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梭主体、摆梭的供油机构以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609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摆梭主体、摆梭的供油机构以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收纳在每次形成针脚时都进行往返摆动的内梭的摆梭主体、 具有该摆梭主体的摆梭的供油机构、以及具有该摆梭的供油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日本国实用新案公开1976年第141160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摆梭。该摆梭具有 内梭。内梭在每次形成针脚时都进行往返摆动。安装了摆梭的缝纫机对较厚的加工布也能 进行良好的加固缝。关于被梭尖捕捉的面线环从梭上脱出的时刻,环从摆梭脱出的时刻比 环从旋梭脱出的时刻早。由于摆梭的上述时刻较早,所以能够使线松紧程度良好。因此,摆 梭适于加固缝。缝纫机在其机座部固定有摆梭主体。摆梭主体中收纳有内梭。内梭相对于摆梭 主体高速滑动。因此,操作者需要将润滑油供给到滑动路径中以防止由摩擦产生的热损伤 (烧结)。在日本国实用新案公开1976年第14116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滑动路径中配 置有含油体的摆梭。使用者需要将适量的润滑油供给到含油体中。日本国特许出愿公告 1978年第6581号所公开的装置具有导油管。该导油管在内部贯穿有油绳。该导油管介于 旋梭与油箱之间,从而对旋梭供给润滑油。摆梭主体最好是小型的。为了使摆梭主体小型化,需要较薄地形成用于构成摆梭 主体的构件。因此,导油管在自驱动轴侧与摆梭的摆梭主体相连接的情况下,该导油管无法 插入到摆梭主体中。以往,使导油管的顶端面与摆梭主体的驱动轴侧的端面接触地配置导 油管。导油管的顶端面与摆梭主体的端面只是接触。因此,以往的摆梭的供油机构随着时 间的推移有时在导油管的顶端部与摆梭主体之间产生间隙。为了调整内梭的梭尖与机针之 间的间隙尺寸即针隙,操作者也有时向驱动轴的轴向移动摆梭主体。以往的摆梭的供油机 构在移动摆梭主体时,会在导油管的顶端部与摆梭主体之间产生间隙。灰尘以及线头等会 自间隙进入到导油管中,与油绳接触。灰尘以及线头等若与油绳接触,则吸入润滑油,因此, 润滑油将不能到达摆梭。所以,若对间隙置之不理,则使供油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用于引导润滑油的导油构件的顶端部之间不会产 生间隙的摆梭主体、摆梭的供油机构以及缝纫机。第1技术方案的摆梭主体,其具有用于对内梭的往返摆动进行引导的滑动路径, 且在内部贯穿有驱动该内梭的驱动轴;该摆梭主体用于将润滑油供给到上述滑动路径中的 摆梭的供油机构,其中,上述摆梭主体设有与上述滑动路径连通的孔;上述摆梭主体具有接 头部,该接头部用于自上述孔的与上述滑动路径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突出而与上述供 油机构的导油构件相连接。接头部自设于摆梭主体的孔的端部向该孔外突出。接头部用于与导油构件嵌合。 操作者通过将接头部与导油构件嵌合,能够防止在导油构件的顶端部与摆梭主体之间产生间隙。该摆梭主体即使在为了调整机针与摆梭的梭尖之间的间隔而向驱动轴的轴向移动的 情况下,也不会与导油构件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供给到滑动路径中的润滑油的供油量是稳 定的。该摆梭主体不会发生线头等自间隙进入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供油不稳定以及漏油。第2技术方案的摆梭主体相对于上述接头部独立地形成。上述接头部具有外形为 顶端细的锥状部。操作者将上述锥状部压入到上述导油孔中而将上述接头部固定于上述摆 梭主体。由于相对于接头部独立地形成摆梭主体,因此相比于摆梭主体与接头部一体地形 成的情况,独立地形成容易制造。通过将接头部的锥形部压入孔中来固定接头部。因此,与 在接头部以及孔中形成螺纹牙的情况相比,能缩小孔的直径。通过将接头部压入到孔中,降 低了接头部与孔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因此,不易发生漏油。