点纤维的熔点以上的温度对布帛全体进行加热,因此整个地组织或绒头纤维也熔合, 存在手感粗硬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08124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314048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7-048765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 纤维学会编“第3版纤维便览”,丸善,平成16年12月15日发行, 341-342 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为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过只熔合绒头布帛的特定部分,从而在不损害手感的情况下防止了绒头纤维掉毛的绒头布帛及其制造方法。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特征在于是含有地组织和缠绕在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上且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的绒头布帛,上述绒头纤维为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上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比构成上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低;在缠绕在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上的绒头纤维中,位于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立起在上述地组织表面的绒头纤维没有被熔合。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是含有地组织和缠绕在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上且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上述绒头纤维为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上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比构成上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低;通过从地组织的背面侧在上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构成上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使得在缠绕在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上的绒头纤维中,位于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 立起在上述地组织表面的绒头纤维未被熔合。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效果是,通过绒头纤维为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位于构成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而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不熔合,从而能够在不损害手感的情况下防止绒头纤维掉毛。 此外,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从地组织的背面侧在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构成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由于只使位于构成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被限定部分熔合,而不使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熔合,因而能够在不损害手感的情况下防止绒头纤维的掉毛。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绒头布帛的概略说明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毛皮编织物的编织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毛条喂入式织物的编织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造工序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位于构成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的照片(倍率50)。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位于构成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与掉毛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绒头布帛是含有地组织和缠绕在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以下简称为地纱)上且立起在上述地组织表面的绒头纤维的绒头布帛。该绒头布帛可采用密封式圆型罗纹针织机、毛条喂入式毛绒编织机(圆形针织机)、毛皮编织机(圆形针织机)、双重拉舍尔经编织机、立绒纺织机、短毛绒纺织机等来制作。作为本发明的绒头布帛,没有特别的限定,可列举出长毛绒、毛皮绒及簇绒地毯等,优选长毛绒及毛皮绒,更优选长毛绒。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低于构成地组织的纤维(以下简称为地组织构成纤维)的软化点,缠绕在地纱上的绒头纤维中,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而立起在上述地组织表面的绒头纤维没有被熔合。作为其手段,只要能够熔合位于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就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从地组织的背面侧、即从绒头布帛的背面侧在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上述地组织构成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在本发明中,所谓“构成地组织的地纱外侧”,在将绒头纤维立起的面作为表面时为背面侧,是在地纱以外的外侧。此外,关于缠绕在地纱上的绒头纤维,有时一部分纤维嵌入地纱,但只要剩余部分存在于地纱外侧,就包含该纤维。上述绒头纤维是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通过使绒头纤维为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可得到手感优良的绒头布帛。在采用热塑性纤维作为绒头纤维时,通常,如果在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以上的温度下进行抛光加工,则绒头布帛表面的绒头纤维熔化,不能得到具有良好的外观、手感的绒头布帛。 