在第3技术方案的摆梭主体中,在上述孔的与上述滑动路径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形成有用于固定上述接头部的接头部固定孔。上述接头部固定孔的中心位于比筒状的上述 孔的中心轴线更靠上述摆梭的往返摆动中心侧的位置上。结果,能够较薄地形成摆梭主体 的比接头部固定孔更靠外侧的部分的厚度。摆梭主体的形状是小型化的。因此,用于固定 摆梭主体的机座部是小型化的。在第4 第6技术方案的摆梭主体中,具有多个上述孔。上述多个孔的至少任一 个是与上述滑动路径的下部连通的排油孔。因此,该摆梭主体能够可靠地将蓄积在滑动路 径的下部的润滑油从排油孔排出。第7技术方案的摆梭主体的上述孔包括与上述滑动路径的上部连通的导油孔。上 述导油构件与上述接头部相连接而将上述润滑油供给源的润滑油供给到上述导油孔中。该 摆梭主体能够可靠地自滑动路径的上部供给润滑油。第8或第10技术方案的摆梭的供油机构具有上述摆梭主体。第9或第11技术方 案的缝纫机具有上述摆梭的供油机构。该摆梭的供油机构和缝纫机能够起到第1 第7技 术方案中任一个的作用和效果。


图1是从左斜前方观察缝纫机1后得到的立体图。图2是摆梭3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缝纫机1的右侧观察拆下了盖6的状态的圆筒座4后得到的立体图。图4是针隙调整轴66的立体图。图5是从右斜后方观察摆梭30后得到的立体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圆筒座4后得到的剖视图。图7是摆梭30的右视图。
图8是左接头部74的放大图。图9是表示供油机构7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摆梭主体31、摆梭 30的供油机构70、以及缝纫机1。
参照图1来说明缝纫机1的整体结构。在下述的说明中,图1的右斜下方、左斜上 方、右斜上方、左斜下方分别是缝纫机1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缝纫机1包括机座部2、支承柱部7以及臂部8。机座部2由机座主体3以及圆筒 座4构成。机座主体3固定在台子(省略图示)上,成为缝纫机1的基台。圆筒座4为筒 状,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宽度比机座主体3的宽度小。圆筒座4自机座主体3的前端 部向前延伸。圆筒座4在其顶端部的内部具有下文的摆梭30(参照图2)。圆筒座4在其顶 端部能装卸地安装有盖6。操作者能够通过拆下盖6使摆梭30的一部分露出。操作者在使 摆梭30露出的状态下进行梭心套55 (参照图2)的装卸、针隙的调整等操作。其详细内容 见下文。圆筒座4在内部具有往返摆动的驱动轴39 (参照图2以及图6)。驱动轴39用于 使摆梭30的内梭53 (参照图2)往返摆动。支承柱部7大致为方柱状,自机座部2的后端部向上延伸。臂部8与圆筒座4相 对地自支承柱部7的上端部向前延伸。臂部8的前端具有针杆10。针杆10可沿上下方向 往返移动。在针杆10的下端安装有机针11。线筒(未图示)用于向机针11供给面线。臂 部8在内部具有能旋转的主轴(未图示)。在利用缝纫机电动机(未图示)使主轴旋转时, 针杆10上下移动。机座部2具有驱动轴39的驱动机构(未图示)。驱动机构与主轴(未 图示)的旋转连动而驱动驱动轴39往返摆动。圆筒座4在其上表面上具有送布台12以及压脚装置13。送布台12能沿水平方向 移动。压脚装置13用于将加工布固定在送布台12上。压脚装置13包括压臂14以及压脚 15。压臂14自送布台12的后方向前弯曲而向前延伸。压脚15设在压臂14的前端下部。 压脚装置13通过使压脚15下降而将加工布按压在送布台12上,从而将加工布固定在送布 台12上。参照图1来说明润滑油的供给以及废油的排出。缝纫机1向摆梭30供给润滑油, 且自摆梭30排出润滑油的废油。机座部2的机座主体3在其内部左侧具有油箱20。油箱 20收容有用于供给到摆梭30的润滑油。机座主体3在其左侧表面上具有窗部21。操作者 能够透过窗部21确认油箱20中的润滑油的量。润滑油供给管22自机座主体3的上表面 向油箱20延伸。润滑油供给管22大致为筒状,用于向油箱20供给润滑油。机座部2在其内部包括左导油管24、右导油管25和排出用导油管26。左导油管 24以及右导油管25自油箱20向摆梭30延伸。左导油管24与摆梭30的后侧的上部左侧 相连接。右导油管25与摆梭30的后侧的上部右侧相连接。排出用导油管26是用于将使 用过的润滑油自摆梭30排出到废油瓶28中的导油管。废油瓶28配置于支承着机座部2 的台子(未图示)。排出用导油管26自摆梭30的后部下方向缝纫机1的后方延伸。排出 用导油管26在机座主体3的内部向下弯曲并延伸至废油瓶28。左导油管24、右导油管25以及排出用导油管26 (以下将三者总称为“导油管24 26”。)在内部贯穿有油绳。油绳利用毛细管现象引导润滑油。因此,润滑油自油箱20经 过左导油管24以及右导油管25到达摆梭30。由摆梭30产生的废油经过排出用导油管26 而存积在废油瓶28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导油管24 26是具有适当的挠性的塑料管。油 箱20相当于本发明内容中的“润滑油供给源”。参照图2来说明摆梭30的构造。在下述说明中,图2的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 左上方分别是摆梭30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
摆梭30包括摆梭主体31、内梭53、梭压板50、驱动轴39和梭心套55。内梭53装 在摆梭主体31的内部。梭压板50用于将内梭53保持在摆梭主体31中。驱动轴39使内梭 53往返摆动。梭心套55安装在内梭53中。摆梭主体31包括胴体部32、筒部34和凸缘部
35。胴体部32为圆柱状。胴体部32在与其中心轴线一致的位置上具有轴孔33(参照图5 以及图6)。轴孔33能往返摆动地保持驱动轴39。操作者从正面侧将胴体部32插入到圆 筒座4中,从而将摆梭主体31安装于圆筒座4。筒部34具有正面侧敞口的有底的圆筒状开 口 341 (参照图6)。圆筒状开口 341在其内部安装有内梭53。梭心套55在其内部保持有梭心(未图示)。驱动轴39的前端突出到上述圆筒状 开口 341中,用于支承摆梭托(未图示)。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摆梭托与驱动轴39 —体地往 返摆动,从而使内梭53往返摆动。筒部34的外径大于胴体部32的外径。筒部34与胴体部32 —体地形成,并设在 胴体部32的前端部。筒部34的轴心线与圆柱状的胴体部32的轴心线重合。筒部34在其 前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35。凸缘部35在其前表面的左右2处具有固定件
36。固定件36用于将梭压板50保持于凸缘部35。凸缘部35在各固定件36的上方具有左 导油孔71以及右导油孔72。左导油孔71以及右导油孔72的详细结构见下文。凸缘部35 的内侧表面形成为供内梭53滑动的滑动路径37。滑动路径37大致为环状,在上端中断。 如图2、图3、图5所示,凸缘部35在滑动路径37的中断位置的上方安装有线引导板100。 在面线环扩大并通过内梭53时,线引导板100引导面线环。从正面看内梭53大致为半圆状。内梭53在其一个端部具有梭尖54。梭尖54用 于钩挂自机针11的针孔延伸的面线环。内梭53 —边使其外周部与摆梭主体31的滑动路 径37接触一边进行往返摆动,并利用梭尖54捕捉面线。梭压板50大致为环状,自摆梭主 体31的正面侧安装于摆梭主体31。利用固定件36将梭压板50保持于凸缘部35。参照图3 图5来说明使摆梭主体31沿轴向(缝纫机1的前后方向)移动的移 动机构。操作者通过移动摆梭主体31来调整内梭53的梭尖54与机针11之间的前后方向 的间隙尺寸(以下,称作“针隙”)。如图3所示,圆筒座4在其右侧表面的规定位置上具有针隙调整部61。针隙调整 部61由轴孔62和固定用螺纹孔63构成。轴孔62被插入有能旋转的下文的针隙调整轴 66(参照图4)。固定用螺纹孔63是用于拧入螺钉(未图示)的螺纹孔,该螺钉用于固定摆 梭主体31的位置。轴孔62以及固定用螺纹孔63都贯穿到圆筒座4的内部。如图4所示,针隙调整轴66由头部67、胴体部68和偏心轴69构成。头部67具有 槽。槽与工具卡合。胴体部68为圆柱状。圆筒座4的轴孔62将胴体部68保持成能旋转 的状态。偏心轴69设于胴体部68的、与头部67所连接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偏心轴 69是直径小于胴体部68的直径的圆柱状。偏心轴69的轴心相对于胴体部68的轴心是偏 心的。操作者使用工具来旋转头部67。针隙调整轴66整体以胴体部68的轴心为中心进行 旋转。由于偏心轴69的轴心与胴体部68的轴心错开,因此以胴体部68的轴心为中心沿着 圆弧轨迹移动。因此,操作者通过旋转头部67就能使偏心轴69的位置前后移动。如图5所示,摆梭30的摆梭主体31在其胴体部32的右侧表面(图5的左下侧表 面)上具有卡合槽64以及螺钉抵接部65。卡合槽64在与圆筒座4的轴孔62相对应的位 置上沿上下方向延伸。