此外,如果在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以下的温度下进行抛光加工,则绒头布帛表面的绒头纤维的卷缩不伸平,因而不能得到具有良好的外观、手感的绒头布帛。与此相对照,由于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的卷缩即使在软化点以下的温度也伸平,因此在采用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作为绒头纤维时,能够在软化点以下的温度下、例如在150 160°C进行抛光加工。因此,在采用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作为绒头纤维时,在抛光加工中绒头布帛表面的绒头纤维不会熔合,可得到具有良好的外观、手感的绒头布帛。而且,如果绒头纤维除了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以外,还含有软化点为160°C以下的热塑性纤维,例如软化点为160°C以下的低熔点聚酯纤维等,则在150 160°C下的抛光加工时,绒头布帛表面的低熔点聚酯纤维熔化掉,难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外观、手感的绒头布帛。上述绒头纤维只要是软化点比构成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低就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上述地组织构成纤维与上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的差优选为10°c以上,更优选为 200C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C以上。如果有10°C以上的差,就更容易只使位于构成上述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熔合,而不使立起在上述地组织表面的绒头纤维熔
I=I O上述绒头纤维可以是全部在规定的温度下软化的纤维,也可以是在不同的温度下软化的纤维的混合纤维。而且,在绒头纤维是在不同的温度下软化的纤维的混合纤维时,优选的是,将在相对低的温度下软化的纤维混合20重量% (wt%)以上,使在相对低的温度下软化的纤维熔合。在本发明中,所谓软化点,是熔化或分解前的软化温度。例如,丙烯酸纤维的软化点为190 232°C,丙烯酸系纤维的软化点为150 220°C(“化学大辞典”,共立出版,727 7 页,1993年6月1日发行。以下称为“文献值”)。所谓丙烯酸纤维,指的是含有85重量%以上的丙烯腈的纤维。此外,所谓丙烯酸系纤维,指的是由含有35重量%以上且低于 85重量%的丙烯腈、含有15重量%以上且65重量%以下的其它可共聚合的单体的聚合体构成的纤维。这里,所谓其它可共聚合的单体,可列举出以氯乙烯、偏氯乙烯、溴乙烯、偏溴乙烯等为代表的卤乙烯及偏卤乙烯,以烯丙基磺酸、甲代烯丙基磺酸、苯乙烯磺酸、异戊二烯磺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等为代表的含磺酸的单体以及它们的金属盐类及胺盐类,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以及它们的低级烷基酯、N或N,N-烷基取代的氨基烷基酯及缩水甘油酸酯、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胺以及它们的N或N,N-烷基取代体、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衣康酸等为代表的含羧基的乙烯基单体及它们的钠盐、钾盐或铵盐等阴离子性乙烯基单体,以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的4级氨基烷基酯为首的阳离子性乙烯基单体,或含乙烯基的低级烷基醚、以醋酸乙烯酯为代表的含乙烯基的低级羧酸酯、苯乙烯等。这些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其中,优选使用选自卤乙烯、偏卤乙烯及含有磺酸的单体的金属盐类之中的一种以上的单体,更优选使用选自氯乙烯、偏氯乙烯及苯乙烯磺酸钠之中的一种以上的单体。此外,作为丙烯酸系纤维,优选采用改良丙烯酸(modacrylic fiber)纤维。所谓改良丙烯酸纤维,指的是由含有35重量%以上且低于85重量%的丙烯腈、且合计含有15重量%以上且65重量%以下的选自氯乙烯及偏氯乙烯之中的一种以上的单体和其它可共聚合的单体的聚合体构成的纤维。在本发明的绒头布帛中,上述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且被压接。这里,所谓被压接,例如,如图5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后的制造例5、11及17的绒头布帛的SEM照片中所示,指的是1根根的绒头纤维各自融合结合、或1根根的绒头纤维缠在一起形成块且平滑化的状态。此外,在本发明的绒头布帛中,优选上述地纱外侧的全部的绒头纤维被熔合且被压接。这是因为可得到更优良的防止掉毛的效果。上述被熔合且被压接的位于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优选为300 μ m以下,更优选为250 μ 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 μ m以下。如果上述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在 300 μ m以下,则能将绒头纤维彼此以良好的强度熔合固定。此外,在本发明中,上述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例如可按以下所述进行测定。首先,在切断绒头布帛时,为了不打乱绒头形状而用粘接剂只将绒头表面部固定后,相对于地纱的编织方向垂直地切断。切断线为横切地纱的线圈的位置,例如在图3中,用I-I线表示。接着,以地组织的背面为上侧(使图 1逆转),采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按倍率50观察断面,对例如在图5中用平行线19a 与19b之间的最短距离表示的厚度进行测定。将在10处测定得到的平均值作为厚度。再有,在厚度的测定中,在采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断面时,在难以区别地纱和绒头纤维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通过平行地使用能以50以上的倍率进行观察的光学显微镜或激光显微镜等来区别地纱与绒头纤维。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绒头布帛的背面浸渗有背衬树脂。如果浸渗有背衬树脂,则可在从地组织的背面侧、即从绒头布帛的背面侧进行接触加热加压的工序之前,进行整理绒头纤维的立起绒头的处理。作为上述背衬树脂,可使用丙烯酸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的胶乳、乳液、分散液等。关于背衬树脂的浸渗量,为了防止掉毛,按树脂固体成分浓度作为一例子,通常使其浸渗50g/m2左右,但本发明由于具有由绒头纤维的特定部位的熔合带来的防止掉毛的作用,因此可以是通常的浸渗量的1/2 1/3左右。也就是说,只要按树脂固体成分浓度计使其浸渗17 25g/m2左右就可以。能够在绒头纤维的特定部位的熔合之前进行绒头纤维的抛光加工,但为了此时纤维不脱落,可使用背衬树脂临时将其固定。所以,树脂浸渗量可以小。接着,对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包含从地组织的背面侧在上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地组织构成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的工序。由此,缠绕在上述地纱上的绒头纤维中的位于上述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且被压接。优选上述接触加热加压通过加热辊或加热板来进行。只要是加热辊或加热板,就能进行短时间的接触加热处理,只熔合、压接位于上述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而且,由于不进行使绒头布帛表面的绒头纤维熔化的程度的加热,因此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不会熔合。此外,在上述绒头纤维是在不同的温度下软化的纤维的混合纤维时,优选的是,从地组织的背面侧在相对低的温度下软化的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在相对高的温度下软化的绒头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进行接触加热加压,使在相对低的温度下软化的绒头纤维熔合。除了能够防止掉毛以外,还容易得到手感优良的绒头布帛。优选在从上述地组织的背面侧进行接触加热加压时及/或在进行了接触加热加压后,对上述立起绒头纤维侧进行冷却。此外,优选在从上述地组织的背面侧进行了接触加热加压后,从上述地组织的背面侧进行冷却。作为上述冷却手段,优选用通入水温为30°C以下的水的冷却辊对绒头纤维的立绒面进行冷却。如果进行如此的冷却,可保持尺寸的稳定性,且还能够减轻热对绒头纤维的损伤。作为上述地组织构成纤维,只要其软化点比上述绒头纤维高就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采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树脂构成的合成纤维及棉纱。在本发明中,在采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软化点大约为258°C)纤维作为地组织构成纤维时,作为绒头纤维,能够使用选自丙烯酸系纤维及丙烯酸纤维之中的一种以上的纤维,优选使用丙烯酸系纤维或丙烯酸系纤维及丙烯酸纤维的混合纤维。此外,作为丙烯酸系纤维,能够优选使用以下的纤维。(1)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例如Kaneka株式会社制,商品名“Kanekalon”,软化点为150 220°C,文献值)(2)偏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50 220°C,文献值)在本发明中,在例如使用棉纱(木棉)(没有软化点)纤维作为地组织构成纤维时, 作为绒头纤维可优选使用的是丙烯酸纤维(例如Exl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Exlan K691”, 软化点为190 232°C,文献值)。下面采用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绒头布帛的概略说明图。绒头布帛5由地纱1和缠绕在地纱1上且在地组织的表面开纤而形成立起绒头3的绒头纤维 2构成。此外,在绒头布帛5的背面,在地纱1的外侧,绒头纤维2的至少一部分被熔合,构成熔合部4,被压接在地纱1上。此外,也可以在绒头布帛5的背面浸渗背衬树脂。图2是毛皮编织物的编织图。该绒头布帛25由地纱21和缠绕在地纱21上且在地组织的表面开纤而形成立起绒头的绒头纤维22构成。图3是毛条喂入式织物的编织图。 该绒头布帛35由地纱31和缠绕在地纱31上且在地组织的表面开纤而形成立起绒头的绒头纤维32构成。任一个都对立起绒头侧的相反面、即绒头布帛的背面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将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熔合。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造工序图。该方法中所使用的加工装置10包含涂敷有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的加热辊11、对加热辊11进行加压且内部通入30°C的冷却水的冷却橡胶辊12、对冷却橡胶辊12进行加压且内部通入30°C的冷却水的金属冷却辊13、14、 和导辊15。将绒头布帛原材料片18从容器16中引出,以使背面18b与加热辊接触、表面 (立起绒头侧)18a与冷却橡胶辊12接触的方式供给。将结束了加工的绒头布帛5收纳在容器17中。再有,接触加热加压处理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加工装置,也可以采用对图4所示的加工装置的部分构成进行了变更的装置、加热板及其它装置。在接触加热加压处理中, 加热温度例如只要在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地组织构成纤维的软化点就可以,优选加压力按线压计为0. 01 lOOKgf/cm2,原材料片的供给速度为0. 1 20m/分钟,加热器接触时间为1 60秒钟。此外,从减轻绒头布帛的表面的损伤的观点出发,更优选加压力按线压计为0. 05 7Kgf/cm2,加热器接触时间为2 10秒钟。
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掉毛量优选为0. 6g/m2以下,更优选为0. 3g/m2以下。在本发明中,作为掉毛量,对绒头布帛的表面使用橡胶制的毛刷(商品名“!descale mat ",5mm (颗粒直径)、纵向如m、横向10. 5cm,富士胶片公司制)一边施加600g载荷(14. 3kg/cm2)的固定载荷,一边以宽30cm的冲程,向顺毛方向将绒头布帛的表面搓10次,向反方向搓10次,用粘附胶带回收掉毛,通过按每Im2换算得到其重量作为掉毛量。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再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例。<测定方法>1.掉毛量使用橡胶制的毛刷(商品名“Prescale mat ",5mm (颗粒直径)、纵向km、横向 10. 5cm,富士胶片公司制)一边对绒头布帛的表面施加600g载荷(14. 3kg/cm2)的固定载荷, 一边以宽30cm的冲程,向顺毛方向将绒头布帛的表面搓10次,向反方向搓10次,用粘附胶带回收掉毛,通过按每Im2换算得到其重量作为掉毛量。2.掉毛评价基于掉毛量,按以下所示以4个级别的等级进行评价。A 0. 3g/m2以下(非常良好级)B 超过0. 3g/m2且在0. 6g/m2以下(良好级)C 超过0. 6g/m2且在1. Og/m2以下(不太良好级)D 超过 1. Og/m2 (不良级)3.软化点将下述制造例中使用的各Ig的纤维开纤,放置在加热到任意的温度的加热板上, 在用0. 07Kgf/cm3的压力加压3秒钟时,将与加热板接触的面的单根纤维分别因软化而结合而形成板状时的温度作为纤维的软化点。4.位于构成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为了在切断绒头布帛时不打乱绒头形状而用粘接剂只将绒头表面部固定,然后相对于地纱的编织方向垂直地切断。切断线为横切地纱的线圈的位置,例如在图3中,用I-I 线表示。接着,以地组织的背面为上侧(使图1逆转),采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按倍率 50观察断面,对例如在图5中用平行线19a与19b之间的最短距离表示的厚度进行测定。 将在10处测定得到的平均值作为厚度。5.手感按以下所示以4个级别的等级评价手感。A 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中没有熔合,与没有进行热处理的绒头布帛为同等的水平B 与等级A相比稍差,但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中没有熔合,实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C 稍粗硬,实用上有问题(不合格)D 非常粗硬,不能实用化(不合格)<制造例中使用的纤维>
8