卡合槽64的宽度大致与偏心轴69的直径相同。针隙调整轴66的偏心轴69与卡合槽64卡合。螺钉抵接部65是形成在与圆筒座4的固定用螺纹孔63相对 应的位置上的平面部。对使摆梭主体31移动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操作者使摆梭主体31移动的情况下,松 动被拧紧在固定用螺纹孔63中的螺钉,从而解除摆梭主体31相对于圆筒座4的固定。操作 者将工具与插入到轴孔62中的针隙调整轴66的头部67相卡合,从而使针隙调整轴66旋 转。偏心轴69沿圆弧轨迹移动。摆梭主体31借助卡合槽64与偏心轴69卡合。因此,摆 梭主体31沿缝纫机1的前后方向进行移动。若摆梭主体31移动,则内梭53的梭尖54(参 照图2)的位置也移动。结果,针隙变化。操作者在将摆梭主体31移动到期望的位置的状 态下、将螺钉拧紧到固定用螺纹孔63中,从而使螺钉的顶端与螺钉抵接部65抵接。采用上 述方法,即使调整微小的针隙,操作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调整。参照图5 图9来说明摆梭主体31、摆梭30的供油机构70。如图5所示,摆梭 30的摆梭主体31的筒部34在其后侧连接有圆筒状的左接头部74、右接头部75以及排出 用接头部76 (以下将这三者总称为“接头部74 76”)。左接头部74与摆梭主体31后侧 的上部左侧位置相连接。右接头部75与摆梭主体31后侧的上部右侧位置相连接。排出用 接头部76与摆梭主体31后侧的下部中央位置相连接。自油箱20 (参照图1)延伸来的左 导油管24在其内部贯穿有左油绳44。右导油管25在其内部贯穿有右油绳45。向废油瓶 28 (参照图1)延伸的排出用导油管26在其内部贯穿有排出油绳46。左油绳44以及右油 绳45相当于本发明内容中的“供给油绳”。左油绳44和左导油管24、右油绳45和右导油管25、排出油绳46和排出用导油管 26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导油构件”。如图6所示,摆梭主体31在其左侧(图中上侧)设有左导油孔71。左导油孔71 为筒状,供左油绳44自后侧向滑动路径37的左上端部贯穿。左导油孔71自筒部34后侧的 左上部起在筒部34的外周壁内与驱动轴39平行地向正面侧直线延伸,并贯穿到凸缘部35 的正面侧。左接头部74与左导油孔71的后端相连接。左油绳44通过左导油管24的内部、 左接头部74的内部以及左导油孔71。左油绳44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润滑油自油箱20 (参照 图1)向滑动路径37的左上端部引导。左油绳44在前端部形成有结头。左导油孔71在其 前端部具有左大径部81。左大径部81的直径大于左导油孔71的中央部的直径,用于收纳 左油绳44的结头。左大径部81用于防止左油绳44向摆梭主体31的后方脱落。摆梭主体31在其右侧(图6中的下侧)与左导油孔71左右对称地设有右导油孔 72。右接头部75与右导油孔72的后端相连接。右油绳45穿过右导油管25、右接头部75 以及右导油孔72,将润滑油向滑动路径37的右上端部引导。右油绳45在其前端部形成有 结头。结头被收纳在右大径部82中。如图7所示,摆梭主体31在其下部(图中的下侧)设有筒状的排油孔73。排油孔 73供排出油绳46(参照图5)在滑动路径37(参照图2)下端插入到摆梭主体31的后方。 排出用接头部76与排油孔73的后端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利用左油绳44以及右油绳45使润滑油分别到达滑动路径37的两 端部。因此,滑动路径37与内梭53(参照图2)在润滑油的作用下而顺畅地滑动。在滑动 路径37的下端产生废油。废油经由排出油绳46移动到废油瓶28中(参照图1)。如图6以及图7所示,左导油管24的前端部利用弹性作用而紧密地嵌合在左接头部74的外周上。同样,右导油管25的前端部紧密地嵌合在右接头部75的外周上。排出用 导油管26的前端部紧密地嵌合在排出用接头部76的外周上。因此,导油管24 26的前 端部与摆梭主体31之间不会产生间隙。特别是,即使是在调整针隙而将摆梭主体31移到 前方时,导油管24 26与摆梭主体31之间也不会产生间隙。结果,不会使导油管24 26 内部的油绳44 46露出到外部。在将摆梭主体31移到后方时,导油管24 26发生折曲 的可能性也很低。因此,供油机构70能够防止在润滑油的供给以及排出方面产生不良情 况、以及防止发生漏油。另外,上述“紧密地嵌合”是指使润滑油不会从接头部74 76的 外周与导油管24 26之间向外泄漏的嵌合。