1.绒头纤维(1)商品名“Kanekalon AH”(以下简称为AH),Kaneka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3. 3deci tex (以下记述为dtex)(2)商品名"Kanekalon FHS"(以下简称为FHS),Kaneka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2. 2dtex。(3)商品名 “Kanekalon RMK (801),,(以下简称为 RMK (801)),Kaneka 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12dtex。(4)商品名“Kanekalon SL”(以下简称为SL),Kaneka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3. 3dtex。(5)商品名“K691”,Exlan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纤维,软化点为250 260°C,纤度为3. 3dtex。(6)商品名“Kanekalon CC”(以下简称为CC),Kaneka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3. 3dtex。(7)商品名“Kanekalon fmu”(以下简称为fmu),Kaneka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1. 5dtex。(8)商品名“Kanekalon MS”(以下简称为MS),Kaneka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5. Odtex0(9)商品名"Kanekalon MCS"(以下简称为MCS),Kaneka株式会社制丙烯酸系纤维(氯乙烯-丙烯腈系纤维),软化点为180 190°C,纤度为2. 2dtex。(10)商品名“Tetoron SD”,帝人公司制聚酯复合纤维,软化点为90 100°C,纤度为4. 4dtex。(11)商品名 “Unitika 1680”,Unitika 株式会社制聚酯复合纤维,软化点为220°C,纤度为3. 3dtex。2.地组织构成纤维(地纱)(1)聚酯纤维丝使用总纤度为334dtex的复丝(将由50根的聚酯单纤维构成的纤度为167dtex的丝束两根合丝而成的纤维丝)。软化点为258°C。(2)木棉纱将棉纱支数为40号的纺织纱2根合丝地使用。木棉没有软化点,在高温下分解。(制造例1 30)在制造例1 30中,制造例1、7、13、19、23及27为比较例,其它的制造例为实施例。使用用于制作人造毛皮的毛条喂入式毛绒编织机(圆形针织机),使用上述的聚酯纤维作为地纱,分别供给由下表1所示的丙烯酸系纤维构成的绒头纤维纱条(10 14g/m),编织制造例1 30的绒头纤维。将地组织的纵列的绒圈数规定为16 17个/英寸、将横列的绒圈数规定为22 33个/英寸,其它为下表1所示的条件。接着,使背衬树脂浸渗在上述绒头布帛的背面。作为背衬树脂,使用以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乳化共聚物胶乳,作为胶乳浓度为40wt%的水溶液(乳化物),按树脂固体成分浓度计在实施例制品中浸渗附着25g/m2,在比较例制品中浸渗附着50g/m2,然后使其干燥。接着,通过抛光、刷绒及剪毛来整理绒头布帛的表面的绒头纤维。具体而言,首先,在155°C进行2次抛光,接着进行2次刷绒,然后在 150°C、145°C、13(TC及120°C下各进行1次抛光,然后进行2次剪毛,最后在100°C下进行2 次抛光。然后,除比较例以外,采用加热板对绒头布帛的背面实施接触加热加压处理。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条件如下表1所示。制造例1 6采用相同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1为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2 6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此外,制造例 7 12采用相同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7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8 12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此外,制造例13 18采用相同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13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14 18 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此外,制造例19 22采用相同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19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20 22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此外,制造例23 沈采用相同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23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M 沈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此外,制造例27 30采用相同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 27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观 30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制造例31 40)除了采用下表2所示的由丙烯酸纤维构成的绒头纤维纱条、并在下表2所示的条件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以外,与制造例1 30同样地得到制造例31 35的绒头布帛。此外,除了采用上述的木棉纱作为地纱、采用下表2所示的由丙烯酸纤维构成的绒头纤维纱条并在下表2所示的条件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以外,与制造例1 30同样地得到制造例36 40的绒头布帛。制造例31 35采用同样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31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32 34是分别在低于绒头纤维的软化点的规定温度下进行了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35是在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的规定温度下进行了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另外,制造例36 40采用同样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36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37 40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制造例41 52)除了采用下表3所示的由丙烯酸系纤维及丙烯酸纤维的混合纤维构成的绒头纤维纱条、并在下表3所示的条件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以外,与制造例1 30同样地得到制造例41 52的绒头布帛。制造例41 44采用同样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41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42 44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此外,制造例45 48采用同样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45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46 48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此外,制造例49 52采用同样的绒头纤维和地纱,制造例49是没有进行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比较例,制造例50 52是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的实施例。再有, 在实施例中,所有的接触加热加压处理都是在丙烯酸系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丙烯酸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的。
下表1 3中示出了制造例1 52的绒头布帛的掉毛量、掉毛评价及手感以及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以下也简称为厚度)的结果。再有,在表1 3中,*标记表示比较例,以下也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绒头布帛,其特征在于,是含有地组织和缠绕在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上且立起在所述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的绒头布帛,所述绒头纤维是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中的至少1种纤维,所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比构成所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低,在缠绕在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上的绒头纤维中,位于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立起在所述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没有被熔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头布帛,其中,位于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被熔合的绒头纤维被压接,所述被熔合且被压接的位于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绒头纤维的厚度为300 μ 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绒头布帛,其中,所述绒头纤维防止了掉毛。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绒头布帛,其中,在所述绒头布帛的背面浸渗有背衬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绒头布帛,其中,所述绒头布帛是长毛绒或毛皮绒。
6.一种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含有地组织和缠绕在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上且立起在所述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所述绒头纤维是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中的至少1种纤维,所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低于构成所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通过从所述地组织的背面侧在所述绒头纤维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构成所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使得在缠绕在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上的绒头纤维中,位于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被熔合,立起在所述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没有被熔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接触加热加压通过加热辊或加热板来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从所述地组织的背面侧进行接触加热加压时及/或在进行了接触加热加压后,对所述立起绒头纤维侧进行冷却。
9.根据权利要求6 8中任一项所述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从所述地组织的背面侧进行了接触加热加压后,从所述地组织的背面侧进行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6 9中任一项所述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绒头布帛的背面浸渗背衬树脂,在将所述绒头纤维开纤并整理好后,从所述地组织的背面侧进行接触加热加压。
全文摘要
本发明通过只熔合绒头布帛的特定部分,提供一种在不损害手感的情况下防止了绒头纤维掉毛的绒头布帛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绒头布帛是含有地组织和缠绕在构成所述地组织的地纱(1)上且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2)的绒头布帛(5),绒头纤维(2)为选自丙烯酸纤维及丙烯酸系纤维之中的至少一种纤维,绒头纤维(2)的软化点比构成所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低,在缠绕在构成地组织的地纱(1)上的绒头纤维(2)中,位于构成地组织的地纱(1)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绒头纤维(2)被熔合,立起在地组织表面上的绒头纤维(2)不熔合。此外,本发明的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包含从地组织的背面侧在绒头纤维(2)的软化点以上且低于构成所述地组织的纤维的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接触加热加压的工序。
文档编号D04B1/16GK102597348SQ20098016233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三好正明, 德本裕幸, 楠和也, 西田宗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钟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