上述“紧密地嵌合”并不限定于导油管24 26的嵌合部分的整个表面与接头部74 76的外周紧密接触。说明供油机构70的详细结构。参照图8来说明左接头部74的形状。右接头部75 以及排出用接头部76的形状与左接头部74的形状相同。如上所述,左接头部74为圆筒状。 作为左接头部74的后部的露出部78的外径是恒定的。露出部78比摆梭主体31的后表面 更向后方突出而露出到外部,与左导油管24嵌合。左接头部74的前部形成为越向前方外 径越小的锥状部79。参照图9来详细地说明左导油孔71的形状。左导油孔71的后端部(图中右侧的 端部)形成有圆筒状的接头部固定孔84。将左接头部74自锥状部79 (参照图8)侧压入固 定在接头部固定孔84中。接头部固定孔84的直径L大于左导油孔71的前后方向(图9中的左右方向)上 的中央的小径部85的直径M。接头部固定孔84左侧(图9中的上侧)的壁面的位置与小 径部85左侧的壁面位置一致。接头部固定孔84的中心P位于比左导油孔71的中心轴线Q 更靠摆梭30(参照图6)的摆动中心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够较薄地形成摆梭主体31的比 接头部固定孔84更靠外侧的部分的厚度D。另外,右导油孔72以及排油孔73的形状与左 导油孔71的形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摆梭主体31的筒状接头部74 76自左导油孔71、右导 油孔72以及排油孔73(以下将这三者称为“导油孔71 73”)的各端部突出。摆梭主体 31通过将导油管24 26紧密地嵌合在接头部74 76的外周上,能够防止像以往那样在 导油管24 26的顶端部与摆梭主体31的背面之间产生间隙。即使在沿驱动轴39的轴向 移动摆梭主体31来调整针隙间隔时,在导油管24 26与摆梭主体31之间也不会产生间 隙。因此,线头、灰尘等不会进入导油管24 26内部,所以线头、灰尘不会自油绳吸入润滑 油。因此,摆梭主体31能够防止供油不良以及漏油,并能稳定地供油。在本实施方式中,摆梭主体31和接头部74 76是分别独立地形成的。因此,与 一体地形成摆梭主体31和接头部74 76的情况相比,分别独立形成的摆梭主体31和接 头部74 76能够容易地制造。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部74 76是通过将锥状部79压入 导油孔71 73中来进行固定的。与在接头部74 76以及导油孔71 73上形成螺纹牙 而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压入固定能够缩小导油孔71 73的直径。因此,能够使摆梭主体 31以及圆筒座4小型化。通过压入接头部74 76,能够防止在接头部74 76与导油孔 71 73之间产生间隙。使左导油孔71的后侧端部的直径增大来形成接头部固定孔84。左接头部74固 定在接头部固定孔84中。接头部固定孔84的中心P位于比左导油孔71的小径部85的中心轴线Q更靠摆梭30的摆动中心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够较薄地形成摆梭主体31的比接 头部固定孔84更靠外侧的部分的厚度D。结果,能够使摆梭主体31以及圆筒座4小型化。 另外,即使相对于驱动轴39的轴向倾斜地设置左导油孔71,也能较薄地形成筒部34后侧的 厚度D。但是,相对于轴向倾斜地设置左导油孔71是复杂且困难的。若相对于轴向倾斜地 设置左导油孔71,则筒部34的厚度D不是恒定的。筒部34的厚度D若不是恒定的,其强度 就会下降。本实施方式的筒部34能容易较薄且恒定地制造厚度D。右导油孔72以及排油 孔73的形状与左导油孔71的形状相同。摆梭主体31能够向大致环状的滑动路径37的两端部分别供给润滑油。因此,摆 梭主体31能够可靠地向滑动路径37供给润滑油。摆梭主体31在滑动路径37的下部形成 有排油孔73。排油孔73用于排出润滑油。因此,摆梭主体31能够利用接头部74 76来 防止因油绳44 46露出而发生的漏油。摆梭主体31能够顺畅地向滑动路径37供给润滑 油以及自滑动路径37顺畅地排出润滑油。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结构是举例说明,本发明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 改变接头部74 76的构造。如上所述,接头部74 76最好压入到导油孔71 73中来进 行固定。但是,接头部74 76以及导油孔71 73也可以具有螺纹牙。操作者能通过将 接头部74 76拧入到导油孔71 73中,易于进行接头部74 76的安装以及拆卸。接 头部74 76也可以与摆梭主体31 —体地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导油孔71的接头 部固定孔84的中心P位于比左导油孔71的小径部85的中心轴线更靠摆梭30的摆动中心 侧的位置上。但是,接头部固定孔84的中心也可以与小径部85的中心轴线重合。右导油 孔72以及排油孔73的形状能够与左导油孔71同样地进行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一种摆梭主体,其具有用于对内梭的往返摆动进行引导的滑动路径,且在内部贯穿有驱动该内梭的驱动轴;该摆梭主体用于将润滑油供给到上述滑动路径中的摆梭的供油机构,其中,上述摆梭主体设有与上述滑动路径连通的孔;上述摆梭主体具有接头部,该接头部用于自上述孔的与上述滑动路径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突出而与上述供油机构的导油构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梭主体,其中,彼此独立地形成上述摆梭主体和上述接头部; 上述接头部具有外形为顶端细的锥状部;将上述锥状部压入到上述孔中而将上述接头部固定于上述摆梭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梭主体,其中,在上述孔的与上述滑动路径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固定上述接头部的接头 部固定孔;上述接头部固定孔的中心位于比筒状的上述孔的中心轴线更靠上述摆梭的摆动中心 侧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梭主体,其中, 上述孔为多个;上述多个孔的至少任一个是与上述滑动路径的下部连通的排油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梭主体,其中, 上述孔为多个;上述多个孔的至少任一个是与上述滑动路径的下部连通的排油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梭主体,其中, 上述孔为多个;上述多个孔的至少任一个是与上述滑动路径的下部连通的排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摆梭主体,其中, 上述孔包括与上述滑动路径的上部连通的导油孔;从与上述接头部相连接的上述导油构件将润滑油供给源的润滑油供给到上述导油孔中。
8.一种摆梭的供油机构,其中,该摆梭的供油机构具有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摆梭主体。
9.一种缝纫机,其具有摆梭的供油机构,其中,上述供油机构具有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摆梭主体。
10.一种摆梭的供油机构,其中,该摆梭的供油机构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摆梭主体。
1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摆梭的供油机构,其中, 上述供油机构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摆梭主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摆梭主体、摆梭的供油机构以及缝纫机。该摆梭主体与用于引导润滑油的导油构件相连接,该摆梭的供油机构具有该摆梭主体,该缝纫机具有该摆梭主体。摆梭主体具有用于引导内梭的往返摆动的滑动路径。摆梭主体在其内部贯穿有驱动轴。设于摆梭主体的孔供导油构件的油绳插向滑动路径。油绳利用毛细管现象引导润滑油。接头部为筒状,自孔的与滑动路径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突出。接头部与导油构件嵌合。操作者通过将导油构件和接头部嵌合来防止在导油构件的顶端部与摆梭主体之间产生间隙。
文档编号D05B71/02GK101845719SQ201010140519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中村英彦, 和田哲也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